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深圳二模作文资料

2024-01-15 来源:独旅网
2019深圳二模作文资料:写惯了家国,再来写审美,会怎样?

在高考命题和阅卷上,广东省展现了作为沿海经济大省的开放与自信,每年高考的评分细则和标杆(优秀)作文都公布于媒体或传播于网络。其阅卷标准和作文评点也是相对个性的,值得谨小慎微甚至讳莫如深的内地省份学习借鉴。

2019届高三深圳二模的这道作文题,回归理性思辨,具有审美意识,颇有味道。写惯了大时代大主题、喊多了“我与祖国共成长”的考生,再来写这种文艺点的题目,结果会怎么样?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一跳!“不合格文章”的内容值得一读,教师的点评毒辣犀利又切中肯綮!权且不说是否认同点评,起码从这些文章中看得出当前学生写作的通病——大话满口、假话满文、套话连篇。

我们通过网络和老师提供,摘选了导写、下水、佳作,推送给大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值得看看。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读一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葛福安

在这里不妨把深圳二模作文的材料语段先作切分式解读。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这段话可以以句号为标志,分出4个层次。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

追问与思考:这一句是人物身份介绍。为什么要标明“数学家”?是文学家不行吗?但故事里就是数学家,如果是文学家,可能被认为探讨美是其本行,而数学家那么倾情于美,似乎更具有普遍的意义。别着急,先把问题放在一边,继续看下去。

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

追问与思考:“有一次”,讲故事的套路,具体的“有一次”,但“有一次”更有可能是“很多次”,存有普遍性的意义;和他对话的是两位“古人类学家”,为什么是古人类学家?古人类学家是做什么的?古人类学家首先是学者,如同数学家一样。这是三个的身份介入。还要再往下看。

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 这里点出了三人谈话的话题。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应该是出于“古人类学家”的身份优势,他们对此有专业的研究,而这个结果也有一定专业性。两人的结论,一为“温饱”,一为“小康”——作此联想应该不算胡思乱想吧——好了,至此,两位古代人类学家对话的层次与结论,应该是不难看出。

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而”是个关键词,甚至“而”前的句号也不可忽视——先不说它。先看托姆的看法,显然和两位古人类学家保存火种的“温饱”所求不同,托姆有些浪漫,也可说是“吃饱了撑的”,他越过实用角度,说到了“审美”的角度。你可以说是“先温饱再审美”,比如“如果手中有两片面包,必须用其中一片换取水仙花”,只有一片就算啦。但是,对于托姆这类有审美天性的人而言,他可能把那片唯一的面包也换成水仙花,宁愿自己饿着肚子欣赏水仙的美丽,这个没办法;对于那些以口腹之欲为人生第一目标的人来说,的确是无法理解。 好,材料到此读完了,当然,材料并无直接贬斥那两个古人类学家的意思,很多人也都可以这么认为,然而,这里是个句号,而且有个“而”字。那句号是什么意思?是另起一层意思的意思,“而”,你说是顺承也行,说是转折也行,递进也行,反正“而”后面的内容是重要的,起码是比前面重要,也就是说,托姆的看法应该是重要的,托姆在这场对话里是C位。

虽然材料的倾向性因这“句号”和“而”显出命题人倾向托姆一方的倾向,但是,这倾向并不强加,而是材料语境使然。托姆的看重火的“美”和“审美”,自然也可以由此拓展,如“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等等,但是,这些拓展都是以托姆的那句话为根据,这才是立足于材料。所谓立足于材料,只

能是让双脚站立于材料所提供的语境中,让材料感受得到足够的力量,而不是踮起脚跟,只用脚尖点地,甚至只是把脚的影子投到材料上,更不要说是捕风捉景,说些似是而非、不着边际、大而无当的话。

名师解读二

深圳市沙井中学 蒋景平

【链接高考】

材料指向:2018年10月,教育部副部长林惠青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作为》,此文与高考有关的部分,提出了一些对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高考命题和高中学习、教学的重要指南性精神。其中第三点指出:加强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的考查,夯实全面成长基础。显然,此次深二模的作文是符合该指向的:它是关于实用与审美的一个大讨论。

前后对比:2019年深圳一模的作文命题是紧扣时代,引导学生思考时代,既呼应国家战略,又体现四个自信;既观照国家视野,又切入青年视角;既有命题倾向的明确概述,又有任务驱动的暗中体现。相比之下,深圳二模的作文命题则有意转向为纯粹的单则材料作文。这种转向是切合2018年全国2卷的考查内容:逻辑思维和思辨思维。而审美的缺失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观点甚至认为审美力的缺乏,是一种新的无知,因此可以说深二模的作文直击社会问题,现实指向也非常突出。这样一个已被疏远多年的考查方式和相对陌生的话题,对高三学生作文备考的训练很有价值。 【解题切口】

考场作文,必有限制。材料中的“而托姆说”,这个句子显然是别有深意的。不仅是“而”字的使用,命题人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也是用尽心思:从分号到句号到“而”,意图不言而明: ①取暖御寒,烧出美食,这是实用性;夜幕降临,火光多姿多彩,这是审美性。 ②取暖御寒,烧出美食,这是理性之心;夜幕降临,火光多姿多彩,这是浪漫之眼。

③取暖御寒,烧出美食,这是生存;夜幕降临,火光多姿多彩,这是生活。 ④取暖御寒,烧出美食,这是物质;夜幕降临,火光多姿多彩,这是精神。 ⑤取暖御寒,烧出美食,这是外向;夜幕降临,火光多姿多彩,这是内心。

⑥取暖御寒,烧出美食,这是有用之用;夜幕降临,火光多姿多彩,这是无用之用。 【名言警句】

★康德说:“美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快乐。”

★庄子: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钱钟书:“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是实用,窗是审美。 ★吴冠中:文盲不多,美盲很多。

★贫穷而听着风声,姿态固然优雅,但大多数人都是不能接受的,道路于是在此分岔。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如果人作为筑居者仅耕耘建屋,由此而羁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未人并非栖居着。 ★木心: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季羡林: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 ★如果缺乏审美,整个世界都与你无关。

★穆罕默德: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多棱角度】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正面)

康德说:美,是无目的的快乐。意思是说,我们在生命里很多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我们考试、读书,我们工作为了赚取生活费。可是康德提醒我们,生命一定要保留一部分,是为了无目的的快乐,那才是真正的美。比如说我站在那边看晚霞,这晚霞对我生活,没有任何目的性的帮助;我去看阿里山的日出,没有任何实际上的利益。可是康德认为一个生命,当他已经不能注意到这种无目的的快乐的时候,其实是在萎缩的状态,就是说他没有生命力了。在一个有用的世界里,隐含着目的和得失,还有随带着的成败和纠结,而在一个无用的世界里,你只需

要专注于一个内向的源泉,追求一种无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悦,你可以最大程度享受这份快乐。人生,不是拿来用的。这些一再救赎本我、对抗利害的无用珍宝,才是人诗意栖居的良药。 有用之用让人世俗粗糙(反面)

因为注重实际,小学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最经常“被代课”;因为注重实际,太多家长认为:爱打扮的女孩肯定成绩差,爱画画就是不务正业;因为注重实际,花钱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展,还不如多给孩子买两斤肉吃。因为注重实用,缺乏审美教育,正在悄悄地将我们的下一代,变成彻头彻尾的“美盲”。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中国人的标准,基本上就是服饰与行为。相对于其他亚洲人,中国人的服装搭配比如衣裤、鞋帽、鞋袜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体的,远远一看便知道是中国人。”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根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宋人眼里一座山是美的,一条河是美的,甚至是一截枯木,一片残雪,一只昆虫,他们都能感受到它的美。经过爱,见过美,人就越发能够看清生活的本质,用美对抗世俗的粗糙。没有审美力,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 怎么样

少点实用考量,不妨来点审美。假如学生喜欢上音乐课,美术课,不妨让他上去,不见得少了几节实用课,学生就成绩差了一大截,不定因为美术,忽然懂了语文诗歌的绘画美;假如城市需要多几座公园,不妨建几座,不见得少了几座高楼大厦,少了许多经济绩点,不定因为几座公园,城市宜居了,人才也留下来了;假若“看得见的山,望得到的水”让经济暂时慢下来,不妨慢下来,无穷的远方才是我们的追求的方向。诸如此类,不妨慷慨点,给无用之美留下空间。浪漫的法国人,不见得比务实的中国人不幸福,反而一个爱美的妻子或者罗曼蒂克的丈夫让家庭温情。

要想得美,要懂得停、学会慢。找个地方发发呆,居然抬头望见了满天星斗;清晨推开窗,寒意料峭,却闻到了远山木叶的芬芳;立冬,侧耳细听,听到树叶沙沙的声音,那是冬天到来的脚步。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慢,我们的生活就立刻美起来。

你欣赏多姿火光的姿态,最美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葛福安

古人类学家和数学家,谁更懂得人类?按理说,自然是古人类学家,因为这是他的专业。因为专业,所以懂得,广告上就是这么说的。然而,看到著名数学家勒内·托姆的这个故事,知道了他对“人类为什么保存火种”的答案,我觉得,对于人类的理解,古人类学家却未有托姆“专业”。托姆理解到人类“尚美”的本性,他认为美而保存火种是人的本质天性。我觉得,这种理解,更能抵达人类之终极。

“尚美之心”,应该是自人之为人时起,就已“人皆有之”的。保存火种,为着“取暖御寒”,为着“鲜美肉食”,固然也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但是,人会在“取暖御寒”之时追求衣服的审美,也会在“品尝美食”时注意自己的吃相。有人云:“人是审美的动物。”此应该不为虚言。“人猿相揖别”,不止是“几个石头磨过”,而应该是心生“美意”。所以,两位古人类学家“专家气”十足,“趣味性”不够;而托姆则虽已成数学大家,仍不失童心,他的思考与理解,更能接近人的本质,“童心”仍未泯灭。 至于那两位古人类学家“童心”泯灭与否,故事未有提及,我们不妨作出假想:听得托姆的回答,两位古人类学家“颔首然之”,那即可证他们两个仍是“童心在焉”,只是未从“美”的角度思考而已;如果他俩“哂之斥之”,以为托姆是“吃饱了撑的,饿你三天,让你眼里冒出‘灿烂多姿’的火光!”那么,我倒不觉得托姆尴尬,倒是替那两位所谓“古人类学家”感到悲哀,他们真的离“人类”远矣!

真的不要让自己远离“人类”!保存火种,自然可以获得温饱,但还有最美最美的灿烂多姿火光,它灵动,美丽,它蓬勃,充满生机,在夜幕之下,和我们的生命一样,绽放出生命原本就有的美丽。努力学习,自然可以获得一个上好的高考成绩,也可以得到令你怦然心动的一纸大学通知书,但是,努力学习的过程,就是美丽的,它用计时以日的方式书写着我们的成长日志,也让我们获得成绩之外的丰富意义,这里有奋斗,有泪水,更有美丽。追求实用,自然可以让我们成为“有用之人”,但是,爱美懂美,更会书写出我们有情趣、有品位、有美感的“美丽人生”。 不妨再让我们作一假想:如果你我都坐在两位人类学家和托姆中间,如果你把这三件事情都一一进行体验,那时,我会感受到火光的炽热带给你的温暖,也会垂涎于那火种“烧出的鲜美肉食”,但是,相比之下,在我看来,你欣赏“灿烂多姿火光”的姿态,才是最美最美的。

万千化身善利民,逆风摇曵转秋波

龚志民

生命旅途百难丛生:饥饿害体,寒冷袭身,白发欺人,黑暗作崇!人奈何?远古时分,燧人氏一点火出,万难皆退;火之功莫大焉!两位人类学家看到了火对人类发展的实用功能,而数学家托姆看到了抽象的形状之美,灿烂多姿之美。

其实这些都是火的不同侧面的功能,如果固执一端而排斥另一方,便是盲人摸象之论。曰御寒熟食,曰希望照明,曰摇曵美丽,火之功岂能一言蔽之?用火,存火种,生命便巨变质变:从肉体到大脑,由野蛮而文明,自蒙昧而智慧,弃原始而成长为万物之灵、地球主宰。火之美岂止一面?火之功莫大焉! 火的颜色,含赤橙黄绿青蓝紫,美丽不可方物;火的温度,从百度达数千度,力能焚石冶铁、烧山煮海;火的形状,飘若虚,难以捉摸驾驭;凝若实,厚重若君子。火的品格,遇寒而驱,见黑不容,伸缩随意。火的内涵,至大至美哉!动则弥漫于山林,静则藏于火种,匿于灰烬。敲击必发,遇水不灭,火的境界,内圣外王矣!低调而能照耀天下,炽热而不随意发作,护众生,灭鬼魅。自强之君子,怎能不爱火之美、不推崇火之功呢?

人遇不平,则“发火”表达;心有抑郁,则“开火”吐怀;奥运盛事,则“点火”示庆;猎物以归,则“围火”而舞,人类无火,哪来激情?数学无火,怎现形状多变之美?爱火之士,觉其美,视为多姿伴侣,视为护身利器。科学昌明更能让火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五行说:水能克火。当火种化为熊熊烈火时,亦能烧水为汽,于是有了蒸汽机,人类从此具有了超越肉体的力量。 火的灿烂多姿是优美,火的力量是壮美。小小的火种,内藏完美的火性,随需而化,听令而藏,任劳任怨。君子志士,无过于此。不仅古人类学家爱火的功用、数学家爱火的美丽,世人谁能离开火呢?即使曾被火伤害过的人,也不要误解火,火虽无情,却不主动伤人,慎用火、善藏火、不亵玩、怀崇敬,是面对火必须有的态度。

自从一点火光出,天下何人不识君?

传好火种,暖好诗心

——深二模随感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 郑旭焜

一场关于保存火种的讨论,引出两种价值偏向。人类学家重视的取暖御寒和烧制肉食,乃是火种的实用价值;而托姆重视的火光灿烂,则是火种的审美价值。两个价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使用价值应是审美价值的基石。我们远古的先祖面对四周野兽肆虐的寒冷漫长黑夜时,正是因保存下了火种,方得以驱散饥饿和恐惧,获得了生存的希望。走出生死之忧,他们才可以静下心来欣赏灿烂多姿的火光。那火光灿烂,有生的希望,更有浸透心灵的诗情温暖。从这个层面上讲,有了火种实用价值的保证,远古的人们才能发掘出其审美意义上的价值。由实用走向审美,是人们对火种乃至各种物质精神传承的普遍规律,审美价值常常会成为实用价值的外延。

那么人类学家从人类适应生存的角度出发,而得出对实用价值的重视也不无道理。但本应注重逻辑和应用的数学家,为何却反注重审美价值呢?我想这便符合了上面对价值认知层面递进规律的叙述。用于保命的火种,从实用走向审美,便有了其诗意。而数学又何尝不是“火种”呢?从实用的计数演算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推演体系,并以寥寥公理为起点,延展成一个远大于我们现今身处世界的“秩序王国”。数学从实用具象走向审美抽象,它也是“火种”,先满足了我们温饱来实现实用价值,再以逻辑之美和想象之美展现其极其富诗意的审美价值。从现处世界总结的规律出发,数学得到了其他世界的法则,这背后的魔力怎不比夜幕来临之际的火光更灿烂美丽?这样看来,数学家的感叹也就不足为奇了。数学,以其夜幕来临之际的美丽,温暖了托姆的“诗心”。

再结合勒内·托姆的生平来看,我更确信了我的论断。他开创了“突变论”,其主要研究的“微分拓扑”正是抽象数学的重要内容,虽复杂艰深,却饱含数学的逻辑之美,并且其抽象的工作孕育出的“突变论”,竟以抽象统一数学模型,高度概括了自然界甚至人类社会的质变过程。完成了审美诗性的抽象关于使用具象的回归。

其实研究远古人类对火种价值之偏向,是不会找到标准答案的。因此我们更需关心的是,现今我们该心怀什么价值来将“火种”传递下去。而在我的理想中,这两方的争论乃是一则关于教育的寓言。

出于生存的本能,人类总对“火种”的实用价值有深刻的体会,所以托姆所言更旨在于提醒。他要我们知道除火种之实用外,更铭记其唤醒我们审美“诗心”的价值。相信在他求学研究的道路上已经对此深有体会:局限于实用而保存下来的“火种”,总有其消亡的一日。而用“火种”去温暖“诗心”,才能继续更好将“火种”传递下去。这样的例子有太多太多,如他本人由抽象诗性的研究回归到实用而创造突破性的成果;抑或是科学史上抽象曲面几何对近代物理变革的有力推动,在若干年后完成实用性价值的回馈。根于实用,再升华为审美,最终回归实用,这是人类一切知识“火种”传承绵长的深刻规律,也正是传好“火种”要遵循的认知过程。正因为这样的传递,才有我们现今的不可思议之文明。

我想,中华民族认识中“实用主义”四字,怕是根深蒂固。殊不知,拘泥于这四字,将断绝发展之路。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强盛,走到近现代

的停滞阻塞,历史已给了我们最深刻的教训。可直至今日,面对各式“标准化考核”,仍有不少人怀以所谓“实用”之心态学习着,自以为保下了最有价值的“火种”。当然,脱离实用空谈审美,宛若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般虚幻。但仅仅抱着“实用”之心,又沦为一种短视。如所谓“函数能用来买菜吗?”之类的荒诞之谈,错失的是以整个惠及我们现今生活每个角落的王国。当学习任何一种知识,传递任何一个“火种”时,你心中若尽想着“对我有没有用”,那最后必会冷了“诗心”,什么光亮也留不住。一个人尚且如此,而若整个国家整个时代如此,无数“火种”无以保留而消失贻尽,最终恐怕也将迎来文明的终点。

因此,除了下一代人以何价值保存好火种需引起我们深思以外,这一代人如何保留好火种传递下去的工作,也就是教育,同样至关重要!以爱国主义为例,当你告诉学生们,写成文采斐然的文章,能助于升学时,诚然,实用价值起码引起了他们的创作和思考,也就促成了“火种保留”。但这样保留下来的火种能长远吗?那些所谓的喊空口号、唱赞歌,能让我们去爱这个国家,以至理解其内涵?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甚至这种没有温度,冰冷的机械化教育,可能有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当看到小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中对一个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年豪迈气魄之生动描写时,那真正发自内心的触动才是有温度的,这便是“暖好诗心”的教育啊!以文本中的审美价值,温暖“诗心”,得以真正传下这爱国“火种”,这便是“传好火种”的教育。

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也孕育了如此有“诗心”的数学家。试想同样问题,如果让时下国内奥数竞赛生来回答,也许不会得到如此浪漫的回复。在日复一日功利的刷题中,数学在他们眼中早已失去“诗意”,而只剩升学的价值,那这“火种”又怎能靠他们保存呢?冷却了“诗心”,也注定留不住“火种”。

最后补充一点,勒内.托姆入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其使命便为“培养已受过实用知识训练的公民,使他们在各方面最有能力的教授的指导一下,学习教学的艺术”。我想在取暖饱腹的前提下,能教会人们欣赏夜幕来临之际的灿烂火光,便是这艺术所在吧。 传好火种,暖好诗心,我们任重而道远。

【不合格文章】

第1篇《点亮夜空,青年与国同行》:自说自话,很可怕!

亮夜空,青年与国同行

深圳考生

当你坐在教室里,看着墙上贴着激励的标语,望着周围奋笔疾书的同学们,窗外传来的鸟鸣声,以及数字一天一天减少的高考倒计时牌,你会想些什么?这场景是高三生活的一个一个缩影。在高三,欣喜,挫败人人都

经历过,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们成长变得更加坚韧,是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得到的,别人抢不走的财富。

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见解。家长们认为认真学习以后能够找到优渥的工作,老师认为能考入好的大学提升自己。这个问题也许从来就没有正确的答案,在我看来,我们要坚持的不断汲取知识可以探索未知的领域,面对问题以后解决的从容,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若像清政府时期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则难以变得强大。学习是一个终身都要去坚持的事情,有时不需太多原因,如鲸向海,如鸟投林。

学习能让你感受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世界。高三的生活,我们走的很快,但也走得很稳,向着目的地前进,了解许多时事热点话题,有些确实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值得学习的,港珠澳大桥黎明设计师与他的团队潜心摸索,负重前行,造就这一伟大工程。南仁东放弃外国优渥机会,献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俄罗斯、泰国,中国的高速铁路在满载着乘客驶向目的地,在非洲、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华为用着先进的技术帮助当地组建网络通讯网,这些人与事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当代青年要做一个取得火种的人,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为自己,为国家搭建起互赢的桥梁,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我们都要顺应时代的变迁,以自己的力量推进,推动祖国与世界的发展,不要做盗火者,而要在黑暗的困难时点燃夜空中的黑暗与星火,做夜空中最亮最美的五角星,在国家建设的路程中,要实实在在的,发挥自己学习过的知识,做点燃夜空的先行者!

【打分】7+8+7=22 【名师点评】

全文几乎没有涉及到材料的内容,也完全不符合材料的含意,而是另起炉灶论述学习的重要性。最后虽然提到了“火种”,但并不符合材料的含意。

【为文把脉】看到题目“点亮夜空,青年与国同行”,“点亮夜空”,似乎与二模作文的“火”有些关系,但是,“青年与国同行”又让人疑心这位同学是仍没有从一模作文的“魔咒”里走出来。是在一模二模合体而写吗?再看文章,发现,文章和一模二模关系都不大。

文章开篇即谈高三情景,然后提出自己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见解。”似乎又像在写二模作文,二模作文里不是有三个人吗,三个人对“古人类为什么要保存火种”这同一个问题各抒己见,这好像也是“不同见解”。但是,这位同学好像又不想分析“不同见解”,转而论述“学习的重要性”,然后一直到文章结尾,都是在谈学习的重要性,为自己,为国家。可是,这是考场作文,不是自由创作呀!

最后倒是提到“火”啦,可是,这里的“火”仍是把学习者虚化,写出象征意义而已。

怎么能写到这里去呢?有些考场作文是写着写着才“拐”了的,而这一篇,一入篇就选错了路。写这篇作文的同学,在考场外看这篇自己的文章,可能也会奇怪自己怎么“走着走着就拐了呢”;即便是旁观的同学也会很容易看出其中错误路径,但是,到了考场,又怎保自己不也如此“拐”向他方呢?

所以,“咬定材料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告别自说自话,先去和材料对话!

第2篇《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火种”直入眼,其余全都视而不见!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深圳考生

火的出现给原无生机的地球带来了希望也成就了辉煌。火,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取暖御寒,也可以用它烧出鲜美的食物。光当夜幕降临时,那小小的火光却成了我们追寻光明的为(唯)一寄托。那小小的火光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前人致力于保存火种,因为他们相信,保留下来的火种能被人们传承,他们的信念也得以留存在世。而火种也如此。见证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继承火种的曾是远古的人们,他们用火取暖,用火做食,用火驱赶野兽,他们在火的帮助下得以生存,火也帮助他们成了世界的主人。

继承火种的曾是中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们,他们勤奋,上进,以用火造出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机器来加大生产力度,而火也让人们不再野性,让人们进一步走入工业化,使人们不断创新。

继承火种的城市战场的将士们,战火下,他们不惧险,以不变的信念和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一次次攻势,来保护他们生活的人民和土地,因为心中的火,他们前赴后继,无畏。

而现在,生在和平稳定年代的我们也即将成为这火的继承者。我们虽在阳光下成生却不能忘记先辈们的努力与成就,和现在依就(旧)饱受战争与饥饿的人们。我们应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向新时代新主人的样貌接过先人的火把,点燃心中的向上之火,努力发扬前人的精神,以它们为标版(杆),书写我们的未来,也书写人类的明天。

我坚信我们有理想,有报扶(抱负),有能力,接过这火种,也终将成就自我,成就未来,我相信未来因我们更加美好,我们手中的火种也会在我们的努力下发扬光大,以不输前人的教导与信任。

让我们努力,把星星之火点燃,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打分】10+11+9=30 【名师点评】

本文的立意与材料若即若离,虽然抓住了“火种”这个意象,但是将“火种”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概念泛泛而谈。结构模式化,套路化。语言较流畅,书写潦草。

【为文把脉】如果我见了这位同学,我会问他:“这个作文题里提到‘火种’这个词语的有几处?”好像写篇作文的同学只看到火种,就激动起来,被火点燃了写作激情,最后,想到保存火种的意义和传承人,然后,一路写下来……那两个古人类学家呢?数学家勒内·托姆呢?

这下就可怕啦!就像摸象的盲人,摸着鼻子就说如绳子的象,摸着身体就说如墙壁的象……这考场写作走向何方?

还有就是,文章结构单一,历史数来宝,一路写下来,让人一眼看到底,最后,唱出口号(标题),然后,写作宣告结束,也定下了低分的命。

材料作文的核心是材料,阅读材料是写作的第一个纽扣,这第一粒扣子要是扣错了,那就一错到底啦。再说,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根本不是在自己衣服扣扣子,都扣到别人身上去啦,你能有好看吗?

第3篇《是好,又或者是坏》:等于啥也没说!

是好,又或者是坏

深圳考生

从小学起,老师便开始教我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当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有的好其实不好,有的坏其实也没那么坏。一件事,一个人的好坏不是由其自身决定的,而取决于不同人中,不同的看法。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于一道数学题,几个同学在一起研究可能就有几种解题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问题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并且这种见解是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推理上的。这就如同网友的评论一样,总会分为几个不同的派别,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那这些看法中有多少是好的,又有多少是坏的呢?这就要取决于他们所看到的角度。

每个问题都有许多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就如同画杨桃,有的人画出来的是个杨桃,有的人却画了个五角星,这让人十分不解,但问题就在那里放着它没有变,只是看的人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看问题的好坏是会发生的。深圳市已经限制车牌几年了,从该方案一实施开始,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是好事,这样做有利于环境,可以减轻交通压力;同时有的人认为这是对于未购买私家车的市民的一种不公平和区

别对待。这便有好有坏,有人觉得它好同时也会有人觉得他不好,但问题就是这样,只有在解决的过程中才会认清它的本质,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一眼看到好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准确的。

当每个不同的角度遇上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时,才会看清问题的好与坏。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得到相对最好的解答。

许多同学在写理综时喜欢从头写到尾,也有的人愿意自己先挑简单的写然后再写难度大的。因为理综只有两个半小时,但满分是三百分,如何在这两个半小时中抢到最高最多的分,这便是个问题,对于能力强的同学他可大可从头写到尾,对于他而言这样好,若对于能力不佳的同学,他会选择挑题写,对于他这样更好。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多拿分。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相对应的方案解决了问题,寻找到对自己而言是好的一方面,从而将问题化解。这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法国著名数学家曾与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关于人类为什么要保存火种的问题时,两位古人类学家均认为是为了人类自身,而他却说出是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是最美的。因此,在面临一个问题好坏时,我们应当从自身角度出发,再结合其本身的性质,得到对自己而言相对较好的方法。

不同角度看问题,是好,又或是坏,只要对自己而言,是好的,即可。 【打分】12+12+11=35 【名师点评】

本文以“不同看法”“不同角度”为切入点进行论述,基本符合题意。文章有自己的观点,但行文总体上与材料无关,仅在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材料。

【为文把脉】“是好,又或者是坏”,真是等于啥也没说!

这种写作可称之为患了“真理强迫症”。把文章变成一次真理的重复述说,如“世界物质决定意识”“地球是圆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考场作文是让你说真理的吗?而且是这种不用说地球人也都知道的真理吗?别说放之四海而皆准,是放之四海都没有什么人愿意听你唠的“真理”!

考场写作不是用来写真理的,因为真理不需要你花费50分钟的时间写出800字来告诉别人,都知道啦,要想一想,这场考场作文,首先是考场,是语文能力考试,看你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出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你观照现实生活的理解能力……,所以,想想为啥命题人让你写这篇文章。反正不是让你说真理的。

你到现实中试试,你见一个人说对他讲地球是圆的这类真理,他会说:“你在出演哥白呢吗?”要么就建议去一下他不想去的地方。

记住,改卷老师不想让人对着他讲真理,记得没?

第4篇《问题的答案不止一种》:问题的答案“当然”不止一种,然而,然后呢?

问题的答案不止一种

深圳考生

在哲学领域,面对一个具体的有条件的问题,真理是唯一的,但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同一问题不只有一种答案。我们不应该把问题的价值和趣味局限于一种回答中。

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不同回答的背后。材料中的问题是: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面对这同一问题,一位数学家和两位人类学家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我们都知道,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每个人的认识都受他们各自的认识角度、认识结构的影响。若从人类生存的认识角度出发,两位人类学家的回答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这也正切合了他们的身份;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观之,托姆的答案无疑也是正确的,带有浪漫色彩。再若面对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有人可能赞叹生物的高明与巧妙,也有人可能看到了现代雷达的理论依据。故,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认知与解答时代再正常不过了。我们可以自由地、个性的阐释一种答案,可以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找寻个人特色的见解。

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哈姆雷特”,但这并意味并不意味着主观随意性,更不意味着无边无际的“天马行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问题意识”,要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围绕问题做特色化阐释。

由此,无数个问题导向的答案汇集起来,形成相关问题丰富档案体系。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有疑问的产生和解答都会为相关答案体系作出贡献。在近代中国及现代中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将其中国化时代化,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指导思想。只有如此不抗拒一个问题的多种答案,并且每人以“问题意识”对问题奉献出自己的独特阐释,才能推动问题的解答和认识发展。

人类认识世界中无数答案体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关联的、交互的,它们如繁星点点共同编制了一副恢弘的天幕。这天幕照亮前路。面对全球导航,美国有GPS系统,中国则贡献了北斗系统。这天幕启迪后人。我们青年人尊者求知的路径,汲取前人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远眺未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的丰富答案成为活水,来永葆清渠的清吧。

【打分】13+14+13=40 【名师点评】

文章以答案的丰富性为中心进行立论,这种理解偏离题意。但是论述过程中有对材料的分析,谈到了认识角度的不同,这些内容符合题意。本文文体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为文把脉】“问题的答案不止一种”是从哪里得来的呢?当然是材料,你看呀,关于人类为什么保存火种,一个古人类学家说啦,为了保暖,另一个说啦,为了肉好吃,可是,数学家说啦,为了看火的灿烂姿态,这不是一个问题有三个答案吗?所以说,答案是丰富的!

真是废话!

废话比真理还不如。

是的,“一千个读书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知道这句话后要怎样?要多元理解,要充分发掘出文本的召唤意义,是呀,深圳二模论述文就是这样说的。

可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一个读者中心论的表述,有了这样一个表述,让我们理解读者在阅读名著中的主动地位,这就是这句“废话”可以推演出来的结论,但是,你在这里说了“答案是丰富”,那么,然后呢?

然后,当然要么从丰富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或者适合你自己的,或者对当下现实有针对性的,你不能抛下这句话就走了。

文章并不是不可以有废话,尤其是正确的废话,这种正确的废话,是不需要证明的,但是,有了这种废话的不需要证明性,利用他的正确性,以之为前提,然后,我们继续往往下推论,比如,答案是丰富的,都有道理,我谁都不得罪,不过,大家认识都有道理,我就取那个和当下关系最密切的。

当然,推进的方式很多,但是,反正不能让自己止步于只会说废话的地步!

第5篇《保存火种,灿烂多姿》:这位作者,前面分析太客观,后面举例太冲动。

保存火种,灿烂多姿

深圳考生

对于为什么要保存火种,勒内·托姆和古人类学家给出了不同答案,而是不同答案也让人们思考,探究挖掘着背后深层的含义。

我认为,其背后反映着不同立场的人们的观念不同,也警醒我们看待事物不应只停留在物质表面,而应该深入去挖掘其中的精神价值与更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火种的不同看法反映了其立场的不同。几位学家的观点与勒内的观点不同是否有错?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人类学家对该问题的回答是其可以取暖御寒与烧出鲜美的肉食。的确,站在历史的长河上,火种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不仅延长了人们的寿命,还改成了人类的生活,这都是站在人类史学研究的角度回答的,而身为数学界的勒内认为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两者观点截然不同。可见,不同立场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

其次,这也让我们深入思考与挖掘深层的含义及内在美。的确,两种观点不同在于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立场不同,但勒内却没有从数学的立场去探究火种的意义,而是关注了在夜幕来临之际的灿烂多姿,其看到了保存火种的精神含意。其实人们生活在生活中也不乏此例,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互联网等领域留下灿烂的光辉,书写完全传奇便毅然离开,埋头扎进了他的初心:教育事业。或许有很多人不理解:在拥有如此财富之后为何还要重回那个曾经让他“不得意”的地方。我认为这或许就是那一份默默耕耘的仁师精神与不变的初心。在高铁上78岁高龄的刘先林笔耕不辍,埋头准备着回北京的报告。这一动人的一幕被拍下来,广为流传,人民日报想请他做专访,却被他婉言拒绝:“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够多了,我想好好做研究。”面对荣誉,他没有动摇,没有拘泥于物质的成就,而是看到了自己对探测仪器研究的热爱。而身为旁观者的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背后的坚持与奉献精神,保存火种,灿烂多姿。

因此,保存火种,灿烂多姿,无论立场观点如何不同,我们都应该先关注其背后的内在美,深入挖掘,坚守初心,共同创造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别样芳华。

【打分】14+15+13=42 【名师总评】

本文以“精神价值”为中心立论,观点清楚。行文中“物质”与“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主次分明,并且与材料结合比较紧密,最后把“精神”与现实相联系,完成了写作的基本任务。

文章以“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为切入点,容易造成写作内容的游离。“首先”“其次”之类的词语虽然引人注目,但不能表现思维和写作上的能力。行文中几乎只用逗号,反映了写作上层次意识的淡薄。

【为文把脉】还是从文章最后一句看这篇文章的写作中心:“无论立场观点如何不同,我们都应该先关注其背后的内在美,深入挖掘,坚守初心,共同创造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别样芳华。”

“无论立场观点如何不同”,谁的立场观点不同?当然是材料中的“两位古人类学家”和一位数学家,就是勒内·托姆。可是,为什么要“无论”啊?你一“无论”,就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成了上帝视角,可是,这考场作文是要有立场的呀!

“我们都应该先关注其背后的内在美”,材料里只有勒内关注了内在美,其他两位没有关注,那么,你“无论”之后,就改编了材料,变成两个古人类学家也关注内在美啦?材料里没有这层意思。

“深入挖掘,坚守初心”,“深入挖掘”?谁深入挖掘?勒内吗?他一个数学家,对于火之美姿,哪是挖掘出来的?是直觉。“坚守初心”,是从哪里来的?

是不是已经感受到“坚守初心,共创……芳华”的激情啦?后半部分来了几个例证,一个是马云,一个是刘先林,他们很了不起,但是,他们是“关注了在夜幕来临之际的灿烂多姿,其看到了保存火种的精神含意”吗?

思维相当乱。

其实这位作者的语言表达功夫还是非常好的。这次我们选出的标杆作文,有不少语言表达能力还挺强,可惜是绣错了花,会错了意,实在可惜!

可见,文章写作,立意第一,此言不虚也! 【考生范文】

1.秉承实用之基 铸筑审美之境

深圳西中高三考生:王菲

火种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生存发展的必要之物,有人认为保留火种的意义在于取暖御寒、足饮美食,而托姆认为是那在黑暗中仍熠熠生辉的灿烂火光。 我认为,前者为火种的实用价值,而后者则升华至精神审美价值境界。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共促人类社会变迁与发展。秉承实用之基,铸筑审美之境。

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稳定的外界环境是一个人从小到老始终贯穿的生存基础。实用则是物质的基本特征,火种对于人生存生活的支撑,便是火种自身最大的实用价值。正如人类学家所言冷暖饥饱是人之常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故火种的实用性是人类发展之根本。而精神审美意识则是对物质精神的美感的发掘,侧重于人在精神上的需求与享受。夜幕降临之中灿烂多姿的火光,不仅驱走对黑暗的恐惧,满足人对于光的需求,更美化了人的心灵。

诚然,追求实用无可厚非,但善于审美境界才会更高。物质实用是人类发展根基,而我们要承其基奠抵达审美境界。

世界由物质相镶组成,而巴金曾说过:“人不是只靠吃米活着”。保留火种的意义也不能局限于物质层面,在生存资料充足的前提下,享受资源是必要合理的。审美境界是相较实用层面站在更高格局和更广眼界的表现,人们要学习透过表象领阅深层的美,而这美藏匿于生活的边边角角、方方面面。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是一场雨,有人局限于泥泞的道路而焦躁不安,也有人欣喜于雨的帘幕和水花的浪漫。火种的保存也是如此,托姆发现

火种带来的最美火光,并为之享陶受冶。我们知道《红楼梦》名著不仅是本书,更承载着中华千年文化深厚内涵与历史之美。旅行途中的风光不仅是山与水,更蕴含着万物的灵气和自然之美。物质为表,精神为里,透表析里,在实用价值中发现感悟并享受“美”的熏陶,这便是秉承实用之基,铸筑审美之境最为深刻的阐述。

穆罕默德曾道:“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面包即生存资料,象征物质实用性,水仙花即享受资料,喻指精神审美性。审美的陶冶对于人就像托姆所言夜暗中的火光,像希望,似光明,如火炬一般蔓延每个人的心间,并薪火相传,传承发展,如此可见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人类文明的发展基于物质的实用性,铸于精神的审美性。倘若人人都具有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无数“火种”都将以艺术形态进入人们视角,达到陶冶情操,与世界表里相依的美育目的。我们要树立审美意识,以寻美的方向去看待这世间哪怕是一粒微小尘埃,让其成为心间一簇明耀火种,照亮物质世界的万千美好。

让我们秉承这物质世界作为孕育审美精神之基,聚万千火种,凝百种视角,共铸那撕裂黑暗、薪火相传、传承美育的精神火炬。

【综评】以上王同学的考场例文确是难得的好文!最值得赞赏的是:文章能贯彻命题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义”来选择最佳角度,辩证分析“实用”与“审美”,并侧重论述后者,非常切合题意。语言精练,也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这样的佳作,怎不让人读来心悦目赏心。

2. 用心灵感受到的美 深圳西中高三(6)班 刘祝君

春日里,漫步于繁花似锦的小道,感受自然的妩媚;夏日里,细察叶片上翻飞的蝴蝶,体悟生命的伟大;秋日里,眺望金碧辉煌的稻田,享受自然的富庶;冬日里,聚焦如铁似骨的虬枝,敬畏精神的力量。是的,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需要你用心灵去发现和感受。

勒内·托姆曾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人类保存火种的意义,一位说是为了取暖御寒,一位说是为了烹烤鲜美的食物,但是托姆的答案却与他们天壤之别,判若云泥。托姆说,当夜幕降临之后,那灿烂的火光,照耀着天空,那简直是美极了!不同的灵魂,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答案。两位古人类学家还处在人类如何生存的层面,没有脱离物质因素,托姆已经超越物质,上升到人的精神世界,从物质需求到心灵享受。

自古及今,人们从没有停止对美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

不一,程度不同,从物质和精神诸方面影响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改变着社会的发展进程。人们也从中获得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人类逐渐摆脱最起码的生存渴望,在美的世界徜徉,不同的美学流派争奇斗艳,共同构建人类美的天空。 美,随处可见,它藏在大自然中,需要你用心灵去感受。领袖在十九大报告中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领袖从青山绿水里发现了独特的价值,独特的美。从卫星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绿化面积正日益增加,这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和品味的提升。那夜空下的火花是灿烂的,那无边的原野绿茵茵,亦令人心醉。这一刻,我们不仅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心灵得到了升华,因为你在用心灵去发现美,用心灵在感受生活。

现代社会旅游业兴起,其中许多人就是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物欲得到极大满足时,开始用眼去观察社会,去感知生活,用心灵去发现美。美的力量是无穷的,这需要我们有时停下脚步;生活有许多小确幸在等待我们,不做没有灵魂熏陶的驱壳,期待的是有美的陪伴。灿烂多姿的不止有火花,还有许许多多需要你用心去发现。

托姆,一位数学家,他和古人类学家的区别不是改变了事物的属性,而在于发现它的不同,他拓宽的不是看问题的视野,而在于看问题的出发点。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有一颗感知美的心灵。

自然为美提供平台,心灵为美提供养料,静静观察,那里是一片美的乐土。

【点评】此文用散文的笔调论述了发现美,用心灵去感知美的重要性,思维灵活而独到,用语新鲜且有一定哲理,是一篇较成功的作文。但是在引证时,材料的局限性较大,削弱了文章的力量。(指导老师:宋克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