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局部工程地质条件对工程抗震影响的结果如何? 答:局部工程地质条件对工程抗震影响的结果: (1)、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
断裂带是地质构造上的薄弱环节,浅源地震往往与断裂活动有关,发震断裂带附近地表,在地震时可能产生新的错动,使建筑物遭受较大的破坏。因此,对于各种危险地段选择建筑场地应予以避开。
(2)、局部地形的影响
宏观现象、仪器观测和理论分析都说明,局部孤突地形对震害具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来说,局部地形高差大于30~50m时,震害就开始出现明显的差异。因此,孤突的山梁、孤立的山包、高差较大的台地等,都是明显影响震害的地形。
(3)、地下水位的影响
宏观震害现象表明,水位越浅,震害越重。在不同的地基中,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别,对柔软土层的影响最大,粘性土次之,对卵砾石、碎石、角砾土则影响较小。尤其是当地下水深1~5m时,对震害的影响最为明显,当地下水位较深时,则影响不再显著。
2.什么是场地、场地土?场地土的刚性一般用什么表示?场地条件对建筑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场地即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
2
不小于1.0 km的平面面积。
场地土则是指在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
场地土的刚性一般用土的剪切波速表示,因为剪切波速是土的重要动力参数,是最能反映场地土的动力特性的,因此,以剪切波速表示场地土的刚性广为各国抗震规范所采用。
一般认为,场地条件对建筑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场地土的刚性(即坚硬或密实程度)大小和场地覆盖层厚度。震害经验指出,土质愈软,覆盖层愈厚,建筑物震害愈严重,反之愈轻。
3.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⑵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取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作为覆盖层厚度。
⑶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⑷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4.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与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 答:可不进行天然地基与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筑:
历次震害调查表明,一般天然地基上的下列一些建筑很少因为地基失效而破坏。因此,《抗震规范》规定,建造在天然地基上的以下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
(1)砌体房屋。
(2)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一般单层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和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及与其基础载荷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这里的地基主要受力层是指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单独基础底面下深度为1b,且厚度均不小于5m的范围(二层以下的民用建筑除外)。
(3)7度Ⅰ、Ⅱ类场地,柱高分别不超过10m,且结构单元两端均有山墙的钢筋混凝土柱和砖柱单跨及等高多跨厂房(锯齿形厂房除外)。
(4)6度时的建筑(建造在Ⅳ类场地上的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这里较高的高层建筑是指,高度大于40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高度大于60m的其他钢筋混凝土民用房屋及高层钢结构房屋。)。
软弱粘性土层指7度、8度和9度时,地基静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小于80、100和120kPa的土层。
5.怎样验算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
答:验算天然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按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地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力应符合下列各式要求
p≤faE
pmax≤1.2faE
式中:p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
pmax-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压力;
faE -调整后地基土抗震承载力。
《抗震规范》同时规定,高宽比大于4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域面积不应超过基底面积的15%。根据后一规定,对基础底面为矩形基础,其受压宽度与基础宽度之比则应大于85%,即
b'≥0.85b
式中 b'-矩形基础底面受压宽度;
b-矩形基础底面宽度。 6.为什么在确定地基土抗震承载力时,其取值可以比地基静承载力大一些?我国规范是如何确定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值的?
答: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与地基静承载力是有差别的。这是因为在静压力作用下,地基土将产生弹性变形及永久变形(即残余变形)。弹性变形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永久变形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在静载长期作用下,地基中将产生较大的变形。而地震作用时间很短,只能使土层产生弹性变形而来不及发生永久变形。所以,由地震作用产生的地基变形较静载产生的地基变形要小得多。而地基承载力是根据地基允许变形值确定的,若地基允许变形值一定,因为静载产生的变形大,故所需的静载压力就小,而地震作用产生的变形小,故所需的地震作用产生的压力就应该大。因此,从地基变形角度来说,有地震作用时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应该比地基土的静承载力要大,即动强度一般高于静强度。另外,从结构安全角度出发,因为地震作用是偶遇的,其安全度可以小一些,故在确定地基土抗震承载力时,其取值可以比地基静承载力大一些。
我国规范对于地基土抗震承载力的取值采取在地基土静承载力的基础上乘以提高系数的方法。
7.何谓地基土的液化?
答:在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的松砂和粉土受到地震的振动作用,土颗粒间有压密的趋势,孔隙水压力增高以及孔隙水向外运动,这样,一方面可能引起地面上发生喷砂冒水现象,另一方面更多的水分来不及排除,使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形成有如“液体”一样的现象,称为液化。
8.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 (1)沙土的组成
一般来说,细砂比粗砂容易液化,级配均匀的比级配良好的容易液化,细砂比粗砂容易液化,主要原因是粗砂较细砂的透水性好,即使粗砂有液化现象发生,但因孔隙水超压作用时间短,其液化进行的时间也短。
(2)相对密度
松砂比密砂容易液化。在粉土中,由于它是粘性土与无粘性土之间的过渡性土壤,因而其粘性颗粒
的含量多少就决定了这类土壤的性质,从而也就影响液化的难易程度。
(3)土层的埋深
砂土层埋深越大,即有效覆盖压力越大,砂层就越不容易液化。地震时,液化砂土层的深度一般是在10m以内。
(4)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浅的比地下水位深的容易发生液化。对于砂类土液化区内,一般地下水位深度<4m,容易液化,超过此深度后,就没有液化发生。对粉土的液化,在7度、8度、9度区内,地下水位分别小于1.5m、2.5m、6.0m,容易液化,超过此值后,则未发生液化现象。
(5)地震烈度大小和地震持续时间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烈度高,地面运动强度大,就容易发生液化。一般5~6度地区很少看到有液化现象。实验结果还说明,如地面运动时间长,即使地震烈度低,也可能出现液化。
9.软弱粘性土地基抗震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软弱粘性土地基抗震措施为:
(1)必要时采用桩基或其它人工地基,其它人工地基如:换土垫层,垫层材料可以为砂、碎石、灰土、矿渣等。也可采用化学加固法,即在粘性土中,用高压旋喷法向四周土体喷射水泥浆、硅酸钠等化学浆液。或采用电硅化法,即借助于电渗作用,使注入软土中的硅酸钠(水玻璃)和氯化钙溶液顺利地进入土的孔隙中,形成硅胶,将土粒胶结起来。
(2)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
(3)减轻基础荷载,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
(4)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采用箱基、筏基或钢筋混凝土十字条形基础,架设基础圈梁、基础连系梁等。
(5)增加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预留结构净空,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
10.建筑场地类别是怎样划分的?
答:建筑场地是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国内外大量震害表明,不同场地上的建筑震害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因此,研究场地条件对建筑震害的影响是建筑抗震设计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一般认为,场地条件对建筑震害的影响主要因素是:场地土的刚性(即坚硬或密实程度)大小和场地覆盖层厚度。震害经验指出,土质愈软,覆盖层愈厚,建筑物震害愈严重,反之愈轻。
场地土的刚性一般用土的剪切波速表示,因为剪切波速是土的重要动力参数,是最能反映场地土的动力特性的。因此,以剪切波速表示场地土的刚性广为各国抗震规范所采用。
11.影响土的液化因素有哪些?
答:场地土液化与许多因素有关,因此需要根据多项指标综合分析判断土是否会发生液化。但当某指标达到一定数值时,不论其他因素情况如何,土都不会发生液化液化,或即使发生液化也不会造房屋震害。我们称这个数值为这个指标的界限值。
影响土的液化的因素有: (1)地质年代 (2)土中黏粒含量
(3)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 (4)土的密实程度
(5)土层埋深 (6)地震烈度和震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