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材解读

来源:独旅网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常琳

一、教材分析

第五组“初识鲁迅”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一篇课文编排的是鲁迅的作品,大家都熟悉的《少年闰土》。它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这个片断与原作主题并不相同。但就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来讲,无论脱离原作还是放回到原作中,主题并没有太大变化。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第二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的回忆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儿童的目光去看鲁迅,同时因为身份的缘故,课文中不乏浓浓的亲情。课文内容易于为小学生接受。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第三篇课文,是青年眼里的鲁迅——《一面》,主题是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和帮助。选入教材时对原文的文字和内容都进行了处理。第四篇课文《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

趣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二、单元主题教学理念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们决定采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所谓“主题教学”,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主题教学有利于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统整起来。这种教学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立体的。主题教学让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今在更大的空间,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情感熏陶,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或许读过一些鲁迅的显浅的作品,但是并不真正喜欢读他的作品。这是因为鲁迅生活的时代离学生比较的遥远,学生很难正确理解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以及感受得到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再加上鲁迅的作品寓意深刻,思想深邃,语言内涵丰富难懂,这样学生就更难读明白了。从而造成了学生对鲁迅的认知只停留在“大作家”的初步层面上。这就需要我们在主题教学的过程当中,围绕着主题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时代背景资料以及有关鲁迅先生的各种事迹和他的作品。

其次,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基本能结构完整地完成写人记事的文章。但是往往选材不够典型,描写人物时缺乏诸如心理、动作、神态等的描写。通过此次的主题教学,意在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单元目标

1、学习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2、读懂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完成写人的作文。

5、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叙述事例离现在学生的时代久远,学生读起来不易理解。但如果我们让他们多去收集有关资料,那么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但关于那个时代以及鲁迅的资料也是很多的。因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选取有效信息。

五、 单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六、教学措施及手段

1.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读、悟理解课文内容。

3.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摘抄优美的词语,加大词汇储备量。加大阅读量,充分调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继续引导深入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单元课时安排

少 年 闰 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 面 有 的 人 口 语 交 际 习 作 回 顾 拓 展 一、教材分析:

3课时

3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3课时

2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

常琳

本组教材围绕着“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材首先列举古今中外的几位著名诗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然后分两个板块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生活:一是“诗海拾贝”,二是“与诗同行”。两次综合性学习生活是一脉相通的,前者主要侧重于诗歌欣赏,后者侧重于诗的创作。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世界,通过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行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三、 单元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加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2、过程与方法:

策划、活动、交流、评价、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加对诗歌的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一)单元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4.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单元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2.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五、单元教学建议

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六、 教学与学法:

教法:组织、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活动。

七、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计11课时安排教学。

《书海拾贝》……6课时

《与诗同行》……5课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