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育建设

2023-01-18 来源:独旅网


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育建设

摘要 阐述了农村体育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的主要途

径。

关键词 新农村;体育;建设

我国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万多个,其中仅有8.18%分布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体育建设迫在眉睫。

1 农村体育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明确提出:“全民族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我们党和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高度重视农民的健康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把广大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发挥好、保护好的重要体现。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提高农民群众健康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娱乐身心、增进健康、强健体魄,而且可以交流情感、化解矛盾、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可以移风易俗、稳定社会、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可以培养公平正义、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坚毅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体育作为社会的一项人文活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其他社会活动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1.3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要突出抓好的重点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当前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建设新农村的具体措施。通过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缩小城乡间体育公共服务差距,让体育成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强身健体、更新观念、发展经济的有效载体。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使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基层政权更加牢固。

2 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的主要途径

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将实施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与财政支出预算,列入相关评价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组织实施作用,调动和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各级政府各司其职、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

2.2 创建4个系列建设一是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系列建设,要按照“县区有广场、乡镇有设施、村有场地”的目标,科学规划布局,示范引导,分步实施。二是农村体育组织队伍系列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以乡镇文体工作站、村民体协等为依托的基层体育组织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农村体育积极分子为骨干的体育队伍建设,带动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三是体育活动载体系列建设,要积极组织开展因地制宜、简单易行、喜闻乐见、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活动。坚持经常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制度化和多样化建设。体现民族性、传统性、趣味性和健身性。四是科学健身知识的宣传系列建设,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重视和加强对农村的体育宣传工作。积极配合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体育政策法规,树立农民身边的鲜活的体育典范,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推动农村体育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采取体育图书下乡、科学健身辅导、专家教授讲课等多种途径.普及体育科学知识。

2.3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国家体育总局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实行各级政府扶持,社会力量支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机制;运用多种手段,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制定基本的场地建设标准。

2.4 完善县、乡镇两级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使广大农民享受基本的体育服务,以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提高锻炼效果,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健身手段,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把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覆盖到广大农村。

3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呼唤和孕育新的农村体育,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提出新任务、注入新活力。农村体育的发展必将服务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手段、提供新载体、贡献新支持。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体育建设必须有所作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