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国情怀”内容要点的两点思考
作者:冯一下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05期
2018年1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出版,将“家国情怀”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之一,并设定了六个目标内容。笔者认真阅读、反复琢磨,并与同行交流后有这样两点思考: 问题一:“家国情怀”中“家”的认知
六个要点,数量不少,但缺少一个要点直接指向“家”。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在新课标的家国情怀目标内容要点中增补如下一条: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乡是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1],增进对家庭和家乡的情感。而且,从逻辑理路上看,家庭、家乡情怀是人的家国情怀形成的起点,因此,新增要点应排在诸要点的前列,即令其位居第一,也有其合理性。至于这个要点的文字表述,笔者所拟仅供参考,可以进一步打磨,也可以另行提炼。但增加一个指向“家”的内容要点却是必要的。
为什么要增加直接指向(涉及)“家”的要点呢?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是“家国”一词的结构特点和家国情怀目标的内涵决定的。
语文常识告诉我们,“国家”一词是偏正结构,“家”从属于“国”,而“家国”一词是联合结构,“家”与“国”是并列关系。由此可以得到如下推论:“家国情怀”由“家之情怀”和“国之情怀”两大部分构成,“家国情怀”目标内容中,应当有直接指向(涉及)“家”的要点。
家国情怀语境中的“家”,既指家庭,又指家乡。对任何人来说,家庭和家乡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到家庭和家乡都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多姿多彩的小宇宙。家庭的构成要素有家人、家族、家屋(家院)、家业、家产、家常、家风、家规、家谱、家学、家教、家书等。家乡的构成要素有乡土、乡亲、乡物、乡味、乡音、乡情,以及乡思、乡恋、乡愁等。这些要素长时间地以不同的方式反反复复地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之产生爱的情感,化为以爱为基础的心境,逐渐形成根深蒂固的情怀,这就是“家之情怀”。
家的情怀是家国情怀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家国情怀形成的基础,将其列为家国情怀目标的内容要点,合情合理,具有必然性。
其次,这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内容要点的继承和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历史教学界普遍认为,高中历史课程新目标中的家国情怀是对以往我们长期高度重视的爱国主义目标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确定家国情怀的内容要点,一定要继承和发展以往爱国主义的内容要点的长处,借鉴其积累的宝贵经验。
20世纪八十年代前期,笔者曾对爱国主义的基础和层次进行结构性研究,获得下图所示的一个成果[2]。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图示实际上是列出了爱国主义目标的内容要点,是把“爱父母亲人”和“爱家乡”作为爱国主义目标的两个基础性的内容要点。正因为有设计该图示的经历,笔者才想到,和爱国主义一样,新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家国情怀目标的内容要点中一定要有指向“家”的要点。
再次,这是对广大历史教师历史教学经验的尊重和总结。
虽然以往我们很少使用家国情怀这个词语(概念),但实际上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或者说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今天所说的家国情怀教育很多地方是相通的。研究这方面的情况时,我们必然会注意到以下两点:一是各地开设的校本课程中,乡土历史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且几乎都有自编的乡土历史教材。如改革开放以来,笔者所在的成都市就编写过四个版本的乡土历史教材,既有中学版、又有小学版,且第四版使用至今。二是不少学校把家庭历史调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课题。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就组织过有几十所中小学参加的大型家庭历史调查活动,影响很大。总结并提升相关的教学经验,我们便顺理成章地想到,历史新课标应为家国情怀目标增加一个指向“家”、主要用以指导家庭历史和乡土历史教学的内容“要点”。 最后,这是历史课程目标接通地气的需要。
学校课程目标关系到立德树人,应该“高大上”。与此同时,目标必须接地气,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否则难以达成。为家国情怀目标增补一个直接指向“家”(包括家庭和家乡)的内容要点,有助该目标落地生根,更好达成。
笔者的上述建议,自然首先是说给历史课标编制组和主管部门听的,希望他们加以采纳。但这也是给一线历史教师的一个教学建议,无论正式实施的高中历史新课标中是否有这个要点,今后,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时,始终都应重视他们的家的情怀的形成,始终都要处理好家的情怀与国的情怀之间的彼此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问题二:从“家国情怀”到“家国天下情怀”
家国情怀目标中为什么将“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作为家国情怀目标的一个要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验)》中,这些内容不是归属于世界意识(国际意识)目标吗?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目标仍以“家国情怀”名之,但删去“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这一要点,使目标名称与内容匹配,名实一致。
方案二:在保留现有内容要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世界意识(国际意识)方面的内容,并使用与“家国情怀”相对应的“天下情怀”这一重要概念,将家国情怀目标扩展为家国天下情怀目标。与之对应,课标征求意见稿中的家国情怀素养(含核心素养)改为家国天下情怀素养(含核心素养)。
两个修改方案运行方向不同,一个是做减法,一个是做加法。笔者倾向于方案二。 将家国情怀目标扩充为家国天下情怀目标,不仅使该目标名实相符,而且还有其重要意义。
第一、反映我国历史课程目标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历史课程(历史教学)目标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以传授历史知识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为目标。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并重。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为目标。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仍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三阶段(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简称“三维”目标)。爱国主义和世界意识(国际意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已开始向第四阶段过渡。如果补上“天下情怀”目标,问题就有答案了。这个发展逻辑可图示如下:
第二、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养分
中国历代有识之士常使用“家国天下”一词[3]。有的研究者盛赞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古典汉语词语(修辞)[4],它包括了个人抱负、集体寄托、民族理想和公民情愫等丰富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究员吴波在中共十九大会议期间撰文说,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国天下的情怀”[5]。当今,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的熏陶下,这种可贵的情怀获得新的发展,注入了时代特征鲜明的新内涵。将家国天下情怀作为历史课程目标,是历史教育教学继承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表现,必将给学生的成长以积极深远的影响。 第三、适应国家发展和世界变化的需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中国的发展看,富强起来的中国正快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解决和处理各种全球性问题提供方案,贡献智慧。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一带一路”把我国和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从世界的变化看,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在先后呈现了1.0版、2.0版和3.0版以后,现今正加速扩容和升级,4.0版全球化已初显端倪。研究者强调指出:“我们正站在‘再全球化’这个伟大时代的起点上”。中国已成为“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6]面对这样的国内国际形势,将家国天下情怀作为目标,历史课程能更好地完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和了解全球情况的双重任务,为青年一代家国情怀和天下情怀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将家国情怀和天下情怀整合为家国天下情怀目标写入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既必要又重要。 【注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538页。
冯一下、李洁:《历史教育新探》,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页。 林德田:《家国情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天下情怀》,《历史教学》2017年第9期。 许章润:《论“家国天下”——对这一伟大古典汉语修辞义理内涵的文化政治学阐发》,《学术月刊》2015年第10期。
吴波:《“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环球时报》2017年10月20日。
王栋、曹建军:《中国已成“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环球时报》2017年10月12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