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作者:王凤玲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13期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才能上好一堂历史课呢? 1 激情导入,走进历史
新课导入设计得好,就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是用影像资料、图片、史料还是实物,要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效果最明显的方式。例如,笔者在教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考虑到教材内容处于特殊的时代、特殊的背景,笔者上课开始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版并发行了一本被国际社会公认的20世纪最流行的书,而且曾成为当时中小学生学习的唯一教科书,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吗?”学生瞪大眼睛,好奇地期待着答案。于是,笔者拿出不同版本的《毛主席语录》,学生一片哗然,因为调查中他们得知人人都要会背毛主席语录,但对它当时的社会价值是不知道的。他们情绪高涨,气氛活跃,跃跃欲试,想亲手翻阅一番,笔者趁势引入新课,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历史学习中。 2 编排课本剧
表演中学生不仅是历史情境的感受者,也是创造者。通过排演课本剧,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增添自信心。例如,讲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二月抗争”内容时,笔者安排了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人物来表现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抗争的。在学生活灵活现地表演时,让其他学生结合课本剧思考“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抗争的?从哪些方面进行抗争的?体现了哪些精神?我们如何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等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地学习历史,主动地参与到角色中,深刻体会老一辈革命家面对中国民主与法制惨遭破坏的局面,是如何坚持正义,不畏生死,大义凛然的。 3 小组调查,激发潜能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不仅可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同学间的小组合作精神。而且史料的收集如果单靠教师一人力量是有限的,充分发动学生的力量,让学生提供资料,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资源库,而且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笔者课前布置两项任务:一是向60岁以上的老人调查“文革”时对他们影响最深刻的一件事;二是搜集《毛主席语录》和像章及相关“文革”材料。这样也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学会反思,提升自我
利用反思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利用反思达到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并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重视思考和研究能力,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并鼓励采用积极的教学态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上好每一堂课打下基础。讲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后,经过反思觉得还应解决一个问题,即教材中对“文化大革命”的定义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动乱。对此,学生对如何评价伟人毛泽东一定会产生困惑。
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效果可能较好,通过创设实物情境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向学生展示几十枚不同类型的毛泽东像章,学生看到这些色彩纷呈的像章时,会引起浓厚的兴趣,再挂起一张《中国革命形势图》,然后以一组中国革命胜地为背景,重点讲述毛泽东在革命时期的斗争伟绩,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浙江嘉兴南湖,然后在该地挂上一枚毛主席像章。再请学生找出具有革命意义、象征毛泽东革命成果的地方,如井冈山、遵义会议会址、北京天安门等,挂上纪念像章,并讲述毛泽东的革命事迹。通过创设毛泽东像章这一实物情境,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于革命战争年代,会让学生的思维快速转动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这些纪念章连起来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史,在这部中国革命史中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尽管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不能掩盖毛泽东在革命年代的丰功伟绩。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理解历史更形象、更深刻。这样教学思想得到一个高层次的升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真正做到把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用心地为学生构建一个个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在愉快中学习,愉快中体验,愉快中进步,愉快中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县大官厅一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