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古诗词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
一、鉴赏古诗词时要注意整体阅读
首先要四看:一看诗题;二看作者;三看诗歌正文;四看注释。整体 把握作品,应当始终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思考。
对作品某一个局部或某一方面的思考, 都应该放在整体中进行。一般 而言,古代诗歌往往有景有情,虚实相生,应注意整体感知,切不可 断章取义。对诗歌作较深入的理解感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捕捉画面,体味意境。古典诗歌多数都有景物描写,鉴赏时首 先要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然后, 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体会画面的色彩、气氛和情调。最后,作一些理 性的思考和推断,即体味这样的画面要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 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第二,理解题目,品味语言。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概括。正 确理解诗歌题目,是进行诗歌鉴赏的必备步骤。在通过题目了解到诗 歌所写的大致内容后,就要细细地去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形象 凝练,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品味语言一是要品味诗人“炼字”的妙处, 一是要品味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关键字词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 睛。
第三,探究技巧,关注背景。诗歌表达的意境和形象,大都与其所运 用的表达技巧有关,如修辞的运用、情景的结合、虚实的结合等。所 以,探究技巧既可感到形式的妙处,也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与表达 技巧一样需要关注重视的,还有诗歌的相关背景,如诗人的人生遭遇、
风格特点、作品的创作动机等。了解这些,必将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 鉴赏。
第四,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角度鉴赏诗 词,需要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 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 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来就是歌词,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其 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考生鉴赏时,可以在心中默读, 把握作品的韵脚和节拍。其次,还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 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默诵吟咏中,融入自 己的情感,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中国古代诗人在创 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一般来说,韵字开口度越大者, 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二、例谈高考古代诗词的比较鉴赏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有多种比法:比相同点,可以寻找作品的共同规律; 比不同点,可以找出各自的特点;整体比较,可以观其全貌;局部比 较,可以知晓特点。
纵观各省市近年高考试题,古诗词的比较鉴赏题型是一个热点。 古诗 词的比较鉴赏可以有效地防止教学和应考中的猜题押题现象, 可以对 诗词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比较创作背景
诗人总是最敏感的,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社会 的声音。他们的呼声,往往就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了解诗人的创作 背景,是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古人读诗讲究知人论世,也 就是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个人经历,去揣摩诗人的情感脉络。 请看下面的题目,我们只要认真比较不同的创作背景, 就不难得出答 案。
(二) 比较意象的选择
把握意象,从而把握诗歌的情感,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的方法。
古人认为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一种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复杂集合体。 其实,通俗地说, 意象就是沾染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我们都知道古人常用特定的意 象表达特定的情感,如柳暗指留别、竹代表气节、菊象征隐逸等。但 我们更要知道,选择什么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完全是作者的主观 行为,不是千篇一律的,即使是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所 表达的情感也可能不同。请看例题及简析。
(三) 比较情感基调
读诗重在感悟,有所感触,才能有所领悟。赏读一首古诗,首先要能 通过诵读,从字里行间去捕捉情感信息,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在此 基础上,再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下面的一道考题,就可从这个 角度思考作答。
阅
(四) 比较遣词造句
西方以为意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僧敲月下门” “春风又绿江南岸” “红杏枝 头春意闹”等炼字佳话千古流传。炼字的根本就是炼意,也就是努力 选择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因而,读古诗离不开揣摩诗人的遣词 造句。有时,优秀的词句能给读者以最大的阅读想象空间,这就是为 什么对同一句或同一字的表达效果会有见仁见智的情况。 下面是从炼 字的角度设计的一道开放型考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 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 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 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 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 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用词用句的好坏,主要看是否利于作者更好地抒发情感,因而,
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①
“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
寂中力 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 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
“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
年系舟 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 进一步传达出了诗 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五)比较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通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 方式。不同的作家往往擅长或习惯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技巧,
在不同的作品中出于表达的需要而可能采用不同的手法, 出千姿百态的作品。对表达技巧的鉴赏更能让我们体会诗歌的艺术魅 力。
(六)比较意境的营造
抒情诗十分讲究意境的营造。优秀的诗篇情与景、意与境相互交融,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形成永久的艺术魅力。一首诗的优劣,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能否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设题角度I:整体鉴赏题 整体鉴赏是着眼于诗的全局,局部的鉴赏为整体鉴赏服务。
【答题格式】分点局部鉴赏+总结赏析。
设题角度比较鉴赏题
比较鉴赏是每次考试都要考到的一个题型, 有手法比较,有主旨比较, 有感情比较,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诗中表达效果及情感的比较。
【答题格式】扣住比较角度探究差异即可。格式是:(比较对象)A侧 重于……,(比较对象)B侧重于……。
对照分析:(1)意象比较,从写法和内容入手鉴赏。首先要找准两诗 不同夜景的意象词。(2)心境的考查是意境考查的范围,要学会在字 里
以至
行间去体会。
技巧导津
一、古代诗词鉴赏“七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
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例如读王维的《过香 积寺》首先要认定标题中的“过”是寻访,而不是“路过”;读郎士 元的《听邻家吹笙》,由题目即可得知该诗表达的是听笙歌的感受, 进而能够探知最后一句“疑有碧桃千树花”是在写音乐的幻境,正确 赏读这句诗也就不困难了。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词,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 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文字有多种表现方式,考题中有些注释介绍 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 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 作风格或时代背景;有时介绍写作的特点,那是在暗示你赏析的方向。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 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 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 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 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 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 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 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 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比如
湖南卷的试题,首先根据“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的提示,要求关注 “白海棠”的形和神,来理解其意象。薛宝钗的诗“洗”
“招
运用拟人手法,动感、情韵毕至,这是语言技巧层面的鉴赏;林黛玉 诗“梨蕊三分白”,这是诗歌形象层面的鉴赏;林黛玉“借得梅花一 缕魂”来表达孤高傲世的情志,这是思想感情层面的鉴赏。可惜的是, 许多考生根本不注意从构成景语的因素切入, 也就无法正确赏析。答 案也除了一些套话外,没有一点有价值的“赏析”,自然得不到分。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比如《秋 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 发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将万重相思,千般牵挂融 入其中,传达了厚重丰富的情意,纸短情长。
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 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 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如柳宗元的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末句“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 望故乡”。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二、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一)古代诗歌鉴赏炼字炼词型
命题形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形式: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题指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很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 绘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 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的 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结合诗歌相关 内容描绘该字所呈现的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好处。
(二)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语言特色型
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妙处, 而是要品味 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 简洁
寓情
(
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感、有艺术感染力等。
(三)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达手法型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
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手法,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 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 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分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四)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形象意境型
1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的特
点。诗中的形象表现(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饱含着诗人的情感,因此,
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 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 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 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答案中应包括三个要点:
(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解题指津:无固定模式,但一般分析诗歌意境须抓住三方面的内容: 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
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五)古代诗歌鉴赏分析思想内容型
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 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 态
1)是什么
(
度、主张等。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 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 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答非 所问的情况,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答题步骤: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但一般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 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 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
发了诗人……的情感(或“歌颂了……的品质”,或“批判了……的观 点”)”等句式。
综上所述,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理 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就是高考诗歌鉴赏 所要考查的内容。
(六)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 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既然如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 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
“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 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 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 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 后抵牾。
条理清晰 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①②③④或者首先、
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 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
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命题导向
近两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
“通过……
1选材不拘一格。从全国各地试卷的命题看,从唐宋诗词,到元曲、 明清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清代乃至近代佳作;从大家名篇, 到以往关注度不高的作家作品,可谓百花齐放。这是广大考生复习时 必须了解的。当然,唐宋诗、宋词以及大家名篇仍然居主体地位。2.题 材丰富多彩。田园、山水、边塞、风物、咏怀、咏史、送别、闺怨、
羁旅、行役等题材都有所涉及。
2.
题材丰富多彩。田园、山水、边塞、风物、咏怀、咏史、送
别、 闺怨、羁旅、行役等题材都有所涉及。
3.
难度有所加大。虽然传统的单诗鉴赏题仍是主流,但也出现
了不 同作品之间的比较性鉴赏题:有的题目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考点, 而是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中的不同考点糅 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而且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类的难度较高的题目 已有亮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