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2024-06-12 来源:独旅网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思路

兰州市西固区 兰化四校 薛志方

教材简说: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这幅图作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保存情况。短短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地描绘;最后,简单写了其历史价值。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图画,了解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明确方法。

1、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当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杰出的思想家、艺术家,他们为全人类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儒家思想,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等。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一幅了不起的古代绘画。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书空。

板书: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学生读题。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

这幅画叫什么名字?(相机板书《清明上河图》)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真会提问题?抓住了题目中的关键词,板:“名扬中外”)

这画保存多久了?(过会读课文,在文中也许就能找到这个答案。) 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也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重点)

3、我们通常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家仅仅看到题目就能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真的很不了起。一会我们读课文就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那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题目和我们平常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多了一个星号,是一篇略读课文。

你知道略读课文该怎么样学习吗?(自学,自读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每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话,这叫做“阅读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提示,因为它会告诉我们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请同学把课文本翻到P77,读一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想一想,这个提示会告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哪些方法?

学生自读提示。汇报。 屏幕出示。齐读划线句子。

这节课,我们就按照“阅读提示”当中的方法来自学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学习任何一篇课文,首先要做就是要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请同学自

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学生读文。 3、检查反馈。

(1)大家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难读的,怎么解决的?课文中有几个句子挺难读的,我想考一考大家,看能不能读好,有没有人想试一试。

出示: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谁能读好?

生读,评价,他之所以读得好,是抓住了这段话中的几个字,“有……有……有……”,这么多有,说明了什么?(点到为止)

(2)真了不起,还有更难的句子,有没有想挑战一下的?

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惊又跳。

读得正确,流利,真棒,让我们似乎都能感觉到?(紧张\\着急)是啊,你读得太好了,仅仅读就让人感觉到紧张,那画上的情景岂不更逼真、传神。

(3)同学的朗读水平真是不一般啊!要不要再来一段啊?谁想读?这么多人,要不,大家一起读吧,读完看看从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年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大家读得真好。谁来说说,知道了什么?

(年代,作者,画的大小,画的内容,历史悠久,保存状况。)

这一段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从整体进行概括的介绍。同学们很厉害,初读课文,不但读流利了全文,而且对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概括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2-4自然段,边读边对照图画,看看课文具体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可以拿笔画出来。读的过程中可以想一想,它之所以能“名扬中外”的原因。

2、生自读课文。 3、交流反馈。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写的是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人多)后面有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还有很多)可以说是各行各业。

读这段文字,你觉得这画怎么样? 相机板书:人物众多,各行各业

一幅画就画了这么多的人物,涉及了这么多的行业,这在全世界的绘画作品中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你说能不“名扬中外”吗?

除了写画上的人多,谁还画了哪些内容?

(2)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写的又是什么呢?能概括地说?还写了什么?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能看清楚吗?(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说明这幅画?

相机板书:街市热闹,形态各异

如此逼真地再现人物,如此细致地描绘街市,你说这画它能不“名扬中外”吗? 谁还来汇报一下,你画了哪些内容?

(3)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牧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这写的又是画上的什么?你发现了没有,这段中有个中心句,就概括了这段的内容,是?(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对这个有意思的场景,你觉得怎么样?(传神,画活了)用个成语可以这么说,画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难怪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相机板书:桥头情景,惟妙惟肖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具体地写了画上的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指读:人物众多,涉及各行各业;街市热闹,人形态各异,还写了一个桥北头的场景,很是惟妙惟肖。

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出示屏幕欣赏。 四、交流感受,推荐阅读。

有想法,是吧?再来看我们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结合课文中的段落或句子,互相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相机板书:再现风貌,价值永恒。 出示:

《中国通史(彩图本)》的评价

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 ……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

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总结:其实,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艺术珍品,这样的国宝,真是数不胜数。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上下五千年》,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

板书设计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人物众多 各行各业 名扬中外 街市热闹 形态各异 桥头情景 惟妙惟肖 再现风貌 价值永恒

课后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初看内容,似乎内容都很简单,学生学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但在真正深入其中、研读教材的过程,才发现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真的很具有挑战性。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课文内容比较长,读起来耗费时间比较多;二是内容涉及绘画年代久远,时空距离感较大;三是这是一篇绘画欣赏课文,对于学生和老师而言,在赏析方面都存在不足。因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成了令人很头疼的一个问题。

如果功夫过多用在语言积累和写作方法的指导上,这与三年级的学段目标相距甚远,况且这还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可能有更多的课堂学习时间。最重要的是与编者想要学生欣赏传统绘画的初衷背道而驰。

最终,通过与工作室各位同仁的不断研讨,将教学目标不断地调整,最终定位在通过学生的读文,了解画的内容,感受绘画作品的与众不同这样一个层面。

在教学过程中,有做得到位的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 个人感觉比较到位的:

1、上课初对题目的两次质疑把握比较精准。一个是对内容方面的质疑,使学生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为什么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另一个是对略读课这个特点的疑问,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就是一定要紧紧围绕课前的“阅读提示”,以此来学习课文。

2、对学生朗读情况的检查这一环节设计轻巧。既了解了学生自读的情况,又再次回顾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习。而且在检查中对第一段概括描写图画内容的部分,也在不经意间通过学生自学轻松完成。

3、在对图画内容的概括中,顺学而导。由学生在汇报中,老师点拨,从而概括出本课中描写绘画的几个方面。在概括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描写的一些细节加以

体会,为学生能够谈出感受找到突破口。

4、在对课文所写内容有所了解后,再回到绘画本身,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在孩子们的惊叹声中,又来联系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便能够抓住绘画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不同凡响之处,娓娓道来,谈得入情入理,从而领会这幅作品之所以能够“扬名中外”原因。

此外,也有一些不足。

首先,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上,还存在不足。本来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从而回到绘画,对绘画进行欣赏,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一想法始终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对文字的学习较多,但对绘画的欣赏不足。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在主导地位,对学生“抓”的较多,对学生“放”的不足。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这一思想落实并不是很到位。

第三,对略读课文的特点把握还不够准确。整个一节课,做到了面面俱到,没有做到“粗知大意”;做到了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拓展内化。

收获颇丰,遗憾很多。在以后教学中需要不断琢磨,加强深入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