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提壶经验
【摘 要】总结教授在临床中运用倒提壶的经验,倒提壶[1]:又名小草乌、云南飞燕草、鸡脚草乌、细草乌等,为毛茛科植物翠雀花或滇北翠雀花的块根,为贵州明间常用草药。倒提壶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络散寒等功效,临床主要用治风湿关节炎、胃寒疼痛、跌打损伤。笔者随师应诊,目睹王老在临床治疗中善用倒提壶,王老以其配伍治疗痹病常取得显著疗效,而中药内服配合倒提壶特殊服用方法治疗难治性自汗、盗汗更可取得满意疗效。现归纳配伍运用倒提壶的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倒提壶;名医经验;
古代文献对于倒提壶的认识最早见于《颠南本草》[2]“性温热、味苦,治胃气疼痛,开胃健脾...。”《云南中草药》“微麻苦、温、有毒,...祛风燥湿、止痛定惊,治风湿疼痛,小儿惊风...。”倒提壶全草有毒,其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当剂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时易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故临床用量宜小剂量服用,煎煮时间宜长。作为水煎剂,王老常用剂量不超过6g,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因此让本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保证了用药安全。对于有毒中药,对于药物的用法用量都十分讲究,这也是在治疗疾病时能够取得良好疗效而不良反应发生极少的原因。倒提壶对于痹症的治疗取得了临床较为肯定的疗效。而其打粉油汤送服治疗汗证的作用却少有人知,故今特介绍其良好的止汗效果极其服用方法。
1.倒提壶用于痹症的治疗: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所谓痹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及“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湿痹》[3]提出“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风湿气多,而寒气少者,为风湿痹也”,即复合邪气导致风湿痹论。古今医家对痹病的病因病机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痹证的治疗总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活血化瘀、舒经通络为其基本原则,“宣通”是各型痹证的共同治法,另有根据病因分别从外邪、脏腑、痰瘀、经闭等配伍应用。贵州气候潮湿,而湿性黏腻,故痹病病程缠绵不易速愈。
典型案例:
1.1 2015年4月7日初诊,双肩关节持续性灼热疼痛3+年,天气炎热或变化时明显加重,曾经中、西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推拿等治疗均未能痊愈,易反复发作。10+天前因天气变化后上症明显加重,特前往门诊就医,诊时见患者双侧肩关节疼痛、活动不利,皮温稍高,口渴、汗多,神疲乏力,精神、饮食差,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中医诊断:痹病,辨证为湿热型,湿热流注关节。此系风、湿、热合邪 ,侵犯筋脉关节,使局部气血受阻,湿热郁滞,故而出现灼热疼痛。治宜:清热利湿、疏风止痛,治疗上予倒提壶合王老自拟五藤汤加减:倒提壶6g(先煎半小时)、银花藤30、钩藤30、鸡血藤30、鸡屎藤30、络石藤15、生薏仁30、土茯苓30、秦艽15、桑枝30、蒲公英15、甘草6,共6剂,瞩其服药期间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2015年4月15日复诊,诉服药6剂后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汗出减少,精神、饮食一般,大便正常,小便转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方药显效,守方加木瓜30,服药6剂后患者肩关节热痛基本消失,精神、饮食可,二便正常。2015年5月15日复诊,仅偶感肩关节隐疼不适,嘱其守方继服6剂后诸症悉除。2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此为湿热相博、经络闭阻,倒提壶实为治疗湿热痹证之良药,以倒提壶清热利湿止痛配以银花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钩藤清热通络;鸡血藤活血舒筋、除湿止痛;鸡屎藤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
食化积;络石藤祛风通络、清热止痛;薏仁淡渗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解,使湿行、热去,薏仁还有行痹止痛之功;土茯苓除湿,通利关节;秦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桑枝除湿通络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祛湿、疏风通络止痛之功。药症相符,故而奏效迅速 。 1.2 翟XX、男、85岁,2014年8月23日初诊,患者左膝关节、左拇趾关节酸痛10+年,曾多处就医口服中药及西药治疗,疗效欠佳。1周前天气变化上症复发加重,特来门诊就诊,诊时见患者左膝关节、左拇趾关节酸痛,疼痛固定不移,关节活动受限,天气变化或劳累后反复发作,无关节红肿、抽搐、皮温增高,无肢体麻木,大便干,小便黄,胃脘胀,恶心、饮食差,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滑。中医诊断:痹病,辨证为湿热型,湿热流注经络。湿、热合邪 ,侵犯筋脉关节,使局部气血受阻,湿热郁滞,故而出现关节疼痛。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治疗上予倒提壶合薏仁汤加减:倒提壶6g(先煎半小时)、薏仁60g、当归10g、川芎15g、荆芥6g、羌活10g、独活12g、苍术10g、枳实10g、竹茹15g、万年荞15、地龙30、甘草6,共6剂,服药期间注意休息,适度锻炼膝关节,避免过度劳累及肢体受凉,忌辛辣饮食。2014年9月2日复诊,诉关节疼痛大有减轻,活动较前灵活,胃脘胀痛减轻,饮食较前好转,无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大便可,小便黄。为巩固疗效,继服中药,前方减竹茹,服药6剂后患者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可正常活动,胃脘胀痛消失,饮食正常,为巩固疗效前方减万年荞、枳实,继服6剂后痊愈,3月后随访未再复发。按:薏仁汤以薏仁为主,薏仁淡渗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解,使湿行、热去;兼行痹止痛之功;当归补血活血,润燥滑肠;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走而不守;荆芥祛风;羌活辛散祛风,苦燥胜湿;独活祛风除湿,宣痹止痛;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竹茹清热化痰,止呕;万年荞健脾除湿、宣痹止痛;患者病程长,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佐地龙通经活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用药,通络、祛湿、清热、止痛具备,分消走泄,配
伍
周
密
妥
当
,
故
能
疗
效
显
著
。
2.倒提壶用于汗证的治疗: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
汗。汗证可为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或为其他疾病兼证。 典型案例:朱xx 男 50岁 2014年09月24日初诊,双下肢夜间汗出半年,经西医各项指标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半年来体重下降4kg,经多家西医院诊治无明显好转。特前往门诊就诊,双下肢膝关节以下夜间汗出,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腻,脉象弦滑数。证属邪热郁蒸,治宜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以倒提壶打粉吞服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方如下:龙胆草10g、炒山栀10g、炒黄芩10g、柴胡6g、薏仁30g、车前子30g、杠板归30g、竹叶20g、浮小麦60g、山萸肉30g、龙骨30g、牡蛎30g、甘草10g,6剂 水煎服 一日一剂;倒提壶打粉,油汤送服,每次1g,每日三次。2014年10月3日复诊,诉夜间双下肢汗出明显减少,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减轻,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腻,脉象弦滑数。前方显效,为巩固疗效,继服前方6剂后患者汗出止,也无口干、口苦等症。随访2月患者汗出未再复发。按:龙胆泻肝汤是临床常用方剂,具有较强的清利肝经湿热之功效,运用大剂量薏仁、车前子、竹叶、杠板归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去,浮小麦、山萸肉、龙骨、牡蛎合用则加强敛汗之效。倒提壶全草有毒,故打粉吞服时宜小剂量油汤吞服,从而保证其显著止汗疗效的同时也减低了其毒性反应的发生。方剂配伍得当,加之倒提壶之显著敛汗功能,故能短期显效。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随着气候变暖,气候炎热,现代人生活不规律、饮食失节,汗证也成为众多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这也正是本例患者自汗而导致体重下降之原因所在。但在生活当中,汗证并未引起部分医者及多数患者的重视,也因此多数患者就医之
时也因汗出过多、时间过长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 讨论:贵州地处中国西南,气候潮湿,痹病高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健康,临床上以湿热型为最多见,湿、热之邪外袭机体,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湿热痹,寒湿痹日
久不愈,邪气化热易转化为湿热痹。治疗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王老认为本病为湿热之邪闭阻关节经络,不通则痛,加之大多患者失治误治,“久病入络”。因此通络就显得尤为必要,王老善用藤类药物,取其良好的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之功。而清利湿热之药众多,倒提壶较为显著,我国彝族用倒提壶全草治疗风寒湿痹,脚手刺痛,经血不调,白族用倒提壶根治疗肾炎,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倒提壶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神经节阻滞、抗菌等作用[4]。通过临床观察,其清热利湿止痛之效尤为显著,尤为适用于湿热痹证之患者,而利用传统中药治疗往往疗程长疗效欠佳,加用倒提壶后可大大缓解湿热痹证患者病情、缩短病程。倒提壶之良好止汗作用为难治性汗证提供了简便的用药选择,倒提壶为西南多产草药,价格低廉,应用方便,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7.257
[2]兰茂 滇南本草[M]. 第二卷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6.418
[3]巢元方撰,刘晓峰点校.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4]徐庆军. 民族药倒提壶的抗炎活性成分研究[D].广东药学院,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