考试总分:14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24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120分 )
1. 1821年6月2日,□□□□率领爱国军攻打圣卡洛斯城,歼灭敌军3500多人。西班牙殖民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到了7月,西班牙在委内瑞拉的残余势力基本被清除干净,7月27日,他重返加拉加斯,广大市民载歌载舞热烈欢迎“解放者”胜利归来,庆祝委内瑞拉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应
是( )
A.玻利瓦尔B.克伦威尔C.彼得一世D.章西女王
2.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就理解错误
的是( )
A.改革的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B.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农奴C.“自上而下”指的是农奴制改革D.“自下而上”指的是农民暴动
3. 全国经济有了较快发展,除铁路外,当时国营工厂矿山共41个,都是规模巨大,设备先进的炮兵工厂、造船厂、机器制造厂和矿山,私营中小工厂共有1981个,包括纺织工业、食品工业、机械工业等。“全国”所指的国家是( )A.日本B.中国C.苏联D.美国
4. 如今汽车已逐渐走入中国寻常百姓家,与汽车同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
A.
B.
C.
D.
5. 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从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大众教育在欧洲开始推广的原因是( )A.殖民扩张的需要B.欧洲国家争夺霸权的需要C.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推动D.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6.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据下表信息判断,该人物是( )
姓名
国籍生卒年代代表作
Darwin英国1809﹣1882年《物种起源》
A.牛顿B.达尔文C.贝多芬D.爱因斯坦
7. 导致下图中协约国的军需品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意大利转投协约国B.俄国退出一战C.美国加入了协约国D.德国战败投降
8. 意大利作为德奥的战前盟友,在一战爆发后没有参加德奥集团,反而参加了协约国,对之前的“盟友”作战,这最能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A.原因B.性质C.特征D.结果
9. 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可以得出以下哪个结论( )
A.它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B.它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C.它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D.它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10. 下图反映的是
A.1861年改革B.第一次世界大战C.俄国二月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
11. “由于英国和法国早期对其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一个警察,还是一个调停者﹣﹣有分歧,
这就使得这一组织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力,也没有真正的集体安全机制。因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事实证明这一组织的实际贡献不是遏制侵略者,而是使民主国家陷入混乱状态。”这一组织指的是( )
A.国际联盟B.反法同盟C.联合国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2. 下列历史人物中,能够按照“反动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组合在一起的是( )
①华盛顿②章西女王③玻利瓦尔④克伦威尔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3. 安娜是1930年毕业的一名美国大学生,当她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B.“政府无限量免费供应牛奶面包”C.“美国社会像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14. 下表为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时间
机构名称主要任务参与人数
1933年民间资源保护队种树、建水坝、森林防护等约200万1933年田纳西管理局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约350万1936年工程振兴局兴建公路、体育馆、美术馆、医院等公共设施约300万
A.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B.建立救济机构,提供社会保障C.大量输入国外廉价劳动力D.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15. 如图是德国纳粹党的标志,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后来,希特勒还为他的冲锋队员和党员设计了“卐”字臂章和“卐”字锦旗。与其所谓的“使命”相关的事件包括( )
①国会纵火案
②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③干涉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④实施“白色方案”,挑起世界大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 为庆祝一战结束100周年,某电视台决定搞一场“一战经典影片展”的活动,下列影片能入选的是( )
①②③④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③诺曼底登陆 ④凡尔登战役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7. 如图所示的战役( )
A.标志二战达到最大规模B.成为二战的转折点C.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D.宣告二战欧洲战事结束
18. 据统计,截止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97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美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这说明( )A.西方殖民体系走向崩溃B.欧洲民族解放运动迟缓C.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D.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加强
19.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意图主要是( )A.铲除军国主义B.稳定日本政局C.巩固两极格局D.遏制共产主义
20. 欧洲的联合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为欧盟的成立,下列关于欧盟的叙述正确的有
20. 欧洲的联合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为欧盟的成立,下列关于欧盟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成立于1995年②成员国拥有统一的欧洲护照
③大多数成员国使用统一的货币 欧元④到2013年,欧盟成员国己经达到28个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
21. 如图,下面两图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什么特征
A.信息化和全球化
B.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C.高速度、低通胀D.高速度、低失业率
22. 某学者在分析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时这样论述:此举若成功,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该历史事件( )A.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推动了美国独立运动C.发生在克伦威尔执政期间D.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23.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级格局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B.各国执政党的改变C.国家名称的变化D.各国领导人的更迭
24. 1884年,柏林会议标志着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新高潮的到来,列强纷纷制定入侵计划,如:英国的“二C”计划;法国的“二S”计划;德国从西南非到东非斜跨大陆的计划;等等。欧洲列强最终退出
非洲的标志是( )
A.非洲独立年
B.埃及独立C.阿尔及利亚独立D.纳米比亚独立
二、 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20分 )
25. 大国关系影响世界格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美苏关系】
材料一:苏美关系是历史上第一种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制度国家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在20世纪的国际关系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度主导了国际关系发展的主流,使世界各国无不受到其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二战期间美苏结成同盟关系。促使他们结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列举他们军事上相互配合的典型事例一例。
(2)二战后美苏开始冷战。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欧美关系】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欧一直处于世界的主导地位,二战后欧洲衰落,沦为二三流国家的西欧诸国意识到,只有联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发展经济、维护自身安全,并在重要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材料三:法国总统蓬皮杜在(1972年)巴黎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说:“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我们有8个国家通过大西洋条约与之结成了联盟。我们同这个伟大国家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但是,恰恰是这种密切关系使得欧洲对于美国必须保持其个性。”(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迅速完成战后重建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总统对于欧美关系的定位。分析该时期欧洲能够“对于美国必须保持其个性”的根本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美日关系】
(5)图一反映美日间的关系如何?
(6)图二说明该时期日本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外因是什么?(7)上述大国关系的变化,促使新的世界格局形成,你认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26. 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中俄关系日臻稳定、成熟,既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地区和
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以来,俄国的改革不断推进其近代化进程,但也步履蹒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彼得一世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他在力图使俄国欧化的同时,也继承和强化了传统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俄国农民不仅在经济上为彼得一世的政策承受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在人身方面受到更残酷的奴役。﹣﹣据《现代化通病》改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彼得一世改革的哪一措施最能体现“开
启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现行的农奴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
(2)材料二说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场改革对俄国的影响。材料三________年因两个事件﹣﹣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而被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因为革命,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的横线上应该填写哪一年?“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什么“革命”?这次革命在世界史上有何地位?
材料四 列宁说:“在战争(指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仗走动了!”这个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4)请分析是什么原因使俄国从“被打得半死”到“能够拄着拐仗走动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它的创造性的“新”体现在哪里?
材料五 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5)材料五中,1929年到1941年苏联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在此期间形成了什么政治经济体制?该体制的形成对苏联有何消极影响?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份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俄罗斯(指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材料一中“这本书”是指什么?它的理论在俄国变为现实的标志是什么?
(2)从材料二可看出,1929年到1941年苏联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苦果”的根源是什么?我们从中应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旧秩序的终结,但并不意味着一个新秩序会自动生成,更不能说明世界秩序将终止于此。“冷战”终结的不是一个权力的时代,而是权力的格局。正基于此,“冷战”之后依然是冲突,权力之后依然是权力。多极化格局的确立受到诸多不稳定因素制约,必然经历曲折过程,地缘政治变动此起彼伏,民族主义如燎原之火,霸权主义、种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沉渣泛起,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世界格局转变的漫长性、复杂性和过渡性。
材料二 由于苏联在战后相当长时间里,未能适应战后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没有改革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致使其经济在后期逐步陷入停滞,并影响到东欧国家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失败。美国的相对衰落、德日的崛起、西欧联盟进展,导致西方国家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西方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力量的相对均衡,形成经济上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促使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和不可逆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第三世界已涌现出批新兴发展中大国和国家集团,它们有的已成为地区大国,并有发展成为世界一极的潜力。这种情况直接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文亚《浅析“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分析“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态势,并分析影响新世界格局形成的因素。
(2)指出材料二中“不平衡”的含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冷战”后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上历史人教版期末
试卷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24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120分 )1.
【答案】
A
【考点】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和南美的解放【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B
【考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
据“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及所学知识可知,“自上而下”指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自下而上”指的是农民暴动;俄国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改革根本目的不是解放农奴。选项B符合题意。
3.
【答案】
A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解析】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解答】
依据题干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的改革,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允许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A符合题意;中国、苏联和美国与题干无关,排除BCD。故选A。
4.
【答案】
A
【考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解析】
本题以四幅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解答】
据所学知,图A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图B、图C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图D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5.
【答案】
D
【考点】城市化【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后,欧美工业化国家的教育有了突飞猛进发展,工业化为教育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为了适应
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选项D符合题意;殖民扩张和教育无关,不符合题
意,A排除;欧洲国家争夺
霸权的需要不是大众教育在欧洲开始推广的原因,题干强调的是欧洲教育的发展,和争夺殖民霸权无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
,B排除;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和大众教育无关,不符合题意,C排除。故选D.
6.
【答案】
B
【考点】近代科学家【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相关史实。掌握达尔文的科学贡献。【解答】
据“英国”“《物种起源》”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表格中的人物是达尔文。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思想。书中提出了自然界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即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物种起源》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选项B符合题意。
7.
【答案】
C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与结果【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由图标下方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综合实力,因此协约国军需品的生
产量才会发生这么显著的变化,故选C;意大利的综合实力并不如美国强,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俄国原本是协约国阵营
,其退出一战是削弱了协约国阵营的实力,而非加强,排除B;德国在1918年才战败,不符材料限定时间,排除D.
8.
【答案】
B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前,意大利加入了德奥同盟阵营,但战争爆发后,意大利考虑到多种情况却宣布对奥作战,这说明了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在外交中,国家利益始终是一个国家考虑的重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更充分说明了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故选B。
9.
【答案】
A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参加国际多、死伤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由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故A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它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它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故BCD不合题意。故选A。
10.
【答案】
C
【考点】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根据图片中“沙皇下台了”可知,沙皇被推翻,根据所学知识,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因此C正确;A项1861年改革,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的改革,因此与图片不符,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沙皇带领下参加;D项十月革命推
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此排除ABD三项,本题选择C项。
11.
【答案】
A
【考点】国际联盟【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根据巴黎和会的决议,1920年1月,成立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性组织,总部设在瑞士的
日内瓦,它表明人类开始寻求以建立国际机构的形式,来防止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由于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英法操
纵国联。一战结束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其实质是帝国主义列强
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据题干关键信息“由于英国和法国早期对其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一个警察,还是一个
调停者一一有分歧,这就使得这一组织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力,也没有真正的集体安全机制”并结合所学,这一组织指的是国际联
盟,A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可知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2.
【答案】
B
【考点】
评价华盛顿与拿破仑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和南美的解放印度民族大起义【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一组领导人。【解答】
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赢得国家独立,符合条件。章西女王领导了印度民族大起义
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符合题意;玻利瓦尔领导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符合题意。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人物,与题干无关。
13.
【答案】
A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史实。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其害,失业人数增多,工资下降,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解答】
注意题干中时间信息“1930年”。1929年美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故选A。
14.
【答案】
A
【考点】罗斯福新政【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解答】
据材料信息“种树、建水坝、森林防护等”“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兴建公路、体育馆、美术馆、医院等公共设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使大量失业者和穷人有工作可做,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吸引大量失业者,增加了就业机会,这些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如田纳西水利工程,公共工程兴建,在客观上刺激了消费需求,扩大了内需,刺激了工人就业,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故A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没有体现建立救济机构、大量输入国外廉价劳动力、根本矛盾等问题,排除BCD。故选A。
15.
【答案】
D
【考点】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解析】
本题以德国纳粹党的标志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法西斯专政建立和法西斯暴行。【解答】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后来,希特勒还为他的冲锋队员和党员设计了“卐”字臂章和“卐”字锦旗。与其所谓的“使命”相关的事件包括①国会纵火案、②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③干涉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④实施“白色方案”,挑起世界大战。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16.
【答案】
D
【考点】诺曼底登陆
二战的转折及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与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解析】
本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解答】
①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1914年是第一次导火线;④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的转折点。①④符合题意。②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1942年,③诺曼底登陆发生1944年,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
【答案】
B
【考点】
二战的转折及重要战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地位。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苏德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解答】
1942年7月,希特勒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德军始终未能
完全占领这座城市。在此期间,苏军发动了冬季反攻。此后,苏军开始向德军展开进攻,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苏德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图所示的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18.
【答案】
A
【考点】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析】
本题考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答】
依据“截止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97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美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可知,这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开辟了亚非拉美等洲民族解放的道路,西方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故选C。
19.
【答案】
D
【考点】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解析】
本题以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为依托,考查战后美国的政策。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
材料提示的时间“20世纪40年代末”。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材料“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为了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20.
【答案】
B
【考点】欧盟欧洲的联合【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根据所学可知,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
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故⑩不符合题意;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
【答案】
A
【考点】美国新经济的出现【解析】
依据题干图片是“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因此,人们认为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22.
【答案】
D
【考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解析】
本题考查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解答】
根据材料中“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可知,这一历史事件限制了王权,巩固了议会的权力,这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D正确。故选D。
23.
【答案】
A
【考点】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知识点,应把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解答】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依据题干信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原先这些地区的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A符合题意。
24.
【答案】
D
【考点】非洲独立运动【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非洲独立运动知识点.【解答】
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终结,帝国主义在非洲
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故选D.
二、 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20分 )25.
【答案】
面临法西斯这个共同的敌人;诺曼底登陆。1991年苏联解体。
美国的援助;欧洲国家的联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欧洲与美国结盟的同时要保持独立性;欧洲联合后,实力增强,冲击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敌对。
持续高速增长;美国的扶持。国家的经济及综合实力。【考点】
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欧洲的联合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太平洋战争
一超多强与世界多极化趋势诺曼底登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诺曼底登陆、冷战结束的标志、欧洲迅速完成战后重建的原因、欧洲联合、美日间的关系、日本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点、促使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决定因素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二战期间美苏结成同盟关系。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法西斯,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极大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争,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依据所学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诺曼底实施登陆。诺曼底登陆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它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迫使法西斯德国两线作战,对德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覆亡。依据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世界格局终结,美苏之间的“冷战”结束。
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濒于崩溃,1947年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各国联合起来,美国尽可能地加以援助;二战后西欧国家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避免成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加强了交流合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这些是欧洲迅速完成战后重建的原因。
依据材料三信息“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我们有8个国家通过大西洋条约与之结成了联盟。我们同这个伟大国家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但是,恰恰是这种密切关系使得欧洲对于美国必
须保持其个性。”可知,欧洲与美国结盟的同时要保持独立性欧洲联合。这一举措使实力增强,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依据材料图一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反映了美日之间是敌对关系。
依据材料图二图表信息可知,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呈现持续高速增长趋势。依据所学可知,日本发展有利的客观条件即外因是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向日本订货,日本成为美国军事物资的主要供应地,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依据所学可知,上述大国关系的变化,促使新的世界格局形成,国家的经济及综合实力,是促使新的世界格局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6.
【答案】
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措施: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1917
1917.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推动了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实行新经济政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考点】俄国十月革命苏联模式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
据材料一“彼得一世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他在力图使俄国欧化的同时,也继承和强化了传统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彼得一世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其中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最能体现“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
据材料二“……现行的农奴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可知,材料二说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沙皇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横线上应该填写1917年。“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十月革命。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在1917年进行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可知,使俄国从“被打得半死”到“能够拄着拐仗走动了”主要是因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据材料四“这个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及所学知识可知,它的创造性的“新”体现在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材料五中,1929年到1941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在此期间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27.
【答案】
(1)“这本书”是指《共产党宣言》。标志:俄国的十月革命。
(2)变化: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原因: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3)根源:斯大林模式。
教训:经济发展要做到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各行业协调发展,避免片面发展某一行业,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考点】俄国十月革命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十月革命与斯大林模式,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
(1)由材料一“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可知,“这本书”是指《共产党宣言》,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的十月革命使这个理论变为现实。
(2)据材料“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可知1929年到1941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3)据材料“……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苦果”,可知“苦果”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为此,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1991年底苏联解体。经济发展要做到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各行业协调发展,避免片面发展某一行业,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8.
【答案】
(1)态势:“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处于过渡时期,新的世界格局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形成,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因素:地缘政治的变动;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泛起。
(2)不平衡:苏联及东欧国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
间发展不平衡。
原因:美国无力建立单极世界,世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考点】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结束及其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及多极化趋势。【解答】
(1)根据“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世界格局转变的漫长性、复杂性和过渡性”“权力之后依然是权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处于一种过渡时期,新的世界格局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形成,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因素:根据“地缘政治变动此起彼伏,民族主义如燎原之火,霸权主义、种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沉渣泛起”归纳得出。
(2)“不平衡”:根据“没有改革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致使其经济在后期逐步陷入停滞,并影响到东欧国家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美国的相对衰落、德日的崛起、西欧联盟进展,导致西方国家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概括得出:苏联及东欧国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从美国无力建立单极世界,世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方面分析回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