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内容生产特点
【摘要】 网生纪录片正在成为Web2.0时代“网生代”群体记忆的承载和记录。本文基于媒介记忆理论,以B站人文社会类网生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网生纪录片通过主题、叙事、语态和符号的年轻化策略,对所纪录的事件再现与阐释,完成对年轻群体记忆的承载和构建。同时,针对网生纪录片存在的娱乐化、商业化、同质化等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网生纪录片;媒介记忆;B站
媒介记忆是媒介研究和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中的概念。邵培仁将媒介记忆概括为“媒介保留某些信息的能力和属性,媒介将过去的事件、信息在现实中再现、还原,影响到个人、集体和社会记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媒介记忆形式,网生纪录片就是其中一种。
“网生纪录片”概念在2018年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首次提出。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网生纪录片是由互联网平台生产并在网络平台传播的纪录片,在选材、叙事、语态等方面进行了革新,主动适应网络用户特别是年轻群体的接受风格。“网生代”年轻群体通过弹幕、评论等参与到网生纪录片的二次生产和传播中去,使网生纪录片深受年轻群体喜爱。
本文选取B站高分人文社会类网生纪录片《守护解放西》《小小少年》《嗨,大学》为案例,从媒介记忆的视角分析网生纪录片如何建构媒介记忆。
一、选材角度贴近“网生代”
“网生代”以90后、00后青少年为主,是“网络原住民”。网生记录片通过受众调研,更倾向于选择年轻受众喜爱的题材。例如《守护解放西》在开拍前通过对青年受众的问卷采访、大数据调查等,了解“网生代”的观影需求。特色
美食一直是青年喜爱的话题。《嗨,大学》在呈现美食的同时,传递了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网生代”往往有着较高的知识和教育水平。《小小少年》介绍不同领域的天赋青少年,如拥有舞蹈天赋的9岁女孩小云儿、参加世界级机器人联赛的编程少年启泽等,引发年轻受众对于天赋和成长的体会和共鸣。
二、叙事年轻化
制作人员对网生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以及语态结构进行了适配,使青年受众更容易理解、接受网生纪录片的故事和观念。
1.风格跳跃的视听语言
网生纪录片的拍摄技术在传统纪录片的基础上迭代升级。手持摄影、延时摄影、特殊位置镜头等更加先锋的镜头表达,放大环境音、增加解说等听觉技巧,以及快节奏的剪辑,着力满足“网生代”互联网用户的视听喜好,也使网生纪录片的视听风格更加鲜活、坦率和真实直截。
如《嗨,大学》将侧重点放在了美食的直观体验上,同时,该片还运用了漫画插画、快速剪辑等青年群体喜爱的视觉元素。《守护解放西》中,警务人员携带手持镜头拍摄,使受众以第一人称视角“走近”酒吧、KTV、马路边甚至犯罪现场,沉浸式地体验处警过程。
2.快节奏、片段化的叙事结构
传统纪录片一般时长较长,每集通常达到1小时左右,有的甚至接近90分钟。而网生纪录片更贴近网络视频的观看习惯,每集一般在10-30分钟以内,同时,单集的叙事更偏重快节奏的推进,内容以碎片化、片段化的叙事结构呈现,形成了网生纪录片独特的叙事风格。
3、潮流化的语态结构
网生纪录片的受众以年轻群体为主,解说、字幕等更注重运用网络流行语,贴近年轻受众习惯的语态。《嗨,大学》的剧集题目如“考试修炼手册”“青春合伙人”等都使用了热门的网络用语。《守护解放西》以花体字的形式穿插“你
开心就好”“陷入自我怀疑”等网络流行语,带给年轻用户“二次元”的体验;同时注重使用年轻化的语态调动年轻观众的互动兴趣,如案件通报使用类似外卖接单的“有新的警情请查收”的提示音和一些网络流行语。每当“爆款”语句出现的时候,大量用户会主动参与弹幕评论。
三、多种符号促进记忆的凝聚
网生纪录片的声音、画面、配乐、文字、场景等符号形成一套符号体系,通过阐释各种符号的意义,完成对媒介记忆的构建。
1.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作为个人记忆形成的重要载体,使受众产生共鸣,形成集体记忆。网生纪录片中的金句、热词等语言符号使受众形成共同的记忆点。如《守护解放西》的易点警官名字与奶茶品牌“一点点”近似,由于该警官认真负责,使受众产生了深刻的记忆。于是,当易点警官出现时,弹幕就会出现“一点点警官”的昵称;当有案情推动不下去的时候,弹幕也会出现“问问一点点警官呀”“一点点警官去哪了?”用户的关注和塑造使易警官成功“出圈”。“一点点”成为一种语言符号,形成了共同记忆。
2.场景符号
场景是网生纪录片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复出现的场景形成场景符号,指示不同的意义,增强观众代入感。当它们出现时,受众便会“触景生情”,形成共同记忆。例如《守护解放西》的坡子街派出所就是一个场景符号。大量的案件处理均在派出所内展示,同时警务人员的日常生活也大多发生在派出所内。受众在观看纪录片时也对派出所的场景形成了记忆,产生了“熟悉感”。当抓捕到嫌疑人的时候,警务人员结束出警任务时,用户会发送“走,回老地方”等弹幕。坡子街派出所这一场景符号承载着观众的共同记忆,完成了媒介记忆的构建。
3.人物符号
人物对网生纪录片的情节起到推动作用。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观念、行为和处境,形成了不同的人物符号,指示着不同的意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
增加受众对于网生纪录片的亲切感的同时,使受众产生共鸣,实现对共同记忆的构建。例如《小小少年》中在猪肉铺翩翩起舞的的小云儿构成了一个鲜明的成长符号。
四、网生纪录片存在的一些问题
网生纪录片推动了纪录片的创新和升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娱乐化
网生纪录片为了更好的满足“网生代”的需求,有时叙事偏向于娱乐化,存在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情况。真实性是决定纪录片的重要因素,但网生纪录片有时用刻意剪辑来突出人物形象、制造冲突,违背了真实、客观记录的原则。
2.商业化
随着“网生代”对于视频作品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大的制作经费开支,造成网生纪录片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中添加广告,破环了人物和情节的真实完整性。在部分关键场景中,类似广告会转移观众的情绪,这时候弹幕就会从对剧集的讨论转向赞助商。
3.传播范围有限
由于网生纪录片的受众多为“网生代”,因此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特征,符合年轻人喜好的纪录片会被更多地讨论和二次传播,但不利于纪录片向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群体传播。
4.同质化
网生纪录片相同类型的作品较多。同质化是所有成功影视作品都遇到的问题,但是由于网生纪录片受用户反馈和影响比较大,所以更值得关注。
五、优化建议
1.坚守正确内容价值导向
由于网生纪录片的互联网属性,叙事也会偏向娱乐化,建议减小娱乐化的比重,把握好记录片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之间的平衡。虽然娱乐性也是网生纪录片吸引年轻用户的手段,但尺度把握尤为重要。
2.把握好商业性元素的边界
对于“网生代”来说,一些合乎逻辑的广告植入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注意避免刻意的广告植入和商业化行为。只有纪录片本身质量和内容吸引力增加,广告的宣传也才能更加有效。
3.开拓内容创作边界
网生纪录片需要在目前以年轻用户喜爱的题材为主的基础上,适度拓宽内容边界,使更多其他年龄段的用户乐于观看。同时注重引入不同人才,包括具有传统纪录片经验的从业者、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青年人才等,使创作更加丰富、多元。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媒介理论前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邵鹏.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J].新闻前哨, 2012, (06):28-31.
[3]金震茅.网生纪录片:纪录片发展第三次浪潮[J].视听界,2020,(02):72-75.
作者:贾毅君(1977-),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实务,网络与新媒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