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肯定,否定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
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第四章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⑴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⑴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⑵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九:资本积累 ⑴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⑵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⑶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⑴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⑵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⑷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十二: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 第五章 一:垄断 ⑴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⑵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⑶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五:经济全球化 ⑴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⑵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的资本主义 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第六章 一:无产阶级革命 ⑴性质: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⑵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 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
绪论
一、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 二、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
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p20-21 绪论
三、一般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
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
实践;
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 第一章
二、教学重点:
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 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
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章
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
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 第一章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 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 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 第一章
三、一般知识点: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 第二章
二、教学重点:
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
断p66;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 p68、辩证关系p69); 第二章
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 第二章
三、一般知识点:
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
误p76、真理与价值 第三章
一、基本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 第三章
二、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 第三章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 第三章
三、一般知识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 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
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
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
一、基本概念:
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
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 第四章
二、教学重点: 1、劳动价值论: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 第四章
2、剩余价值论: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
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机p170 第四章
三、一般知识点: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
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
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 第五章
一、基本概念: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 第五章
二、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2、垄断(内涵p183、原因
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8、作用p18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 第五章
三、一般知识点:
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
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三单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前进论和倒退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4、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5、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7、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8、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9、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 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 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
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
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
10、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
A客观反映 B真实反映 C社会反映 D主观反映
11、“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 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3、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 A人类的智慧 B人类的文化 C人类的思想 D先进文化
14、生产力是指()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
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 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15、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一切劳动产品
1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17、“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工具 B生产力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18、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9、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说明()
A劳动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B劳动对象不能离开劳动者 C生产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D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0、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 A需要的生产能力 B重大的生产能力 C新型的生产能力 D实际的生产能力
21、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 A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B真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C新型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D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2、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3、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 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 D狭义的生产关系
24、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 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 D狭义的生产关系
25、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26、“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个观点说明了()
A人为因素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B在一定条件下,拔高生产关系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C它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2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A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B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C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D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8、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A生产要素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 物质要素的总和 D生产关系
29、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 A基本经济制度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体制 D基本政治体制
30、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内在关系表现为经济体制是() A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B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C市场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D经济调控的具体实现形式
31、国家的实质是()
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工具 B安定社会秩序的保卫工具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工具 D阶级统治的工具
32、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
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 C前者以税收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 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血缘来划分
3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份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34、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 ) 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 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35、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A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体 B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统一体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6、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历史可理解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A一直性 B一致性 C唯一性 D统一性
37、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A客观规律的决定性 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C领导人的决定性 D领导人的选择性
38、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
A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B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D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9、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
A现实的生产力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制度 D旧体制和旧思想观念
40、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1、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
A人及其活动 B有血有肉的人及其活动 C自然存在的人及其活动 D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42、人类的本质活动是()
A生活 B生存 C发展 D劳动
43、人的现实本质是()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D一切生产关系总和
44、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四单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下列内容作为尺度的 A 具体劳动 B 简单劳动 C 复杂劳动 D 个别劳动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 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 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
C 单位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 单位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3、商品生产者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矛盾的解决有赖于
A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B 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介 C 商品交换的实现 D 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5、劳动生产率是指
A 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B 具体劳动的生产率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D 具体劳动或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6、抽象劳动不存在于
A 简单商品经济中 B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 C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
7、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 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 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8、货币的本质是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C 流通手段 D 价值的表现形式
9、价格标准是由货币的下列职能派生出来的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
10、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A 可以用观念的货币 B 必须是现实货币
C 必须用金属货币 D 必须是支付债务的货币
11、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贴有价格标签,这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在 A 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B 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 C 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D 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12、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B 货币直接代表劳动时间,可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
C 货币出现后,有了共同尺度,各种商品才可以作为价值相互比较 D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13、企业向职工发放工资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 D 支付手段
14、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
A 价值尺度和 流通手段 B 支付手段 C 贮藏手段 D 世界货币
15、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A和C
16、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这是商品经济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下列选项中对等 价交换的错误认识有
A 它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并不一定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 B 交换的商品在价值量上相等
C 货币出现后,要求价格与价值大致一致 D 价格上下波动,不能与价值相一致
1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 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 B 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决定的
C 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 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1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是,随着其使用价值的消费 A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全部丧失
B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 只会创造出新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D 会创造新价值,并且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1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劳动力的价值
A 由劳动时间决定 B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 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D 由一系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20、雇佣劳动者在生产商品的劳动中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A 剩余价值 B 商品的全部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C劳动力价值 D 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2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值物 D货币是财富的一般代表
22、货币与资本的关系,正确的是 A 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 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 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都是资本 D 只有能增值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23、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 资本不同部分的物质形态不同
B 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 不变资本不体现剥削关系,可变资本体现剥削关系 D 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
A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B 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C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D 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25、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是运用
A 商品二因素原理 B 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劳动二重性原理 D 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26、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 A 相对剩余价值 B 绝对剩余价值 C 超额剩余价值 D 剩余价值
27、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因为 A 都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 B 都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C 都是由于资本家延长了工作日而获得的
D 都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生长劳动时间获得的
28、某工厂原工作日为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若分采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生产方法,各增加剩余劳动时间2小时,他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A 150%,300% B 150%,100% C 100%,200% D 300%,150%
29、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
A 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 B 价值规律
C 资本主义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D 剩余价值规律
30、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A 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 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 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D 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31、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 A 固定酱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 B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关系 C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关系 D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
32、C:V 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A 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B 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C 二者同比例扩大 D 二者同比例下降
33、产业资本循环运动要经过的阶段是 A 只包括流通阶段 B 只包括生产阶段
C 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 D 购买和销售两个阶段的统一
34、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劳动二重性学说 B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C 剩余价值学说 D 平均利润学说
35、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部分 A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 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 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36、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 价值的创造 B 价值的转移
C 价值的分配 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3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A 商品资本 B 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 社会总产值
3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 工人劳动的价格 B 工人过去的报酬
C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D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9、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40、m转化为p,是因为m被看作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41、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 劳动二重性学说 B 剩余价值学说 C 生产价格理论 D劳动力商品理论
4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 生产社会化与与资本主义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D生产过多超过劳动人民需要的矛盾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买卖脱节的危机
五单
1、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
A 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B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C 自由竞争限制了生产集中 D 生产集中消灭了自由竞争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 国家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 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银行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3、少数资本家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行为(A 联合 B 兼并 C 收购 D 垄断
4、金融资本是( )
A 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B 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C 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D 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资本
5、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实现方式是( ) A 投资举办企业 B 参与制 C 资本积累 D 暴力掠夺
6、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
A 通过“参与制”实现 B 通过“代理制”实现 C 通过“个人联合”实现 D 通过“企业联合”实现
7、垄断利润是通过( )
A 操纵市场获得的 B 改进技术获得的 C 扩大投资获得的 D 增加贷款获得的
8、垄断高价高于价值和生产价格意味着( ) A 垄断价格不受价值制约
B 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
) C 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大于价值总额 D 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小于价值总额
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是( )
A 商品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 B 商品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 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 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10、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 A 垄断消灭了竞争 B 垄断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C 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D 垄断缓和了竞争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 ) A 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B 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 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危机
D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 A 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B 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C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D 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 A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协调 B 各私人垄断资本相互有机结合
C 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
D 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互矛盾的体现
14、二战后国际分工( )
A 主要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式 B 水平分工代替垂直分工 C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D 垂直分工代替水平分工
15、美国波音747客机的600万个零部件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1200多家企业提供,这是(A 商品国际化的表现 B 生产全球化的表现 C 贸易全球化的表现 D 资本全球化的表现
16、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 )
A 由一国垄断组织为主建立的多国公司 B 由国际组织建立的公司 C 由多国垄断组织建立的经济联盟 D 发达国家联合建立的公司
17、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看是( ) A 资源配置国际化 B 生产全球化
C 贸易全球化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8、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 A 个体资本所有制 B 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C 法人资本所有制 D 国家资本所有制
)
19、“二战”后经济危机( )
A 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增强 B 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减弱 C 经济周期的长度增加 D 危机期间失业率大幅度提高
20、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 )
A 大股东 B 资本家 C 高级职业经理 D 中产阶级
三单
1-5 CDCCC 6-10 DAACD 11-15 DCDCC 16-20 CACDD
21-25 DDDAC 26-30 DDDAA 31-35 DDBDC 36-40 DBCDD 41-44 DDCD
四单
1-5 BCBCB 6-10 DADBA 11-15 AADAD 16-20 DCDCD
21-25 ADBAC 26-30 ADADB 31-35 DBCBD 36-40 DDDDC 41-43 ACC
五单
1-5 BADDA 6-10 CABCB 11-15 DBCBB 16-20 AAAB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