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福建永春人, 1928 年生于南京。 1952 年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 1985 年迄今,在高雄市中山大学外文系任教,并担任文学院长 6 年。余光中作品多产,风格多变,近年在内地出版的诗选、散文选、评论选、翻译等书,近 20 种。他的《乡愁》一诗传遍华人世界,他的《乡愁四韵》与《民歌》等,亦颇流行。散文如《听听那冷雨》与《我的四个假想敌》等亦屡入选集,并收进两岸的教科书中。 ⑵基本解读
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阅读课文时要细细体味作者对山水的光影、声音、态势、烟云的传神描绘,揣摩文章用词造句的匠心独具。在文章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热爱,从中可以去体会作者心中深深的乡愁。
文章先写了晴朗日子里的海与山,写了它们的色、光、神态、形态。接着,笔锋一转,“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又写了风起云涌的日子里的海与山。最后一段,笔锋再转,从自然的山光海色转到了人类活动,然而落笔处却并不在人,而在“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人为的骚音”,不但将人类的活力与喧嚣刻划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暗示了自己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之情。
文章最后,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⑶精华鉴赏
文章的第二、第三自然段对海、山的描绘极为传神精到,建议仔细品读。
第二自然段中,有许多精彩的比喻和独到的用词。“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南海”,一个“困”,不但写尽了山的环抱之态,而且还带出读者对南海浩荡烟波的无尽联想。“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指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状观景象。“到了深夜,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将山、灯、海全都比拟作人,却又比人更有气势,加之以双声叠韵词的运用,语调铿锵,诵之朗朗上口。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主要描绘了山的神态。“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山景的幽美和作者对幽美山景的热爱。“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是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
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了俗世的纷扰,所以我眼里的山也就象看透世间变化的高僧一样,只静观而不语,有一种超然的神韵,又有一种与我两相知的默契。
第二、三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全文文辞华美雅致,铺陈汪洋恣肆,用典精到丰富,内涵丰厚内敛的特点,仔细品读,从中领略余光中散文独有的艺术魅力。 2 .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体会作者于精妙的比喻中隐藏的深意。 参考答案:参见精华鉴赏。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体会作者自谓自己不是桓景,且称“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的深层原因。 参考答案:参见基本解读。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领会文章在写景背后深藏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参见基本解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