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学.技术.社会 0395 词语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2022-05-18 来源:独旅网
科学.技术.社会 0395 词语解释、简答题、

论述题

第一章 导论 四、名词解释

理性认识,它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一项重要的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组织起来的实践活动日益和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等要素构成的动态过程,是人们根据预期的目2.技术:是由技能、物质手段、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能和物质手段所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从而实现对自然界的变革,使之适应人类社会的需要,即所谓自然界的人工化。

的社会活动之一,和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存在3.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科学技术作为人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对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作用,即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其他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这类制约作用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4.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即在掌握自引起的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应用科学技术防止和消除有害后果,有效、充分、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

学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5.科学道德:是用以调整科学家之间、科

社会学认识和他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总6.科技意识:是一个人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和。

五、简答题

1答:科学本身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怎样认识科学的本质?

们对科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理性认识。

(2)科学是知识体系。

(3)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科学既是关于自然界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组织起来的实践活动日益和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2答:.怎样认识技术的本质?(1)技术是经验、技能或技艺。 (2)技术是生产的物质手段。 (3)技术是科学理论的应用。 (4)技术是人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理论和技能、借助物质手段,实现自然界人工化的社会活动过程。

3答:.简述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以认识自 然界为目的,其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技术则以改造世界为目的,其任务是利用自然规律,控制自然、实现自然人工化并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研究内容不同。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技术一般都有明确的实用目标。

(3)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同。科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新事实、新规律的发现,或新理论的提出。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是真与伪、正确与错误。技术成果一般表现为新工具、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的发明。技术成果的评价标准是质量的好与坏、效率的高与低,以及发明的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等。

(4)发现进程不同。科学发展的高潮与技术发展的高潮在时间上不尽一致。

(5)生产力属性不同。科学只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4答:.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1)科学技术的认知功能。 (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3)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 (4)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 5答:.简述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1)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 (2)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3)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六、论述题

试论学习《科学·技术·社会》的意义。 答:(1)学习本课程,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增强科技意识,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学习本课程,有助于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学习本课程,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启迪思维,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之外,学习《科学·技

术·社会》,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进

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分析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 历史上的科学技术 四、名词解释 所著。该书把前人的数学成果用公理化的方法1.《几何原本》:为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加以系统地整理和总结,即从若干个简单的公理出发,以严密的演绎逻辑推导出467个定理,从而把初等几何学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古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为古希腊科学和后世西方学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医学家盖仑创立的解释人体生理过程的学说。2.盖仑的“三灵气说”:为古罗马著名的认为食物营养在肝脏内变成静脉血液后与“自然灵气”相结合,一部分流经肺部与空气接触后带上“活力灵气”转变成动脉血,流经大脑的动脉血中的“活力灵气”转变成“灵魂灵气”,由神经系统通至全身支配人的感觉和运动。“三灵气说”多为臆测,有不少错误,但仍是关于人体生理过程的较为系统的学说。血液循环理论确立之前,它在西方曾长期被奉为权威的医学理论。

成书于公元3.《九章算术》1世纪东汉初年。书中涉及算术、: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几何、代数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分数四则运算、比例算法、正负数加减法则的提出等,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该书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标志,在古代一直作为我国古代数学的典范。

白尼在4.哥白尼的“日心说”1543年出版的著作《天体运行论》:波兰天文学家哥中阐述了他的日心说。其要点是:(1)地球并非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在宇宙的中心,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转,又围绕太阳旋转;(2)月亮绕地球旋转,并且和地球一起绕太阳旋转;(3)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行星在各自的圆形轨道上绕太阳旋转,它们的轨道大致处在同一平面上,它们公转的方向也是一致的。日心说的发表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首要标志,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它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开始了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运动。

达尔文经过长期的科学考察和研究,5.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英国科学家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用大量的事实和严密的论证构建了生物进化论,认为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该学说的确立,实现了生物学知识的一次大综合,表明生物学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它对生物进化事实的科学说明,对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的沉重打击,在哲学上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06.蒸汽技术革命: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于各种机器的动力机,年代,经过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很快成为适用蒸汽机已取代其他动力,在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普遍使用,完成了从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转变,引起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它是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结束了科学与技术相脱离的历史。

应用为标志,7.电力技术革命:19世纪中叶至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20世纪初的一系列科学发明使以电气为主导的新技术逐渐代替原有的蒸汽技术,从而带来了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并导致通讯技术的一系列发明。这次革命始终以科学理论为前导,科学的发现很快转变为技术的发明,这表明科学已走在了生产技术的前面。

把蒸汽技术革命引起的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8.产业革命:在近代史研究上,人们通常实现从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转变,称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也有人认为电力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的经济飞跃是产业革命的第二阶段。

认识。包括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9.基础科学:是对自然界基本运动规律的物学以及这些学科的各分支交叉学科。

原理的科学,它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中带10.技术科学:是研究各门专业技术的基本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材料力学、电工学等。

工艺流程的原则和方法的应用性科学,它研究11.工程科学:是研究特定对象生产技术和科学理论如何转化为技术,以供改造自然、进行生产之用。如桥梁建筑学、电机制造学、矿山工程学等。

定的目的,通过实验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12.实验技术: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一备,在人为条件下,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或过程的技能和方法。

将技术科学的理论应用于某类对象的创造、开

13.专业技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1

发的技能和方法。如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等。

各种产业部门具体技术的总称。其功能在于把14.工程技术:是与工程科学相对应的关于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一定的物质手段相结合,以达到使天然资源或其加工品变为预设的人工产品的目的。如栽培技术、交通技术、网络技术等。

法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如物15.交叉学科:是由不同学科的理论或方理化学、地质力学等。

合运用于某一研究对象,从而产生的新学科,16.综合学科:是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综如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等。

联系和共同属性,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个17.横断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中一些普遍领域横向地贯通起来的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自组织理论等。

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作为其辅助18.科学的技术化: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部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技术为其提供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手段。科学的技术化是现代科学实验规模日益增大,所需仪器设备日益复杂化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来越依赖于现代科学,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往19.技术的科学化:是指现代技术的发展越往依赖于科学理论上的突破。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科学明显地走在技术的前面,引导技术进步,为技术发展开拓新的领域。

五、简答题

1答:原始社会技术上的突出成就主要有:.原始社会技术上的突出成就有哪些? (1)火的利用与取火方法的发明; (2)弓箭的发明; (3)磨制石器; (4)制造陶器; (5)制造铜器;

(6)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点。2

.简述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科学技术的特答: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科技文明表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科学已由经验性水平跨进了理论性知识的门槛。由于政治、宗教的需要,产生了祭司之类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对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深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了劳动者尤其是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的历史意义。3.简述阿基米德的科学成就及其科学方法

答: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其主要科学成就有:(1)在数学方面,他研究了求球面积和体

积、弓形面积及抛物线、螺线所围面积的方法。他用穷竭法解决了许多难题,还用圆锥曲线的方法解了一元三次方程。

(2)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物理学家,被后人誉为“力学之父”。他在静力学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如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他还发明了很多机械和武器。

(3)阿基米德既注重逻辑论证和数学计算,又注重观察和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后来的近代科学研究作了良好的示范。

位。4

.简述古代希腊、罗马科学技术的历史地答:古代希腊、罗马人创造了西方奴隶制社会科学技术的最高成就。这些成就成了西方科技文明的源头。古希腊人注重对自然界的理论性探索,初步运用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观察实验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古罗马人注重科学知识实际应用和对技术问题进行理论总结,这些优良传统对后来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期复苏的原因及表现。5.简述欧洲中世纪前期科学技术衰落和后

答:欧洲中世纪前期,教会取得了社会政治权力,并且垄断了思想文化,禁绝任何违背宗教教义的思想言论,从而导致了科学技术的停滞乃至倒退。中世纪后期,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习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重新认识了古希腊的灿烂文化。同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因而13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开始出现学习古希腊文化的热潮,出现了牛津、剑桥等以讲授非宗教知识为主的大学,大学里出现了罗吉尔·培根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同时,该时期欧洲的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掌握了许多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献?6

.古代阿拉伯在科技史上有哪些特殊贡答:古代阿拉伯人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

独特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沟通了东西方科学文化。将中国及古印度的科学技术传到欧洲,也将西方及他们自己的科技成果带到中国。

(2)保存了古希腊学术典籍。这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作用。

7答:在奴隶制社会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概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展水平总的来说不如其他文明古国。但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飞跃。从汉代以后,科学技术总水平就迅速地跃居世界前列,并在宋代达到了发展高峰。有些方面超过其他国家数百年以至上千年之久,许多科技成就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明代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从总体上看出现了停滞状态,相对于同时期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越来越明显地落后了。

和先进水平的成就。8.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学科中达到世界之最

答:中国古代四大学科是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其中不少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天文学方面。中国古代天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观测和历法上。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绝无仅有的。《汉书·五行志》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早于欧洲800多年。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出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战国时期甘德和石申之手。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制作也有许多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如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僧一行的浑天铜仪等。另外,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之多也为世界之最。

(2)数学。《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标志,其中分数四则运算、比例算法、勾股定理的应用、正负数加减法则的提出,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等,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中国古代数学家如三国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等人对圆周率的研究为当时世界之最。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高峰。北宋贾宪提出的求任意高次冥正根的增乘开方法、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均早于欧洲人6~7百年。南宋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的许多成果亦为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医药学。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最多,且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春秋战国时成书的《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汉代时的《神农本草》,特别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堪称世界科技史上的名著。另外,中国古代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中医疗法——针灸。

(4)农学。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之多,为世界各国之冠。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系统的农学著作,其中有关农学和生物学知识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达1000多年。

其外传的情况。9.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

发展及答:(1)造纸术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蔡伦于105年制成了质量较好的“蔡侯纸”。造纸术先传至朝鲜和越南,7世纪传人日本,8世纪传人阿拉伯,12世纪传人欧洲。纸的发明大大推进了人类信息的传播和文化交流。

(2)雕板印刷发明于隋唐,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后来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等。欧洲到15世纪中叶才仿照中国制成铅合金活字。

(3)火药是唐代炼丹术士偶然发现的。宋、明时期出现了不同的火器。火药和火药兵器通过战争传至国外。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14世纪中期欧洲制造出火药兵器。(4)指南针。春秋战国时中国人发现了磁

石吸铁现象,稍晚时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勺”。宋代出现“指南鱼”,稍后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指南针。11~12世纪指南针用于航海,不久即传人阿拉伯,其后传至欧洲。

在?10.

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何答: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经济的阻碍。 (2)专制制度的束缚。 (3)科技自身的缺陷。

么特点?11.近代科学技术与古代科学技术相比有什

答:近代科学技术诞生于15世纪下半叶,结束于19世纪末,历时400余年。同古代科学技术相比,有以下特点:

(1)注重分析研究。同古代人们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不同,近代科学把自然界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逐步形成多门学科。

(2)注重科学实验。古代学者只是依靠直观和哲学思辨对自然界提出科学猜测;近代科

学则注重依靠科学实验来检验和发展理论。

(3)近代科学与技术逐步走向密切结合。一方面科学越来越自觉地以技术上的要求为课题,且给技术发展指出了方向;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又为科学发展提供了精确的测试手段和实验装备。

12.答:概述16~1617~世纪,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发现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进程。 构成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近代科学奠定了基础。从此,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新的学科相继诞生。18世纪是近代科学不断积累实验材料,平稳发展的时期。到19世纪进入了近代科学全面繁荣的时代,建立了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的科学发现宣告了近代科学的终结,自然科学开始进入现代发展时期。

13.答:概述从1616世纪开始常量数学逐步向变量数~19世纪数学发展的进程。 学发展,于17世纪创立了解析几何、微积分和概率论。18世纪这些新的学科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代数学的方程论也取得了显著进展。19世纪是近代数学大发展的世纪,微积分的理论基础被精确化,代数学进入到抽象代数的新阶段,并且诞生了非欧几何学。

14.答: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研简述麦克斯韦的物理学成就及其意义。 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学理论,用偏微分方程组定量地表达电磁场的转化和电磁波的传播规律。麦克斯韦的理论是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成熟。

15答:.简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其意义。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认真 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和核实,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即“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化学性质上呈明显的周期性”,并发表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使人们把本来被看做彼此孤立、各不相关的各种元素看成了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它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以及物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元素周期律的建立奠定了现代无机化学的基础,对化学同时也对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哪些方面?16.现代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趋势表现在

答:现代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趋势主要表现为:

(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2)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周期缩短; (3)高新技术是科学技术一体化的集中体现。

六、论述题

1答: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是世界上奴.试述古埃及人突出的科技贡献。

隶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古埃及曾在很长时期内影响了周围的民族,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1)天文学和数学。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787个历法每年只有年就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这1/4天的差数,是当今世界通用公历的原始基础。在丈量和划定土地的过程中,古埃及人在几何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能计算矩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及正圆柱体、平截头正方锥体的体积。在代数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这些知识成为古希腊人发展数学的基础。

(2)解剖和医药学。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人体生理和解剖知识,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古埃及医生能做外科手术,能治疗许多常见疾病。其医药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对后世西方的医药学有重大影响。

(3)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古埃及的农业和畜牧业都很发达。他们修筑水坝、水库,发明了畜耕。培育了大麦、小麦、豆类等作物并养育了牛、羊、猪、鸭、鹅。古埃及手工业也相当发达,他们的造船技术、玻璃制造技术、皮革、亚麻织物及珠宝制造工艺技术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公元前1500年前后学会了青铜冶炼技术。

(4)建筑技术。古代埃及在人类历史上最为显著的技术成就就是用石头建造至今犹存的巨大金字塔和神庙。

技术有哪些特点?2.与古代世界各国相比,

古代中国的科学答:与古代世界各国科技文明相比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整体上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1)发展的延续性。

在中国这块疆土上产生的古代科学技术,几千年来一直在延续地发展着。总的进程未曾

2

中断,受到外来的影响不多,在这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古代科技文明不甚相同。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和古希腊,在奴隶社会都创造过辉煌的科技成就,但都在外族入侵或不明的原因下中断,未能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延续。古代阿拉伯则完全是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端于本国的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虽讨缓时速,但一直在继续发展,直至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传人后才逐渐衰落。其延续发展的时间跨度之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2)与封建社会同兴衰。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产生于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奠定基础,至秦汉时期形成体系,此后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而进步,在封建社会鼎盛期的宋代出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到明清以后,又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败,科学技术的许多学科和门类日渐停滞。尤其是在欧洲崛起的近代科学技术面前,逐渐相形见绌。可见,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体部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的形成、发展以至衰落,是同封建社会的总进程休戚相关的。在这方面,恰与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几乎没有任何科学技术上的建树的落后状况形成鲜明对照。

(3)注重实用,理论薄弱。

古希腊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天文学,理论性较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些正是古代中国科学所欠缺的。中国古代科学基本上都是实用性的。如农学,大体上都是各种农业生产具体经验的记载,很少有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天文学基本上就是为了制订历法服务的,虽然天象观测上有许多成果,却极少探讨理论问题,更未深入研究宇宙结构模型。数学始终是以计算见长,注重解释实际问题,理论性的研究相当薄弱。

3答: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条件有:.试论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促进

了生产技术的改进,手工工场分工和协作的发展使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劳动技艺更加熟练,这为改进技术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从15世纪起,欧洲手工业各部门,如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中都开始使用一些新式机器,或采用一些新技术,生产各种新的、大型的器件。生产工具的改革又引起了动力和传动机械的变化,水轮和风车得到普遍应用,包括曲柄和齿轮联动机构的传动装置逐渐复杂。在14世纪就兴盛起来的钟表制造业为这些机械传动装置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基础。此外,随着城市的发展,玻璃制造业、眼镜磨制业、造纸业等,在技术上也有很大改进。技术上的改进给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像水轮、风车的制造和控制、使用,就极大地推动了力学的发展;冶金、纺织、玻璃和眼镜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向化学和光学提出了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给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诸如望远镜和显微镜之类的观察和实验手段。这些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经济上的需要逐渐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2)航海探险与地理大发现。航海和地理发现对近代科学技术

的直接推动,首先表现在航海促进了与之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航探险离不开大量的星表、星图和航海地图,而远航和地理发现的结果又给绘制和修正这些图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就推动了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和数学的发展。制造舰船和大炮需要解决大量的力学、数学和技术问题,这些学科也由此得到了发展。其次,航海和地理发现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一些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自然现象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启迪了他们的思想,从而推动了科学观念上的突破和新学科的建立。

(3)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思想文化运动,不仅造成了欧洲近代文学和艺术的繁荣,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解放。文艺复兴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圣不可侵犯的迷信,培育了自由研究的精神,引导人们去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古典学术的复兴使那时的知识分子了解到古希腊罗马十分活跃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这不仅鼓舞了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的勇气,而且为他们研究科学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和方法启示。为近代科学奠基的著名人物哥白尼、伽利略、维萨里和哈维等,都是在文艺复兴的氛围中成长的通晓古典学术的大师,他们从古代人那里找到了自己学说的种子和雏形,并且敢于对抗宗教的势力,提出离经叛道的新的科学学说。

(4)宗教改革运动。中世纪以来的欧洲,

科学成了神学的附庸。

宗教改革运动对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有积极作用。新教鼓励人们研究和认识自然,认为上帝的智慧完全体现在他所创造的自然秩序中;鼓励人们运用科学技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认为为社会创造财富是对上帝的爱戴。这些教义客观上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欧洲的著名科学家中,新教徒占了很大的比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科学与神学的根本对立并未因新教的出现而消失。

4答:英国大科学家牛顿是近代科学史上最.综述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

伟大的科学家,在物理学、数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牛顿最大的成就是物理学,他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上力学的成就,规定了一套力学概念,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运用逻辑和数学的方法构建了牛顿力学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同时,由于牛顿力学体系成为了此后300年近代自然科学整体发展的理论基础,因此,它的建立也宣告了近代科学革命的成功。

牛顿对光学现象也进行了大量的总结性研究,他用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并说明其原理。还发现了“牛顿环”现象。他探讨了光的本性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光的粒子说。

在数学方面,牛顿创立了微积分。对几何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及数学、天文学方面研究成果的巨著《自然哲1687年,牛顿出版了包含他的力学体系以学的数学原理》。这本书被公认为近代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程及其反映出的科学与技术的关系。5.试述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的进

答:从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欧洲经历了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从而导致了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引起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飞跃。

18方面贡献突出的是瓦特。从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研究改进蒸汽机。在这18世纪初,英国出现了较为实用的蒸汽机,18世纪60~80年代他根据布莱克的潜热和比热理论,对蒸汽机进行了成功的改造,从而使蒸汽机很快成为适用于各种机器的动力机,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已取代了其他动力,在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普遍使用。蒸汽技术革命至此宣告完成。瓦特在改进蒸汽机的过程中自觉地运用了科学理论知识,同时代的其他改进者也多有像他这么做的。这表明蒸汽技术革命是科学理论和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结束了以往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工匠的实践经验和技巧,科学与技术相脱离的历史。

电力技术革命是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电力技术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前提。1865年第一台永久磁铁式发电机问世。1882的电动机在发电机问世之后的年爱迪生建造了第一座直流发电站。实用19世纪70年代才被发明出来,到80年代已作为一种新的动力机逐步推广使用。高压输电的研究、交流发电机、交流电动机的发明及交流供电系统的建成更促进了电机的普遍应用。

电气技术革命至20世纪初结束,从此以电气为主导的新技术逐渐代替原有技术体系的蒸汽技术。这次技术革命比蒸汽技术革命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又更进了一步,电气技术革命始终以科学理论为前导,科学的发现(电磁感应等)很快转化为技术的发明(电机、变压器等)。这表明科学已经开始走在了生产技术的前面。

及其历史意义。6.试论近代技术革命导致产业革命的表现

答:在近代史研究上,人们通常把蒸汽技术革命引起的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实现从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转变,称作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近年来学术界倾向于把电力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的经济飞跃也算在产业革命的进程中,作为这一进程的第二阶段。

产业革命起始于最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从18世纪30年代起,在新兴的棉纺织业中,工匠们相继做出织布机和纺纱机的重大改进和发明。机器效率的提高和大量使用造成了动力的紧张,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解决了这个矛盾。到80年代,蒸汽动力已在纺织行业普遍使用,同时也向社会其他生产行业扩展。蒸汽动力机器生产的普遍化又推动了钢铁冶炼、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产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工业生产体系。继英国之后,法、德、美等国也进入了机器制造代替手工生产的时期,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产业革命浪潮遍及欧美各国。

欧美的产业革命继续深化,并且又一次地给这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电力技术革命使得一时代的生产体系带来了革命性变革。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生产制造和交通运输部门各类传统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电力、电器、电讯以及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蒸汽机时代生产体系的性质,使原有生产体系从资本密集型向着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产业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经济后果。由蒸汽

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导致的近代产业革命整个地改变了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技术基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也加剧了资本的自由竞争。近代产业革命还对20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7

.试论现代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外部原答: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各种社会需求是促成现代科学技术产生,并推动其发展的外部原因。

生产,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初的大工业化厚的物质基础。这首先表现在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大批用途广泛、计量精确的仪器和设备,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实验条件。如质谱仪、同位素测定仪、原子光谱仪等,都是鉴别物质成分、分析其结构的有力武器;电子示波器、电子显微镜成为现代科学实验运用最普遍的仪器;超高压、超低温、超真空装置,都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其次,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一些国家先后成立了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集中大批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如西门子公司创办的德国物理工程学研究所,美国的贝尔研究所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科研和开发机构。现代绝大多数新兴技术,都是在这类科技机构中诞生的。

社会需求是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对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需求。20世纪初期,在机械技术、电力技术充分应用的基础上,怎样进一步挖掘新的科技资源,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一直驱使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了两个必然结果:一是改进生产技术,改善产品质量,增加商品竞争能力;二是发明新的技术,以其为基础建立新的产业,以新产品抢占市场。这就使得正在进行的探索和研究工作获得了更大的动力.从而使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军事上的需求,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大大加快了科技新成果的诞生和广泛应用的速度。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要成就,几乎都与军事需求相关,而且一般来说,最新技术成果往往总是首先在军事上得到应用。

社会的需求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技新成果也确实满足了现代社会的大量需求,于是社会更加重视科学技术,世界各国都不遗余力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不是个人或单个企业的事,而是成了国家的重要事业。国家对科学技术事业进行领导、组织和规划,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

8答:在近一个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在社.试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下列发展趋势:

(1)综合化趋势 从19世纪后期起,科学技术在继续分化的同时,逐渐出现了综合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科学技术领域中各学科、各门类之间的相互综合。这首先表现在由不同学科的理论或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大量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天体化学、地质力学等。其次,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于某一研究对象,从而产生的综合学科的相继出现,如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等。再次,学科综合化趋势还表现在横断学科的出现。

②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这首先表现在两大知识领域的一些重要概念、理论和方法正在相互移植和应用。如科学技术中的宏观、微观、控制、反馈等概念,现在已被社会科学各领域大量吸收;原属科学技术的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现在已为社会科学所广泛应用。同时,原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如模糊性、目的性、发展战略、决策等,也被移植到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管理中。其次,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还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跨两大知识领域的,如计量经济学、科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建筑美学等。

(2)数学化趋势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数学方法在各学科、各门类中的应用范围迅速拓展和深化,从而形成了数学化趋势。科学技术数学化趋势首先表现在数学向其他学科领域的渗透。其次,科学技术的数学化还表现在数学方法成为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一种普遍方法。再次,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是科学技术数学化的一项重要标志。

(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联系进一步地密3)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趋势

切,出现了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趋势,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作为其辅助部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技术为其提供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手段。科学的技术化是现代科学实验规模日益增大,所需仪器设备日益复杂化而导致的必然结果。技术的科学化是指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科学,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科学明显地走在技术的前面,引导技术进步,为技术发展开拓新的领域。

②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周期缩短。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日益紧密,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过程已大大加速。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周期缩短,是科学技术通过实际应用目的而形成的一体化趋势的具体表现。

③高新技术是科学技术一体化的集中体现。高新技术是以当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知识高度密集的新技术群。高新技术的形成以科学新发现为先导,其发展以科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为动力。因此,高新技术的研究既是技术研究,同时也是科学研究。高新技术是科学技术高度一体化的产物。

第三章 现代科学基础学科

四、名词解释

群可以看成是一类对象的集合,这些对象之间1.群:群论是最早出现的抽象代数分支。存在着类似于通常加法或乘法那样的运算关系。

在拓扑变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的科学。2.拓扑学: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

工具,通过对隐定性和形态结构的研究,提出3.突变理论:主要以拓扑学、奇点理论为一系列数学模型,用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所发生的不连续的变化过程。

的粒子统称为基本粒子。4.基本粒子:现代物理学把比原子核更小液态)物质的微观结构、微观运动及其物理性5.凝聚态物理学:是研究凝聚态(固态或

质的学科。

磁相互作用力即化学结合力的形式。其基本类6.化学键:是指组成分子的原子之间的电型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

甚至可达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的化合物,7.高分子化合物:指分子量在几万以上,如天然橡胶、纤维素、蛋白质等。

构及其与物质性能之间的关系的科学。8.结构化学:系统地研究分子和晶体的结

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生

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是10.新达尔文主义:是20世纪生物学研究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他继承了前人关于遗传物质基础的观念,提出了以种质连续性为基本原理的种质选择论,进一步明确自然选择的对象实际上是生殖细胞,从而给自然选择以新的含义,使之进入了基因论领域。

学家杜布赞斯基。他从种群的水平上重新认识11.现代达尔文主义:代表人物是美国生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创立了综合进化论。强调种群是生物进化过程的基本单位,必须从群体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机制,并指出突变、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及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格纳提出的关于大地构造的理论。12.大陆漂移说:是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地球只有一块陆地,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之分裂成若干块并在海洋中漂移、分开,形成现在的陆地、山脉等。大陆漂移说的提出,打破了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和大陆位置固定不变的传统观点,确立了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新观点。

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13.系统:指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要素组

是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各个部分,而环境则14.系统的要素、环境、结构与功能:要素是系统之外的所有其他事物。系统的结构是指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时空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而系统功能是指系统在它的外部环境作用下做出反映的能力,它由系统的内部结构所决定。

从整体上考虑问题,把复杂的对象作为一项工15.系统工程:是在系统论的思想指导下,程技术处理,协调这个工程体系里的各个部分的关系,使体系达到所要求的性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过一定的通道反送回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16.反馈:就是系统输出的全部或一部分,再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

输出值偏离目标值的为正反馈。17.正反馈: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反馈,使

输出值趋近于目标值的为负反馈。18.负反馈: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反馈,使

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是指具有19.信息:根据技术信息论的观点,信息的新的内容、新知识的消息;广义的信息是指系统内部建立联系的特殊形式,是系统确定程度的标志。

统看做是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20.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理而实现其有目的性的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时,根据对系统输入和输21.黑箱方法:指当不知道或根本无法知道出变化的观察,来探索系统的构造和机理的一种方法。

五、简答题

同相应的经典数学概念的联系。1.简述现代数学中的抽象函数、

模糊集合答:抽象函数是数学家对古典函数概念的推广,是把古典函数中两个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为两个任意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就产生了抽象函数的概念。抽象函数的定义可表述为:假设有两个任意的集合X和Y,还有一个法则f,如果对于X中的每个元素x,根据法则可以唯一地确定Y中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我们就说,在集合X上定义了一个抽象函数y—f(模糊集合的概念是x),它的值域包含在1965Y内。年由美国自动控

制专家L.A.查德首先提出的,它来自对经典集合论中集合概念的修改和推广,主要是把某个元素是否属于某个集合变成某个元素在什么程度上属于某个集合。

2答:经典力学认为,一切物体(包括微观.简述量子力学对经典决定论的冲击。 客体)运动变化服从确定的因果联系,从前一时刻的运动状态可以推断以后各时刻的运动状态。在数学上可以用各种方程式特别是微分方程式表述。量子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微观客体的运动在本质上是一种非连续的过程,致使微观客体具有量子性、几率性、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而这些性质是和宏观客体绝然不同的。量子力学的这些研究成果对经典物理学中的机械决定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答:量子力学的原子模型揭示了原子中的.简述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电子壳层结构,从而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即:第一,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周期性决定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第二,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包括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电子)决定着元素的化学特征。

4答: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组.简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成氨基酸的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四种,有的还含有硫、磷、铁、镁或碘。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大致可分为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杂环族氨基酸三大类。各种氨基酸首尾相连,以一定的顺序排列成氨基酸长链,称为多肽链,众多的多肽链连结起来就成为蛋白质。蛋白质的结构,可以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级越多结构越复杂。其中,一级结构就是化学结构,指氨基酸在肽链上的排列顺序,以及肽链之间的相互联结;二级至四级结构就是空间结构,二级结构指多肽链沿着其长轴卷曲而形成的有规则的构象;三级结构指二级结构在空间中进一步盘曲、折叠而形成的构象;四级结构指由三级结构形成的聚合体。一般的蛋白质分子都有三级结构,一些较大的分子和复杂的体系具有四级结构。

蛋白质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功能,它不仅是有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作为细胞的结构成分为生物形态结构所必需,而且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体的运动、呼吸、消化、成长以及繁殖的能力都和构成有机体的某一种蛋白质关联。例如,作为生命活动本质的新陈代谢,就与特殊蛋白质——酶有密切的关系。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由成千种化学反应组成,而各种复杂的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都是酶催化的结果。除此之外,蛋白质的功能还表现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是肌肉收缩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能够有效

地运送和贮存氧分子;高等动物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也称抗体)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等等。

5答:.简要说明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在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遗传过程中,亲代的

其复制过程是:首先,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DNA分子通过复制生成子代的DNA分子。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逐步解开,这个过程叫“解旋”。然后以解开的每一段链(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在聚合酶催化下各自与周围环境中互补的核苷酸配对,形成两段子链;同时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延伸,与相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这样一来,一个DNA分子就复制成两个DNA分子,它们在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

6答:现代天文学发展的基础主要有两个方.简述现代天文学发展的基础。

面:一方面是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相对论引力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现代天文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是各种新型观测仪器的出现,特别是射电望远镜的诞生和大气外空间探测器的研制,为现代天文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何备受人们重视?7. 20世纪60

年代以来的天文学新发现为答: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是20世纪60年代天文观测的四大发现。这些新现象很受科学界重视,因为它们都与极高温、极高压、极高密度、极强磁场、极强辐射场等极端条件有关,这些极端条件在地面实验室中是无法获得的。具有这些极端条件的宇宙空间,便可成为人们进行科学实验的理想“天然实验室”。在这样的高级实验室里,可以了解许多人们尚未知道的物质状态和规律。

点?8

.暴胀宇宙论与大爆炸宇宙论有哪些共同答:大爆炸宇宙论是1948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和他的同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原理提出来的。暴胀宇宙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美国物理学家古斯和前苏联人林德等人提出的。这两种学说都是研究关于宇宙起源和演化问题的理论,并且都认为宇宙起源于“原始火球”的大爆炸,爆炸时具有极高的温度,然后开始膨胀和冷却,逐步演化至今。

9答: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太平.简要说明板块构造说的内容和意义。 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组成,在每一个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常处于活动状态,常有火山爆发、地震、地壳断裂、地热增温等现象发生。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地方,就是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交界的地方。板块构造说还指出,在海洋板块潜入大陆边缘的地区形成一些半封闭的海湾,是石油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场所。人们认为,板块构造说对地震分布的解释是比较成功的,对海洋石油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意义。

板块构造说等学说的创立打破了过去的海陆固定论,发展了地质进化的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幅地壳运动的辩证图景,因而被称为“地球科学上的革命”。

六、论述题

1答:现代数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四点:.举例说明现代数学的主要特征。 (1)纯粹数学更加抽象和深刻。纯粹数学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它所处理的对象是那些完全撇开客观事物各种质的属性的纯粹的量及其关系。19世纪以来,人们对纯粹数学的原有抽象概念进一步加以抽象,从而产生了一些内涵更深刻的新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其中,拓扑学、抽象代数和泛函分析是现代纯粹数学的三个主要分支,也就是现代数学新的三大基础分支。

(2)数学在分化和综合的基础上统一。19世纪以来,数学的新分支和分支的分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同时,各分支又相互渗透,交错发展。如属于代数类的数论就形成了初等数论、解析数论、代数数论和几何数论等四大主要分支。此外,数学家们又设法找出数学各领域中潜在的共性,提出统一数学各部分内容的新观点、新方法。例如,以希尔伯特为先导的公理化运动,就是以公理系统作为数学统一的基础。

(3)数学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20世纪以来,数学的应用发展很快,不仅概率论、运筹学等应用数学有广泛的市场,而且许多极其抽象的数学理论也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数学向其他科学领域渗透从而产生一些边缘学

4

科,是数学的应用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标志。生物数学、经济数学等边缘学科,已不再是一些数值解法的简单应用,而是应用数学工具去探求有关学科的某些规律性。

(4)数学和计算机结下不解之缘。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为数学的运用和发展开拓了新的场所。首先,电子计算机可以承担一些繁杂的计算任务,使数学在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电子计算机成了数学研究的有力工具,使数学也能进行某些科学试验。再次,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计算数学走向成熟,并从应用数学中独立出来。

2答:爱因斯坦分别于.试述相对论在时空观上的突破。1905年和1911

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以牛顿为代表的脱离物质运动的绝对时空观。狭义相对论里的钟慢效应和尺缩效应表明时间、空间与物质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随物质的运动状态而改变。狭义相对论里的同时相对性和时空间隔不变性,则表明时间与空间有内在的联系,时空是一个统一体。广义相对论在否定绝对时空观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指出:在引力场中,空间的性质不再服从欧几里德几何,而是遵循非欧几何。这就是说,现实的物质空间不是平直的欧几里德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空间的弯曲程度取决于物质在空间中的分布状况,物质密度大的地方,引力场也大,空间的弯曲也较厉害。由此可见,广义相对论认为时空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状态,而且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状况,这与脱离物质分布的绝对时空观是绝然不同的。

第四章 当代高新技术 四、名词解释

基础,知识高度密集,社会、经济意义重大,1.高新技术:是指那些以科技最新成就为并能够形成产品和产业的新兴技术或尖端技术。

加工、处理、储存、利用等的技术。2.信息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采集、

传递、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和整个科技系统3.信息革命:主要指信息技术革命及由于的重大变革。

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4.微电子技术:是指设计、制造和使用微新型技术。

工艺制作在同一基片上,使之具有和单个分开5.集成电路:是指把某一单元电路用集成的元器件所制作的电子线路同等或更好的功能。

国政府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又6.信息高速公路:该名称源自1993年美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建设以光纤为主干线,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主体的大范围、超高容量、超高速信息网络,以便用户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互通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的信息。现在日本、欧共体、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也都纷纷推出各自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是应用生物体及其某些组成部分的生理特性,7.生物技术:是对有机体的操作技术,就生产对人有价值的产品或进行对人类有益的过程的技术。

生产及应用。它包括酶制剂的开发和生产、多8.酶工程:就是酶制剂在工业上的大规模酶反应器的研究和设计以及酶的分离提纯和应用的扩大。

生物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细胞为基本单9.细胞工程:就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位进行离体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照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或加速动植物个体的繁殖,或获得有用物质。它主要包括细胞融合、细胞培养、细胞器移植、染色体工程等。

进行操作,改变细胞遗传结构,从而使细胞具10.基因工程:就是在基因水平上对生物体有更强的某种性能或获得全新功能的技术。

构进行人工设计和改造,获得一些具有优良特11.蛋白质工程:是指定向地对蛋白质的结性、甚至自然界本不存在的蛋白质分子,它实质上是生物体间遗传信息的转移技术。

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该技术采用分子生12. DNA重组技术:是基因工程的核心,物学方法分离具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经过剪切、组合使之与适宜的载体连接,建成重组DNA内进行复制和传代,实现生物遗传特性的转移,并将它转入到特定的宿主细胞或有机体和改变。

材料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材料。一般由基体13.复合材料: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和高性能的增强剂经过加工复合而成。

14.地热能:是指在地球内部蕴藏着的巨

大热能,它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主要有水热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岩浆型四大类。

球卫星,必须使飞行器获得一定的速度。利用15.第一宇宙速度:要使飞行器成为人造地物理学的公式算得它的最小速度V/秒。这个速度就是所谓的“第一宇宙速度”1=7.91千米。

球或太阳系其他行星的空间探测器,必须使飞16.第二宇宙速度:要使飞行器成为飞往月行器获得一定的速度,利用物理学的公式算得它的最小速度V就是所谓的“第二宇宙速度”2=11. 18千米/秒。这个速度。

的引力作用范围所需要的最小速度,其数值17.第三宇宙速度:是指飞行器越出太阳系V3=16.7础,以光电子元器件为主体,综合利用光、电、18.光电子技术:是指以光电子学理论为基千米/秒。

机、计算机和材料技术,以实现具有一定功能而且实用的仪器、设备和系统。

大了的光”的简称。它是由迄今最先进的人造19.激光:是“受激辐射过程中产生并被放光源——激光器发出的,因具有亮度极高、单色性好、方向性好、相干性好等特点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军事、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下,机器设备或管理系统通过自动检测、信息20.自动化: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处理、分析判断,自动地实现某种预期的操作或过程。

机械化和化学化(化肥、农药的生产和使用)21.石油农业:指以石油为主要动力的农业,使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但也产生了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等一系列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后果。

五、简答题

1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简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1)提高软件和硬件的性能,开发新的应用功能。如不断提高微处理器的集成度和性能,开发应用高密度光盘,开发各种各样的操作系统、专家系统、办公、学习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等等。

(2)继续朝巨型化和微型化两个方向发展。巨型机在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功能、尖端科研领域的应用等方面非一般机所能抗衡,所以一直是各国竞相发展的领域。微型机,如便携式笔记本电脑已逐渐普及,巴掌般大的掌上电脑也已问世,而更小的能配载在身上、植人人体中的超微电脑亦正在加紧研制中。

(3)从原理和结构上改进,试图突破冯·诺依曼机的局限,并朝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人们研制的重要前沿有并行处理计算机、光计算机、超导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和智能计算机等。其中智能计算机也称为第五代计算机,它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为特征,使计算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除具有现代计算机的功能外,还具有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人的推理、联想与学习等思维功能以及对声音、图像、文字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2答:现代信息技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及影响。 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发展而迅猛发展起来的。它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诸多交叉综合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首先应用于军事、通讯、科学计算等领域,现已推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由此形成一门新兴主导产业——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这种被人们称为信息革命的巨大变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它使得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正逐步进入信息社会。

义?3

.“信息高速公路”是怎么回事?有何意答:信息高速公路源于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又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该计划预计在今后20年内建设一个联结全美的超高容量、超高速信息网络,其初步目标是在2000年把美国的普通家庭和每一间教室、每一所医院、每一个图书馆都联结起来,用户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互通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的信息。随后,日本、欧共体、法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也都纷纷推出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线是光纤,主体是计算机多媒体,发展的关键一是光纤技术、ATM技术(异步转移模式)、信息压缩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二是信息源与网络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也推出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

拟在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无纸贸易和电子交

易的“金桥”、“金关”、“金卡”的“三金工程”和光缆工程计划。

可以预计,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倍增因子,使人类传统的商业、科研、教育、医疗、工作服务、文化娱乐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

4.简述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几个方面:答: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

(1)现代生物技术是实现高效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手段。采用基因工程,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逆的农作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可生产具有特异优良性状的转基因动物;采用细胞工程,可大大提高常规育种的效率,实现定向育种。

(2)生物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健康的福音。目前,生物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占全部生物技术的60%以上,已形成产业化的新生物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医药上,包括新型疫苗、药物和诊断试剂的研制以及基因治疗等。基因诊治使癌症、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产生重大突破。

(3)进行生物治理是环境保护的根本出路。

目前,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失衡和物种消失已成为严重的全球问题,生物技术则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大有希望的出路。采用基因技术,育成抗病、虫农作物将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育成固氮农作物,大大节省化肥,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基因改造,可培养特种细菌,用于吞食工业废料,处理一些用化学方法难以分解的垃圾和塑料。微生物发电将是未来极具前景的能源项目。此外,克隆技术的发展,为保存和快速繁殖已濒于灭绝的动植物提供了可能。

(4)现代生物技术的渗透将使传统工业大大改观。随着生物产业的兴起,一些传统产业如化工、食品等同时面临着危机和机遇。应用蛋白质工程可大量生产一些人体所需而又不易得到的优质蛋白质。

5答:.简述(1)由于多种材料学科的交叉、融合,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整体趋势。 新材料的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特征将更加突出。

(2)新材料将层出不穷。诸如信息功能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低维材料、环保材料、梯度材料、智能材料等将日益受到重视,从而获得发展。

(3)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及其制造工艺、加工技术将被优先采用,材料的可再生循环技术将倍受青睐。6

答:制造业改造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制造业.简述制造业改造的新技术。

的自动化程度,在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制造业使用的新技术有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

些方面?7.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

答:(1)生物技术,主要应用于农作物育种、动物的快速繁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农用酶制剂等。

(2)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作物育种研究、土壤肥料研究等。

(3)遥感技术,主要用于作物估产、土壤调查、土地利用、森林调查、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

(4)核技术,主要用于农作物和果树虫害的控制、食品的保存、植物育种、牲畜的保健、环境保护等。

状。8

.简述现代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现答: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人们曾造就了“石油农业”的辉煌时代,即以石油为主要动力的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化肥、农药的生产和使用),使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然而,“石油农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示出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的全面进步遇到极大的困难。

“石油农业”的弊端,积极探索各种新的农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发展模式。美国先后提出“低投入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和“高效率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德国倡导“综合农业”的发展模式。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发表了《丹波宣言》。该宣言明确指出:持续农业的目标是满足当代人类和子孙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农业要求农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持续农业的实现途径是进

5

行技术变革,全面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近年来,发达国家在推行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方面,已初见成效:农业资源的使用有所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有所减轻;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所上升。

六、论述题

1答: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试述信息社会的特点。

信息社会主要具有以下新的特点:(1)信息将成为比能源、材料、资本等更

为重要的竞争要素,对它的掌握和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竞争的胜负,而对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人类所创造的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例如一个企业如果能适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就能快速应变,抢先以适销对路的产品、合适的价格来占领市场;一个国家如果能及时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抢占科技制高点,就拥有了新世纪的制高点和发言权。

(2)信息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领域,并对整个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在世界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如美国现在就有2/3,的就业者在做与信息有关的工作,信息加工及其服务业将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行业。

(3)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时空距离相对缩短,地球将变成一个“地球村”,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社会加速转型,传统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生活方式和职业内涵都将发生巨大变化。这方面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信息网络的日渐拓展和由此带来的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覆盖全球,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把政府机关、企业、办公室、学校、商店、家庭等联在一起,快速传递着各种信息,人们在家里就可以进行办公、商业交易、远程医疗和教育、交友、召开会议以及管理等活动。

2答:.试述(1)基因操作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完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向。 善,并将通过商业渠道,大力推广。目前,基因转移技术、基因扩增技术、基因克隆技术、基因修饰技术等正日渐成熟,并形成专项技术和全套试剂的买卖市场,进一步推广到基层。

(2)生物治疗将突飞猛进。基因工程药物将成为竞相开发的领域,应用将日趋普及,基因治疗方法有望治愈现在一些人们对之束手无策的重大疾病和遗传病,人类的平均寿命将因之大大延长。

(3)转基因植物和动物将有重大突破。转基因生物的种类和外源基因生物将进一步扩大,一些已经获得成功的转基因生物将逐渐进入实用化阶段并投放市场。采用新生物技术改造整个农业,估计到下个世纪上半叶之前就能全面展开,它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4)阐明生物体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

(5)生物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相互交叉融合,将带来科学技术体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改观。

但是,还必须看到,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会带来人们目前还无法预料的不良后果,如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否有不良影响等。这就要求人们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保持一种清醒、审慎、理性的态度,采取严密的技术防范措施和立法,防患于未然。

3答:.举例说明光电子技术的应用。自1960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问世以 来,激光理论和技术迅速发展,光电子技术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与之有关的新产业正在不断形成和扩大。

光电子技术现已渗透到各行各业,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军事装备、工业自动化、农业育种、交通、电信、天文观测、地质勘探、医疗、卫生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深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远远超过光电子产业本身的产值。比如,用光作载波,使现代通讯手段产生了一次飞跃;用光电器件制成的光计算机比现有计算机速度快上千倍;用激光分离同位素,耗电量仅为传统的扩散法分离同位素的1/24,估计仅此每年就可节约资金几十亿美元。

当前,在光电子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中,发展最为迅速、影响最为深远的要算它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技术,包括光通信和计算机光互连等信息传输技术、光学传感器和光纤传感等信息获取技术、光盘和全息存储等信息存储技术、激光打印和大屏幕显示等信息显示技术。信息光电子技术将成为21世纪信息高技术的关键支柱,并极有可能成为推动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生力军。目前光通信、光盘存储技

术的成就已充分揭示出光电子技术的巨大潜力。

总之,在未来高技术特别是信息高技术领域,光电子技术将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推动信息技术革命的生力军。

4答:由于激光的种种优良特性,它已成为.举例说明激光的作用。

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工业、农业、科学研究、医疗、军事、艺术等领域,作用。其具体应用有以下几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

(1)激光改良农作物。

激光应用于农业,首先是激光育种。将种子或胚胎经过激光照射,可以引起遗传变异或促进生长,获得更优良的品种。比如,我国采用激光技术培育出2个水稻新品种和3个小麦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5000多万亩,增产粮食10油菜、豆角等新品种,在质量和产量上都有显多亿公斤。另外还用激光技术培育出了大豆、著成效。

(2)激光加工。

用激光照射到被加工物体上,由于其能量在短暂时间内高度集中,可以瞬间使物质熔化和气化。用这种方法进行钻孔、切割、焊接、刻蚀,解决了坚硬、极脆、难熔物质的加工困难,而且加工速度快、精度高、工件变形微乎其微,特别适于对精密部件和微型部件的操作,并且比一般加工更为经济。用激光进行工件表面的热处理,可使其表面形成液化速凝薄层,从而增强了表面的硬度和强度,大大提高表面的耐磨性。例如用激光给手表的红宝石轴承打7L99%,一秒钟可以加工14只到16只,合格率达硬度和耐磨性提高约。用激光对发动机气缸内壁作表面处理,10倍,气缸的寿命成倍提高。

(3)激光诊断与医疗。

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相当广泛,比如激光视网膜焊接、激光做人造瞳孔、激光照射治疗各种炎症和肿瘤、激光针灸、激光手术、激光探测血液运行、激光血管内处理、激光牙科等。激光治疗具有很多显著的优点。目前,激光医学已成为专门的学科,能有效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肿瘤科等在内的几百种疾病。

(4)激光计量和检测。

激光在这方面的应用包括激光测距、导向、准直和定位、精密测长、测角、测震、测平、测速、微量分析、表面质量和形状检测、确定长度和时间的计量标准等。测定距离是激光问世以后最早的应用之一,它用于普通战术测距上代替了传统笨重的光学测距仪。目前,主动反射测距仪已大量用于工程测量,使测距的距离和精度大大提高。波罗登月计划中,在月球上放上光回射器,用1966年7月,在美国的阿当时能做到的最强脉冲激光,经过望远镜瞄射到月球反射镜上,多次精确测量月地距离误差仅为6厘米,测量精度达到10-10。

(5)激光武器。

激光是提高现代武器装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用于军事装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利用激光制导,它可大大提高武器系统的命中率;二是利用激光作为杀伤武器,如利用强激光照射,使目标烧蚀摧毁或用激光击中敌方武器上的探测器件使之失灵,等等。

(6)激光通信和光信息处理。

例如光纤通信、卫星激光通信、光盘储存、光计算机等,都离不开激光。由于光通信和光信息处理所具有的优点,用它取代现在的电子信息传输和处理方式已是大势所趋。

(7)激光与相关科技。

激光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已导致了许多重要的应用,给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而且还大大促进和带动了物理、化学、生物、材料、信息等学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

总之,激光和光电子技术作为前途无量的高科技,其研究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21世纪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将做出更巨大的贡献。

5答:.试述我国目前的能源状况和节能技术。我国拥有比较丰富而多样的能源资源, 但人均资源量很低,且分布不均,给能源开发、输送和工业布局带来一系列问题,并且人均能耗低而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约占70%多),环保压力很大。煤炭的生产和利用,对大气污染、酸雨等环境问题有很大影响。此外,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居民生活用能80%种传统落后的直接用生物质能作燃料的方式,仍依靠农作物秸秆、薪材等生物质能,这既污染环境,又极不经济。较低级的能源结构,给我国的能源建设和环保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对于我国,正确处理开发与节约的关系,尤其是提高燃烧效率,开展洁净煤研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1)洁净煤技术。指在煤炭加工、燃烧、

转换过程中研究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新技术的总称,包括煤炭燃烧前的净化技术、燃烧中的净化技术、燃烧后的净化技术以及煤炭的转换技术等。它对我国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义重大。

(2)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生物质能源是地球上最大量、清洁、广谱的能源。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政策,大力推行生物质能新技术,以提高其利用率。我国林业部门正在实施的大规模营造柴薪林的计划及在农村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灶,推行沼气池的做法已取得明显效果。

(3)其他工业节能技术。我国的企业多为靠高能耗进行生产,因此研制和推广工业节能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发推广的冶金工业的干法熄焦技术、高炉煤气顶压发电技术等卓有成就。

第五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名词解释

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是对客观研究对象的规律1.科技成果:一般是指科技人员在实验室和内在机理的认识和把握。

作进一步的开发,使之成熟、完善,并在生产2.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是指对科技成果领域获得应用、推广的过程。

一定时期内的产品、产值和劳务总量的增长。3.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

发明、技术改革、产品更新的过程。其目的是4.技术创新:是以科学创新为基础的技术创造经济价值,实现企业利润,其本质是研究开发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才能完成的科学研究,依其组织形式和投入方5.大科学:是指需投入巨资和众多科学家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某个目标,由众多科学家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相对分散进行科学研究。另一类是需集中建设一个大型科研设施,众多科学家利用这个装置开展相对集中的科学研究。

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破坏和污染。6.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生产和生

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7.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8.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

资金、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9.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单纯依靠劳动力、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其实质是单纯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资金、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10.集约型的增长方式:是指依靠劳动者、

效率的提高及其优化组合实现经济增长,其实质是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

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的运行方式、组织形11.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是指推动科技成态和支撑体系。

五、简答题

想内涵是什么?1.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

答: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内涵是:

首先,马克思正确揭示了科学的社会属性: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中也包括着科学”。

第二,马克思深刻阐述了科学的历史地位和生产力中的作用。

第三,马克思透彻分析了科学与生产的关系以及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基本途径。马克思认为生产与科学的关系是: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现代科学需要大工业生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反过来,科学并人生产,又使整个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发生生产面貌革命性变化。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了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基本途径,主要有:物化、人格化和科学管理。

2答:.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是:

(1)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是作为排序上的第一项而与其他几项的简单加和,而是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管理都有渗透、变革和决定作用。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对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2)现代科学成为科学——技术——生产体系的先导,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

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并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当代社会生产的鲜明特点。20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关

6

系,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了技术的发展,是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模式发展的,在现代,生产、技术、科学的作用机制已经完全逆转过来。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形成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发展模式。

(3)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期大为缩短。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周化,使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可见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么?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是什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会越来越大。首先,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者,提高其科学水平,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其次,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工具,使劳动资料更先进、更完善,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第三,现代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对象,扩大现有劳动对象的使用范围,开辟劳动对象的新用途,开发创造新的劳动对象。最后,科学技术作用于管理,促进管理科学化,使各要素的组合得到优化。

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建立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应是以“牵引机制”为主,“驱赶机制”为辅的综合作用机制。为此,首先,要逐步变驱赶机制为牵引机制,通过体制改革使企业经营者、生产者的利益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紧密联系,使企业本身有强烈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力。其次,变单一行政信号驱动力为多元动力,使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形成一个方向一致、相互配合的合力,共同促使企业自觉地选择和进一步开发新科技成果。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国家在宏观上加强指导和调控,把科技的生产力转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技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实现科研效益企业享,科研投入企业出,以工养研,以研促工的良性循环格局。

的趋势是什么?5.二战以来,

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答:(1)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2)第二产业先升后降;

(3)第三产业呈持续上升趋势。 6答:第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转.科学技术是如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 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使工农业生产部门用更少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这样,就在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减少而产值不变或增加的情况下,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而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使各经济部门的联系与协作日益密切。在现代生产体系中,对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的依赖愈来愈大,于是就产生了各种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部门。与此同时,现代庞大而复杂的经济结构要求一个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流通领域,于是交通、通讯和金融的发展就势在必行了。

第三,由于信息、知识、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这就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推动了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四,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时间的缩短,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于文化娱乐、旅游、体育和高档消费有了新的需求。这就要求生活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旅游服务等行业有相应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

泉?7

.为什么说技术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答: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创新及其扩散的多重效应会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出现。资本积累曾是西方早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逐渐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

熊彼特最早研究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次把技术创新置于经济增长的核心地位。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引起的机械性增长,而是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的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所引起的创新性增长。因此,经济由于技术创新而得到发展。创新一经出现,必然在社会上引起模仿,产生扩散的多重效应,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增长的高潮。而技术创新是不断的,所以它可以长期

的不断地刺激经济增长,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式,实现集约增长的根本途径?8.如何理解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

答:要使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技术创新是其根本途径。

(1)技术创新是实现高效益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提高经济效益,即以较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和少的劳动耗费取得较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根本途径只有靠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就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就会不断下降,最终被挤出所在产业或市场。

(2)技术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的有效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一方面急需大量资金和资源,而另一方面又大量浪费,即短缺与浪费共存。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问题、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使企业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改变工艺流程落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的面貌。

(3)技术创新的累积效应推动制度创新,从而使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包括科技、经济在内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依赖于技术创新,也取决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在大量的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然对组织、制度、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促进组织、制度管理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学技术的发展?9.为什么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会束缚科

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的弊端,束缚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都是统分统配。企业与企业之间缺少竞争,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样,企业就没有依靠科技来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和压力。科研机构也存着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缺少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对科技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智力劳动得不到应有尊重。就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科研单位不了解企业的需求,科研不以市场为导向,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不以科技进步为支柱,缺乏吸收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和消化能力。这种恶性循环,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科技的繁荣。

科学技术的发展?10.为什么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

答:之所以说,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因为: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科技发展,这是由市场的本质所决定的。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企业获得利润有两个来源,一是绝对剩余价值,一是相对剩余价值。前者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来获取,但这种增加是有限度的;后者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而价值由社会平均劳动量所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就会比平均社会劳动量产生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得到更多利润,实现的办法就是依靠科学技术。所以,各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加大科技投入。这是市场经济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

哪些?11.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答: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1)环境污染;

(2)酸雨;(3)温室效应;(4)臭氧层破坏;(5)森林资源锐减;(6)土地资源遭破坏;(7)水资源枯竭;(8)海洋受到破坏;(9)能源危机;(10)生物物种濒危与灭绝。

学技术与环境问题的关系?12.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认识科

答: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1)无视科学技术造成环境问题。

由于愚昧无知、急功近利、盲目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观念和行为造成的,都是无视科学技术的结果。

(2)滥用科学技术造成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的合理应用丰富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它的滥用则带来威胁人类前景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科学技术这种两面性,集中表现在谁使用科学技术这个生产力,去做对谁

有利的事。而科学技术究竟在什么地方,以什

么角色出现,以什么形象出现,到底是以建设的方式还以破坏的方式出现,这些都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一定生产关系的人。有人片面地把人类生态危机和人类困境归于科学,而忽视了真正的原因——社会制度是不足为取的。

(3)科学技术本身的负面效应造成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的建设性应用也具有双重性。人们往往出于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推进文明和提高生产水平的建设性目的而应用科学技术。但是在实现既定的目标过程中,也造成了一系列消极的、甚至严重的破坏性后果。这就是科学技术本身的负面效应造成的。

必然选择?13.为什么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

答:“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中国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发展和科学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同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发展与环境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主要表现在:(1)庞大的人口;(2)资源相对短缺;(3)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4)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了中国的必然选择。

14.答: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如何理解知识经济的内涵?

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年)的报告中指出:“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这一定义说明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涵。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并且以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其涵义的要点是:

(1)强调知识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2)知识经济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3)知识经济强调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总而言之,知识经济是随着知识的经济功能和经济对知识需求日益强烈,二者的结合达到高度密切程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知识对经济发挥作用过程中的一次新的飞跃,其实质是“知识经济一体化”。

15.答: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展的经济,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在资源配置上,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

源、无形财产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经济;

(2)在本质上,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3)在形式上,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网络化经济;

(4)在范围上,知识经济是全球经济。 革?16.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应如何改答: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培养合格劳动者,教育必须作重大改革。

第一,要彻底改变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特别是将重点放在提高其创造力上。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采取措施进行教育内容、方法及考试的改革,以及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第二,要在办好正规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在知识不断更新、高技术迅速产业化、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将成为教育的重点。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竞相加大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用于职工培训开支超过10亿美元。这些思想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国为什么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17.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面,我?

答: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知识经济对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尽管中国还是一个工业化没有完成的国家,但在当今时代里,已经不能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按部就班地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进入知识社会。我们只能在发展工业经济、实现工业化的同时超越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这就是中国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战略选择。当然,由于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教育落后、科技水平低、劳动力数量多但素质较低等基本国情的制约,

7

目前中国要全面向知识经济迈进是困难的。但是,中国完全可以发展局部的知识经济,并以此带动工业经济的发展。如我国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可以与世界知识经济的潮流同步;某些科技、教育、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发展知识经济。

因此,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实现产业化。在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量力而行,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根据国家目标、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资源投入的能力,精心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建立重点基地,加强统一指挥,组织精干队伍,齐心协力攻关,坚持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保持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发展我国知识经济打下牢固的基础。

化?18

.知识经济将使就业结构发生怎样的变答: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就业结构呈以下五减五增的趋势:

(1)传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减少,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增多;

(2)生产第一线的减少,经营管理的增多; (3)传统的体力劳动型减少,技术型、脑力劳动型的增多;

(4)传统的办公室工作岗位减少,使用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的工作岗位增多;

(5)全日制就业机会减少,非全日制就业机会增多。总之,新兴的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多,相应地,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9.答: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发展,认为停滞发展、抑制发展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是消极的、没有出路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和愚昧,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这种发展不是一味追求GNP的增长,而是把社会、经济、环境等各项指标综合起来评价发展的质量,这是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不同之处。

(2)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环境与资源是发展的前提条件,要使经济发展具备可持续性,就要把环境和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必须强化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做到对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增殖,永续利用。这就与那种只管“发展”,不顾环境和资源保护和高消耗、高投入、高消费的传统模式划清了界限。

(3)强调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兼顾起来。特别应指出的是,可持续发展尤其注重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当代人享有物质和环境方面的权利,后代人同样也应该享有这方面的权利。因此,当代人在利用环境和资源时,要考虑后代的发展,不能用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这就与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顾当代、不顾后代的传统发展模式也完全不同。

(4)强调建立和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即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模式。要求在生产上采用既可满足人们需要又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能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在消费上鼓励在生态可能范围的消费标准和合理的标准。

(5)强调人类应当珍重自然,爱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中的一员,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承认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的权利,对自然界精心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彻底改变那种把自己视为自然界以外的人,任意征服、掠夺、盘剥自然界的错误态度和行为。

变化变革?20.知识经济在思想观念方面引发了哪些

答:知识经济在思想观念方面引发的变革有:

(1)智力资本决定个人财富的观念; (2)无形资产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的观念;

(3)信息资源决定国家发展前景的观念。 六、论述题 义?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何重大意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

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首先,在科技工作这个层面上,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下,我国形成了一系列有关科技工作的政策、法规与措施。这一论断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二,在经济工作这个层面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揭示了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五大强调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就从根本上指明了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第三,在社会和政治发展这个层面上,科学技术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即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邓小平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证了科学技术人员是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又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证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这个结论,不是限于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的结论,而是一个关于我国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力量发生深刻变化、关于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这个广大的人群的阶级地位和政治地位、关于我们党同这个广大人群应该建立起怎样的关系,这样一个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结论。

第四,在社会主义发展,即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比较和较量这个层面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邓小平谈科学技术问题,总是把它同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命运、社会主义的价值,联系起来考察。正是从这个层次上来观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影响和意义,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历史的大变动时期,国际间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竞争。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把经济搞上去,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和动力?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世界一体化的纽带

答:之所以说,现代科学技术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纽带和动力,是因为: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加速了世界经济全面发展,加深了各国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合作的在现代科技的牵引推动下,国家之间、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参加国际分工与协作,已经成为现代生产的前提条件。生产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满足本地区和国家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满足全球范围内的消费需要。生产要素和资源将在世界市场的作用下加以配置。企业的规模不单纯由国内市场决定,而主要由国际市场的容量决定。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协作是在国际空间中进行的,各国的生产过程越来越相互依赖、高度融合。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都必须超越国界的限制,由原来的一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建立市场向在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开拓市场转变。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促使产业升级,从而在发达经济、新兴工业化经济、发展中经济之间形成了一个产业发展的阶梯型结构。当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时,其较低级的产业和技术必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样,产业的阶梯转移就成为世界经济进步的一个重要机制——“结构进步共同体”。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了新的依存关系。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存在已经远不只是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供应地,而且还是其自身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外部分体系,后者的发展成为前者更好发展的条件。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在产业移转和技术扩散中受益。

第三,现代科学本身成为大科学,使国际科技与经济合作的需要更为强烈。这表现在:其一,在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科学探索和技术开发的费用成为直接、甚至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成本,而这项投资数额巨大,往往超出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的承受能力,因此,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寻找投资和合作伙伴。其二,在现代科技条件下,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和生产领域都齐头并进,各国只有依据本国的资源和科技优势有选择性地开发技术,生产某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第四,现代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条件。

喷气式飞机和洲际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工具,

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真正变成了一个全球经济村。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互联网络的建立,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超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和技术交流、人才流动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3展的:答:科学技术是这样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科学技术是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支柱。

经济的发展包含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而依靠科学技术去提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才是可持续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为特征的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是难以为继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是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为特征的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是可以持续的。科学技术则是实现集约型增长的主要支柱。这是因为:第一,科学技术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第二,科学技术可以促进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生产要素的整体功能;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规模效益、改善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第四,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科学技术是环境保护的有效武器。 环境是经济系统的根基,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固有特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科学技术日益加深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不断提高对环境承载能力、环境与经济相互影响的认识,从而提高了人们环境保护的能力,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科学技术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和手段;

②科学技术为消除和控制环境污染提供了有力工具;

③现代科技还开发了清洁生产、无害工艺,使污染消失在源头。

(3)科学技术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手段。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对寻找新资源的开发途径、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在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减少资源消耗,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主要表现在:①科学技术拓宽了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范

围;

②科学技术可以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资源; ③科学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的效率。 (4)科学技术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有力工具。

适度的人口规模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人口规模过大,人口素质不高,则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而科学技术为控制人口规模过快增长和提高人口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是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础,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和资源以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都具;有决定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人口众多、资源短缺、资源浪费严重、长期靠粗放型的方式发展经济等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更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使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的原动力?4.为什么说信息技术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

答:知识经济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产物,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获取、加工、传递和处理技术,为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快捷的手段,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1)信息技术使知识的创造、储存、学习、传播和使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芯片大大提高了人类储存知识的速度和容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虚拟的现象像真实的现实一样逼真,使现实中各种可能的经验变为随时可以学习的经验,网络化则消除了人们应用信息的空间、时间局限,多媒体技术还可以用来达到“与陌生人交流和接触未知世界”的目的。

(2)信息技术促进知识与经济的结合,使知识商品化、信息商品化的能力极大提高。

信息技术促进知识与经济的结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对传统经

8

济生产方式的高度渗透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二是信息技术使以知识为基础的很多无形产品的生产从传统的有形产品的生产中分离出来。

(3)信息技术有助于所有生产环节的技术进步。

信息技术渗透到制造加工、运输、信息获取与传递、交易等各个领域,使产品开发、筹措原料、制定生产计划、工厂现场的生产、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分析、流通等环节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4)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能。 主要表现在:首先,网络化管理可以超越管理者脑力和体力的限制。它把一切管理变为自动化过程,不仅减轻管理者的工作量,而且可以克服管理者经验上、知识上的狭隘性和思想上的主观性。第二,网络化管理既可以使管理层保持纵向管理,又可直接达成横向的管理关系,从而使管理方式更有效地适应现代企业自动化生产以及经营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要求。第三,网络化管理可扩大管理空间,加快管理节奏,提高管理效率。如通过远程控制技术,可实行远距离组织的管理;利用高级快速的信息处理技术,很快就可得到精确的数据和结果,使决策层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最后,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将企业与其客户和供应商连接起来的便利手段,使管理方式发生改变,有助于提高销售额,减少库存和降低销售成本。

第六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四、名词解释

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进行决策。1.决策的科学化:就是依照一定的程序,

道,大量收集各方面的有关信息,倾听各方面2.决策的民主化:即科学决策通过各种渠的意见,深入了解民情,从而真正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行决策。

科学家共同组成的专门研究当代科技与社会的3.智囊系统:就是由一批科技专家和社会综合问题的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

技术研究的思维方式。4.思辩的思维方式:即人们凭借感性的经验,是古代人及古代科学经过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从整体上笼统地对思维对象做出粗浅的,带有明显主观猜测和臆断的描述。

和变化孤立起来,撇开事物的普遍联系,用静5.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自然界的事物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6.辩证的思维方式: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

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并与外界相7.系统思维方式:就是把事物视作一个由互作用的系统,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考察事物,以期全面把握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则,即要把事物当作有机整体加以研究。8.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首要原

论,着重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结9.结构原则:就是根据系统科学的结构理构去把握系统的整体功能。

系统。10.

动态原则:就是从系统运动的过程研究事科学研究所表现的精神和态度,主要是指求11.科学精神:就狭义而言,是指科学家从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理性精神。就广义而言,人们往往把尊重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理性等称为科学精神。

获得的具有科学依据的知识。12.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事物而

中所采用的手段、程序以及思维方式等。13.科学方法:是指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

的理性精神。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是科学14.科学理性: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理性最基本的要素。

存、发展和享受而展开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典型15.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生式样和总体特征,包括人们的劳动生活、物质消费生活、家庭生活、学习和交往生活、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广阔领域。

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16.消费结构:是指在生活性消费中,各种

其生活活动客观运动规律的生活方式。17.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指适合生活主体及

明的一切成果并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生活方18.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指善于继承人类文式。

们的物质、文化、心理需要,保证人们身心健19.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能够合理满足人康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

五、简答题

1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科学技术是如何促进社会变革的? 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不

仅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交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整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和发展。然而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科学技术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除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之外,科学技术本身会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

2答: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为什么要进行科学的决策?

的发展,从而使社会经济,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由于社会变化迅速,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对政府制定政策即决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经济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迅速发展,使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重。其中既有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也有各个国家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对着迅猛发展的社会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决策的难度越来越大,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后果也愈加严重,因而迫切需要有科学的决策。

3答:按照系统方法,科学决策的过程大致.如何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分析问题与确定目标。科学决策首先必须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系统的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确定目标。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目标做出明确的界定;要对不同目标进行比较和选优,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2)制定候选方案。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目标的要求,通过集思广益和创造性思维,提出各种方案;然后对各种方案进行初步的比较和筛选,确定较优的候选方案;最后,再对候选方案进行分析,以补充修正。在具体决策过程中,这一程序往往通过专家或咨询机构来完成。(

3)方案的评价、选择。候选方案拟定后,决策者必须对各种候选方案做出分析评价,要比较各种方案达到目标的方法、方式以及潜在的问题,从而确立最佳方案。

(4)方案的优化与实施。方案确定后,必须通过理论分析和局部实验等方式对方案作进一步优化,并针对方案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4答:决策的民主化主要包括:.如何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1)深入了 解民情;(2)广泛集中民智;(3)充分反映民意。具体说来,科学决策首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收集各方面的有关信息,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深入了解民情,从而真正抓住问题的实质,制定出既能顾全大局又充分照顾各方面利益的目标。在制定方案时,要尽量吸纳各有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参与,集中专家的智慧。要积极利用智囊系统的“外脑”。所谓智囊系统,就是由一批科技专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组成的专门研究当代科技与社会的综合问题的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他们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候选方案。在方案的评价与选择中,除必须吸取各有关专家的看法外,还必须注意倾听其他各方面人员对方案的意见,从而使决策方案真正成为充分反映民意的最佳方案。

现在哪些方面?5.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主要表

答: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社会政治制度层次上的影响。 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得以发展的,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以及应用都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一般说来,建立在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之上的社会政治制度,总要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用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而必然要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较为有利的条件,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2)在体制和政策层次上的影响。

社会政治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必须通

过一定的体制,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等得以实现,不同的体制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的体制下,科学技术还受到各项具体政策,主要是科技政策的影响。

(3)在政治生活和政治形势上的影响。 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科技人员受到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的普遍重视,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国家的政治形势安定,民主与法制健全,这些都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政治环境,政治环境不佳,则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用主要表现在哪些6.科学技术对提高军事武器装备水平的作

方面?

答:从科学技术发展与军事武器装备的相互关系看,武器装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冷武器时期,即以刀、枪、剑、戟、矛、弓箭、盾牌等为主要武器装备的时期;热武器时期,即以枪、炮以及坦克、飞机、军舰等为主要武器装备的时期;高技术武器时期,即以现代高技术武器为主要武器装备的时期。武器装备的发展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发展;

(2)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 (3)常规武器的高技术化;

(4)指挥、通讯、情报系统的高技术化。 哪些变化?7.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

军人的素质有答: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军人素质的变化主要包括:

(1)指战员的科技知识水平的提高。在高技术条件下,由于未来战争更为复杂,对指挥员的科技素质具有更高的要求。指挥员必须深入研究高技术武器装备条件下的未来战争,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同时,还必须熟悉相关的指挥和控制系统,以便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为此,现代的军事指挥员大都由军事院校进行培养,以保证现代军事对指挥员在科技及其他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

(2)军队体制结构的变化。

现代军队体制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直接作战的人员相对减少,后勤部队的人员相对增加;

第二,陆、海、空三军的融合; 第三,高技术兵种的出现。

来战争将具有哪些8.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未特点?

答: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未来战争具有的特点是:

(1)未来战争更具高技术化;

(2)未来战争的战场空间更加广阔; (3)未来战争的时间性更强;

(4)未来战争的作战方式更加复杂; (5)未来战争的消耗更加巨大。 有促进作用?9.为什么说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

答:军事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军事上对科学技术的需要促使国家为发展科学技术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国家军备的科技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提高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手段。为此,各国加大对军事科技的投入。

(2)军备竞赛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国家之间的军事实力的较量具体表现为军备竞赛,而军备竞赛不仅仅表现为军费开支的上升,而且更在于军事科技水平的激烈竞争。

(3)战争和军事武器装备的更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总之,军事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是从军事对科学技术的需要,从军事向科学技术发展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起作用的。军事上的需要、军备竞赛的需要促使国家加大对军事科学技术的投入,同时,这种需要又向科技人员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影响?10.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哪些

答: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军事战争会造成对科技资源的破坏。战争迫使交战双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超常的军费开支会影响到对科技的投入,影响到科技人员的科研环境。战争对整个社会

9

造成了破坏,科学研究的设施也会受到毁坏,科技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基本生活受到威胁,正常的科学研究无法进行,这都给科学技术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军事战争会造成科学技术的畸形发展。军事战争的需要以及国家在军事科研方面的投入过大,会影响到科学技术其他领域的发展。尤其是战争时期,绝大多数的科研都围绕着战争的需要而展开,因而造成军事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由于军事战争的需要,军事科研注重应用或技术方面的研究,而往往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也会给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军事科研的管理带有军事化的要求,过多地强调效率和规范;尤其是军事科研要求保密,限制了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的公开发表,这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利。

(3)军事战争会影响到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于人类,而不是为了满足军事战争的需要。纯粹为了军事战争目的的科技成果一旦被运用于战争,其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会使科技人员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影响到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11.答: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的两科学与艺术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个方面,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追求普遍化的、高度概括的客观知识,这同以情感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再现客观世界的艺术方式完全不同。通常,艺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而科学则以“抽象思维”为特征;艺术主要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感性和直观方面,而科学则主要侧重理性方面。然而,这些区别并不意味着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界限不可逾越,也不能否认它们具有深刻的共同性。事实上,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它们具有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无论是科学概念还是艺术形象,都是现实的概括和能动再现。无论是科学成果还是艺术作品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界的?12.

科学观念是如何影响艺术家的内心世答:科学既是一种物质的财富,也是一种观念的财富。科学作为观念的财富,表现在科学以其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对人们(包括艺术家)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科学的实证精神和逻辑严密性有助于艺术家对事物的缜密观察,科学的理性精神也有助于艺术家创造并完善与时代脉搏合拍的新的艺术手法。总之,科学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影响艺术家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艺术观,从而使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表现方式得以更新。的?13.

科技手段是如何改变艺术的表现方式答:科技手段是这样改变艺术的表现方式的:

(1)科学不仅以观念形态的知识改变了艺术家所“知”的世界,而且以技术手段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

(2)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变、影响了艺术家的劳动方式。

(3)在今天,科学技术影响艺术活动的最显著的趋势,也许是电子计算机参与艺术创作。

14.答:科技对新闻传播发展的决定作用有:简述科技对新闻传播发展的决定作用。 (1)科技水平决定新闻传播的发展。 新闻传播的发展,大致经过口头新闻、手抄新闻、印刷新闻、电子新闻四个阶段。在科学技术很不发达的古代,口头新闻是人类所采用的手段。文字普及,特别是造纸发明之后,手抄新闻诞生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手段,造纸技术的进步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又使印刷新闻应运而生。随着无线电技术、电视技术以及后来的卫星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新闻传播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

(2)现代科技进步使传播手段日新月异。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传播手段不断改进,使传播具有迅速及时、声像并茂、不受空间限制的优点。在当代传播手段上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莫过于卫星传播和网络传播。

影响。15.

简述科技对图书、图书馆和出版事业的答:科技对图书、图书馆、出版事业的影响为:

(1)科技对图书的影响。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记载、传播知识的主要手段。科学技术对图书的影响日益彰显,主要表现在:首先,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图书的主要内容,而且科技图书所占的比重还在不断增大。其次,现代科学技术使图书的形式不断丰富。

(2)科技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是人类智慧的宝库。科技对图书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图书的利用效率。其次,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对图书的保管。最后,科学技术使图书馆的形式和功能发生巨大变化。

(3)科技对出版事业的促进。

科学技术促进图书生产全过程的现代化。现在的图书生产已从过去的刀刻笔耕、活字排版进入计算机排版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使出版物的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从印刷出版物到电子光碟出版物再到网上出版物,特别是网上出版物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出版物。

16.答:系统思维方式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系统思维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技术的综合化。

首先,科学理论的高度综合。现代自然科学经历了早期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后,形成了理论的多样性,因而产生了理论综合化的要求。科学家试图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已有理论进行综合概括,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爱因斯坦对统一理论的研究,充分表明科学理论的综合化要求。

其次,科学技术领域中各学科、门类之间的相互综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对象的互相联系的本质得到进一步的显现,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从20世纪40年代起,出现了研究各学科共同特征的横断学科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这些学科又统称为系统科学。

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导致了系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同时系统科学的发展也为系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17答: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有三,即整.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体性原则、结构原则和动态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首要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把事物当作有机整体加以研究。要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达到对整体的理解。

结构原则就是根据系统科学的结构理论,着重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结构去把握系统的整体功能。要充分认识结构对于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并通过优化结构达到系统功能的最佳化。

动态原则就是从系统运动的过程研究系统。要把系统看做是动态系统,要具体分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从而把握系统运动的方向和途径。在哪些方面?18.科学技术对道德观念的推动作用表现

答:科学技术对道德观念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1)科学技术推动道德观念的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道德观念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2)科学技术促进新道德观念的形成。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活动领域和视野得到扩展,人们在以往狭窄领域内形成的旧道德受到了冲击,并提出了许多新的道德问题。(3)科学技术活动对道德观念的影响。 科学技术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中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是整个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重要部分。同时,科学家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又会对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重要的影响。

些方面?19.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

答: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科学家的道德素质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通过科学家的科研活动而实现的。而科研活动除了需要科研人员有良好的智力素质、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道德责任和职业道德。科学家的道德素质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切实保证科学研究活动卓有成效地进行,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2)社会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家的道德素质对于科学技术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他们又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他们的道德素质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尤其是通过教育而形成的,他们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受到社会普遍道德水平的影响。

20.科学技术是如何导致生活方式变革

的?

答: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

(1)科学技术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从而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不断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谋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从而改善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和条件。随着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科学技术改变社会组织形式,从而影响生活方式。

人是社会的动物,任何人都从属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组织。所处的社会组织不同,生活方式也就不同。科学技术正是以变革社会的组织形式为中介,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的。

(3)科学技术变革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

科学技术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显著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开放的、动态的、创新的思维方式,抛弃封闭的、守旧的、静态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

(4)科学技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而影响着生活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功能日益增强,它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各个角落,无论是衣、食、住、行、乐,还是劳动、学习、创造、交往、医疗、科学技术都在影响和支配着我们的生活。

21.答:科学技术对劳动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简述科学技术对劳动生活方式的影响。 表现在:

(1)劳动就业方式的变革。科学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劳动就业方式的改变。

(2)劳动条件的改变。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劳动条件,减轻了人们的劳动程度。

(3)劳动生活方式的内容和性质的改变。 由于许多繁琐、费力、费时、脏、险等重复性劳动正逐渐由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承担,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造性劳动。体力劳动的强度也会大大减少,而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自由度将大大增加。

(4)劳动时间和地点的改变。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和内容,相应地,劳动的具体方式、劳动时间和劳动地点也发生了变化。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家庭正在再次成为一个重要劳动场所。新的技术也使人们的劳动时间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劳动时间普遍缩短,而且可以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如何影响它们的?22.消费方式包括哪些方面?科学技术是

答: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主要有: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科学技术对消费方式的各个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

(1)消费水平的提高。

消费水平是反映物质生活资料消费数量的标志,也是反映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农业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这就决定了人们只能保持很低的消费水平,并且其提高的速度也十分缓慢。产业革命后,人类开始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生产成本降低,销售价格变得低廉,从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在当代,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

(2)消费结构的变化。

在现代社会,不仅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而且消费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必要消费资料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享受和发展资料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3)消费观念的改变。

消费观念是消费方式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基础上会产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观念。在古代农业社会,由于短缺,崇俭抑奢就成为理所当然的消费观念。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物质产品不断丰富,必然使传统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消费道德”、高消费、体面消费开始盛行。但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加之人口众多,人均资料短缺,因此,应提倡文明、健康的,与科技、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适度消费观念。

23.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不现代交往方式有哪些主要特点?

断加快,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

10

程度的提高,推动了人类交往方式的变革,使交往方式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交往的时空扩大化;

(2)交往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 (3)交往风格向功利与情感并重的方向发展。

生活?24.

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人们的闲暇包括艺术性活动、体育性活动、鉴赏性活动、答:闲暇生活主要指消遣性的娱乐活动,观赏性活动与玩耍性活动等内容。现代科学技术对闲暇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 由于科技的进步,工农业生产逐渐机械化、自动化、电脑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职工的劳动时间,从而导致闲暇时间的增多。

(2)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娱乐工具和手段。

随着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人们就要逐步进入娱乐专业化时代,这个专业化很大程度上是以高度发达的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使人们的闲暇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3)闲暇活动由“恢复型”向“发展型”转变。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人们的闲暇时间不但少,而且闲暇活动 主要是为缓解工业上的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现代高科技大大降 低了人们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使人们体力得到解放。闲暇时间除了用于玩乐之外,主要用于发展个性和才能。

六、论述题 的发展?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革促进了科学技术

答: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改革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因为:

首先,改革增强了社会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从而加大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巨大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而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得到增强,它们需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增强经济实力。为此,它们通过建立科研机构、与科研单位联合以及科研成果转让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此外,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形成了市场竞争机制;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企业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也必然要加大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投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极性,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体制改其次,改革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革通过“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优化科研组织结构,合理分流人才,让大多数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使科研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大增强。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过程中,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从而增强了发展的活力。此外,科技体制的改革使旧的科技管理机制得到改变,加之一系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奖励发展、保护专利的政策,使科技人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再次,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在新的科技体制下,科技与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学技术发挥巨大的功能,科学技术因而被摆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从而使科学技术在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不断进步。

总之,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发展科学技术、适应当代科技革命的要求。而且,社会主义的各项改革也大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2答:艺术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论述艺术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1)艺术促进科学创造思维。

科学研究除了具有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活动以外,还同时具有非理性的、非逻辑思维活动,甚至有时非理性的思维活动还具有决定作用。当科学面临新的突破时,更需要依靠想象、直觉和灵感等非理性思维来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艺术,在感性和直觉思维方面,得天独厚;当这种优势长入科学研究过程,科学思维的严谨性、实证性与艺术思维的自由性相互补充、相互交织融合,从而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将科学引向高处、引向深处、引向远处。

(2)艺术影响科学家的情感与态度。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艺术还以其深切的人文关怀影响科学家的态度。艺术以艺术形象反映现实世界,揭示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诱导人以真善为旨趣,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逼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唤起了科学家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使他们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社会价值做出统观的思考。

(3)艺术为科学技术普及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形式。

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准确的抽象,往往比较难于理解。而艺术凭借生动具体的形象,帮助人们理解,这为科学技术的普及提供了方便。

3答:从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变化看,思维.科学技术如何促进思维方式的变化? 方式总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1)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有过较为辉煌的时期。但是总的来说,古代的科学技术并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作为近代科学技术基础的科学实验方法并没有完全确立,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思辩的思维方式,人们凭借感性的经验,经过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从整体上笼统地对思维对象做出粗浅的、带有明显主观猜测和臆断的描述。

(2)近代前期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分门别类地进行研

究,科学家只是在某一狭小的特定的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加之当时多数自然科学处于初创和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因此,将自然界事物分解开来,以分析为主的研究方式占了主导地位。这样,就产生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把自然界的事物和变化孤立起来,撇开事物的普遍联系,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3)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技术开始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发展到系统地整理材料和理论概括阶段。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突破已有的狭小领域,开始研究各领域之间的关系,研究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于是在科学领域里,出现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地质“渐变说”、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等重大理论成果,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导致了思维方式的进步,形成了辩证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

维方式的形成,同时系统科学的发展也为系统(4)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导致了系统思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系统思维方式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4.什么是科学精神?为什么说科学精神是

答:所谓科学精神,就狭义而言,是指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所表现的精神和态度,主要是指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理性精神。就广义而言,人们往往把尊重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理性等称为科学精神。因此,科学精神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以科学为依据的高尚精神。

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思维观念和知识文化两大方面。前者包括理想信念、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等;后者包括知识文化水平以及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的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应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与水平。

因此,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精神文明的知识文化方面而言,科学知识是知识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是衡量知识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提高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思想观念而言,科学理性精神是社会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理性精神已不仅仅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中的精神,它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而成为全社会所崇尚的精神。

总之,科学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宣扬科学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社会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如何克服?5.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有哪些消极影响?

答:(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像过去的产业革命一样,包含着自己的“反面”,人们

的生活方式往往因技术的进步而蒙上了一层阴

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构性失业;过度消费;心理压力增大;科技成果被利用于“恶”的目的。这些在生活方式上与科技进步有关的各种弊端,有些是由于科技本身进步的程度还不够造成的,但更多的是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和人类的素质还不高引起的。要克服这些弊端,必须通过创造科学的、文明健康的方式来实现。(2)创造科学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指适合生活主体及其生活活动客观运动规律的生活方式。科学的生活方式要求生活方式的选择不能超越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态条件,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要求。

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指善于继承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并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开放的系统,它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现有生活水平,大胆吸收国外生活方式的精华,同时自觉抵制、剔除其糟粕,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能够合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心理需要,保证人们身心健康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它要求我们不但要提高生活水平,还要注重改善生活质量。

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科技时代人们应有的社会生活方式。三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构成有机的统一体。我们应以此为目标,在生活方式上,努力追求高技术与高情感、高技术与高伦理的统一,实现高度物质繁荣和高雅精神境界的有机结合。

第七章 科教兴国 四、名词解释

式逐渐地被社会所采纳和接受,成为了精神文1.科学理性:科学家的特定思维和行为方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人们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的一种规范,这就是科学理性。

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使社会生产和社会2.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科学组织程度越来越有序化的过程。

良性运行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3.社会发展生态化:是指社会生态系统的

学技术向着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4,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是指使整个科

工艺改革、生产过程管理使最终产生的污染物5.清洁生产:是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最小化的工业生产方法。

资源的节约(节省和集约)型国民经济体系。6.生态化的国民经济体系:就是低度消耗

在、运行和发展的社会系统,被称为科学的社7.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支持科学技术存会支持系统。

事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8.职业教育:是指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

指通过宏观控制、调节等手段,使科学技术、9.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达到整体最优的发展状态。

受教育的过程,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行,其一10.终身教育:即所有劳动者都有一个继续是进入正规的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其二是接受社会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而后者较为普遍。

授与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11.智能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把知识传知识的过程中着重于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12.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落实、定位、增强、提高、转移”十个字。

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13.素质教育:利用遗传和环境的积极影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五、简答题

响?1

.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现代科学技术愈来愈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形成了社会的科学化局面。社会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发挥其各项社会功能,促进了生产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实现了科学、技术、

11

生产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式;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和观念无不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着显著变化。在这些方方面面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概括出社会科学化的主要特征,即:社会行为理性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和社会发展生态化。

的?2

.科学理性是怎样促进社会行为理性化人的认识,促进社会行为理性化的强大精神力答:科学理性是现代文明的灵魂,是提高量。科学以其精神作用促进社会行为理性化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认识指导人类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自觉地进行实践活动,把人类引向离本能的和盲目的动物式行为方式越来越远的境界。

第二,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智慧和理智,增强抵御愚昧和野蛮的能力,推进社会行为方式的理性化、文明化。

第三,科学理性对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科学的认知功能决定了科学理性能够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成为社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科学基础。

3答:科学技术对决策方式影响很大,主要.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决策方式的? 表现在:第一,高效、可靠的信息技术,可以比较全面地搜集有关信息,迅速准确地整理信息,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第二,预测手段的发展和预测的科学化,即利用科学的定性或定量方法,对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作为确定目标和制定计划方案的依据。第三,决策研究定量化,即利用运筹学、统筹法、决策论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所确定的决策目标进行量化论证;第四,评价和选择方案手段的科学化,也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如价值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对各种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以确定最优方案。

4答:社会发展生态化是指社会生态系统的.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生态化?

良性运行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社会发展生态化的进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生态文化的崛起;二是人们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从而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融合,汇流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科学技术生态化。 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环境意识形成于人们对人类活动违背生态规律带来严重不良后果的反思,环境意识的不断深化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为基础和前提的。

(2)生产方式的生态化。

生产方式生态化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和建立生态化国民经济体系。

(3)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生活方式的生态化是指人们根据地球生态条件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消费和向往合理的标准。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公众,抛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自愿过简朴的生活,出现了“绿色消费”的潮流。

本特征?5.现代大科学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基

答:大科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产生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以分散的个人研究为主,尽管也有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并不是由国家和社会组织起来的集体的科学研究。科学活动的规模小,科研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新知识。相对于后来的大科学,人们把这一时期的科学称为小科学。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及其与科学技术的结合,科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开始显现。

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以及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各国政府把注意力转向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此同时,自19世纪后期以来,科学与工业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学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工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也大力关注科学,发展科学。正是在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对于科学的关注与支持下,大科学应运而生。

大科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大科学是由政府和社会力量组织与领导的科学研究;

(2)大科学是大规模、高投入的科学; (3)大科学是系统化、整体化的科学; (4)大科学是具有巨大社会功能的科学。 6.维系科学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什么?

答:科学家的互相联系所构成的群体,称为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联系,而且还有与其他职业联系所不同的是,它是维系科学共同体的精神纽带。科学家的科学活动遵循共同的科学规范,而不考虑科学家所属的阶级、种族、宗教、民族、国籍,此称普遍主义;科学家的科学成果属科学共同体及整个社会所共有,科研成果只有公开发表才能被承认,此称公有主义;科学家的科研工作旨在探索未知,并不以此谋取个人利益,此称无私精神;科学家可以依据实验、观察对已有理论提出怀疑,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科学知识的更新和发展,此称有条件的怀疑精神。科学共同体由于存在着这些与其他社会共同体所不同的本质特征,而与其他社会共同体区分开来,并成为维系科学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层?7

.科学共同体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分答:由科学家共同组成的科学共同体,具有特殊的社会分层。它以科学家对科学的贡献大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科学家的学术地位与科学声望的高低来决定。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学共同体的分层大致是:

(1)诺贝尔奖获得者; (2)国家科学院院士及世界著名科研组织的领导;

(3)著名大学的教授,或著名科研机构的研究员;

(4)博士及一般科研人员。

8答:科学共同体以科学奖励作为内部的运.科学共同体的内部运行机制是什么? 行机制。科学家的工作以奖励作为回报,在追求奖励和取得奖励的过程中获得动力,并在奖励中获得相应的科学地位和声望。科学家首先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科研成果,并将科研成果公开发表;科研成果被引证的次数是衡量科研成果水平的重要标志,以表明科研成果被承认的广度与深度,并以此证明该科研成果对科学的贡献大小;然后,科学共同体依据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对于科学的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并使之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科学奖励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行为的激励因素和科学共同体运作的内在动力。

什么?9.

科研组织有哪些类型?其各自的功能是答:科学组织的形式多样,其中最为紧密的科学组织是国家政府和社会组建的科研院所、实验室。如果把各种科学组织加以分类,则可分为如下三大类:

(1)国家政府部门设立的科研院所、实验室,分国家级、地方级两个层次。国家级科研组织侧重于基础研究、综合性应用研究以及一些大型科研项目的研究;地方级科研组织侧重于应用和开发研究。

(2)大学的科研组织。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3)企业建立的科研组织。侧重于应用开发研究。除此之外,还有私营科研组织、国际性科研组织,等等。

这些科研院所、实验室大都依据学科、专业进行划分,从事相关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

义都是错误的?10.为什么说科技悲观主义与科技乐观主

答: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发展和应用创造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将成为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必须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会带来与人类愿望和根本利益相冲突的消极后果、负效应。科学技术之所以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负效应,既有科学技术自身发展水平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社会的原因所造成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更多的取决于社会。无论是积极的正效应,或是消极的负效应,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都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与社会割裂开来。乐观主义以为单纯的科学技术就能完全解决全球性危机和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悲观主义则把全球性危机和多种复杂的社会矛盾都归因于科学技术,都不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来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因而都是错误的。

11.答: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看待科技的社会价值?,社会对科 学技术的应用既可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又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同时,无论是积极的作用,或是消极作用,无论这种作用是大或是小,最终都不是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因此,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1)必须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

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固然与解剖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有关,但最终取决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同样,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作用,也是由于社会的原因使然。所以,只有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才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2)必须具体分析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

就整体社会而言,社会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东西;其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不可简单地把社会中积极的方面或消极的东西都归因于科学技术;即使与科学技术有关,或因科学技术而产生,也有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之分。所以,应当具体分析科学技术对于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具体分析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可能对社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

(3)必须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发展趋势看,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占主导地位的,当然,这并不排除科学技术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所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并通过社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后果,乃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协调发展?12.为什么要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

答:根据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原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都要以其他领域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或制约其他领域的发展,并最终又反过来促进或制约自身的发展。因此,无论任何领域的发展,都必须将该领域与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充分考察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避免三者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失衡和比例的失调,从而建立起三者协调发展的模式,以保证三者的相互促进,实现最优的共同发展的状态。

基本条件有哪些?13.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

答:实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三者如何协调的问题,还涉及三者协调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必须建立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这就是三者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调发展?14.如何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

答:我国目前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要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三者协调发展的优先地位。

从我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看,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而且还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协调。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社会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不足。其结果是科学技术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出现相对滞后的局面。科学技术的相对滞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因此,要实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三者协调发展的优先地位。

(2)要实现科学技术系统内部的协调。 在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系统中有两个关系必须协调好。首先是要协调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协调好面向经济建设与发展高技术之间的关系。我国目前的科学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但又不能忽视高技术研究。

(3)要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科学技术本身也要在面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还要制定科学技术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重视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发展规划,在重视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以保证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保证科学技术持续、快速发展。

现在哪些方面?15.科学技术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主要表

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越

12

来越大,然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并大力促进教育的发展。

(1)教育规模的扩大。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仅要求科学技术研究部门需要有高层次的人才,即使是企业,或社会其他部门,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需要量也在不断增长,要求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政府以及社会有更多的财力投入教育,从而保证了扩大教育规模所需的教育经费。

(2)教育结构的改善。

现代教育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蓬勃兴起。

(3)教育内容的丰富。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内容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重视知识更新;强调智能教育;提倡通才教育。

(4)教育手段的完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网络通信等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代的教育手段越来越趋于完善。

需要终身教育?16.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为什么

答: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新的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的时间周期缩短,技术设备的更新加速,致使原有的科技知识很快就变得陈旧;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也必须接受新知识,重新受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巨大发展,致使产业结构以至社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劳动者可能经常变换自己的职业,而每变换一次职业都要求劳动者重新接受教育。尤为重要的是,当今社会生产的高技术化的趋势日益显著,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企业需要的是掌握了最新科技知识的人才,因此学习新知识与工作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使终身教育蓬勃兴起。

17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现代教育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子、信息、网络通信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代的教育手段越来越趋于完善。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得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教师通过卫星、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教学。学生既可以同步接受教育,也可以使用输入计算机系统的教学材料,根据各自的需要随时进行学习。需要进行智能教育和通才教育?18.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为什么

答: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量的增长速度更是前所未有。知识量的急剧增长使得在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无论如何只能是知识总量的很微小的一部分。而且,就人的大脑功能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思维创造要比记忆更为重要;所以,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育方法越来越显现出其不足之处,而为智能教育取而代之。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综合化趋势表现为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大量出现;与此相联系,知识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综合也越来越明显。这种科学技术以及知识的综合化要求科技人员甚至普通劳动者要有一个广博的知识结构。因此,加强通才教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量?19.

教育如何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后备力答: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现代科学技术是大科学,更需要有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员;然而,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员的培养取决于教育。

(1)科学教育影响着科技人员的数量与结构。

科学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了相应的科学技术知识,从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后备力量。一般说来,科学教育是否发达,影响着科技人员的数量,而科技人员的数量又影响着整个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教育不仅会影响到科技人员的数量,还会影响到科技人员的结构,主要是科技人员的专业结构。

(2)科学教育影响着科技人员的素质。 科技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智力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而科技人员的这些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

20.答: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表现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在:

(1)教育促进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1同时,科学教育还提高了社会全体成员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了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2)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概括总结的阶段.也有创新飞跃的阶段,既有继承的过程,也有发展的过程。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教育通过概括总结和继承前人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3)高等院校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属专业基础教育,其所传授的知识许多是科学技术前沿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在对已有科学技术知识进行体系化时,更带有科学技术研究的性质;教育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更多的是为科学技术所关心、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大多数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有能力并积极投身于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21.答: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科教兴国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落实、定位、增强、提高、转移”十个字。

(1)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3)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4)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5)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系?22.

实施科教兴国要处理好哪几个重要关答: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以下几种关系尤为重要。

(1)科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的关系; (3)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4)科教兴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的教育观念?23.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要树立哪些新

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更新的教育观念有:

(1)教育投资观。确立教育既是一种消费性投资,又是一种生产性投资的观念。

的实质。(2)

素质教育观。发展与内化是素质教育(3)全民教育观。受教育者的广泛性与平等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4)大教育观。在时间上教育应包括从胎教、幼教直至临终前教育。空间上,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社会、各个部门的教育。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取得信息和知识,如电视大学、网上大学等。在对象和目的上,教育应使越来越多的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面?24.

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包括哪几个方答:所谓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是指使整个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环境科学技术)向着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学价值观的变革——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统治自然和主宰自然转变为寻找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第二,科学观的变革——从机械论的科学观转变为整体论的科学观;第三,科学技术应用方向的变革——不断调节科技成果的应用目的和范围,使它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

学?25.

为什么说大科学是系统化、整体化的科答:首先,大科学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科学,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和突破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手段的更新;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理论的发展。

其次,大科学是以科学技术各学科走向综合化为主要特征的科学。传统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出现了一系列交叉科学,整个科学技术的各学科已经越来越综合为互相联系的大科学。

再次,大科学在技术领域的突破往往表现为新技术群的建立。现代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联系,各项技术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今社会所谓的高新技术并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一系列技术所共同组成的技术群。

六、论述题

面?它们分别是如何支持科学技术系统的?1.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哪些方

答:支持科学技术存在、运行和发展的社会系统,被称为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要包括教育支持系统、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信息支持系统和科技管理支持系统。

(又称人力支持系统。科学技术活动是科学1)教育支持系统。

技术人员为主体活动。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科学技术人员数量多、素质高,并且必须源源不断,而科学技术的这一需要完全依赖于教育。

(2)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

又称物力支持系统。实验技术装备是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劳动资料。实验技术装备的研制和管理的专门化,使实验技术装备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支持系统,成为科学技术重要的支持力量。

(3)经济支持系统。 又称财力支持系统。科学研究离不开资金、设备,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国家的财政拨款、企业的科技投入,以及社会的其他科技投入构成了科学技术的经济支持系统。这是科学技术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

(4)信息支持系统。

科技信息是科技工作者、科研活动相互联系的纽带;与实验技术装备一样,它也是科技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劳动资料。科技信息主要表现为图书情报资料。

(5)管理支持系统。

现代科学技术系统作为庞大的社会系统,其运行需要有相应的管理系统。在宏观上,科学技术系统的运行需要有相应的科技体制、科技政策予以保证,需要从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上制定相应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科研规划,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配置。在微观上,各科研组织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有效地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管理五大方面保证科学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而这五大方面影响并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运行和发展中,这五个方面虽然缺一不可,但它们对科学技术的支持方位和力度是有区别的。从宏观上看,教育支持系统和经济支持系统是科学技术得以运行和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而管理支持系统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组织保证。而从微观上看,实验技术装备系统、信息支持系统和经济支持系统则起着基本作用。因此,这五个方面对于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互相联系和互相转化的。正是它们的相互联系,才构成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反映出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环境。

的?2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是如何相互作用答: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互相联系为一个整体,构成整个社会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相互作用,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1)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促进。 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相互联系的结构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先导,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乃至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经济是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社会是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先进的社会制度,合理的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宽松、安定的政治环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证,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制约。 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结构中,三者不仅相互促进,而且相互制约。

第一,由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各自发展水平的限制,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和支持能力是有限度的,这就与它们发展的需要相冲突,从而成为它们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科学技术由于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其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和支持能力是有限度的,因而不可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经济由于发展水平的限制,其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促进作用和支持能力也是有限度的,也不可能完全满足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也可能制约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再次,社会由于发展水平的限制,其对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支持能力也是有限度的。

第二,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发展方

13

向的相互背离,必须会对三者的发展起制约作用。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后果。如果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背离,就会最终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经济、社会如果不是朝着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方向发展,也会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发展比例的失调,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物也会造成对三者进一步发展的制约。质、能量、信息的投入量是确定的。如果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某一领域投入过大,必然会减少对其他领域的投入,因而会造成三者发展比例的失调,从而影响到三者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结构中,三者既表现为相互促进,又表现为相互制约。当三者的发展互相协调时,三者表现为相互促进;当三者的发展产生失衡,发展比例失调,造成某一领域发展的超前或滞后,三者则表现为相互制约,并影响到三者整体的发展。

3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哪些重要意义?(1)科教兴国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而且这个推动力正变得越来越大,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当今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当前,我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我国目前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还存在诸如技术落后、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并且只能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来加以解决。

(2)科教兴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是要实行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抓好科技与教育。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保证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3)科教兴国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保证。

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是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判断一切是非的根本标准。这里的所谓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实力,包括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教育实力、政治实力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在这些要素中,科技实力与教育实力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科技实力与教育实力本身在综合国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其他方面的实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科技实力与教育实力的增强。

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才能使我国的科技实力、教育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