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江苏苏州期末)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商君书》
材料二 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大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摘编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 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人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5分)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2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3分) 2.(2019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
材料二 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是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4分) (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6分)
3.(2019江苏南京调研)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市易法,其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产生严重差异,成为改革争论的焦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而本务率皆贱买贵卖,重入轻出,广收盈余。……凡牙侩市井之人,有敢于与市易争买卖者……小则笞责,大则编管。
材料二 市易法的确剥夺了大商人的“较固取利”,即垄断性的商业经营,却建立了官府的垄断经营。在中国封建时代前期,桑弘羊等人实行盐铁官营,尚有打击奴隶主工商业的积极意义。而在封建时代后期的市易法,就只能阻碍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不折不扣的倒行逆施。……每年二分市易息钱,特别是辗转加罚的罚息,使大批商人都因而负债和破产。……由于数量众多的大中小商人债台高筑,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提高城市物价。……在楚州,市易务官员甚至利用饥荒,贱籴贵粜,“贩者为不行,人以乏食”。物价上涨,自然影响了都市坊郭户的生活。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市易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指出其主观目的。(5分)
(2)据材料二,归纳市易法实施后产生的消极效果,并分析作者认为造成这些消极效果的原因。(5分) 4.(2018江苏南通2月,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陕西青苗钱例”,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坊郭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6分) (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4分) 5.(2019江苏南京质检)整顿吏治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
——《商君书》
材料二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国)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强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为整顿吏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不得摘抄原文)(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是如何解决官员违法问题的。(2分)
(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吏治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吏治建设的看法。(5分)
6.(2019江苏盐城三模)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民众而把民众分成小
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4分)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6分)
答案
1.(2018江苏苏州期末)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商君书》
材料二 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大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摘编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 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人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5分)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2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3分)
答案 (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4分)
目的:富国强兵(驱使人民为兼并战争和增强国力服务)。(1分) (2)强国之道: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1分) 认识:剥削压迫人民(或造成“其民不人”)。(1分) (3)立足点:法家;制度;民本。(3分) 2.(2019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
材料二 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是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4分) (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特点:以诏文形式推行,以族定姓;参照汉族姓氏,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4分)
(2)不认同。鲜卑族的灭绝与孝文帝改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融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对孝文帝改革不应该否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6分)
3.(2019江苏南京调研)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市易法,其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产生严重差异,成为改革争论的焦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而本务率皆贱买贵卖,重入轻出,广收盈余。……凡牙侩市井之人,有敢于与市易争买卖者……小则笞责,大则编管。
材料二 市易法的确剥夺了大商人的“较固取利”,即垄断性的商业经营,却建立了官府的垄断经营。在中国封建时代前期,桑弘羊等人实行盐铁官营,尚有打击奴隶主工商业的积极意义。而在封建时代后期的市易法,就只能阻碍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不折不扣的倒行逆施。……每年二分市易息钱,特别是辗转加罚的罚息,使大批商人都因而负债和破产。……由于数量众多的大中小商人债台高筑,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提高城市物价。……在楚州,市易务官员甚至利用饥荒,贱籴贵粜,“贩者为不行,人以乏食”。物价上涨,自然影响了都市坊郭户的生活。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市易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指出其主观目的。(5分)
(2)据材料二,归纳市易法实施后产生的消极效果,并分析作者认为造成这些消极效果的原因。(5分)
答案 (1)内容: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2分)
主观目的:抑制豪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节约财政开支;减轻百姓负担。(3分) (2)消极效果:阻碍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市民生活。(2分) 原因:与商人争利;不符合时代要求;执行过程中官员腐败。(3分)
4.(2018江苏南通2月,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陕西青苗钱例”,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坊郭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6分) (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4分) 答案 (1)动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2分)
实际效果: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4分)
(2)共同问题:强行摊派;失信于民。(2分)
启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2分)
5.(2019江苏南京质检)整顿吏治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
——《商君书》
材料二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国)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强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为整顿吏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不得摘抄原文)(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是如何解决官员违法问题的。(2分)
(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吏治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吏治建设的看法。(5分)
答案 (1)措施:不允许私下请托;设置监察官员;不得拖延公务处理;不允许官员外出休闲娱乐。(3分)
(2)解决:制定《秦律》;严格执行。(2分)
(3)成效:官员忠于职守;不结党营私;行政高效。(3分)
看法:吏治建设要有制度保障;吏治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分) 6.(2019江苏盐城三模)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民众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4分)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6分) 答案 (1)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2分)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任意两点得2分)
(2)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道理。既看到商鞅变法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综合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3分)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具有片面性。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