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作用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1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要点概括类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二、感想启迪类
1.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 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词句品味类 1. 词语品味: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2. 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四、句子仿写类
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
2
例如:“没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 …,可以有… …”2.可以考虑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来替换蓝天。 五、 语言准确类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 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六、 修辞手法作用类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4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5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作用)论述了… …(内容).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3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 题。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
4
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答: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第④段:进化
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3.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不能颠倒。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答: 为了表示讽刺和否定。
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答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了大浪淘沙,证明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 题。
人总得藐视点什么 (陈鲁民)
①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否则,看什么都
伟大,啥子都敬畏,处处低眉顺眼,事事谨小慎微,那就会把自已活得唯唯诺诺,可怜巴巴。
②曹操藐视天下英雄,在他眼中,袁术、孙策等众多英雄豪杰,成为“冢中枯骨”,或为“守户之犬”,或为“虚名无实”,或为“碌碌小人”,一无可取;谢安藐视苻坚,在他看来,什么百万之众,什么投鞭断流,无非一群“行尸走肉”,消灭尔等如“探囊取物”。我辈或许没有曹、谢那样的博大襟怀,但一样可以藐视那些拍马溜须的谄媚之徒,不管他们再有权势,也决不与他们为伍。
③列宁藐视帝国主义,嘲笑他们是“泥足巨人”;毛泽东藐视“一切反动派”,断言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我们不可能有革命领袖吞吐宇宙傲睨天下的气魄,但仍然可以藐视那些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藐视那些鱼肉乡民的
5
腐败分子,而且非常自信地“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
④阮籍藐视汉高祖刘邦,说他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李白藐视当朝权贵,让宰相杨国忠研墨,宦官头高力士脱靴,我们或许做不到阮、李“世人皆浊我独清”那般清高自傲,但也完全可以特立独行,洁身自好,藐视那些登龙有术的“新贵族”,发不义之财的暴发户。
⑤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藐视同行,傲睨诗坛,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北宋名士刘少逸恃才傲物,目无余子,有妙联曰;“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我等大可不必像这两位那样狂妄自负,愤世嫉俗,但可于心平气和中藐视那些炒作出来红得发紫的娱乐明星,藐视那些“用身体写作”热闹异常的美女美男作家。
⑥藐视,除了人,还有物,还有事。那些小恩小惠,蝇头小利,鸡虫得失,别人争得你死我活,用尽浑身解数,我不妨冷眼旁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贪财图利者,我藐视!还有评奖晋级,提拔升迁,评定职称,排名先后,别人眼中重如泰山,志在必得,不然就死不瞑目,我则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尽可一笑置之,如此沽名钓誉者,我藐视!
⑦打铁先得本身硬,藐视,也得有点资本才行,要“目空天下士”,自己就.......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藐视天下英雄如无物,自己就得是那顶天立地的真英雄;要藐视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自己就得是冰清玉洁的真君子。而且,要藐视点什么,不论对人还是对物,可能会让自己吃点亏,受点冷落,“进步”比别人慢点,“收益”比别人少点,“名气”比别人小点,但却能使我们抬头挺胸昂然平视,上不愧天,下不愧地,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
⑧果真如此,那就会无所畏惧,不佞鬼神,哪怕你是世界首富,只要来路不..正,沾腥带污,我就敢藐视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 2、本文第②③④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事实(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3、综观全文,文末的“果真如此”中“如此”指的是什么? ..
答:不仅要有藐视人、事、物的勇气,而且要有藐视的条件(意思相近即可)。 4、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如何做到“打铁先得本身硬”。
答:示例1:我藐视那些弄虚作假、谋取个人利益的人,因为我主张事实求是、不谋私利,尽管没有得到某些利益,但也心安理得。(意思对相近即可)
5、举例谈谈你所藐视的人(或物或事),并简要说说你能够藐视的理由。
答:示例2:我藐视那些靠托关系、走门路来谋求私利的人,因为我主张公平、公正、公开,尽管可能失去一些机会,但也无怨无悔。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 题。
给困难起名字
你给困难起了一个只有一个字的名字,叫:坎。 在你最显眼的位置上,悬挂着一幅卷轴,上面写着斗大的一个坎。没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义,但你知道。几年前,你一手创建的企业因为遇上一场意外而风雨飘摇。你正愁闷着,那天,
6
你父亲来了,送来这幅字。他说:孩子,说白了,这困难其实就是道坎,你说,这天下有人迈不过去的坎吗?
我给困难起了一个两个字的名字,叫:弹簧。
有一天,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来找我,老是说他现在如何的处境不佳,如何的困难重重。我在他说话的间隙,插了一句:困难像弹簧……他不等我说完就接下去说: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说完他就笑了,再也不提困难这两个字了。 他给困难起了一个三个字的名字,叫:绊脚石。
他是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打电话找他,问起他最近在做什么。他说他在搬石头。我吃了一惊。心想他一个搞电脑软件的怎么会去搬石头呢?原来,他正在开发一个软件,已经失败了好多次了,可他一直坚持着。他说:再给我点时间,我准会把这块绊脚石搬开的。 我们给困难起了一个四个字的名字,叫:小菜一碟。
那天,老总召集全公司员工开会。公司接到一笔大订单,按理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却要求我们在一个月内交货。老总很清楚这决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出发却必须完成。在会上,老总问,怎么样?能不能完成?真完不成我们就放弃这笔订单。我们全体员工是这样说的:没问题,小菜一碟。
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你认为它是道坎它就是道坎,你迟早会迈过这道坎;如果你认为它是弹簧它就是根弹簧,你铆足劲一不留神就把弹簧拉得失去弹性;如果你认为它是绊脚石它就是块绊脚石,搬开后,你的面前就马上呈现出一条宽阔的阳光大道;如果你认为它是小菜一碟它就是小菜一碟,你肯定会有十足的信心将它几大口吃个精光。
当然,你若是非要认定困难就是困难不可,那么你十有八九要在这困难的面前①②了。 1. 文中的 坎弹簧绊脚石和小菜一碟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简要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 ①比喻论证; ②由此展开论述,使论证层层深入。 2.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本文的论述特点。
答 :①用所记叙的事件作论据 ②是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
3.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请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这样构思的妙处。
答:①用所记叙的事件作论据 ②是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
角度1:
坎、弹簧、绊脚石、小菜一碟的比喻论证,妙在字数依次递增的同时,内容也逐步加深;坎着重说明了什么是困难,弹簧用以揭示困难的性质,绊脚石指出了困难的危害,小菜一碟提示了对待困难的态度和解决困难的方法。 角度2:
你、我、他、我们人称的运用:①行文灵活富于变化②语气亲切③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包容性强。 角度3: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基本相同的形式:先说困难是什么,再叙述事件,然后表明看法,如此反复,结构整齐,富于美感。 角度4:
将引论、本论、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巧妙地隐含在浅显、形象的叙述与说理中,深入浅出,严谨规范。 角度5:
用给困难起名字做标题,既交代了本文的论题,又富有悬念,易于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角度6:
结尾在前文大量正面说理的基础上,笔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屈服于困难的必然(悲
7
剧)结局,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4.最后一段①②处应填望而却步一蹶不振,还是一蹶不振望而却步?请说明理由。 答:不能调换 望而却步是前提,一蹶不振是结果。 5.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信心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 题。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阿元
. “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原因之二是在失败之后人们需要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但阿元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自我安慰当然不错,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未必有效。
其实,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叫。比如说项羽,从江东起来,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垓下之败让他永无翻身之地,因为他自杀了。还有李自成,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至少有五次机会可以战胜满清,过足当皇帝的瘾,但最终他被杀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失败之所以没有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他们失败之后就死了,根本没有机会。那么咱们就举一个失败之后没死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有两次致命的失败,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滑铁卢。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差不多,因为拿破仑的..
扩张让他成为了欧洲的公敌。就像俗话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虎难顶群狼,拿破仑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了欧洲其它国家的联合上,一代天骄拿破仑最终是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 以上的例子充分地证明,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说失败的当事人要能正确认识失败,合理评估自己。 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在谈到他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时对一家人说,他的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他又对那家的孩子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个小朋友的问题是:“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这个推销员说,当时他是面红耳赤,只能收拾起他的书,灰溜溜地走了。
从这次经历,这个推销员总结出一个经验,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从而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你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那么失败为成功之母。 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失败,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失败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 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除了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之外,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项羽的对手刘邦,和项羽交手,从来没有打胜过。最惨的时候,他的老爸老妈老婆孩子全都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还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煮了,当饭吃。对此,刘邦的反应是,我们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要煮你爸,你就送一碗给我吃。
虽然刘邦的话有点耍无赖的意思,但正是他永不放弃的勇气才让他在一次次大败之后又站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强汉的开国皇帝。
所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并不是让否定这句名句,而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对于这句话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运用,很可能会让这句话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成为一块
8
不敢正视失败的挡箭牌。 ...
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
致命:可使丧失生命。 挡箭牌:挡箭牌:盾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失未必是成功之母), 为了证明此论点,主要采取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3、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需要哪些条件?( 3 分)
答: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需要的条件是: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还要有重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4、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论据“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被杀”、“刘邦打败项羽成为开国之君”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这一分论点的。
B.第三自然段中拿破仑的例子显得多余,应该删去。
C.作者通过否定名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名言的道理。
D.“失败是成功之母”作为格言被人们广泛认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另一个是在失败之后需要用它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5、如果让你与作者辩论,你坚决捍卫“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点,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 4 分)
答:言之有据(有理论支撑),表述准确
(五)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 题。
① 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② 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③ “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少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④ “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 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裸西红柿却结了13 0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裸棵样的潜在的西红柿。尽管我们平常都只结出了20 来个果实,但是,从潜在的能力上,我们每个人是能结出13000个甚至更多的“西红柿”的。因此,。
⑤ 但是,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的。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冷,这种失效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⑥ 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是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⑦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9
1、请为本文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2 分) 答:我能行
2、第③ 段作者运用 的材料作论据,论证了什么的观点。 (2 分) 答:心理学研究的结论 “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 3、填入第④ 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B ) ( 2 分) A.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
B、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C.每个人的大脑都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 D.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西红柿”。
4、第⑤ 段画线的“我不行,我不行”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态?( 2 分)
答:反复 表现了他们遇事畏缩,缺乏自信的心态。
5、请举一例,证明“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2 分)
答:海伦· 凯勒身残志坚,却能不断超越自己,成为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六)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 题。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①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希尔顿钢板价值说。大意是:一块普通的钢板价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价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价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指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
②多数人出生在普通的家庭,或许还资质平平,容貌一般,犹如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5美元。然而,只有那些饱受了一次又一次残酷打磨、敲击成为手表指针的普通的“钢板”,才能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千百倍,实现人生价值的成倍增值,从而成为一个高附加值的人。 ③究竟是什么使我们在公正的时间面前有了这么大的差距,有了无法跨越的鸿沟?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自己。是做钢板、马蹄掌、钢针还是手表的指针,完全取决你自己。 ④价值越高,所经受的磨难和所需要的付出就越多。很多人都很羡慕那些明星和偶像的一夜成名、一炮走红,但又有几个人想过他们光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明星和偶像也不能例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辛苦换来的。也有很多人说他们的成功,是众力合促,才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常识——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主观努力的结果。
⑤成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努力。别人只能扶你一程,扶不了你一生。过了这一程,后面的路还得你自己走。清代书画大师郑板桥有句名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⑥生长于参天大树下的树苗,因依赖大树的庇荫而最终只能成为灌木,甚至死去。人亦如此。有些人思想上不能自立,生活上不能自理,学习上不愿自强,皆因过分依赖他人。须知,依赖只能滋长惰性、束缚手脚,最终泯灭自立自强的勇气和毅力。
⑦尽管这是一个合谋的时代,但要想成功还得靠自己。所以,不要把前程和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让你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 。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之巅。
1、请你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人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经受住磨练,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2、请你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10
答:第④段的论证过程是:首先指出价值越高,所经受的磨难和所需要的付出就越多;然后举明星和偶像例子,论证成功需要艰辛的付出;接着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说明功成名就是主观努力的结果。 3、根据上下文,为第⑦段横线处填写一个句子(2分) 答: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 题。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有删改 )
1、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分) 答: 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2、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不能删。因为“往往”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
3、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分) 答: 绊脚石: 人生路上的障碍。 垫脚石: 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凭借
4、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 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 举例略
(八)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 题。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
(1)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11
(2)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3)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徒的蜕变。
(4)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5)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6)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7)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8)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在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9)所以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
(10)多一次逆境,就多一分成熟,多一分感悟;多一次绝境,就多一次机遇,多一次超越。 (选文有改动) 1、(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绝境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2、(2分)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
答:顺境往往会使人丧失斗志,不思进取(或“顺境往往会使人丧失豪迈与激情”),甚至贪图享乐,腐化、堕落最终而丧失斗志。
3、(3分)第(6)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举例论证 证明了在绝境中成功者能突破思想的束缚,超越常规,创造奇迹 4、(2分)从文章第(8)段来看,成功者和失败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答:成功者能坚持不懈地努力,而失败者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5、(3分)文中说“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希望自己陷入绝境。可恰恰还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敢于为自己创设绝境,并最终获得了成功,创造了辉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韩信的“背水一战”,项羽的“破釜沉舟”。(参见【相关链接】)对于这种自断后路故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你的观点和理由:答: 答: 【相关链接】
(1)背水一战: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
12
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据《史记·淮阴侯列传》)
(2)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领兵过河后,下令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弄沉,使士兵们陷于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最终大败秦军。(据《史记·项羽本纪》
(九)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 题。
学贵质疑
黄 菊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段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此文选自《语文课外阅读》,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贵质疑 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3、本文第③段中画曲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成随便的怀疑”一观点,从而得出“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这一结论。
4、“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
13
答: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列举中国老一代地质学家怀疑西方提出的“中国贫油论”从而开发了一个个大油田以及其他因怀疑前人而创立新学说的典型事例均可。
5、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100字以内)。
答: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