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1、基本情况:
服务对象为9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单亲家庭,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品行顽劣,经常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学习成绩属中等,父亲曾经带其做过智力测试,智力正常,喜欢玩电脑游戏、手工制作。
2、家庭情况:
父亲与小自己10岁的外省女子结婚,婚后由于年龄、兴趣爱好地域等差异于2010年离婚,离婚后母亲回自己老家再婚,父亲带着服务对象单独生活,离婚后父母保持较友好关系,节假日,服务对象有时会到母亲那里过一段时间。父亲现在市里一家工厂上班,2011年查出患有鼻炎癌。爷爷奶奶已经过世,服务对象有两个姑姑,但住的都较远,服务对象去她们家的次数不多,据父亲讲,姑姑们都很爱服务对象。由于父亲忙于工作,从服务对象读学前小班开始(3岁),早上送服务对象去学校,下午放学时父亲委托一位大妈妈把服务对象接到她们家,并在那里吃晚饭、洗澡、写作业,一直到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把服务对象接回家。
3、学校老师对其评价:
据父亲讲,从学前班开始,老师就认为服务对象很顽皮,外面的集体活动,为了其他学生的安全和管理,老师会把服务对象留下,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现在的班级,由于太
顽皮,老师专门做了一本针对服务对象的意见薄,班里同学随时发现服务对象的顽劣的行为,并报告老师记在上面,服务对象非常聪明,平时不爱学习,经常逃课,只在考试前几天复习,但考试成绩挺好,服务对象数学、手工、语文课学的很好,英语较差。暑托班老师普遍反映服务对象有暴力倾向,与其他小朋友打架,扰乱课堂纪律,严重影响暑脱班的正常进行。
4、大妈妈对服务对象评价:
大妈妈认为服务对象很聪明,平时从学校回来后就看电视,让他写作业也不会去写,一直看到吃晚饭,若不看电视就自己玩,很少写作业,临近考试大妈妈叮嘱服务对象要考试了,要抓紧复习,这时候才会看看书,考试成绩挺好。在大妈妈家里,所有人也是顺着他,否则他会发脾气,用大妈妈的话说是“你要顺着他的毛长,否则会闹 ”在这位大妈妈带他之前已有三位大妈妈带过他,都因为他太顽皮,别人不愿带他。这位大妈妈带他也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家人认为大妈妈是没事找事,但这位大妈妈看到服务对象父亲工作忙,服务对象没有妈妈,可怜他们,因此即使服务对象惹人烦,她也是愿意带他的。大妈妈很担心,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服务对象将来会麻烦,但是她认为对服务对象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把服务对象送到特殊的学校去,自己的责任较小。
5、父亲对问题看法:
父亲认为,服务对象今天的结果自己负有较大的责任,自服务对象很小时候,没离婚前,父亲对服务对象实行的是打骂教育,离婚后没有给服务对象较多的爱,使服务对象长期在缺少父母爱的环境中长大。另外他还认为,服务对象所在的学校对待服务对象带有偏见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上对服务对象今天的行为结果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谈到服务对象所在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和现在的小学,服务对象父亲充满愤懑、仇恨心理,但同时又表
示,不送到学校服务对象又能到那里去,自己也是没办法的事。
二、曾经治疗经历:
父亲曾带服务对象看过心理医生,医生的诊断结论是:父母离婚、父亲生病对服务对象的打击很大,服务对象意识到失去母亲又要失去父亲而自暴自弃,因此常常做出一些危险动作引起别人注意。医生的建议是要给服务对象更多的爱,这样才能激发服务对象把自己的爱带给其他人。
三、案例诊断: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进行了两天的接触与观察发现服务对象并不讨厌暑脱班生活,也想容入这个集体,很怕老师让他单独呆在一边。如果老师对他态度很凶,他如果觉得自己没错,他的反抗就很强烈,但如果是他做的不对,老师给他讲道理,他还是听话的,如果是严厉的批评他,他也会反抗,但不是较强烈。服务对象非常聪明动手能力很强,很喜欢手工课,在手工课,比其他孩子提前完成作品,且很有创意。数学运算能力很强,反映很快。在课间主动找其他小朋友玩,但玩不长,通常是有不合他意的就与小朋友打起来,如果他喜欢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东西,他不会主动借的而是趁小朋友不注意时拿别人的,如果在课间他与其他小朋友玩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表扬他一些好的行为或鼓励他帮助小朋友他会很乐意的。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缺乏礼貌用语通常是说“你、给我”等带有命令式语气的句子,不带有称呼的。
综合分析服务对象周围人的态度观察作出以下分析:
1、在读学前班前,由于父母闹离婚,父母之间的不良交往方式,以及父母双方把情绪
迁怒到服务对象身上,拿服务对象发泄,使其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环境中,这对服务对象造成很大程度的伤害,使他幼小心灵承受不能承受之重。
2、在缺少爱与温暖的环境中长大,家庭的变故,身边人的暗示(失去母亲,父亲得了癌症也可能会失去父亲,服务对象将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使服务对象总觉的身边的环境对他不公平,造成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仇视心理,这样的后果一方面使服务对象比一般孩子成熟,另一方面也常常做出一些危害性的行为,表示他的报复心理和引起别人的关注。
3、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当父亲意识到家庭变故对服务对象造成的不良影响时,不是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而是以另一种用物质上的满足弥补自己的愧疚的方式对待服务对象,使服务对象生活在纵容、顺从、娇惯的家庭环境中,由于自己工作忙,为给服务对象一个“安全,有人照顾的环境”又把服务对象寄养在别人家,殊不知无论是爸爸的做法还是寄养人家的做法都缺乏对服务对象的正确引导,他们的这种一味顺从做法使服务对象养成了任性、耍赖的性格,使的他周围的人都要顺着他否则就发脾气。他的这种性格到了学校就行不通的,老师学生是不会象家人一样顺着他的,服务对象会感到外界对他是不公平的,在服务对象的概念中“公平”就是他的要求其他人象家人一样都可满足他,因此服务对象在学校或者外界就成了行为偏差学生
4、学校缺乏对服务对象的正确引导,从管理学校或班级的大局出发,对服务对象管制与约束,甚至把其领出来单独看待,为他贴上行为偏差学生的标签,更加重了服务对象反抗与反常的心理,使他的不良行为变本加厉。
四、治疗方案:
系统理论认为整个系统是有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不同程度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
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本个案中,服务对象生活在由家庭、学校、大妈妈家、暑托班、乐群这些子系统组成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对服务对象的态度会影响服务对象的成长,只有加强各个子系统的配合与合作,改变子系统对服务对象的不良态度,对服务对象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强与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的联系与沟通,期望通过各个子系统的积极配合,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服务对象的改变。同时在分析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时,应把服务对象放到整个系统中去考虑,注重分析整个系统环境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影响。
社会学有关社会化的理论认为幼儿时期的他人导向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期间家庭尤其是父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缺乏和对父母权威性的依赖,父母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此个案中父母言行影响、家庭的残缺,成为服务对象社会化进程中的羁绊。
具体方法:
1、观察服务对象每日行为,并做记录,把服务对象每天行为向其父亲反应,告诉父亲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发方法,促进亲子沟通,使服务对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让服务对象参加暑托班正常生活,使其容入集体,与暑脱班老师保持联系,多关注、鼓励服务对象,使服务对象感受到被重视。
3、联系暑托班所有相关工作人员,改善他们对服务对象的态度,使服务对象感受到生活在公平、爱的环境中。
4、开学后与老师取得联系,商讨服务对象工作方法。
五、治疗过程:
1、首先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爸爸取得联系,从爸爸那里了解服务对象的成长史、服务对象与其周围人的关系、服务对象的性情与行为表现,从服务对象暑脱班老师那里了解服务对象在暑脱班的行为表现、老师们对服务对象的印象与评价,利用大妈妈接服务对象回家的时间了解服务对象在大妈妈家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了解服务对象与大妈妈家人的互动方式,并从侧面了解服务对象与父母的交往方式,并对服务对象进行为期一周的接触与观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制定辅导计划,确定辅导的目标是减少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尤其是暴力行为;使服务对象懂并在生活中应用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协助服务对象融入暑脱班生活,能正常参加暑脱班活动和课程。
2、利用一周的时间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关系,为服务对象制定具体辅导计划,把服务对象的辅导时间分为中午下午放学前各两小时,其余时间让服务对象和暑托班的孩子在一起。为防止服务对象在暑脱班暴力现象的发生,尽量每天安排一名志愿者跟进看护服务对象,志愿者负责每日记录服务对象的行为当服务对象要发生暴力倾向时制止服务对象并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每天保持与服务对象爸爸电话联络询问服务对象在家情况,并告诉爸爸服务对象在暑托班的行为表现,为帮助服务对象父子建立教好的沟通方式、增进父子感情,同时也是为了发掘服务对象真善美、性格中善良、纯真的一面,告诉爸爸引导服务对象讲述在暑托班的一天生活,爸爸重点引导好的行为表现背后的理念,使服务对象明白人人都喜欢做好事和表现好的孩子,进而启发服务对象向好的行为方向努力。
3、实施具体辅导计划,但这种与爸爸保持每天电话联络的做法只持续了一个星期,由于爸爸工作忙、对辅导热度下降等原因松懈下来,变成几天联系一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后来每次打电话给爸爸,爸爸好象是很担心服务对象在学校又惹事了,也许是过往经验的影响使的爸爸认为老师打电话就是孩子在学校闯祸了,爸爸告诉社会工作者自己每天都
问服务对象在暑脱班的表现的,社会工作者讲的他都明白,很不耐烦这种每天打电话的联络方式,在爸爸的心中孩子是聪明、优秀的与一般孩子一样,只是周围的人误解孩子,爸爸非常袒护孩子。辅导期间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爸爸联系8次,服务对象爸爸主动与社会工作者联系一次,是暑脱班临近结束的第二天,爸爸询问暑脱班结束的具体时间,并叮嘱社会工作者关照服务对象大妈妈来拿服务对象东西,对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表示感谢,希望社会工作者能继续辅导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向爸爸讲述在辅导中遇到的困难,表示辅导的难度。
4、暑托班结束后,辅导也结束了,服务对象回到了学校,作为案例回访社会工作者曾去学校看望过服务对象一次,但由于时间处理不当,服务对象在上课,没有看到他,过了一段时间,服务对象到社区来玩,社会工作者见到了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带着一群自己班同学来玩,服务对象告诉社会工作者自己已经读三年级了,社会工作者询问服务对象在校情况,服务对象表示自己经常会来玩的,来看办公室的老师们,社会工作者发现服务对象一个细节,服务对象没有进办公室只是在门口站着与社会工作者对话,当服务对象告诉其他小朋友自己曾玩过的一台电脑,几个小朋友要进来玩电脑,服务对象立即制住了他们说这是办公室不能随便进,暑托班时期,服务对象是赖在办公室不走,现在能以自己行为和言语影响别人,这是很大的进步,服务对象在与社会工作者及其其他同事讲话时已不在表现出桀骜不逊的神情,而是较乖巧的样子。当初在辅导期,大概是“人在情景中”,服务对象本来就是很倔的,反抗意识很强,社会工作者及暑脱班给他定下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对他的限制,以他的性格就要表现出反抗、抵赖,而现在,社会工作者及其暑脱班与他的辅导专业关系已经结束,而现今是一种很普通的关系,服务对象也会表现出一般小朋友具备的礼貌行为。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教化的加深,服务对象会向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当然在服务对象社会化的过程中,服务对象生活的环境家庭、学校及其相关机构和人员要对服务对象多一份爱心与关注。
六、案例评估与检讨
经过一个月的辅导,服务对象在暑托班的表现明显改善,懂得一些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暴力倾向明显降低,能主动找小朋友游戏
问题:虽然在结案的前期,在督导的指导下进行评估,依据社区目前的能力帮助服务对象是收效甚微的,我们推荐一所北京的专门教育行为偏差孩子的学校给服务对象的爸爸,但爸爸否决了,原因是孩子小离不开,毕竟父子连心,舍不得离开,并且经济上也不允许,这件事也就不了了知。爸爸经常上班没足够时间陪伴服务对象这件事也许验证了不适合把服务对象转到寄宿学校、脱离现在的生活环境的这种设想。
八、总结:
1、服务对象周围人的态度要一致,包括服务对象的家人和志愿者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不能把辅导服务对象看作是社会工作者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应有辅导意识,不能应付了事,否则服务对象又会回到以前顺从纵容的环境。
2、加强辅导的力度,建立的规则要严格遵守,这样也会使服务对象养成一种合理有序的生活方式。
3、加强与服务对象家人的联系,向家人灌输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使服务对象的家人明白要逐步改变对服务对象的一贯态度与做法,家人是服务对象接触时间最长,也是对服务对象的行为影响最大的资源,家人应积极加强与辅导机构的联系与配合,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不能认为是辅导机构的事。
4、应与服务对象爸爸建立书面协约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加强服务对象爸爸的参与感,而不是把服务对象交给辅导机构,不出事情就算进步了,比如记录每天服务对象回家后的行为表现、记录父子两的谈话内容(概要)、定期的电话联络与面见等,但这些都没做到,有些只是口头的,又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兑现,一个月来只与爸爸见过一此面,完全是与爸爸电波交流。
5、加强与志愿者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辅导,尤其在了解服务对象的个性与针对个性进行正确引导方面
6、选择合适的志愿者,尽量避免频繁更换志愿者。
7、志愿者在进行介入时,要与服务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如在暑托班里,要做在一边观察服务对象,而不是与服务对象做在一起,当然前期为了与服务对象建立融洽的关系和他坐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服务对象对辅导者产生依赖心理,能帮助服务对象较快的融入暑脱班生活。
8、避免把社会工作者的个人情绪问题带进工作中,不要对服务对象期望太 高,服务对象的进步不是立竿见影的。
九、辅导心得:
1、要有耐心与爱心,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对服务对象的改变期望过大
2、投其所好,选择正确的辅导方式
3、在生活的点滴中辅导,抓住机会鼓励与表扬,适时对服务对象进行惩罚
4、在游戏中尤其是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群体游戏使服务对象参与,在此过程中加强引导,培养服务对象合作、谦让、合群等礼貌习性。
5、处理好移情,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服务对象是个孝顺的孩子,把父亲对服务对象的爱带入辅导中,多讲些父亲为了家庭生活的艰辛与努力,对服务对象有促进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