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实践之古井研究个人小结

2022-07-27 来源:独旅网


社会实践之古井研究个人小结

井的起源要追溯到很多年前,是我们远古先祖智慧的结晶,井不仅为我们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提供了水源,也记录着饱经风霜的沧桑岁月,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世态炎凉。井对苏州人来说,并不亚于“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水乡文化。苏州的井,凿造之讲究、年代之深远、数量之多,是别处无与伦比的。这个暑假,我们就开展了以苏州古井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揭开古井神秘的面纱。

本次我们主要以苏州虎丘憨憨泉,苏州源源泉,苏州坎泉,苏州福寿泉为代表了解古井蕴藏的历史典故,挖掘古井保存的现实意义。实践的第一站,我们来到虎丘,映入眼帘的便是憨憨泉,询问了当地的导游,才了解了这井的由来,相传很早的时候,山上的寺庙缺水,每天庙里的和尚都要到很远的山下去挑水,有一位憨憨法师,自幼患有眼疾,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他虽然眼睛瞎了,但耳朵灵,心眼好,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因为感到累,于是就坐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在梦中,他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以直通大海,醒来后他用手触摸这片土地,摸到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有水,于是他就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用手抠泥挖土,双手经常抠的血淋淋的,挖了七七四十九,终于一脉泉眼从地下冒出 一股清泉,喷到憨憨法师脸上,顿时感到一阵清凉,双眼又重见光明,此井因憨憨法师所挖,取名憨憨泉。由于憨憨泉是作为旅游景点已经被保护起来,它的水质还是较为干净的,不过景区里的井作为水源的功能已经消退,留下的只是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

第二站,我们寻访了源源泉, 这口比较大,的确是石质的四联方井,内为圆形井壁。井栏铭文有一处与资料不同,就是“金门市民公井”,比资料上多了一个“公”字。 我们

采访了当地的居民,因为井水具有冬暖夏凉、甘甜清澈的特性,所以,夏天会有居民用它来透凉瓜果或者保鲜菜肴,井水尚清,但略有异味,还有一些居民会洗衣洗拖把什么的。其中有一位老阿姨介绍说如若淘米洗菜则回去要用自来水再过一便才好,由此可见,源源泉还是发挥着它提供百姓生活用水的价值的,但它的水质比起受保护的憨憨泉来说差了一些,居民们在使用的同时还是应该注重保护。

第三站,我们来到坎泉坎泉老井在史家巷,是一口三眼井。花岗质地,品字形排列。井圈铭文“坎泉,岁次乙亥,义井,嘉定十二年二月日题,府境顾氏一力开建”。可惜的是在新世纪初,一个井圈被盗。后来,有关部门补上了从冯桂芬祠移来的古井圈,这个井圈刻有宋朝嘉定年号,是个古物。评为苏州“古城十大名井”之一的史家巷坎泉井,现已名闻遐迩。

井旁墙壁上有一方名为《坎泉记》的青石小碑,碑文不长,右起竖刻,照引如下: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宣圣曰:“德不孤,必有邻”。今观於陶君耕荪凿井以广慈恩,冯君公湛赠地以襄义举,然后知古人信而有征。是岁乙亥六月,为陶母朱太夫人七旬寿辰。1935年绅士陶耕荪母朱太夫人七旬寿辰,欲将寿资凿井以惠邻里,苦无适当之地。后得冯公湛相助,割让冯桂芬祠堂照墙边空地,井乃成。墙上嵌有《坎泉记》碑,记述此事由来。井右侧系冯桂芬祠。由此可见,这口井确实经历了许多的岁月。

在对这口井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采访了一位在这里住了50年的老大爷。他很耐心地给我们讲述了这口井的来源以及目前关于这口井的情况。他说住在这里的老老少少自打出生开始就和这口井的水,即使后来自来水接入各家各户后,坎泉仍然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这口井的水质很好,街坊邻居经常用它来洗衣淘米,对井水的保护也是不错的。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仓街69号的福寿泉,这是一口长方形的双眼井,号称“苏州第一名泉”。井壁当中三个大字“福寿泉”,左右两旁竖写着“朱鼎彝置”、“民国二十三年五月”。从这些铭文可以想见,当年开凿此井的朱鼎彝是为了给家中长辈增福祝寿用的,并希望人们记住。青黑的石井圈光滑而清凉。2005年,福寿泉被确定为“古城十大古井”之一,修整后重铺了井台地面,并在四周建起了整齐的围栏。比起其他几口“十大古井”,这里的井栏修葺得最为精美,受采访的几位附近的老居民说,这些年来对这口井早就有深厚的感情,吊井水也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井水不花钱固然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井台边早已成了他们乡邻之间的社交场所,每天早晚大家都能在井边碰面,开怀说笑,是一种生活乐趣。

井,在古代成为平常百姓家乃至宫廷中的供水之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发展慢慢退出了人类的视野,科技的发展免去了古时人类寻井,凿井,取水等一系列繁琐的过程。古井逐渐退出人们夫人视野,侵华日军曾对苏州城内的古井进行统计,当时发现有一万多口,但到了2005年,文保部门仅统计到639口,最近两年又陆续统计了一些,估计有1000多口了。随着城市化发展,古井的使用功能已基本消失。特别是在城市改造中,部分古井阻碍了交通,这些都让古井面临尴尬。最大的尴尬在于,大部分古井虽然属于文物概念中的‘古构筑类’范畴,却没有评上保护等级,在现有的文保法律法规中,没有关于如何保护它们的明确说法。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井是苏州古城的“基因”,是街巷市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井作为水源的使用功能确实已经消退,但它承载历史的功能还存在,是古城文化的一个符号。科技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古井就该退出人类的世界,相反应该将这些为数不多的古井保存起来,井,曾经是人类生活的必须品,但现在的社会中井应该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上善若水,饮水思源,我们应该从古井中学会思考,学会尊重先祖的智慧结晶,学会珍惜水资源,自觉加以保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