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本次语文园地一共安排了六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八个场所名称,分两组呈现,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博、馆”等九个生字,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
“字词句运用”共有两个题目,第一题提供两组易错字,让学生通过发现易错规律,正确书写“含、迎”等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等结构易错的字。第二题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利用反义词猜猜词语的意思,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词语的能力。
“写话”引导学生针对奇妙的自然现象,提出不懂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写下来。教材提供了示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多样,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展示台”内容上与之前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承接,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让同学们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日积月累”编排的事唐代诗人李绅的古诗《悯农》(其一),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我爱阅读”编排的是《最大的“书”》,通过地质勘探队员和川川的对话,将自然科学知识蕴于生动形象的讲述中,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了解化石的形态和成因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会认“博、馆”等生字。认读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并学会利用场所名称识记生字。
2.能正确书写“含、迎、留”这几个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敬”这几个结构容易写错的字;能联系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
3.朗读例文,能感受提问的不同角度,能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
写下来。
4.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5.能背诵、积累古诗《悯农》(其一)。
6.自主阅读《最大的“书”》,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乐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读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 2.正确书写生字,能联系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 3.能展示如何建立和管理图书角,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4.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乐趣。 教学难点
1.能联系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 2.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3.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乐趣。
教学策略
1.结合经验,识记生字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八个场所名称,分两组呈现,可引导学生发现两组词语的特点,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了解的场所名称,如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引导学生利用场所名称识记生字。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场所,如“哨所、研究所”,可以借助“哨、研究”先猜一猜,教师再做简单的讲解。根据需要,联生活拓展其他的场所名称,如图书馆、纪念馆、水族馆等等。
“字词句运用”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易错规律,并梳理自己平时易错的字,避免出现同类错误,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教师提醒学生今后写字时要注意这些易错的字和易错的点。第二题中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推测词语的意思。
2.朗读教学,积累诗文
借助拼音,把“日积月累”中的这首古诗读正确、读通顺。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正音。“悯”是前鼻音,“绅”是翘舌音,注提醒“一”的变调。引导学
生观察插图,理解田野里都种满了庄稼,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可通过多种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熟读中背诵。
《最大的“书”》这篇短文以对话贯穿全文,文中设计的自然科学知识,不作过细的讲解,通过阅读,学生能了解一些化石的知识,有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即可。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好人物对话。
3.细心观察,拓宽思路
“写”可适时借助图片、资,或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针对图片或资料中的内容,把自己的问题说清楚。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用上“怎么、谁、什么、在哪里”等疑问词提问,不要局限于只用“为什么”提问,鼓励学生多写几句。
“展示台”的活动内容是承接是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中的《图书借阅公约》,因此展示前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应与口语交际同步进行,在执行《图书阅公约》过程中,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班级图书管理和借阅情况,管理员或小组长可以作简单的图书管理记录。
课前准备
1.回顾课文,思考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 2.了解本班的《图书借阅公约》。
3.朗读古诗《悯农》(其一),注意节奏的停顿和字词的发音。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博、馆”等生字。认读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并学会利用场所名称识认生字。
2.能正确书写“含、迎、留”这三个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
满、敬”这三个结构容易写错的字,能联系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
3.朗读例文,能感受提问的不同角度,能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联系生活,识记生字
1.导入:相信同学们都是好奇宝宝,都喜欢去外面玩儿,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可以去哪玩儿。
2.读一读,初步认识词语。
(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词语,用笔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观察字词的发音。 (3)学生齐读,教师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博物馆”中的“博”读bó;“展览馆”中的“览”读lǎn,不要读成nǎn;“科技馆”中的“技”和“体育馆”中的“育”都读第四声。
(4)观察课本中的生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识记生字。
“博”和“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览”和“育”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3.联系生活经验,合理猜测词语含义。
(1)导入:这些词语都表示相应的场所。相信这些地方有的同学已经去过了,有的还没有去过,老师想请去过这些地方的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这些地方。
①同桌之间交流分享:你去过哪些地方?你知道这些地方是做什么的吗? ②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可适当鼓励。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馆”的含义,理解这些词语都表示相对应的场所(地方)。
馆:招待宾客居住的房屋;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办理外交的人员常驻的处所;某些服务性商店的名称;收藏、陈列文物或进行文体活动的场所(即是本课要了解的含义)。
(3)课件出示“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体育馆”这些场所的图片,重点让
学生了解这些场所的功能。
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猜想这些词语代表的意思。 ②学生自主发言,分享自己的猜想。 ③教师讲解图片对应的场所的含义。
博物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展览馆:是作为展出临时陈列品之用的公共建筑。按照展出的内容分综合性展览馆和专业性展览馆两类。
科技馆:举办科普教育、科技传播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的场所。
体育馆:体育馆,室内进行体育比赛,体育锻炼亦或是举办演唱会的建筑。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馆”?
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水族馆。
5.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研究所、派出所、诊所、哨所”。 板块二 书写汉字,字词运用 1.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含、迎、留”,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①学生自由讨论交流,互相提醒。 ②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补充。
“含”由“今”和“口”组成,上面不能写成“令”。 “迎”的中间部分要注意没有一撇。
“留”的上半部分左边有一点,千万不要漏掉。 ③学生自己动手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观察“荡、满、敬”,引导学生观察书写三个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①学生交流,互相提醒。 ②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补充。
“荡”是上窄下宽的字,下面的“汤”大小要适中。 “满”是左窄右宽的字,书写时要注意把右面写得饱满些。
“敬”是左宽右窄的字,左边的“苟”略带斜势;右边的“攵”捺舒展,稳住重心。
③学生动手写一写,老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字的笔画和结构,总结书写要点。
“含、迎、留”的笔画不要写多或写少;“荡、满、敬”注意区分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
2.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1)课件出示字词句运用中的句子,学生自由读一读,注意带点的词语。 (2)猜测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学生默读句子,边读边根据句意猜测词语意思。 ②小组间相互交流: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方法: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查找词典;请教老师;上网查找资料;结合生活经验等等。
③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方法,教师可适当补充。 (3)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比较擅长的方法了解词语意思。 板块三 展示疑问,了解自然
1.导入:大家读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吗?你们知道星星为什么会眨眼吗?你们知道为什么下雨后天上会挂着彩虹吗?大自然多么神奇压呀,它藏着许多秘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吧!
2.学习课本上的例文。
(1)学生自读例文,边读边圈画句子中的疑问词“为什么”“哪儿”“谁”“怎么”,思考疑问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2)同桌之间交流自己找的疑问词,并说说它们在句中的位置。
3.过渡:相信同学们阅读例文之后,对于大自然也有很多疑问,大自然还有那么多秘密还等着我们去探索。
4.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例句,提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思考自己有哪些疑问,并把它写下来。 (2)分小组讨论,将自己的疑问与组员进行讨论。
夏天的草叶上为什么会出现露珠? 为什么狗的鼻子最灵敏? 为什么树叶黄了会掉下来? 月亮为什么会变圆变弯?
(3)小组成员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
5.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的“问号”写下来,制成卡片,用上“怎么、谁、哪里、什么”等疑问词。
(1)学生写自己的发现或者是收获,可以是简单的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评点,看看谁的收获最多。
6.教师总结:大自然是那么地神奇迷人,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这节课我们先将自己的疑问写下来,在今后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寻找答案,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2.能背诵、积累古诗《悯农》(其一)。
3.自主阅读《最大的“书”》,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乐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分享书籍,遵守公约
1.导入:在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中,我们共同制订了我们班的《图书管理公约》,有了这个图书管理公约之后,借阅图书是不是比之前更方便了呢?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班图书角的情况。
2.了解班级图书角。
(1)学生先观察班级图书角。
(2)引导学生分小组交流,我们班的图书角都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3)学生分小组交流。
(4)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有话可说。 (5)分小组进行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总结。
我们制定了《图书借阅公约》。
我们班的图书都是按类别排列,便于寻找。
我们班的图书都有自己专属的编号,借了以后便于归还,也便于登记和摆放。 我们班的图书都有相应的同学负责管理。 大家都很喜欢借阅图书。
有个别同学不注意保护图书,在书中随意图画。 板块二 赏析诗句,读中悟情
1.导入: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得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民生活的唐诗。(教师板书课题“悯农”,学生齐读)
2.解读诗人。
李绅(772—846),字公垂。唐代诗人。与元稹(zhěn)、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创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3.抓住关键字“悯”,了解古诗题目,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情感基调。
“悯”是“怜悯”的意思;“悯农”是“怜悯农民辛苦”的意思。 4.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学生借助拼音,把古诗《悯农》(其一)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读,对读不准的地方及时提醒和纠正。
“粟”是平舌音;“农”是鼻音;“种”读四声。
5.过渡:《悯农》(其一)这首诗,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那诗中到底讲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内涵。
6.解读古诗,了解诗意。
(1)引导学生抓住“粟”的下面部分是个“米”,猜测“粟”表示的是一种食物,由此理解“粟”的含义。
粟,俗称小米,中国古称“稷”。是一种脱壳制成的粮食,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2)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全诗。 ①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插图。 ②同桌之间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③指名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教师可适当补充。
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秋天收下千万颗的粮食。天底下没有一亩闲置不种的田地,却仍然有不少农民因吃不饱而饿死。
(3)结合学生的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春种”“秋收”,想象画面,感受时间的变化。 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粒粟”“万颗子”,领悟从一粒变成万颗,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动。
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犹”,感受农民辛苦种植,却仍然挨饿的无奈和痛苦。
“犹”字说明农民辛苦种植,种植到已经没有闲置的农田可种了,却仍然还要挨饿至死,足以见得农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程度有多严重。底层农民生活艰难不言而喻。
④根据全诗的含义,引导学生明白诗人“悯农”的原因。 7.学生朗读并背诵全诗,读出悲愤与同情。 板块三 阅读理解,了解自然
1.激趣导入:(教师出示一本书)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生答:书)没错,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书。老师知道大家都喜爱读书,你们能说说读书的好处吗?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3.过渡:是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增长才干。今天,老师将要带领大家阅读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一本“最大的‘书’”!(教师板书课题“最大的‘书’”,学生齐读)
4.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最大”,提出自己的疑问。
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为什么“书”这个字加了引号? 这本书有什么用? 5.自主学习,感知神奇。
(1)学生带着刚才的疑问自主阅读课文,并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交流自己阅读之后得到的答案,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6.品味“书本”,感受神奇。教师引导:相信刚才大家通读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下这本最大的“书”吧。
(1)学生默读第1~4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 ①同桌之间分享自己找到的答案。 ②指名学生回答。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层厚厚的书吗?
(2)引导学生默读第5~10自然段,理解岩石被当作书的更有说服力的原因。 ①学生之间交流:岩石一层一层的,上面还有什么东西? ②指名学生回答。
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感受“书”内容的丰富。
A.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雨痕”“波痕”“矿物”,感受岩石上丰富的“字迹”。 B.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树叶”“贝壳”“小鱼”,感受岩石上丰富的“图画”。 ④带领学生领悟岩石这本“书”上面的“字”和“画”的作用。
A.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很久很久以前”“后来”“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感受悠久的历史,久远的时间。
B.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陆地”“大海”“高山”,感受悠久的时间带来的变化。
C.结合时间和事物的变化,领悟岩石这本“书”包含的许多内容。 D.学生一起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 (3)学生默读第11~13自然段,了解岩石这本“书”的作用。 ①结合语境,教师讲解“刨根问底”的含义。
像川川这样一个劲儿地问个不停,非要把事情弄清楚、明白就叫“刨根问底”。 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宝藏”,领悟看懂岩石这本“书”,可以为我们带来非常珍贵的东西。
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用处可大呢”“它能告诉我们……”,领悟岩石这本“书”的用处非常地大。
7.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岩石这本“最大的‘书’”。
读川川的话时,要读出川川的好奇和疑惑,以及得到答案之后的豁然开朗和开心满足;读勘探员叔叔的话是,读出叔叔的平易近人和亲切温和。
8.教师总结:阅读完这篇课文,相信大家都了解了什么是“最大的‘书’”。那你们想不想像地质勘探员叔叔一样,读懂这本最大的“书”呢?(想)那就需要同学们多花时间,认真学习,储备更多的知识读懂充满智慧的岩石。
练习设计
完成《·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时,能够更好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想象力,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自身的感悟、想象、思维的发展,这样教师的语文教学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2.逐步带领学生了解课文,探索大自然。在“写话”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享自己对于大自然种种迹象的疑问和好奇,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在“我爱阅读”中,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最大的‘书’”,感受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素材积累】
不怕你不懂不会,旧怕你不学不干。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摘避风的港湾里,找不到昂扬的帆。如果爱,请深爱;如不爱,请离开。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