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及心得体会

2021-09-15 来源:独旅网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篇一: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圣井岗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一、圣井岗概述 (一)圣井岗概述:位于邯郸市西北10公里处,其主体建筑有戏楼,山门,前殿,后殿,钟楼,东道房,东配殿,送子奶奶庙、西道房,配殿,眼光奶奶庙等,整体布局对称统一。

“圣井”在前殿前的院子里,深丈余,井水常年清澈如镜,且无论旱涝水量均等,故名圣井。旧时附近人民定时前来请牌求雨,应验后再将牌送回,故而井内出土百余块银、铜、

建于元代,距今已六百余年,现占地1.5万平方米,有殿房建筑百余间,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庙宇雄伟壮观,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一组完整的道教庙院,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神庙的九龙圣母殿内有圣井一口,水质清凉甘甜且涝不溢旱不枯,旧时周边数省官民多来此取水祈雨,“灵岗香市”也成为邯郸古十景之一。 (三)建筑的人文历史。 圣井岗古建群位于邯郸市西北10公里,邯武公路北侧,占地面积13亩。因位居丘丘陵岗地,故称圣井岗。其主体建筑由南至北,在中轴线上,有戏楼,山门,前殿,后殿中轴线东侧有钟楼,东道房,东配殿,送子奶奶庙。西侧有鼓楼,西道房,配殿,眼光奶奶庙。其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东西两侧对称统一。

戏楼位于古建群南端,北距山门墙28米,台基略方形,南北长9,8米东西宽9米为卷棚式悬山式灰瓦顶,侧面的结构以前后两个单体叠压在一起,而顶部南北面坡又形成一体。专家认为这种地方性结构形成比较特殊,为它处所罕见。前殿(九龙圣母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廊悬山灰瓦顶。殿内神像前有一古井深丈余,碑载雨不溢,旱不涸,故名圣井。旧时附近省县每逢年纷纷前来请牌求雨,应验后即来还牌。近年维修,井内出土百余块银,铜,铁牌。据载,清同治六年京都大旱,帝令礼部尚书前来求雨,应验后金牌还之。后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廊悬山式灰瓦顶,殿前原有殿,现仅有遗址。碑载,其建筑始于元 代仁宗仁延佑三年(公元1313年),称尤王庙。后经维修扩建,现存规模属明清时代形成。该建筑规模宏伟,是一处可与黄梁梦吕仙祠媲美的古代建筑群,为市

郊游览胜地。圣井岗庙宇坐北朝南,东西对称,青砖青瓦,这组古建筑中戏楼建造

奇特,侧面结构看似两个单体,叠压在一起,而正面看顶部南北坡面又成一体,全国稀

有,是建筑设计中宝贵的资料,颇有研究和保护价值,戏楼面对山门,山门内西侧有立

于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的邯郸县圣井岗龙神灵应碑记, 此碑保存完整,碑文记载圣井

岗创建,维修庙宇,及各地大旱年间来此求雨应验等事项。前院是九龙圣母殿,圣井

居殿中圣母神翕前,历代祈雨甚灵,这里掏牌祈雨的方式也是全国独一无二,求雨人先

在井中掏祈雨牌,降雨后重铸一牌同之前从井中掏出的牌一同放回井中。1986年圣井

岗重修时从井中掏出银、铜、铁、锡各种牌百余枚,现藏于庙宇西侧的文物陈列室

中,通过这些祈雨牌,也能考证出历代旱情的状况,不少帝王官府赠匾悬挂神翕之上,

清穆宗皇帝(1862年)祈雨灵验后赠金牌,龙凤旗,彩杖等,《慈禧传》书中有两宫皇

太后派员来邯郸请牌祈雨灵验的记载。历代周边省市的群众和官员也多到此请牌祈雨,

祈雨所用调水牌经过历代变迁,现在已演变为人们祈求福运财运的祈福牌。圣井岗还是

之地,供奉了送子奶奶、三霄、财神、文昌等功能齐全的行业神,以灵

寻求祈福避灾、求子、求学、求财等精神寄托的信仰中心,到此拜神

不绝。香火甚为鼎盛。圣井岗还是古赵时期的灵岗香市。列为邯郸十

景之一,历史上享有胜名 。

二、测绘工作记录

2012日

水水 测绘对象(九龙圣母殿)

间,前后廊悬山灰瓦顶。殿内神像前有一古井 ,深丈余,碑载

故名圣井。

内容

1层平面。这一项内容的测绘相对容易。对于大部分的

卷尺、钢卷尺、卡尺或软尺就可以测出所有单体建筑的平面

重要的是先确定轴线尺寸,之后单体建筑的一切控制尺寸

确定轴线尺寸后,再依次确定台明、台阶、室内外地面铺

的位置,平面图就确定了。

2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对于法式测绘,因为没有搭

物上用皮卷尺测量高度,所以这一类立面图都必须借助辅

民间诸神的汇聚验而着称,为民众祈福的民众络绎(一) 测绘时间 年10月31(二)

(三) 测绘人水面宽五间,进深三雨不溢,旱不涸,(四) 测绘、单体建筑的各建筑一般只需皮图。测绘平面时最都应以此为根据。装、山墙、门窗等、单体建筑的正架,无法上到建筑 助工具进行测量。粗略测量时,我们可以仅借助竹竿和皮卷尺、铅垂球测出高度。但是要用做档案记录时,单层的建筑,如果有可利用的反射点就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测出高度,如果没有反射点可以通过全站仪测出两点之间的高差就是建筑的高度。

3、单体建筑的纵剖面、横剖面。测量方法与测绘立面图的原理一样。不同的是剖面图要更清晰地表达出各层之间的构造关系.

4、屋顶的俯、仰视图。与平面图恰好是相对应的。

5、大样图。包括了各种砖雕、脊饰、梁架的斗拱等部分的大样。因为这类装饰构件的线条、图案都非常复杂,甚至是一些人物、花鸟、虫鱼图案,而按照测绘的要求是要一一表现在大样图中的,这往往是古建筑测绘中最耗时、难度最大的。在法式测绘中,最好的方法是借助数码相机拍下各个大样的正、侧、底面的照片,然后测出各个大样中重要的控制点的距离,通过比照数码照片绘出大样图。

(五)测绘过程

测绘总共进行了一个星期,包括了查资料,实地测绘,整理校对数据,画cad图,排版。

三、实习感受 首先对古建筑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明清建筑。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以及机构特点,彩画的分类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然而,我们平日里对古建筑的关注太少了,经过这次测绘,我们又对古建筑的知识进行了更多的了解以及巩固。另外由于这次对古建筑深入的测量也激发了我们对古建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国传统的文化。

其次,加强了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测量中有很多地方无法具体的

量到,只能靠估算,大家就集思广益想了很多方法,例如查砖匹、根据阳光角度,数学方法等。

再次,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就必须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进行记录。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画cad图都需要认真仔细,通过这次测绘,这在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中都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品质。

最后,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次测绘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 关林两天的测绘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我们上中建史时虽然课本上说得很详细,但是对于古建真正的了解还不如这几天学到的东西,凡事只有亲身经历才不会容易忘记。对于古建的结构,斗拱怎么支撑屋梁,檐角如何翘起?我们在做平立剖时是将古建重新建造了一遍,这种过程让我们加深了对于古建的了解,虽然这只是万千古建中的一种,但是我觉得中国古建的结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其实这次让我真正的收获是让我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前都是闭门造车,我想以后我会改变这种现象,多注重观察,去深入了解。

一周的测绘实习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我相信这是可以激励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篇二: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本次测绘实习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增强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性认识,主要是针对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测绘的理论学习,同时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

1、时间:2012年11月5日

2、地点:西安市八仙庵

三、测量工具 3.5m钢卷尺、30m皮尺等

四、小组人员 杜芃逸 曹一飞 冯斌 陈喆 宋颖佳 程雅丽 刘菁

五、实习内容 西安八仙庵.八仙庵相传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屡次翻修。公元1900年,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曾颁发1000两白银,命八仙庵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并赐八仙庵“敕建” 二字,高悬于庵前门领之上。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如数次拨款整修。八仙庵现占地110亩,由山门至后殿,分为三进。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砖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 “万古长青”4个大字。山门两端,钟、鼓楼分立左右。第一进殿5间。第二进分前、后二殿。第三进正殿门楣上悬有清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洞天云籍”4 字匾额,大殿两侧,是东西跨院。东院有吕祖殿和药王殿。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着名的道教观院。 我们小组的测绘对象是八仙庵内规模最大的聚仙阁,建筑保留了明清两代风貌,风格古朴,庄严雄伟。在实地测绘之前,老师着重讲解了测绘内容就图纸内容。让我们了解了测绘的大致方向。 开始测量前,我们进行了工作的分配,3个人负责平面测量,另外4人负责立面和细节的测量。在绘制草图前,我们首先从整体上了解整个建筑。由于该建筑遵循了古代建筑的特点,呈中轴对称,所以只用测量两边的距离。先总体测出总的尺寸,再分别测出细部尺寸,最后把细部尺寸和总尺寸校准,尽量减少误差,在测量时,我们重点测量了平面的砖的铺地,台基以及柱的位置和直径。

平面的测量比较简单,用卷尺即可完成。在测量立面时,有更多的构建及细部尺寸需要我们测量,比如门窗的尺寸、镂空的木格子栏杆、石质柱础、琉璃屋顶各个不同位置的斗拱建筑总高度等等,需要利用的工具很多,无疑增加了我们的测绘难度。由于是古建文物,不让攀爬,测量檐高只能用钢尺勾到瓦上测出,导致数据可能不那么精确。

这次测绘让我们对古建筑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明清建筑。屋顶的各种形式、建筑的组成、结构类型、斗拱的组成及机构特点等等,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的古代建筑历史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此外,这次测绘培养了我们认真严谨的态度,由于古建中有很多部件,我们必须

对每个部件的每个尺寸进行测量、记录。同样,画草图、校对数据、做cad都需要认真仔细,这无疑让我们对以后的工作更加严谨。最后,还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次测绘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家必须要分工合作,既要把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又要协助队友测绘,这正是我们平时欠缺的精神。总之,这次实践教会我们的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我相信这是可以激励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篇三: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测绘时间:2013年4月11日至2013年4月14日

测绘地点:四川省阆中市何家窨子 测绘人员:刘骑崛 李东恒 张佳 张谋 佘然 胡瑾璐 赵柯宇 敖证杰

测绘安排:4月11下午手绘出整个何家大院大致平面图 4月12日细化平面绘制出较为准确的平面图 4月13日分为两组测绘立面和剖面 4月14日上午进行数

据补测和照片拍摄 测绘目的: 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增强我们队中国传统古建筑 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 来增强我们队中国古建筑的

构造、材料、以及空 间处理手法的认识。同时也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区位分析

基本概况

测绘所在地 何家窨子,位于古城区管新街。一个在百度地图上搜不到的低调宅院。古城区由叫保宁街道,有嘉陵江环绕,古城墙保护。被誉为风水名城。阆中市下辖21个镇,古城区北临沙溪街道,西南靠江南镇,东南方向是七里街道。

阆中历史变迁

历史上的阆中,在战国时曾为巴国最后一个首都。公元

前314年,秦惠文王置阆中县。《元和郡县志》载:“阆州,在秦为阆中县也”;《太平寰宇记》云:“今郡城即古之阆中城”;《华阳国志》云:“阆中县本巴国别都,秦置县”。巴都、秦城在同一地方,此时,治城疑在今盘龙山麓至玉台山临嘉陵江台地上,即今兰家坝、部队驻地一带。

阆中郡城在东汉时由刘璋修建,三国时张飞曾增修。明嘉靖

《保宁府志》载:“郡城在嘉陵江北,与锦屏山相对,为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益州刘璋所筑。”《四川通志》也载:古城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刘璋修缮过;三国时,张飞曾增修。《阆中县志》(帝制早期)载“县城西半里许为汉城也”。经勘察,汉城遗址尚有石砌码头及河堤残余,还有不少汉砖、汉陶、五铢钱等汉代文物出土。

据明嘉靖《保宁府志》和清咸丰《阆中县志》载:由于嘉陵啮城,房屋街衢,迭遭摧毁。所以城市逐渐南移,最终移至今之区的位置。唐玄宗以后,城区位置基本稳定。《舆地纪胜》载:唐王灵夔、滕王元婴,相继任阆州刺史时,按皇宫规格修造宫苑,为隆苑(又称阆苑,

即阆州),并修建了南楼、东楼等。尽管阆中唐时有增建修补,对城池面貌并无多大改观,但对后来城池发展成规模之城打下了基础。

阆中城修建成规模之城是在宋代。据《阆中县志》(帝制时期)载“宋代初年,用条石修建城墙,墙顶外倾有城垛。四道城门,东南北修有瓮城子”等。其后城池多毁于战火。从宋代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起,虽历任政要恢复部分楼台亭阁,均未达到宋时初建之城的规模。并且在南宋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为了抵抗元兵,曾移州治、军治于大获山(今苍溪县镜),建大获城。虽县治在原境,因战乱和移州治于大获山的影响,对原城池少为维护,塌毁多处。

江水古城初鲁时称城在和建

宋代的阆中城,除注重建筑艺术和景观布局外,还特别注重风水意象。城外沿江两岸诸山,修建了众多的寺庙楼阁,组成城周风景带,使之与城郭互相映衬,时人赞叹:古城“丹楼粉堞明灭于远烟高树间”,“秀绝寰宇”。

至南宋,阆中又成为元军进攻南宋的重要根据地,修筑城堡和关隘,城周七关就是这时形成的。元末,明玉珍在城西补筑土城(城墙)。元代阆中城基本上沿袭了宋城的概貌。虽略有小变,但不出左右,尽为原址扩展。

明.清城即今阆中古城。明《保宁府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千户滕贵在原址增拓,内外以条石砌成,城墙高一丈六尺,围长九里三分。建四门,曰富春、曰锦屏、曰澄清、曰威德。四门皆有月城”。明成化年间,指挥使田仪又建四门城楼。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知府张翼重修。据史料记载,这时“城壕深一丈五尺,阔二丈五尺”。《四川通志》载:清乾隆34年(公元1769年)知府宋思仁重修,并改城门为迎和、延禧、宝成、敦吉。《阆中县志》(帝制时期)载:“乾隆六十年知县胡延璠补修。嘉庆三年(1798年)浚隍凿堑(挖壕沟,即修护城濠)”。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川北道黎学锦在西门外修筑石堤与石鱼翅(今称龙干)以御水啮。 此后,阆中城池没有明显变化,今之古城基本为明清城原形。

平面分析

何家大院为三进院落,轴线方向为东西方向,何家大院沿轴线放向基本对称分布。和一般四合院一样,何家大院由倒座、前院、正厅、正房、耳房、厢房等组成。后院布置成花园。平面功能上来说,何家大院以前作为一个大家族居住使用,现被作为一个客栈。总平面上何家大院四周为类似院落,追溯根源何家大院本是院落的一部分,后来分家隔成现在这样的院落。所以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何家窨子俯视图

篇四: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古建测绘实习报告

—山西

2011年10月15日下午4点,我们带着一个充满好奇的心踏上了驶向山西太原的火车。等待我们的是怎样古老又神奇的建筑呢?一个令人激动的夜晚在火车上的欢乐声中悄悄过去

了,等到再次看到远方缓缓升起的太阳,我们已经到了山西境内,到处都是壮丽的山系。人一下子就清醒了,整个心胸都跟着开阔起来。

到了早上六点多,我们成功抵达了太原站,清晨微冷的空气,让人想好好的释放一下积蓄心里的盼望,紧接着就坐车往我们的第一站开去——晋祠

它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

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

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那里,山

环水绕,古木参天。还有就是那里的建

筑都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晋祠内中轴线

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

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

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我们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国古建中的瑰宝。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

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

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

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

就是飞梁。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

连接。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还被我国着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

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

显着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殿、桥、泉亭和鱼沼,相互陪村,浑然一体。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减柱法”的熟练使用。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华丽轻巧的发展地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下午到了宾馆,疲惫不堪的我们倒头就睡了。第二天上午我们的目的地是云冈石窟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在参观的一路上我们都不停地发出整整感叹,感叹古人辉煌的智慧和超凡的毅力。

下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颠簸,我们来到了悬空寺下,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寺庙建筑,它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

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接着我们在坐了将近五个小时的车后,终于到达了我们从早上就盼着的五台山下,安稳的睡了一晚后,我们一大早就上山了,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参观完几处有名的寺庙后,我们都深深地被寺庙建筑的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所震慑了,好久都神在其中,余味悠长。 下午在导游的建议下,我们去了祁县的乔家大院,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

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

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接下来就是我们山西之行的终点了——平遥古镇,在平遥古镇的第一天清晨,我们就鼓足了精神,展开了我们的测绘工作,首先我们在古城的街道上边走边寻找外观漂亮,完整的民居,终于我们在西

大街找到了一家,我跟那家的房主讲述了我们一行人的来意后,房主很热情的准许了我们对他的房子进行测绘,我作为组长,很快分配好了工作,三个组员负责立面的测量与记录,一名组员负责拍照作为分析的材料,我和另一名组员负责整个平面的测量,以及所有数据的整合,处理,很快两个小时过去了,我又拍了很多照片跟房主道谢后回到住处开始建模,把数据都导入模型,一弄就是六个多小时,大概到了下午三点多,我发现测绘的数据不够完善,连忙和另外两个组员又赶到那,因为早上我们临别时跟房主说了,如果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还会再麻烦,所以我们很顺利的有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测量,我还手绘了大量的细部构件,最后满意的回去了,进一步完善了数据之后。我心里就轻松了很多,接下来的几天就在古城里转转,尝尝当地的特产、名吃,一饱口福。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要跟这座古城告别了,离开的那天早上雾很大,高大的古城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勾起我无限的留恋之情,但还是挥挥手,跟它道别。 篇五:古建测绘实习报告

古建测绘实习报告

一.相关说明 1.时 间:2013年08月21日——2013年08月27日

2.地 点: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古镇

3.带队老师:钟运锋 黄 岩

4.小组成员:常晓敏 冉丹丹 雷雯 李鹏博 高 扬 崔 江 张晓波 王彬汲 赵朋飞

5.测 绘 点:贡院(前院)

6.贡院介绍:清代四川贡院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学道街北侧,是清顺治年间举行四川乡试的场所,后又作为保宁府培养选拔人才的学校。贡院占地5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由大门、十字连廊、号舍、至公堂、明远楼、会经堂等建筑组成,建筑主次分明、布局严谨、功能区分合理,是研究我国古代科举建筑、科举制度和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7. 建筑控制地带:南北以墙基为起点,南向外延伸30米,北向外延伸20米东至合璧井巷,西至道台衙门遗址为界。

8.测绘成果: 1.平面图(前后组合并);

2.贡院南立面图; 3.至公堂立面图; 4.东西剖面图(前后组合作);

5.古建测绘实习报告。

(说明:以上成果上交电子版及打印图纸各一套)

二.测绘详细过程说明

8月21日: 早晨在东门集体乘车前往目的地,下午熟悉周围生活环境。 晚上统一在古城客栈开会分配各小组测绘任务并说明相关注意事项(小组已在学校分好)。

8月22日: 既定本小组内再分小队测绘总平图,整理出来后再在平面基础上分区测绘,有序开展工作。后因门票等协调问题,上午实际工作是测量绘制外立面(部分)。

下午由于出入等问题已解决,按原计划开始平面图的测绘工作。由常晓敏、雷雯、王彬汲、赵朋飞第一队测绘入口、东西号舍部分的柱网、柱径墙体的围和以及门窗的设置等;由冉丹丹、李鹏博、崔江、张晓波、高扬所在的第二队负责测绘至公堂及风雨长廊的柱网等相关数据,另还有至公堂内家具的陈设及风雨廊飞天椅的形制、尺寸并绘制大样。

晚上小组内在木艺馆初步整理当天测得的图纸,准备第二天的工作。

8月23日: 早晨在前一天的基础上两队分别对一些细节进行了测量。具

体有下水口的位置、尺寸并简单了解排水系统的组织,飞天椅的尺寸,估测了树植高低、树冠大小,柱础尺寸及石刻纹饰,还有至公堂室内家具的陈设。

下午小组成员统一在木艺馆住处整理绘制出贡院(前部)部分平面详图(尺规作图)。期间各小组出两人前往对缺失部分进行了补测。主要包括风雨廊柱径、各室廊的地砖尺寸及铺地形式还有新建起保护作用的围墙尺寸 ,使平面图更为翔实、准确。

晚上老师按组做了点评,建议开始cad制图。

组内分配下一步工作,即两个立面的测绘。分小队依然不变,准备测量工具(30m卷尺、红外测距仪)并熟悉其运用。

8月24日: 按照昨天晚上的安排展开工作。早上两个小队在在第一天基础上进一步晚上相关数据并提取照片及匾额、楹联尺寸、字样、门窗尺寸形制花样等。此处重难点在与门窗尺寸及花样还有撑拱纹饰,主要手法是白描其大样并拍照留底以便修正。早晨的主要完成了屋檐一下的测量。

下午开始屋顶部分的测绘。屋顶的处理是革泥基打底,铺瓦为“一搭三”即瓦面上下搭接2/3,阴瓦一层阳瓦两层。勾头饰菊花纹,滴水饰虎头纹。还有门当、户对以及博风板、悬鱼惹草的大样等。 晚上因测绘图均为手绘稿正式成果较少,主要从旁学习其他小组的优点听取老师的要求。

8月25日:

趁早晨天凉测量梁枋、穿、梁拖、挂落的位置及尺寸,并绘制大样。因各部分尺寸不同逐一进行了测量。

下午小组成员统一在木艺馆住处整理绘制出至公堂立面、贡院南立面详图及细部大样(尺规作图)。期间各小组出两人前往对缺失部分进行了补测。主要包括屋檐外挑尺寸、屋檐与台基的关系并拍摄了所有房间的门牌字样,进一步对立面进行了完善。

晚上老师点评。小组内分配明天工作。

8月26日: 主要任务测量各结点详图。崔江、李鹏博、张晓波负责风雨廊与东西厢房的结构连接;冉丹丹、高扬、雷雯负责风雨廊与至公堂的结构连接;常晓敏、王彬汲、赵朋飞负责龙门部分结构与贡院大门和风雨廊的连接。组内要求各结点绘制透视图并多角度拍照。

下午统一检查资料完整性。

逐图逐要求筛检测绘的草稿并分图整理成份。

1.总平图(各部手绘线稿图及尺规图);

2.贡院立面图(立面手绘线稿图、贡院入口门窗详图、匾额楹联详图及尺规绘制立面图);

3.至公堂立面图(包括木墙部分明间、次间、稍间的门窗详图,匾额楹联详图,立面手绘线稿图及尺规绘制立面图);

4.剖面图册(各隔断详图,风雨廊南北、东西剖面图,龙门

剖面图及手绘线稿图);

5.其他细节图及手绘资料草稿数据誊录等。

晚上老师评图并提出相应要求。说明返校时间及剩余时间的安排。

8月27日: 早晨统一补测昨天筛查时遗漏的数据资料并拍照,处理个人私事收拾行李。

下午参观阆中各古建景点、山水名胜,领略古镇风情、感受山水灵秀。

三.总结

借用当地的一副对联“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渝川灵性巴阆风”精准的道出了阆中古建的历史积淀和建筑特色。 现在所能看到的阆中清代考棚为穿斗木结构的长方形四合院,院中风雨廊连通南北东西,整个考棚临学道街一面为一长排平房,平房中间为考生进入考棚的入口,入口左边为门禁(古称议察厅)右为传达室,和它们紧连着的是考舍。进为龙门(取自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再进即为风雨长廊,古考生经过搜身等环节行至至公堂前案牍下拜见一应考官,后分坐左右飞天椅等候点名、领卷、入棚、开考。

廊道末端是楼亭殿堂中的至公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