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一、(25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读孔孟言,悟李杜诗,积智慧之沙,品生活之美,人生多了一份旷达与tiánjìng。孔子困厄于陈,绝粮之时仍弦歌不绝,音乐是míwǎng寂寞时心灵的桃花源。它那和谐的旋律、A_________(变换/变幻)的节奏、饱满的情感,陶冶你我性情,B________,滋养你我灵魂。愿我们能沉浸在音乐与诗歌的世界里,以音乐之美怡情,以诗书之善育人,由美及善,方为至境。(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处。A处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
(3)仔细观察,根据上下文,在B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2.学校组织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学习活动。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结合对话内容,补全对话。【材料一】
过去几个月,只要你刷手机,就无法逃脱“沉浸式”这三个字的毒害。什么是“沉浸式”呢?用心理学家米哈里的心流理论(Flow)来解释“沉浸式”这一体验。“心流”(Flow)是指一种将个人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感到一种愉悦、兴奋和充实,不仅会尤为专注,忧虑感消失,长时间从事某项活动而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说起沉浸式,90后张鹏就深有体会。小时候,网络不算发达,无所事事的暑假下午,碰到一本有趣的书,“看入迷了,根本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且感动特别充实,沉浸在文字小天地里,仿佛和灵魂在交流”,他觉得这应当算是一种“沉浸式体验。”【材料二】
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下,老年人逐步被网络边缘化,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老年人由于身心特点、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对智能设备的适应过程比年轻人慢很多,而部分子女没有耐心教父母使用。奶奶刷到一个人开快递箱的视频,那人说话的声音能多小就多小,撕胶带、拆包装盒、拿东西的声音要多大有多大。假如你是小栋,请你来解答一下的奶奶疑惑。奶奶:小栋,快来看看。这是怎么了?视频里这个人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小栋:(1)______________
1
奶奶:哦,是“沉浸式”视频,你这么一解释,我就明白了。可这“沉浸式”里面的人怪七怪八的。小栋:也不全是怪异的,比如我(2)______________
奶奶:原来你也有过“沉浸式”体验,也有好的。看来奶奶老了,被这个时代抛弃了。小栋:(3)______________
奶奶:听了你的转述我就放心了。我烧几个好菜,晚上等你妈妈回来教我使用手机,帮我清理垃圾软件。
3.整本书阅读。
为促进学生成长,学校想建一个展厅,分为“自然馆”和“人物馆”。现在面向全校征集素材,请你从《昆虫记》和《红星照耀中国》这两本书中,找一些合适的来推荐。(1)下面的四个选项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推荐对象一:黄蜂,精诚团结的合作者,每一只黄蜂都为蜂巢内部的快乐生活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B.推荐对象二:蟋蟀,合唱团成员,通常在璀璨的春日夜空下自娱自乐。
C.推荐对象三:小甲虫,无私的妈妈,它为儿女操碎了心,为后代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D.推荐对象四:萤火虫,光之使者,它的一生,从生到死,总是放着光亮,甚至连卵也有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2)选择以下一个人物进行推荐,要求说清适合放在学校“人物馆”的理由。A.毛泽东 B.贺龙 C.法布尔 D.朱德 E.小红军4.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轻舟短棹西湖好,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②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③__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④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⑤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古人的风雅,积淀在悠久的中华历史里。“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借古讽今,警示我们只有奋发向上,才能有所作为。二、(60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早归(唐•元稹)
2
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赏析“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一句中“笼”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一个短视频的脚本,请你根据这首诗的后四句补全表格内容。
画面特写
颈联尾联
A
黄莺绕着诗人边飞边叫
画面声音“扑通”的水声B
C
表现作者早晨经过树林的愉悦之情。
预期表达的效果
6.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叠泉瀑布徐霞客
僧知觉甚稔①三叠之胜②,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葱郁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③。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④,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⑤,四瞰层壁,阴森逼侧⑥。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
【注】①稔rěn:熟悉。②三叠之胜:三叠泉瀑布。③黛:深青色。④逼立:指山崖等像墙壁一样陡立。⑤鹊起:乘势奋起。⑥逼侧:狭窄。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间的朗读停顿(共两处)。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北行一里②如是三里③又里许④始依次悉见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泉为所蔽,不得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本文作者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来描写大绿水潭的。
(5)同桌觉得用舒缓的语气和轻盈的语调读“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一句更有韵味。你认为是否恰当?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袁越
①地球上绝大部分陆生动物都要睡觉,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人类自然也不例外。动物们为何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②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你想啊,动物睡觉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极为迟钝,很容易被天敌抓住。如果有动物进化出不睡觉的能力,岂不是会比那些需要睡眠的动物更有生存优势?可惜这样的事例极为罕见,迄今为止尚未在陆生动物中发现过。
③我们都知道,硬挺着不睡觉的感觉很糟糕。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的一位名叫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决定挑战一下不睡眠极限,在几位科学家的轮番监督下保持不睡眠长达7天零25分钟,创下了人类不睡觉最长的世界纪录。据说最后那几天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失控和短期记忆力丧失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幻觉。但是,结束试验之后他休息了两天就完全恢复了,此后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④按照这个思路,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废物堆积过多当然不好,但如果堆积时间不长的话,只要通过补觉来清理一下,就能完全恢复原状。所以一个人偶尔熬个夜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有长时间睡眠不足才会对身体有害。
⑤那么,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什么来清理呢?答案是脑脊液。这是一种像水一样清亮的液体,可以在脑组织和脊髓之间自由流动,其功能有点像清洁液,可以通过反复地冲洗将神经细胞产生的废物清理出去。脑脊液是如何冲进大脑开始“干活”的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劳拉•路易斯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每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脑脊液就会大量涌入脑组织,开始打扫卫生。
⑥为什么只有在深度睡眠时脑脊液才会流进脑组织中去呢?原来,脑神经在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这些氧气是被血液带进来的。人在清醒时(以及在非深度睡眠时)脑神经一直持续放电,耗氧量居高不下,血液必须保持高速流动,并充满整个脑组织,这样才能保证脑神经的氧气供应。处于深度睡眠阶段时,脑神经元放电模式趋向一致,要么大家一起放电,要么集体同时休眠。当脑神经集体休眠时,耗氧量快速下降,血液流速降低25%左右,空出的部分则由脑脊液来填补。人类大脑在深度
4
睡眠时放慢了脑神经放电的频率,从而减少了对血液的依赖,脑脊液便可趁机进入大脑,开始清理工作。睡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大脑打扫卫生的。
⑦路易斯博士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19年1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她相信,如果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就能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洁工,把脑部产生的所有废物全部清理出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⑧当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能自救,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别老熬夜。
(选自《大众健康》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文章第①②段写对动物睡觉的现象进行探究,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迄今为止”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寒假里,不少同学忙于各类学习或沉浸于娱乐活动,睡眠时间总是“寥寥无几”。晓栋准备转发这篇文章到朋友圈,规劝同学们按时休息,不要熬夜。结合本文的学习和你自己的认识理解,你认为下面两段文字哪一段更适合晓栋作为朋友圈的文字信息,请说明理由。
文段1: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中学生来说,早睡早醒真的是奢侈,但是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前提。调节好生活作息,更有利于学习。
文段2:日前科学家拍下人类睡眠时大脑清洗的过程:血液周期性流出→脑脊液趁机涌入→清除毒素(包括可致阿尔兹海默症的β淀粉样蛋白)。友情提示:睡好觉,否则“洗脑”不够会变傻!——《人民日报》微博
8.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网红”阿木爷爷: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
①超2亿的视频播放量,YouTube粉丝过百万,西瓜视频粉丝279万……这份亮眼的数据来自一位中国老人——“阿木爷爷”。之所以强调中国,是因为这位老人的视频吸引了数千万国外友人的观看和追捧,他们惊叹,“这是什么神奇的中国功夫?!”
红遍全网的中国老人
②视频里,他通常穿着唐装款式的深蓝布衣,戴着草帽,踩着一双褪色的绿色布鞋,从芭蕉叶掩映的茅屋中走出来。锯木的声音伴随着背后的虫鸣鸟叫。
③足球、鲁班凳、木拱桥、将军案、世博会的中国馆,每一件木工作品都是阿木爷爷的代表作品。④ “小桥流水人家”,曾是多少人心中的世外桃源,如今流水依旧,人家多见,小桥却难觅踪影。
5
阿木爷爷造的这座木拱桥,只用了锯、刨、磨、钻、凿、抠等最传统的工序,没有电力、钉子、螺丝、胶水一丝一毫的参与。
⑤阿木爷爷的作品外观朴素,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开合之间机关尽显。这神奇之处源自一项几近失传的中国传统木匠工艺——榫卯。凸出为榫,凹进为卯,两个独立的构件靠着榫与卯的咬合支撑,有着惊人的稳固性。我国最古老的榫卯应县木塔,经历了风雨、地震、炮弹轰击,千年之后依然屹立。
⑥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阿木爷爷坦言,对于手艺人,相比天赋异禀,日积月累更为重要。看上去浑然天成的作品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手艺打磨。阿木爷爷打小就跟着村里的木匠学手艺,一晃已五十余年,串过万家门,干过万家活,吃过万家饭。
⑦让网友们惊叹的“中国功夫”背后,不只有时间的积淀,还有精益求精的追求。
⑧七代鲁班凳比五代鲁班凳难做多了,于是阿木爷爷在网上一搜,画个小图自个琢磨。连续看了4个夜晚,做了7天,鲁班凳70版本上线。传统手艺人对作品的不断打磨,竟和今天互联网迭代升级的
.产品思维隔空呼应。
⑨有网友留言质疑这些作品是CAD(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画的图。阿木爷爷坦然回应:“CAD那个英语咱不会,我绘图的技术都是标着尺寸,一把三角尺、一根铅笔、一根木条当圆规用,把图纸画出来。干活的人在一块交流,只要看到对方的东西,都知道他用的什么工具。”朴实的话语中,透着一股子精气神,那是匠人匠心。
别人家的爷爷
⑩打动人心的,不仅是技艺本身,还有阿木爷爷和孙子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⑪会行走的小猪佩奇、燕尾榫卯秋千、手摇风扇泡泡机,都是爷爷给小孙子做的玩具。朴实温润的木质玩具,或许是童年最有温度的记忆。亲情话语体系中,流行的向来是“别人家的孩子”,这一次却是“别人家的爷爷”。
⑫在机器化大生产的当下,人们怀念手工艺的温度,那是在日复一日劳作中诞生的质朴美感。每一位用心的工匠,每一件打磨的作品,天然流动,随物赋形。每一件独一无二的手作在潮流更迭中,都展现着中国传统技艺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手艺人安静打磨木块的光景,人与器物,人与自然,诗意地栖居,让人动容。物质纷繁的现实世界里,手工技艺蕴藏着恋恋乡土,带着已然逝去的乡情与乡愁。
⑬朱光潜在《谈美》中曾讲:“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故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⑭在笔者看来,自称“农村老木匠”的阿木爷爷,正是一半诗人、一半匠人的艺术家。
6
——摘自《法制周末报》
(1)请从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文章,说说下面这段文字能否作为本文的一个组成内容?请说明理由。
阿木爷爷对木头的极度痴迷,连儿子阿成也不甚理解。他说自己父亲的老毛病几十年来都没改过,木工活儿没干完,他绝不会去做第二件事。不按时睡觉,也不按时上饭桌。母亲每次都要将饭菜热了“你吃了再干不行吗?”“干起来不能想旁的,就得专一。”他的手,他又热,等得不耐烦,就跟他吵架:的眼睛,他的心,沉浸在这里,专注在一处。这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愉快体验,他会忘记周边的一切,甚至自己的身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结尾引用朱光潜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如果为阿木爷爷写《优秀文化遗产申请报告》,你认为哪些方面可以值得一写?(不少于2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传承和传播以传统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诸多困难。请根据你的理解,就如何传承和传播给出你的建议。(不少于2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65分)9.作文。
请你以“这次,由我来决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7
参考答案
一、(25分)
1.(1)恬静迷惘(2)变幻(3)示例:催生你我勇气【解析】
【小问1详解】此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tián jìng(恬静):恬淡安静。
mí wǎng(迷惘):迷惑失措;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小问2详解】此题考查选填词语。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变幻:指无规则可循、不易揣测的变化。
结合语境可知,形容音乐节奏的变化无规则可循,所以应填“变幻”。【小问3详解】此题考查补写。补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结合“陶冶你我性情”“滋养你我灵魂”可知,B处填写内容应是音乐的作用,且句式为“……你我……”的形式。符合语境即可。
示例:修养你我身心;启迪你我心灵等。
2.①.奶奶,“沉浸式”视频都是这样的。②.沉浸在书中的样子。③.奶奶,哪能呢?妈妈晚上回来,我让她教教你怎么玩手机。【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景对话。注意说话对象,礼貌用语,联系上下文进行回答。
(1)根据奶奶的问题“视频里这个人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和小栋回答后奶奶的话“哦,是‘沉浸式’视频”可知,“我”的回答应该与“沉浸式”视频有关,故答案:奶奶,“沉浸式”视频都是这样的。
(2)根据小栋所说“也不全是怪异的,比如我”和奶奶的话“原来你也有过‘沉浸式'体验...”可知,这里应填“沉浸”式的活动,答案:沉浸在书中的样子。
(3)根据奶奶前后所说的话“看来奶奶老了,被这个时代抛弃了”和“听了你的转述我就放心了。我烧几个好菜,晚上等你妈妈回来教我使用手机”可知,这里一方面安慰奶奶,另一方面让妈妈来教奶奶使用手机,答案:奶奶,哪能呢?妈妈晚上回来,我让她教教你怎么玩手机。
3.(1)B (2)示例一:毛泽东。他童年时曾跟父亲进行过“斗争”,上学时也曾:因不满国文教员的粗暴而逃学罢课。这些可以突出他的反抗精神;他退学后到省立图书馆坚持执行“自修计划”,研读“人群书,长见识,开眼界。这一内容可以体现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和求知欲。我觉得毛泽东适合放在学校物馆”。
8
示例二:我选贺龙。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剖下行军;②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的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但喜欢马:有一次他非常喜欢的一匹马被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将马夺了回来。这就是他的可亲可爱之处。示例三:我选毛泽东。有一次,他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他关心士兵。有一天在和斯诺谈话的时候,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裤带,搜寻着什么寄生物;有一次斯诺访问林彪的时候,小窑洞里非常热,他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脱下了裤子,向着壁上的军用地图,仔细研究了二十分钟。他不拘小节,这就是他的可亲可爱之处。我觉得贺龙适合放在学校“人物馆”。
示例三:小红军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有一次彭德怀,被几个少年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彭德怀告诉他们,这些路条都是自己开的。小鬼们不信。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他们坚守职责,聪明勇敢,给“红色中国”增添了无限的希望与活力。我觉得这些小红军适合放在学校“人物馆”。【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B.“通常在璀璨的春日夜空下自娱自乐”表述不正确。蟋蟀通常在璀璨的夏日夜空下自娱自乐,不是“春日”。故选B。
【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推荐。
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相关的名著内容,阐述推荐理由即可。
示例一:法布尔。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他就是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他写下了“昆虫的史诗”——《昆虫记》,在该书中,法布尔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他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适合放在学校“人物馆”。
示例二:朱德。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他的部下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整整一个严冬的艰难,而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我认为以身作则,精神高尚的朱德适合放在学校“人物馆”。
9
4.①.绿水逶迤②.山山唯落晖③.天接云涛连晓雾④.似曾相识燕归来⑤.虽乘奔御风⑥.报君黄金台上意⑦.提携玉龙为君死⑧.东风不与周郎便⑨.铜雀春深锁二乔【解析】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逶迤、唯、晖、燕、御、提携、郎。二、(60分)
5.(1)“笼”,笼罩或萦绕之意,写出远山在晨雾萦绕之中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2)A.因饮马而惊动水中的鱼和穿过花丛时露水沾湿了衣服;B.娇莺的鸣叫;
C.写出清晨归来路上的静谧美好。【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句意为:远处山峰笼罩着还未散尽的夜雾,晨光映照下,树影投射在地面上,明暗交错。“笼”有“笼罩、萦绕”的意思,在这里形容远山上的夜雾,而这是诗人“早归”所见之景,体现了远山在雾气萦绕时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感,很有意境。【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赏析及运用。
颈联“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句意:饮马时惊动了水中的鱼,穿过花丛时露水沾湿了衣服。据此可知,颈联的画面特写里的元素有:饮马、鱼、花丛、露水、衣物,通过这些景象的描绘,营造了清晨归来路上的静谧氛围,美好而恬静。
尾联“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句意:黄莺好像埋怨有人来而恼怒,围绕着人不断地鸣叫。“含啭”从听觉的角度表现莺啼声婉转动听,故尾联的画面声音为娇莺的鸣叫。6.
(1)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2)①向北;②这样;③左右;④全,都。(3)泉水为崖石所掩蔽,无法看见。
(4)①.水势②.潭旁峭壁③.水的声音④.人的感受
(5)不恰当。这句话用对比的写法来写潭水,在朗读时,语速应该稍快,语调要上扬,借此来表现水流的一泻千里的气势。【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句意:流水的态势至此将要下坠,流量比前大一倍,汹涌澎湃也更加厉害。“水势至此将堕”是一处完
10
整的短句,在其后断开一处,“大倍之”为省略句,省略“水量”,在其后断开一处,故断句为: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①句意:向北行走一里路。北: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句意:就这样往前走了三里路。是:这样。③句意:又走过一里多路。许:左右。④句意:才依次全部看清楚。悉:全,都。【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为:被;蔽:遮蔽;不得见:不看见。【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由“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可知,从水势来描写大绿水潭;由“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可知,从潭旁峭壁来描写大绿水潭;由“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可知,从水的声音来描写大绿水潭;
由“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可知,从人的感受来描写大绿水潭。【小问5详解】本题考查朗读。
首先回答不恰当,结合“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可知,意思是一潭很深的碧水,其上有汹涌澎湃的涧流倾泻而下,奔流的水犹如喷雪,溅起阵阵雪白的水花;停留于潭中的水,是深青色的。这句话先是写潭中的水奔流而下,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潭中的水”的颜色是雪白色的,此时的语气应是快速的,激昂的,来表现出水流的一泻千里。【点睛】参考译文:
知觉和尚非常熟悉三叠泉瀑布胜景,说是道路极其艰难,催促我快走。向北行走一里路,道路已穷尽,渡过涧水。随涧岸向东西方向走,哗哗流淌的泉水下注于乱石之中,两边有山夹峙,丛竹及长树枝,上上下下葱葱郁郁,时时仰望露出的岩石如在绿色中飞动,点缀在山间,越进入,胜景越美好。不久,涧岸旁的路也穷尽了,只好从涧中的乱石中往前行走,圆的石头滑脚,尖的石头扎鞋。就这样往前走了三里路,找到绿水潭。一潭很深的碧水,其上有汹涌澎湃的涧流倾泻而下,奔流的水犹如喷
11
雪,溅起阵阵雪白的水花;停留于潭中的水,是深青色的。又走过一里多路,就是大绿水潭。流水的态势,至此将要下坠,流量比前大一倍,汹涌澎湃也更加厉害。潭前的峭壁无规则地耸立,回环着相互逼近峙立。往下鸟瞰,似乎无底,只听到轰雷般似乎要震倒峡谷的响声,心里恐惧,眼光昏花,不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坠去。到这里,涧中的路也穷尽了,于是向西面攀登山峰。峰前石台依势崛起,俯看四周层层崖壁,显得阴森而狭窄。泉水为崖石所掩蔽,无法看见,一定要到对面的峭壁之间,方能够全部看清其胜景。于是沿着山冈,从北向东转。二里路后,走到对面峭壁上,往下俯视,则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的流泉情景,才依次全部看清楚。7.
(1)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迄今为止”的意思是:指从古至今,是一个时段。目前为止,到现在为止。句子是说目前没有,但不表示将来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列举了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不睡觉导致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的事例,说明了“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4)我觉得文段2 更适合发朋友圈。语言既有知识性的说明,让大家清晰地了解,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亲和力,更形象。【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由第①②段“地球上绝大部分陆生动物都要睡觉,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人类自然也不例外。动物们为何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可知,这里用动物们的睡觉提出问题:为何要睡觉,睡眠的功能是什么?如果有动物进化出不睡觉的能力,岂不是会比那些需要睡眠的动物更有生存优势?由此可知:此处内容的作用是引出说明对象,同时以疑问的方式展开,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思考。
【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分析。
结合前文“可惜这样的事例极为罕见”可知,“迄今为止”为到目前为止的意思,指的是不睡觉能力的动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陆生动物中发现过,若去掉,意为这样的事例从来没有在陆生动物中发现过,否定了以后发现的可能性,与事实不相符合。故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严密性。【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
根据“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的一位名叫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决定挑战一下不睡眠极限……据说最后那几天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失控和短期记忆力丧失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幻觉。但是,结束试验之后他休息了两天就完全恢复了,此后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不睡觉导致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的事例,说明了“不
12
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井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阅读的迁移能力。
文段2中“日前科学家拍下人类睡眠时大脑清洗的过程:血液周期性流出一脑脊液趁机涌入一清除毒素(包括可致阿尔兹海默症的B淀粉样蛋白)。友情提示:睡好觉,否则‘洗脑’不够会变傻一一《人民日报》微博”语言既有知识性、科学性的说明,让读者更容易信服;还有“——《人民日报》微博”字样,来自于官方媒体,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友情提示:睡好觉,否则‘洗脑’不够会变傻”句子更具有亲和力,更形象。而文段1没有表明来源,不具说服力,且泛泛而谈,没有相应的科学依据做支撑。综合而言,文段2更适合晓栋作为朋友圈的文字信息。8.
(1)这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写出阿木爷爷着装方面具有中国古典和简单朴素的特点,突出了他作为传统艺人的形象特征。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了阿木爷爷居住地清幽的特点,给人以静谧的美感,衬托了传统艺人静心、专注的工匠精神。
(2)这段文字能够作为本文的组成内容。因为这段文字是从儿子阿成的角度表现阿木爷爷工作专注的特点,是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描写角度更加完整。
(3)①蕴含着对阿木爷爷高超的技艺,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赞美之情;②引用名家语句,阐述了艺术家需具备的两个条件,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③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并且自然引出文末语句,表达了作者对阿木爷爷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4)①阿木爷爷的作品源自一项几近失传的中国传统木匠工艺——榫卯;阿木爷爷使用的工具简单、传统;阿木爷爷的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技艺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阿木爷爷的作品蕴藏着乡情与乡愁。
②示例:政府出台保护传统技艺的相关制度措施,培养传承传统技艺的人才。宣传部门加大对传统技艺的宣传力度。学校开设传统技艺方面的校本课程。中小学生培养对传统技艺的了解、学习兴趣,自觉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画线句“视频里,他通常穿着唐装款式的深蓝布衣,戴着草帽,踩着一双褪色的绿色布鞋,从芭蕉叶掩映的茅屋中走出来。锯木的声音伴随着背后的虫鸣鸟叫”分析,“他通常穿着唐装款式的深蓝布衣,戴着草帽,踩着一双褪色的绿色布鞋”一句是阿木爷爷的外貌描写,写出了他着装上具有中国古典和简单朴素的特点,突出了他作为传统艺人的形象特征;“从芭蕉叶掩映的茅屋中走出来。锯木的声音伴随着背后的虫鸣鸟叫”一句是阿木爷爷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描写,突出了他居住的地方十分安静的特点,表现了他所住的地方环境清幽,同时也用这样清幽的环境衬托了传统艺人静心、专注的工匠精神。
13
【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章内容。
结合第⑤段“阿木爷爷的作品外观朴素,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开合之间机关尽显。这神奇之处源自一项几近失传的中国传统木匠工艺——榫卯”,第⑦段“让网友们惊叹的‘中国功夫’背后,不只有时间的积淀,还有精益求精的追求”,第⑫段“每一位用心的工匠,每一件打磨的作品,天然流动,随物赋形。每一件独一无二的手作在潮流更迭中,都展现着中国传统技艺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手艺人安静打磨木块的光景,人与器物,人与自然,诗意地栖居,让人动容”可知,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阿木爷爷,表达了对阿木爷爷高超的技艺,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赞美;
结合“阿木爷爷对木头的极度痴迷,连儿子阿成也不甚理解。他说自己父亲的老毛病几十年来都没改过,……他会忘记周边的一切,甚至自己的身体”可知,这段文字是从阿木爷爷的儿子的角度来表现阿木爷爷对木头的极度痴迷,工作专注的特点;这是从侧面描写阿木爷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使描写角度更加完整;故这段文字能作为本文的一个组成内容。【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⑬段“朱光潜在《谈美》中曾讲:‘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故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可知,引用朱光潜的话,阐述了艺术家需具备的两个条件,即“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结合第⑭段“在笔者看来,自称‘农村老木匠’的阿木爷爷,正是一半诗人、一半匠人的艺术家”可知,引用朱光潜的话,还含蓄地表达了对阿木爷爷高超的技艺,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赞美之情;并且自然引出文末语句,表达了作者对阿木爷爷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结合文章标题“‘网红’阿木爷爷: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可知,引用朱光潜的话,还照应了文章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①要为阿木爷爷写《优秀文化遗产申请报告》,那就要了解阿木爷爷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优秀文化遗产的特点。
结合第④段“阿木爷爷造的这座木拱桥,只用了锯、刨、磨、钻、凿、抠等最传统的工序,没有电力、钉子、螺丝、胶水一丝一毫的参与”可知,阿木爷爷使用的工具简单、传统;
结合第⑤段“阿木爷爷的作品外观朴素,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开合之间机关尽显。这神奇之处源自一项几近失传的中国传统木匠工艺——榫卯”可知,阿木爷爷的作品源自一项几近失传的中国传统木匠工艺——榫卯;
结合第⑫段“每一位用心的工匠,每一件打磨的作品,天然流动,随物赋形。每一件独一无二的手作在潮流更迭中,都展现着中国传统技艺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可知,阿木爷爷的作品展现
14
了中国传统技艺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
结合第⑫段“手艺人安静打磨木块的光景,人与器物,人与自然,诗意地栖居,让人动容。物质纷繁的现实世界里,手工技艺蕴藏着恋恋乡土,带着已然逝去的乡情与乡愁”可知,阿木爷爷的作品蕴藏着乡情与乡愁。
②可就传承和传播以传统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建议,示例:要加大对传承人的关注力度,帮助他们拓宽眼界、更新知识储备;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人和教育创新,邀请传承人入驻视频号,并且开展短视频传播力提升项目,帮助传承人更好的适应数字语境,打造短视频并且获得有效传播;开发以传统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以唤醒大家对于传统技艺的关注,扩大以传统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可以开展“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创新传统技艺非遗进校园形式、丰富课程内容,大力推动传统技艺非遗扎根学校,建立起深度融合机制等。三、(65分)9.例文:
这次,由我来决定
“我要把头发剪了。”我很平静地对妈妈说。
“我说你这孩子,脑子一热,想一出是一出!你说头发好不容易才留长,你干吗剪了……”妈妈放下手中的书,一脸气愤地看着我,开始喋喋不休。
我靠着墙,一句话也没说。阳光透过窗户,照到脸上,我甩了甩头发,感到再没有什么重力的压迫了。很好,很舒服,我要的就是这样。不是说“我的青春我做主”吗,何况是我的头发,所以,我更要自己做主。
剪头发时,看着一绺一绺的头发从白色的围布上滑下,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很小的时候,我是一头短发,类似于男孩的小平头那种。妈妈说这样好收拾,不用成天梳啊洗啊的。我见过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整个儿一男孩,以至于弟弟看到我那时的照片,硬说照片上的人是他自己。
因为小时候那一头短发,加上那时的我衣着打扮酷似男孩,还闹过不少笑话。幼儿园时上厕所,女生不让我进,说我是男生,不可以进去。我去报告老师,老师听了也哭笑不得,后来老师建议妈妈把我的头发留起来。直到三年级时,我的头发才能够扎个小辫子。后来妈妈干脆让我留成了长发,而且一留就是这么多年。
记忆中,我好像一直都是在家长的安排下生活,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一天早晨,在阳光下,我甩了甩头,突然前所未有地感受到长发的重压,心里一下子冒出一个念头:把头发剪了。在下定决心的那一秒,我迅速地闪进了理发店。是该自己做一次主了,过惯了言听计从的生活,也该尝试一下自导自演的新鲜感觉了。
15
剪完发后,我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笑了。我有点不敢相信,镜子中那个干净利落的女孩就是我。很好很好,我要的就是这个样子。我要做一个全新的我,一个干净利落的我,一个爱阳光爱笑的我,一个可以自由奔跑的我,一个轻松自在嘻嘻哈哈的我。
今天的天气很好,灿烂的阳光满世界都是,我觉得这才是我要的生活。自己决定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解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这次”是指代词,指具体事件背景下的具体场景;“由我”表明写作的主体,以“我”为主,“由我”是较为委婉的语气,暗示着自己在向别人(可能是我们亲爱的家独立自主,相对于“他人”而言;人、敬重的老师等)请求在某件事上让自己做决定;“由我来决定”强调自己独立做出决定,而非由别人决定,自己做决定是核心事件。
第二,立意。通过讲述一件事中自己面临的选择,有重要的人帮自己把关做决定,但最终还是由自己来做这次决定,在这次选择的过程中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人生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选择,要求我们做决定,我们要明确自己决定做什么,由此我们收获了什么,据此思考关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等关系,表达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体现我们独特的个性和世界观。
第三,选材。成长路上,作为家长、社会或多或少会担忧孩子不能自己做决定,而作为已经上了初中的“我”希望就某件事上,请“由我”自己独立做决定,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思考,自我为言行负责,为自己人生负责。自己做决定不是简单的判断,而是建立在一定思想价值体系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做出的决定;体现了自我认同后的自信、坚定以及主动接受的生命态度。示例:上了初中,由于成绩较为优异,我直接被安排在学校信息队,而我深深知道,自己喜欢的是文科,更希望参加学校文学社,每次上信息课都倍感煎熬。过了半个学期,当我下定决心提出要退出信息队时,母亲回应是既然选择就该坚 持,而我挣扎良久,还是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召唤。第一次正式跟母亲提出申请,这一次请让我自己做决定,并耐心交流利弊及内心真正所想,没想到母亲爽快应 允。后面的事实证明,在学校文学社团我更能释放自己的天赋。通过这件事我明 白了,人生路上,人应该听从内心,学会自己做决定,并为自己行为负责,这才是成长的标志。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