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年TMT行业主要产业分析报告

2024-08-11 来源:独旅网
 2017年TMT行业主要产业 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7年1月

1

正文目录

1 物联网:穿越牛熊的蓝海市场.................................... 5 1.1 物联网是新兴产业战略制高点,政策驱动明显.................... 5 1.2 万亿市场空间广阔,规模不断增长.............................. 7 1.3 感知层最先获益,应用层空间最广.............................. 8 1.4 NB-IoT标准冻结,加快物联网发展进程 ......................... 9 1.5 主要公司分析............................................... 11 高新兴......................................................... 11 佳讯飞鸿....................................................... 11 2.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的感知和入口............................... 12 2.1 人工智能必定是移动互联网后的下一个爆点..................... 12 2.2 生物识别:技术成熟推动应用场景加速拓展..................... 13 2.3主要公司分析 ............................................... 18 远方光电....................................................... 18 佳都科技....................................................... 19 3 智能驾驶:下一个现象级的消费端电子盛宴....................... 19 3.1 技术路线清晰,中国智能驾驶发展有望提速..................... 21 3.2 产业链两大投资方向:ADAS & V2X............................. 25 3.3 主要公司分析............................................... 28 欧菲光......................................................... 28 四维图新....................................................... 29 千方科技....................................................... 30 索菱股份....................................................... 30 4 OLED:无限前景的显示屏革新机遇.............................. 31 4.1 产业链条复杂,看好半导体与下游消费应用..................... 32 4.2 瓶颈已然突破,需求潜力正待释放............................. 34 4.3 主要公司分析............................................... 36 中颖电子....................................................... 37 正业科技....................................................... 37

2

图表目录

图表 1:信息产业的三次浪潮 ....................................... 5 图表 2: 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措施 .................................. 6 图表 3:我国物联网主要政策 ....................................... 7 图表4: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 8 图表 5:物联网产业链及重点厂商 ................................... 9 图表 6:物联网技术分类 .......................................... 10 图表 7:生物识别技术的主要特征 .................................. 13 图表 8:生物识别技术主要应用领域 ............................... 14 图表 9 :全球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 ............................... 15 图表10: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 15 图表 11 :生物识别技术细分市场占比 .............................. 16 图表 12:2020年细分市场规模增长................................ 16 图表 13:汽车智能化 ............................................ 20 图表 14:V2X的智能互联......................................... 20 图表 15:特斯拉无人驾驶 ........................................ 21 图表 16:Google无人汽车........................................ 22 图表 17:智能网联乘用车里程碑 .................................. 23 图表 18:智能驾驶发展路线图 .................................... 23 图表 19: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构架与发展愿景 ........................ 24 图表 20:ADAS功能及传感器示意图................................ 25 图表 21:ADAS主要结构.......................................... 26 图表 22:感知层三种方式的对比 .................................. 26 图表 23:V2X示意图............................................. 27 图表 24:LTE-V示意图........................................... 28 图表 25:OLED多层结构示意图.................................... 32 图表26:OLED多层结构能阶状态示意图 ............................ 32 图表 27:OLED产业链............................................. 33 图表 28: OLED主要制造设备的参与厂家............................ 33 图表 29 :OLED组装零件的参与厂家................................ 34

3

图表 30:国内主要厂商OLED投产及在建生产线 ...................... 34 图表 31:国内部分采用OLED屏幕的手机 ............................ 35

4

1 物联网:穿越牛熊的蓝海市场

1.1 物联网是新兴产业战略制高点,政策驱动明显

物联网是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万物相 连的互联网,再具体说就是指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 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 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美国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器,而这一概念则在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正式提出。物联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经济下的战略新兴企业。

图表 1:信息产业的三次浪潮

物联网层次结构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 感知层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处于物联网三层结构当中的最底层,主要功能是通过传感网络获取环境信息、识别物体,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M2M终端、传感器网关等。核心技术有RFID、传感技术、无线组网技术以及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等,并朝着更精确的感知,更低的功耗以及更低的成本方向演进。

 网络层由各种电信传输网络,以及互联网、广电网、网络管理系统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对感知层所获取到的信息进行传递和交流。网络层目前典型的传输方式包括Wifi、蓝牙、Zigbee、2G/3G/4G、LTE以及LPWAN等。  应用层处于结构的最上层,把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以及网络层传输来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直接面向用户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实际

5

应用。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涵盖个人、政府和企业等用户,覆盖交通建筑、农林渔牧、工业、消防等等各个领域。

发达国家全面布局,我国取得较快进展。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的关键战略技 术,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全球各国都非常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都早早布局加大投入,不 断对物联网技术和应用进行探索。在政策的有力保障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已经初 具规模,无论是从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再到应用示范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随着 物联网技术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结合,物联网产业将持续迎来快速 的发展。

图表 2: 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措施

6

图表 3:我国物联网主要政策

1.2 万亿市场空间广阔,规模不断增长

万亿空间逐步打开。到2020年,万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从市场空间上看,根据IDC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的市场将达到1.7万亿,从14年的6558亿美元,以每年复合增长率16.9%的速率快速攀升,同时不断涌现出新的玩家、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各种各样的产品以及解决方案。从连接数上看,来自市场研究公司Machina Research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量为60亿个,根据预期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270亿个。 物联网产业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市场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近6 年复合增长率达30%。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为7500亿元,同比增长 29.3%,2016年这一数字有望达9300亿元,而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整体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市场空间非常巨大。随着物联网技术标准化进程加快,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各行业的渗透率将不断提高,产业链推进步入快车道。

7

图表4: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

1.3 感知层最先获益,应用层空间最广

物联网结构层次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产业链则从上游到 下游可以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芯片和传感器提供商、无线模组(含天线)厂 商、网络运营商(含SIM卡商)、平台服务商、应用提供商。

芯片和传感器提供商以及无线模组厂商处于感知层,是整个物联网体系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芯片和传感器提供商作为产业链最上游的环节,由于市场需 求量大,能够实现最先获益。随着上游产业链的标准化与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 的普及,产业价值将进一步向下游传导。无线模组厂商目前成熟度相对较高,通 常都是生产无线通信设备的厂商业务的一部分,盈利水平也比较稳定。 网络层是万物互联的通道,包括蜂窝网、局域自组网、专网等。我国网络运 营商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主导,由于国内行业的垄断性 质导致所涉及到的厂商数量少,规模大,形态稳定。由于受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冲击,传统电信业务遇到天花板,三大运营商也纷纷在物联网连接、 设备以及平台等方向开展多方位布局。

平台服务是物联网产业链的枢纽,向上连接各种物联网应用,向下连接网络 传输与信息感知。平台层主要包括连接管理平台(CMP)和应用管理平台(AEP), CMP负责网络的连接和管理,AEP则是向上层的应用提供管理接口。平台提供商虽然在价值链中市场空间相对较小,但由于存在规模效应和垄断优势,将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

物联网应用及服务是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当中市场空间最为广阔的一个环节,

8

将渗透到各个行业。在工信部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要重点 建设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 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九大行业,并最终形成物联网应用在全社会、全行业的 规模化推广。

图表 5:物联网产业链及重点厂商

1.4 NB-IoT标准冻结,加快物联网发展进程

物联网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从传输距离上可以分为近距离通信(即局域网) 和远距离通信(即广域网)两种。近距离通信的主要方式包括WiFi、蓝牙、Zigbee、 UWB、NFC等;远距离通信的主要方式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授权频段内, 有2G/3G/4G、LTE-M、NB-IoT等,这些技术都在3GPP或者3GPP2等国际标准 化组织进行了标准化定义,另一种是在非授权频段内,有LoRa、Sigfox等,这些技术都是非标准化,自定义的。其中,NB-IOT、LoRa、Sigfox又属于低功耗广域网(LPWAN),具有远距离、低功耗、低运维成本等特点。

9

图表 6:物联网技术分类

2016年6月16日,在韩国釜山召开的3GPPRAN全会第七十二次会议上NB-IoT作为大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其对应的3GPP协议相关内容获得了RAN全 会批准,标志着受无线产业广泛支持的NB-IoT标准核心协议的相关研究全部完成,即将进入规模商用阶段。随着标准的冻结,将有更多的产业链企业加入NB-IoT阵营,这将促使NB-IoT迅速规模化商用,NB-IoT的商用也将构建全球最大的蜂窝物联网生态系统。

NB-IoT具备四大特点:一是广覆盖,将提供改进的室内覆盖,在同样的频段下,比现有的网络增益20dB,覆盖面积扩大100倍;二是具备支撑海量连接的能力,一个扇区能够支持10万个连接,支持低延时敏感度、超低的设备成本、低设备功耗和优化的网络架构;三是更低功耗,终端模块的待机时间可长达10年;四是更低的模块成本,企业预期的单个接连模块不超过5美元。

2015年11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Etisalat、LG Uplus、意大利电信、Telefonica、沃达丰、GSMA、GTI、华为、爱立信、诺基亚、高通和英特尔等数家全球主流运营商就联合设备商、芯片厂商和相关国际组织,在香港举办NB-IoT论坛筹备会,旨在加速窄带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发展。2016年6月CCSA通过了NB-IoT系列行标的立项工作,预计将在2016 年年底发布。NB-IoT的标准化过程中,中国企业的推进作用举足轻重,其中华为贡献的提案占41%,位列全球第一,且在MWC上已正式发布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中兴也已经形成布局。 国内三大运营商均加快进程。中国电信正式成立对NB-IOT关键技术、终端 和业务的研发,并部署同时支持LTE和NB-IOT的800M LTE网络;中国移动的 公众物联网平台自2014年11月底正式商用至今用户数已经超过2700万,目前正加快NB-IOT产业的成熟和物联网应用创新,争取2017年实现商用;中国联通

10

已经于2015-2016年开始NB-IoT业务试点及试验,且正在推进大规模组网和试商用。可以说2017年将进入NB-IoT大规模商用的元年。

1.5 主要公司分析

高新兴(300098)智慧城市+视频监控+电子车牌,多元化全业务布局

内生外延双驱,业绩持续高增长。公司三季度报显示,1~9 月公司实现营业 收入9.31亿元,同比增长51.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229.09%。

战略方向清晰,智慧城市多元化布局。公司以“城市数据总线”为战略方向, 业务立足于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围绕智能交通、数据安全、通信安全等多元化布局。 公司2015年收购创联电子进入铁路轨道监控领域,收购国迈科技进入执法信息化和数据存储领域,2015年业绩承诺均超额完成,预计2016年业绩完成有保障。 进军电子车牌,物联网业务再加码。今年6 月收购中兴智联,主营业务为物联网方向的电子车牌,2015 年初,确定北京、深圳、无锡作为电子车牌试点城市,无锡跟深圳首批分别发放了10万张跟20万张电子车牌,随着试点城市电子车牌 项目完成验收和标准上报国标委,预计全国的市场空间有望打开。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 2016/2017/2018 年 EPS 分别为0.27/0.38/0.51元,对应目前股价的PE为58.19/40.89/30.71,给以“买入”评级。

佳讯飞鸿(300213)工业调度龙头,加速产业链转型

战略规划清晰,构建智慧指挥调度全产业链。公司围绕智慧指挥调度全产业链,通过内生式和外延式增长在前端数据采集、中间网络传输及后端智慧应用全产业链深耕细作。公司战略规划清晰,逐步实现由“产品、解决方案”的设备商向提供“产品、解决方案+运维服务+数据服务”的数据服务商转型。

调度指挥龙头,客户横向拓展,业务纵向做深。公司以铁路行业的指挥调度起家,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积累,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指挥调度与控制系统提供商。公司在铁路以及轨道交通等传统优势领域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在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电力和煤炭等领域均有多年储备并已成功拿到多个项目; 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出海”步伐,在高铁海外项目中拥有100%的市场占有率。公司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横向积极拓展行业客户,通过收购航通智能进入海关行业且成效显著。

11

定增完成,加强工业物联网龙头地位。公司定增完成,募资资金 6.76 亿元, 其中4.76 亿元用于投资基于 LTE 的宽带无线指挥调度系统项目,使佳讯飞鸿的业务体系更加扩充和完善,其余补充流动资金,从而提升公司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公司把握市场机遇以及产业并购机会。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看好公司在智慧指挥调度与应急领域多行业的发展,预测公司2016/2017/2018年EPS分别为0.43/0.57/0.67元,对应目前股价PE为69/52/42,维持“增持”评级。

2.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的感知和入口

2.1 人工智能必定是移动互联网后的下一个爆点

以1995年互联网商业化为起点,互联网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广泛渗透到全 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方式,也成就了如谷歌、Facebook、百度、阿里巴巴等一批国内外互联网巨 头。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网民人数达到35亿人,渗透率达到47%,其中中国 网民人数达到7.21亿人,渗透率达53%,意味着20年来支撑互联网及移动互联 网高速发展的“网民红利”将逐渐消失,移动互联的粗放扩张时代接近尾声。互 联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是通过互联网的效率推动各行业的升级发展,互联网智 能化的需求空前提高,以美国、中国为首的互联网大国将引领全球进入人工智能 的大时代。

2016 年全球人工智能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谷歌、微软、IBM、Facebook等 企业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四月份谷歌CEO第一次明确提出将AI优先作为公司大战略;微软组建5000人规模的工程和研发团队,专注于人工智能;Facebook积极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开源技术平台;IBM在认知计算平台Waston项目上持续投入,并成立专门部门推动Waston商业化,目前Waston 海量内容的分析能力已在医疗和金融领域率先使用。

政策环境层面,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16年5月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网信办联合发布《“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18年打造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创新平台,并基本建立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创新服务体系等;在重点领域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初步建成基础坚实、创新活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 2016年人工智能领域发生众多标志性事件,政策支持也极其明确,但却并未在

12

二级市场掀起波澜。除受整体板块行情影响外,我们认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仍然初级,应用层面尚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当前人工智能正处在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过度的时期,生物识别作为人工智能重要感知方式和入口,技术逐渐成熟,快速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市场需求广阔,商业模式清晰,有望先于人工智能其他领域率先爆发。

2.2 生物识别:技术成熟推动应用场景加速拓展

生物识别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指静脉、人 脸、虹膜,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进行身份鉴定。生物识别的基本原 理是从信息采集到信息分析再到信息反馈的过程,通过生物识别采集数据是人工 智能应用的重要一环,其核心是特征采集和比对算法。

目前常用的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和静脉识别。 其中指纹识别由于较低的成本和采集门槛,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人脸识别随着图 像识别技术的成熟正在逐渐进入产业化;虹膜识别精确度极高,但由于较高的成 本和门槛,应用场景相对有限;静脉识别技术正在不断成熟,某些场合实现对指 纹识别的替代。

图表 7:生物识别技术的主要特征

从供给端看,长期以来技术创新不足、软硬件成本偏高是制约生物识别技术 应用广泛推广的重要因素,但近几年深度学习算法的成熟使生物识别技术性能大 幅提升,识别准确率接近99%,加上价格成本下行,基本达到实用要求。从需求 上看,全球商业活动及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各行各业对信息安全、高效身份管理 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们判断生物识别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正在提速,应用场景将 大幅拓展。

13

图表 8:生物识别技术主要应用领域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Acuity Market Intelligence公司发布的《生物特征识别行 业的未来:市场分析、市场细分与预测》报告,2009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仅为25.84亿美元,预计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到108.82亿元,行业符合增长率接近20%。而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0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0亿美元。从中国市场上看,生物识别行业正从初创期进入成长期,产品销量持续攀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2014 年,国内生物识别市场平均增长率保持在60%以上,2015年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 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年复合增速接近25%。

14

图表 9 :全球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

图表10: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

从细分市场上看,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是当前主流识别方式,其 中指纹识别的应用最为广泛,指纹识别产品比例占全部识别产品的58%,人脸识 别产品比例为7%,虹膜识别产品比例为6%。IBG预计到2020年,指纹识别、人

15

脸识别和虹膜识别的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30亿美元、24亿美元和16亿美元,指纹识别仍为最重要的识别方式,而人脸识别则成长最快。目前国内指纹识别与 人脸识别技术实力已走在全球前列,神盾、维尔科技等厂商已经拥有指纹识别自 主算法及核心专利,Face++创造了世界上最高的人脸是别正确率,技术成熟是商 业化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最为看好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两个细分领域。

图表 11 :生物识别技术细分市场占比

图表 12:2020年细分市场规模增长

16

 指纹识别:应用行业横向拓展,指纹ID落地带来巨大增量

指纹识别最大的应用场景是智能手机。2013年9月苹果发布iPhone 5S搭载 Touch ID指纹识别功能,此后其他品牌纷纷加入指纹识别功能。移动支付的需求

上升是指纹识别在智能手机渗透率提升的重要因素,2016年移动支付领域呈现新的趋势是苹果、三星、华为等手机厂商均推出自己的支付服务,而指纹识别在各家手机支付流程中均是不可或缺的环节。2015年下半年上市的国内外主要品牌手机的旗舰机型均开始普及指纹识别系统。2013年指纹识别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渗透率不到5%,2014年上升至20%,2015年达到30%,预计2016年渗透率将提升至40%。目前指纹识别系统在中高端智能收集中已经成为标配,低渗透率主要表现在安卓阵营的中低端机型,未来成本价格的持续下降有望使渗透率快速提升。

实际上,指纹识别市场远不止智能移动设备,未来指纹将在横向应用平台上 扩张,从目前以智能移动设备为主的应用扩展到智能指纹芯片、智能驾驶、智能 家居、互联网应用等多个方面。同时与其他生物识别模式进行信息融合,以提升 产品识别精度。

指纹识别市场的另一个巨大增量在于指纹身份证的落地。2013年公安部开始推动居民身份证指纹信息采集工作,2016年四月份公安部公布身份证指纹应用算法提供商名单,预示着指纹识别身份证有望正式落地,未来随着指纹信息采集完毕、指纹数据库的建立完善,当前需要身份证验证的众多场景,如出入境、酒店入住、教育考试、社保、交通出行等,均有望通过指纹识别实现,指纹识别大规模应用值得期待。

上市公司中,汇顶科技是指纹芯片设计厂商,芯片出货量在安卓市场中仅次 于FPC;远方光电收购的维尔科技注重指纹识别行业应用,在金融和驾培等领域 拥有高市占率。

 人脸识别:智慧安防与互联网金融为刚性需求

随着平安城市建设的推进,大多城市已经部署安防监控摄像头,由此产生的 海量视频数据给城市安防带来极大挑战,将人脸识别技术融入视频监控系统,是 提升视频监控智能分析水平的有效途径。2015年5月,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强化跨部门的共享应用。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已经提前启动,未来两三年全国大中型城市将进入快速部署阶段,城市视频监控平台与智能识别技术的融

17

合应用将是重要部署方向。

人脸识别打通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从线上开户到支付的全流程。2015年底央行 放开远程开户限制,但为防范风险智能开立Ⅱ类户或Ⅲ类户,导致微众银行等互 联网银行始终未能解决开户问题,而人脸识别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选择。目 前支付宝上线人脸登录功能,微信、滴滴出行均已试点推出人脸识别为基础的登 录或支付功能,人脸识别已经打通从线上开户到支付的全流程。

从技术领先程度上看,目前国内人脸识别技术第一梯队除了BAT旗下团队外,主要是云从科技、Face++和商汤科技。上市公司中,佳都科技投资云从科技,东方网力与商汤科技合作。

2.3主要公司分析

远方光电(300306):内生增长强劲,外延锦上添花

光电检测行业龙头,积极打造智能检测科技产业平台。公司为国内LED光电检测龙头企业,在光电检测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市占率超过50%,国际市占率超过20%。参考Labsphere、Instrument Systems等海外检测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成长为产业大平台的发展路径,2014年公司提出外延式发展战略,2015年外延战略正式落地,先后投资红相科技、纽迈电子、和壹基因,进入红外检测、核磁检测、基因检测等领域。近期出售的红相科技股权在短短18个月收益率高达158%,足见公司在产业投资上具备独特的眼光。考虑公司充足的现金流及投资平台长盈资本在手项目丰富,未来外延扩张将持续进行。

维尔科技有望年内并表,承诺业绩超额完成概率大。公司收购维尔科技已于9月份顺利过会,预计年内有望拿到批文,实现业绩并表。维尔科技具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指静脉识别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在驾培、金融市占率超过30%,近两年发力驾考、军工等领域,以及未来有可能向社保、智能家居、公安二代证、 海关、铁路、公路等领域延伸。远方光电与维尔科技均为技术领先型企业,检测 与识别具备相似的技术路径,两者协同效应值得期待。维尔科技承诺2016-2018 年分别为6800/8000/9500万元,预计业绩超额实现概率大。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内生业务稳健增长,外研扩张陆续落地,我们看 好公司内生外延双轮驱动下“大检测、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产业战略逐步落实。 考虑维尔科技年内并表,预计2016-2018年公司净利润分别增长185%、24%和 33%,EPS为0.66元、0.82元和1.10元,维持“买入”评级。

18

佳都科技:智慧轨交高成长,智慧安防全面布局

智能轨交设备产品齐全,充分受益行业爆发。公司拥有轨交自动售检票系统、 屏蔽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和通信系统等四大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覆盖地铁、 城际铁路、有轨电车三大领域,业务覆盖全国16个城市。定增方案获批,公司全资控股华之源,协同效应更加显现。今年中标广州地铁BT项目,金额高达3.87 亿元,标志着公司在轨交智能化系统设备BT总包模式上实现突破。由于BT模式在融资能力、建设效率及运维服务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将在轨交建设中比重提升。公司具有较多项目开通业绩、全国性实施交付能力及多专业解决方案能力, 有望在BT模式下实现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

投资云从科技,布局人脸识别综合服务。云从科技拥有人脸识别核心技术, 终端产品覆盖边防、地铁、门禁、柜台等多场景应用,并向移动互联网身份验证 基础服务拓展,已经与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掌握视频大数据核心技术,提升智慧城市业务能力。公司将原智能安防和通信增值业务合并为智慧城市业务,具备为公安、交通、司法、政务等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技术上,公司参股云从科技、千视通,加大视频结构化技术、警务视频云平台的研发力度,部分产品实现试点运用;市场拓展上,公司加大全国市场布局,强化行业深度应用,并与梅州市政府在智慧城市领域展开战略合作。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在享受轨交建设高成长的同时,围绕安防产业链 持续升级,并展开智慧城市业务布局。预计2016-2018年公司净利润分别增长40%、44%和47%,EPS为0.16元、0.22元和0.33元,维持“买入”评级。

3 智能驾驶:下一个现象级的消费端电子盛宴

智能驾驶在特斯拉和Google无人汽车项目的带动逐渐被引爆,成为信息领域近年来的热门技术投入。在智能手机红利渐渐消失的时候,科技界在寻觅一个新的类似iPhone的超级应用场景,来给科技界注入新的活力,就像iPhone的出现开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时代需要全新的载体。智能驾驶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这个引爆点的超级应用场景。智能驾驶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汽车出行的效率,通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实现车与车以及车以外的设施进行通信交流,从而实现智能的出行。智能驾驶的发展最终目标是进行高效、安全的无人驾驶,将人类从出行交通中解放出来。 通常我们理解的智能驾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汽车本身的智能化,

19

另一方面是V2X 的智能互联。这两个方面是目前不同行业依靠自身的行业积累, 对智能驾驶发展的路径选择。汽车本身的智能化主要是以整车厂家主导,希望以 ADAS 为代表的汽车电子入手,逐步从辅助智能驾驶、高级智能驾驶再慢慢过渡到无人驾驶的层面。V2X的智能互联主要是通信、互联网企业为主导,希望以汽车作为信息入口,实现万物互联的具体应用场景,在信息沟通的提升配合汽车智能化,从而加速交通出行效率,进入到无人驾驶阶段。这两个方面最终将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为智能驾驶的发展不断添加推动力。

图表 13:汽车智能化

图表 14:V2X的智能互联

20

3.1 技术路线清晰,中国智能驾驶发展有望提速

美国在智能驾驶的发展上,一直是走在前列。特斯拉在2014年推出Autopilot 无人驾驶功能,汽车安装有前视摄像头、雷达、环绕超声波雷达,可以在部分路 况下实现自动驾驶,并可支持OTA在线升级服务。Google在2014年发布其首款无人驾驶原型车,并于2015年1月开始在加州路试,今年2月被美国政府正式认证为司机,预计2020年实现量产。在政策方面,美国也是智能驾驶的先行者。在今年 9 月 20 日,美国交通部就正式颁布《自动驾驶汽车联邦政策》(FederalAutomated Vehicles Policy),规定新的自动驾驶汽车或技术都应满足15个要点的安全评估才能上路。这15个安全要点包括数据记录和共享,隐私,车辆网络安全,耐撞性能,消费者教育和培训,碰撞后表现,联邦、州以及地方法规,操作设计,物体和事件的探测及响应等。政策规定,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拥有对自动驾驶汽车的监管权,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进行召回。美国在智能驾驶的发展,对整个行业均有风险标的意味,智能驾驶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

图表 15:特斯拉无人驾驶

21

图表 16:Google无人汽车

中国在智能驾驶上的发展紧跟美国,以百度无人车为代表,目前已经能够在 示范区内完成自主的无人驾驶,这也显示了中国在技术发展方面取得的进步。另 外在政策方面,中国开始在国家层面对智能驾驶加大政策扶持。今年10月份,中国公布了重要的智能驾驶产业路线图,为今后智能驾驶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发展方向。在今年10月26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正式发布,其中提出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智能网联汽车的路线图包含着两个方面:智能化和网联化。智能化方面,中国的5级划分是参照了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的L1-L5 的划分,结合中国自身的交通情况形成了一些不一样的特点。

网联化方面,也作了三级划分:网联辅助信息交互、网联协同感知以及网联协同决策和控制。

在这个技术路线图中,提到了智能驾驶的发展阶段,确认从现在到2025年是起步期,2025年-2030年是发展期,2030年以后是高速发展期。智能网联汽车分为DA、PA、HA、FA四级,DA指驾驶辅助,包括一项或多项局部自动功能,如ESC、ACC、AEBS等,并能提供基于网联的智能提醒信息;PA指部分自动驾驶,在驾驶员短时转移注意力仍可保持控制,失去控制10秒以上予以提醒,并能提供基于网联的智能引导信息;HA指高度自动驾驶,在高速公路和市内均可自动驾驶,偶尔需要驾驶员接管,但是有充分的移交时间,并能提供基于网联的智能控制信息;FA指完全自主驾驶,驾驶权完全移交给车辆。 具体的实现时间,本次路线图初步确定为:

22

 基于自主环境感知的单项驾驶辅助功能(DA),大规模运用将于2016年实 现;

 以自主环境感知为主,网联信息服务为辅的部分自动驾驶(PA)应用将于 2018年实现;

 融合自车传感器和网联信息,可在复杂工况下的半自动驾驶(CA)将于2020 年实现;

 在 2025 年以后可实现 V2X 协同控制,完成高度/完全自动驾驶功能 (HA/FA),在2030年左右实现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应用。

图表 17:智能网联乘用车里程碑

图表 18:智能驾驶发展路线图

按照路线图内容,未来15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遵循以下节奏:

23

 至2020年,汽车产业规模达3000万辆,驾驶辅助/部分自动驾驶车辆市场 占有率达到50%;

 至2025年,汽车产业规模达3500万辆,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达 到约15%;

 至2030年,汽车产业规模达3800万辆,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接 近10%。

本次路线图还提到了技术构架分为“三横两纵”形式:车载平台和基础设施 分别对应到车辆/设施的关键技术、信息交互关键技术、基础支撑技术。最终实现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和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显著提升交通效率;有效降低交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驾驶舒适性,解放驾驶员;使老年人、残疾人等都拥有驾车出行的权利的发展愿景。同时,强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重点在于:  开展以环境感知技术,高精度定位与地图,车载终端机人机接口(HMI) 产品,集成控制及执行系统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

 开展以多源信息融合技术,车辆协同控制技术,通信与信息交互平台技术, 电子电气架构,信息安全技术,人机交互与共驾驶技术,道路基础设施,标准法规等为代表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图表 19: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构架与发展愿景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的发布,凸显我国对于智能驾驶的重视。通过对智 能驾驶整个产业链中汽车智能化、智能网联、以及智能驾驶的各个阶段均进行了 方向性的指导。并且,通过对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预估,对产业的发展时间和阶 段进行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国家层面的政策和部署,也在积极的协商和 研究中,后续我们将不断的看到这方面的产业信息。

24

3.2 产业链两大投资方向:ADAS & V2X

智能驾驶广阔的空间,吸引相关企业利用已有的优势,积极对产业进行布局。 我们在前面提到,智能驾驶的两个方面在于汽车智能化和V2X的智能互联,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以TMT行业的角度来分析驾驶产业链中的投资机会。  汽车智能化

整车企业作为汽车智能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在现阶段是以ADAS为中心推动智能驾驶的发展。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是利用安装在车上的各式各样传感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时来感应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并结合导航仪地图数据,进行系统的运算与分析,对驾驶进行高级辅助的系统。就ADAS的运行模式来看,与人类的驾驶运行机制类似。人类通过五官获取驾驶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传输到大脑进行处理,在大脑完成分析处理之后,将指令传输到肢体对车进行控制,从而完成驾驶。ADAS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摄像头等传感器完成对信息进行收集,构成ADAS系统的感知层;在获取信息之后,经过计算系统的计算,获得相应的分析结果,这构成ADAS的处理层;然后系统将分析结果传输到执行器,对结果进行相应的执行,从而完成驾驶。这就构成ADAS的执行层。

图表 20:ADAS功能及传感器示意图

25

图表 21:ADAS主要结构

从ADAS三个层面的内容来看,完成ADAS的部署,将涉及到汽车的多个子系统,需要比较强的集成能力。这也决定了ADAS的推行,整车厂家将有非常大的控制力。在执行层面,主要是汽车配件厂家为主导。在此,我们将更多的关注放在感知层和处理层方面。首先在感知层中,目前业界最重要的三个感知方式,分别是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另外针对夜晚场景,还有夜视系统作为辅助。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每种方案的优缺点的对比。其中,我们认为,在这几种方案中,摄像头和夜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方案,而毫米波雷达在成本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将逐步加入到ADAS系统的应用大潮中来,另外激光雷达由于成本的原因,离大规模应用还相对较远。

图表 22:感知层三种方式的对比

 V2X的智能互联

V2X包括V2V(Vehicle to Vehicle车车通讯)、V2I(Vehicle to Instruction车路通讯)等,其作用是加强车与周边环境的信息交互能力,将车的智能化视野

26

扩大,提升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在汽车智能化之后,汽车通过传感器对周边信息的获取范围比较有限,一般在100到200米的距离。而通过V2X,可以将更远距离的信息实时的交互获取,一般可以做到1公里以上。这样的远距离信息感知能力,对智能驾驶甚至无人驾驶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V2X的核心在于通信技术,目前情况通信的性能,在传输时延、传输速率以及可靠性上离V2X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美国,DSRC通信标准已经在2014年确认为V2V的标准,已经推动在全美使用。而中国华为和高通一起,提出LTE-V作为V2X的通信标准,专门用于在智能汽车场景下的通信。它是以LTE蜂窝网络作为V2X的基础,能重复使用现有的蜂巢基础建设与频谱,营运商不需要布建专用的路侧设备(road side unit,RSU)以及提供专用频谱。中国企业在这个标准上显示出主导力量,中兴、大唐电信和运营商也积极参与,扮演重要推手。在今年9月,LTE-V的V2V标准在Release14中正式冻结,并且计划于2017年3月(第75次会议)完成V2X的其他核心协议。也就是说,最快在2017年底,LTE-V的通信芯片将会面世,这对LTE-V的商用进程将是极大的加速。我们认为,中国在V2X上的通信标准将不跟随美国的DSRC,而直接采用LTE-V的标准,将来的产业配套政策也会非常值得期待。

图表 23:V2X示意图

27

图表 24:LTE-V示意图

在V2X的智能互联中,除去LTE-V之外,涉及到的重要产业环节还包括车载通信终端和配套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我们认为,在整个汽车交通版图中,商用车和高速公路的V2X智能互联将会首先被覆盖和落地。这主要在于高速公路的路况环境相对简单,算法和实现将相对容易。另外商用车的驾驶路线相对固定,经过的路况以高速居多,驾驶环境相对简单。在完成商用车和高速公路的V2X布局, V2X智能互联的建设会进一步延伸到负载的城市交通范畴。这也就意味着,最先收益的将会是商用车的智能化通信终端系统,以及高速公路的V2X智能化改造。

3.3 主要公司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本次推荐的标的有:欧菲光、四维图新、千方科技、 索菱股份。

欧菲光(002456):OLED和智能汽车的发展带来新的腾飞

业务布局重点有序,紧跟消费级电子产品领域。公司传统业务为触摸屏业务, 后逐步拓展贴合业务、盖板玻璃、摄像头业务、指纹识别模组、触控反馈等多项 业务。同时,公司全面布局智能汽车新业务,包括 HMI、ADAS 和车身电子三大领域。这也就体现了公司在智能手机业务作为存量业务发展稳步推进的同时,为后续智能驾驶时代的带来,做好了准备。公司在OLED和汽车摄像头模组两个业务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爆发潜力。

OLED触摸屏领域龙头。公司是外挂薄膜式触控屏龙头,这有望成为OLED 屏幕时代主流的触控技术路线。在前几年由于手机屏幕主要采用in-cell 的内嵌式技术路线,公司在这一块业务的发展上受到巨大阻力。如果一旦主流技术路线确定选择外挂薄膜式触控,那么随着OLED的需求爆发,公司将有望获取超过

28

40%的市场份额,为业绩的增长贡献巨大。

智能驾驶摄像头和手机双摄像头带来的空间广阔。公司摄像头模组业务将受 益于两个部分。首先是双摄像头逐渐被广泛的采用,将大幅的提高摄像头模组的 单价。其次,在智能驾驶中,汽车将会大量配置摄像头作为感知环境的重要部件。 在目前公司的双摄像头已经量产出货,将在逐步释放产能,接下来的两三年,将 会是公司双摄像头业务爆发的时间。而车用摄像头,公司也在逐步完善部件,等 待行业的爆发,公司将在摄像头业务上进一步爆发。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接下来2016/2017/2018年的收入分别为:261/362/452亿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8/14.9 /21.1亿元,对应的EPS分别是:0.81/1.37/1.94,我们看好公司在OLED应用下触摸屏、手机/智能驾驶摄像头和汽车电子业务的发展,给出“买入”评级。

四维图新:数字地图龙头,高精度地图优势明显,软硬件一体化优势布局

数字地图的龙头。公司是我国领先的数字地图内容、车联网和动态交通信息 服务、基于位置的大数据垂直应用服务提供商,为全球客户提供专业化、高品质 的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公司在导航地图上成为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在车载前装 市场上与大量国际主流车厂合作,将出货量稳定在全国40%以上的市场份额。 通过并购进行软硬件一体化生态布局。今年,公司完成对杰发科技的并购, 成功与MTK在车联网业务上进行强强合作。杰发科技是一家从事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芯片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来源于MTK旗下的汽车电子事业部,目前在国内车载导航芯片后装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通过这次并购,公司产业链延伸到汽车芯片领域,使得公司成为国内车联网全产业布局的竞争事态。公司能够完成车联网从地图软件,到车载终端,到车联网芯片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集成。并且从车载前装的优势,逐步扩张到后装市场,形成从整车到消费者的产业链数据闭环。 高精度地图的先发优势。高精度地图在自动驾驶领域扮演着核心角色,是实现自动化驾驶的关键,高精度地图可以帮助汽车预先感知路面复杂信息,如坡度、曲率、航向等,结合智能路径觃划,让汽车做出正确决策。公司的高精度地图业务从2013年开始发展,已经采集了庞大的数据,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已经有了部分的先发优势。截止2015年底,公司的高精度地图已经覆盖了20个城市主干道。预计到2017年,能够覆盖46个城市。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接下来2016/2017/2018年的收入分别为: 21.5/30.1/40.2亿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8/3.45/4.52亿元,对应

29

的EPS

分别是:0.19/0.30/0.39,给以“买入”评级。

千方科技:大交通和V2X的布局者,有望成为大交通运营平台

大交通的布局者。公司是A股市场稀缺的大交通的布局者,在交通领域的耕耘多年,始终围绕大交通来拓展业务。坚定不移的推动公司成为综合型智能交通企业。在如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技术逐渐成熟,公司开始以大数据为驱动,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将公司的角色从系统集成商、产品提供商,逐渐向运营服务商转变,成为大交通范围下的运营角色。

智能交通领域的布局逐渐显露优势。公司在智能交通的布局,主要从两个方 面来进行。首先长期以来投入的电子车牌业务,其次是参与发起成立的智能驾驶 的产业联盟,同时公司也在牵头做产业基金,在北京做无人驾驶的实验场地。并 参与设立智能车联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推动北方智能驾驶产业集群的发 展。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集合了无人驾驶技术先行者(百度)、商业车联网的应用商(中交兴路)、整车厂(长城汽车、北汽福田、北京新能源汽车)、V2X标准制定方(大唐高鸿)、通信设备供应商(中兴通讯)。依托产业联盟的力量,公司能够在智能驾驶中结合自身的业务,智能交通的集成建设和大交通的数据优势,在智能驾驶产业化的浪潮中占据优势。公司依托于自身高速公路信息化的经验优势,在V2I的领域将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卡位。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给出公司2016年到2018年的EPS分别为0.35元/0.43元/0.54元;对应的PE为44 /36 /28。给以“买入”的评级。

索菱股份:车联网的优质生态平台

车载信息终端业务的优势显著。公司传统业务为 CID 系统(Car Informatic Device,车载信息终端)是我国CID设备领先企业之一。在产品线上的推出路径 是多功能娱乐终端——多媒体导航终端——智能化车载终端,其中智能化车载终 端能较好满足车联网背景下对终端产品的多种需求,是公司业务的重点。公司在 车载信息终端领域有着广泛的客户资源,无论是前装市场的整车企业,还是后装 市场的汽车用品服务企业,均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收购完成软件和车联网通信,构建生态平台拼图。公司目前正在运作收 购三旗通信和英卡科技,分别切入车联网通信端、软件平台端,多层次整合优势 资源,车联网布局更进一步。三旗通信以 3G 通信业务起家,在车联网产品方面主要有车载智能后视镜、LTE 车载数据卡、LTE 车载无线路由器等,英卡初期主

30

要专注于车联网核心平台研发、4S 店客户增值管理系统的前期市场验证等工作。 2015年加大车联网 SaaS产品与技术服务的市场推广力度。英卡业务分为两类:第一是基于车联网核心平台提供二次定制开发服务,第二是基于车 联网开放平台提供车联网 SaaS服务。前者主要面向大型客户,后面面向中小型客户。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整体来看,公司在传统业务方面发展稳定,在前装市 场上加大导入力度。目前通过外延发展,针对以车载信息终端为核心的收购,形 成车联网“软件+硬件+运营平台”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将有助公司成为车联网平台运营商。我们预计公司接下来 2016/2017/2018 年的收入分别为: 9.35/12.84/15.87亿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7/1.54/1.92亿元,对应的EPS分别是:0.50/0.77/0.96,考虑到公司在后装市场发展稳定,前装市场不断拓展的情况下,考虑并购完成,给以“买入”评级。

4 OLED:无限前景的显示屏革新机遇

2016年将是iPhone推出的十周年。目前业界普遍认为苹果公司将有较大概率推出iPhone8,而其中重要的升级将包括OLED显示屏的推出。如果苹果公司如期完成此项升级,将成为OLED屏幕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然而,OLED不仅仅受到苹果公司的重视,实际上目前已经在包括三星在内的多个手机品牌获得了应用,并且应用场景也逐步突破手机屏,进入到其他领域,比如 VR 头盔以及车载照明等。为何OLED能够获得如此的关注,我们将在下面将详细展开说明,并且对其产业链的发展情况进行剖析,最终寻找到投资机会。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就是有机发光二极管,与传统 的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是不同类型的发光原理。OLED不需要像LCD那样使用背光灯,而是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利用有机发光体在电流的作用下发光来进行显示。依驱动方式可分为被动式(Passive Matrix,PMOLED)与主动式(Active Matrix, AMOLED),并且平常提到的OLED通常是指AMOLED,特别是在用于手机、电脑、电视、电子告示牌等场景下。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广视角、几乎无穷高的对比度、较低耗电、极高反应速度等优点。并且可以进一步采用柔性材料和技术,使得OLED显示屏实现弯曲折叠等功能,通常被称之为FOLED,这也将进一步开拓OLED的使用场景。 OLED的基本结构是由一薄而透明具半导体特性之铟锡氧化物(ITO),与电力之正极相连,再加上另一个金属阴极,包成如三明治的结构。整个结构层中包括了: 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L)与电子传输层(ETL)。当电力供应至适当电压时,

31

正极空穴与阴极电荷就会在发光层中结合,产生光亮,依其配方不同产生红、绿和蓝RGB三原色,构成基本色彩。下面是OLED结构示意图。

图表 25:OLED多层结构示意图

图表26:OLED多层结构能阶状态示意图

4.1 产业链条复杂,看好半导体与下游消费应用

我们对OLED产业链分析来看,整个OLED产业链条中,涉及到的细分行业众多,其中占据比较重要的行业主要有:上游组件中的材料行业和半导体行业, 在中游制造中的面板制造行业,以及下游应用中的消费电子行业。我们将目光放 在TMT行业相关的部分,针对半导体、面板制造、消费电子应用等领域的细分市场情况进一步的展开。

32

图表 27:OLED产业链

制造设备: OLED 的生产流程主要包括光刻、蒸镀、点胶、封装、老化、切割、测试及模块组装等。其中应用到的核心设备主要包括光刻设备(显影/刻蚀)、蒸镀设备、封装设备及后期检测设备等。目前OLED 设备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日、韩、美、德及荷兰,特别是对最终成本影响较大的蒸镀工艺几乎全部在国外掌控,仅有中国台湾的倍强科技能够列入主流设备厂商。而中国大陆相对传统的光刻设备、封装及检测设备方面,有大富科技、深天马、锦富新材、天通股份等厂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图表 28: OLED主要制造设备的参与厂家

组装零件:OLED组装零件主要包括驱动IC、电路板及被动元件。下面表格列出了其中主要的参与厂家。可以看到大部分市场,中国大陆的企业仍然无法参与其中,只有在驱动IC和被动元件这两块,大陆企业有一定力量参与其中。特别是在驱动IC方面,能够提供完成的解决方案,有望在大陆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33

图表 29 :OLED组装零件的参与厂家

面板制造:全球OLED目前处于一个产能短缺的状态。市场份额长期以来均被韩国三星垄断,呈现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中国大陆厂家也在积极的进行OLED生产的布局,其中主要包括京东方、维信诺、天马和华星光电。

图表 30:国内主要厂商OLED投产及在建生产线

4.2 瓶颈已然突破,需求潜力正待释放

OLED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首先是生产成本,其次是使用 寿命。到2015年,这两个问题逐渐得到实质的解决,这也就使得OLED从根本上摆脱了自身的瓶颈,走上了替代LCD的大规模量产之路。首先在使用寿命方台工研院研发“OLED 表面电浆耦合增益技术”,这种技术下,新的 OLED 器件架构可以将器件的显示寿命延长27倍;日本九州大学研究人员对器件进行了新的设计,

34

将实验条件下的器件使用寿命延长了16倍,技术突破从研发蔓延至产业后显示面板的寿命将实现大幅提高。其次,在生产成本上也逐步接近甚至开始低于同样规格的LCD屏幕。HIS数据显示,5 英寸 FHD 2015年第 4 季度 AMOLED的生产成本为17.1 美元,高于LTPS LCD的 15.7 美元,而 2016 年第1 季度AMOLED生产成本已经降至 14.3美元,低于LCD的14.6美元,可见OLED 产品的成本下降速度远高于LCD。另外,目前OLED的良品率也在逐步提升,这进一步降低的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根据 NPD Display Search的数据,当良品率达到 85%以上时,5 英寸 OLED 面板成本将与 LCD 面板趋于一致。根据 2016 年第一季度的成本数据,OLED小屏幕面板目前的良品率已经达到了85%;大尺寸方面,LG Display OLED 事业部部长吕相德表示,FHD OLED 电视面板良品率已达到80%以上,达到LCD的良品率水平。与此同时,OLED的良品率还在持续的提高。 在逐步解决OLED大规模发展的瓶颈之后,它的发展速度就显示出惊人的水平。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全球的OLED显示期间产值达到11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9%。预计2016年全球OLED显示器件的销售额将达到15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6%。根据 UBI Research 的报告,到2020年底 AMOLED 面板市场规模将达到67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45.4%。

OLED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的应用市场首推智能手机,特别是高端智能手 机在OLED的大规模应用上有着引导作用。三星手机的高端系列,一直以来都是采用OLED屏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三星电子的OLED用于专供自家的高端手机。目前,在国内的华为、VIVO、OPPO、小米、乐视等手机品牌也开始在高端机型上配置OLED。2016 年中国市场上搭载OLED面板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8800万部,占比继续上升至19%,增速预计超过50%。

图表 31:国内部分采用OLED屏幕的手机

在智能穿戴设备上,柔性OLED将大放异彩,增长迅速。柔性可弯折是 OLED 屏幕最大的优势,也是未来推动其在可穿戴设备市场应用的关键。同时OLED能够自发光,面板可以做的很薄的同时有着优秀的对比度性能。目前在Apple Watch

35

和华为Watch上面均使用OLED屏幕。可穿戴设备也成为OLED市场上另一个需求的增长点。根据 CCS Insight 的预测,2020 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销量为 3.14亿台, 市场价值将达到 19.7 亿美元, 比 2016 年分别增长 191 %和60%,其中 2020年智能手表的市场价值将达到 11.4 亿美元,占可穿戴设备市场价值的 57.9%。 据HIS 预测, 2019 年柔性屏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渗透率将达到 27%在VR显示中,OLED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OLED解决了液晶屏容易导致拖影和模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 VR 显示中眩晕和分辨率的重要瓶颈。OLED技术可以将传输图像到显示器的时间减少到了微秒级,使 VR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产物。Oculus、索尼VR、HTC的Vive均采用OLED屏幕。根据 CCS Insight的预测,2016至2020 年间,全球VR 设备将实现销量的爆发,从1500万台增长到9500万台, 对应市场价值将从1.7亿美元增长到14.5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8.6%和70.9%。VR的市场需求的增加也成为OLED需求的一个增长点。

在电视领域,OLED也在逐步的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取市场的认可。在显示效 果优异的同时,目前成本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推广阻力。2013 年 LG 发布的55 寸 曲面 OLED电视在中国市场销售价格高达6万元,是液晶电视的10倍左右。但 到 2016 年,LG 推出的分辨率更高的55寸OLED电视售价不足 1.5 万元,同样尺寸的液晶电视价格则集中在5000元左右,价差缩小至3倍。在中小尺寸的OLED成本可以与LCD相当的情况下,大尺寸的OLED仍然面临成本过高的情况。但是成本下降的速度在进一步的加速中,在未来OLED电视的面板需求,将会对OLED带来非常大的增量空间。

另外,在照明领域,尤其在 OLED 车载照明领域,将有望引领 OLED 照明的主流市场。根据 UBI相关数据显示,今年 OLED 车载照明面板的市场份额大约只有2000万元。但是,从 2017年开始将迅速增长,据估计2019年OLED车载照明 市场份额将达到20亿元,届时也将超过OLED室内照明市场,2019年 OLED室内照明市场预期为12亿元左右。此外,截至2020年,OLED车载照明将占据高达55亿元的市场份额,也将持续拉大与OLED室内照明(约33亿元)的差距。 从2020年开始,OLED室内照明市场会突飞猛进,大约2023年会重新超过OLED过去在汽车照明行业的销售额。

4.3 主要公司分析

OLED的市场空间巨大,应用场景清晰,需求空间潜力也在逐步的打开。我

36

们在完成对OLED产业链的分析之后,在TMT方面推荐的标的是中颖电子和正 业科技。

中颖电子:OLED驱动芯片的国内龙头

MCU业务稳健增长。公司主要从事以单片机为核心的集成电路的设计和销售,具有轻资产的运营特质。MCU 业务增长稳健,在家电、机电领域具有优势地位,在小家电类 MCU 全球市占率超过 20%。大家电市场也在积极投入,有望近期取得量的突破。MCU业务营收占比接近60%,是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

电源管理芯片急速增长。电源管理芯片主要是锂电池计量和保护芯片,出货 以国内南方的白牌电池为主,目前在二线市场市占率达五成。公司总业务中,电 源管理芯片业务增长速度最快,营收占比由去年的6%左右增加到今年前三季度10%以上。

OLED驱动芯片国内龙头。本业务是公司未来的重要增长点,已经向和辉光 电提供量产,与其他面板厂家也在接洽。随着明后年OLED产能的逐步放量,公司的OLED驱动芯片作为国内的领跑者,在对台湾、日韩的国产替代过程中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接下来2016/2017/2018年的收入分别为:5.56/6.94/8.95亿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2/ 1.10 /1.52亿元,对应的EPS分别是:0.43/0.58/0.8,考虑到接下来的几年随着下游需求的持续扩大,以及国产替代的不断深化,公司业绩有望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给以“买入”评级。

正业科技:电子自动化设备领先企业,OLED组装/检测装备的潜在龙头

PCB设备业务稳健发展。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电子自动化设备企业,传统业务是PCB辅助材料及加工检测设备龙头。提供PCB精密加工检测设备及辅助材料。 传统业务优势非常明显,在国内大部分PCB制造企业是公司的客户。随着PCB行业的复苏,国内市场进口替代的不断深入,公司PCB业务将保持稳健的增速。锂电池X光检测设备国内龙头。本业务依托于PCB领域起家,逐步进入消费锂电池和动力锂电池的检测。目前在该业务公司在国内市场份额占到 70%。公司受益于锂电池需求的扩大,后续业务增长极具期待。

OLED自动化设备潜在龙头。公司通过并购集银科技,切入液晶模组自动化 设备领域,公司在液晶面板行业,有较好的竞争优势,并且在CMOS、OLED和 双摄像头模组设备等新产品上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集银科技主要业务得到海外高

37

端客户的认可,后续将进一步的开拓国内市场的空间。公司在OLED设备以及开始小批量供货,在不断对OLED领域的投资,公司有望受益OLED面板产能的扩张。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接下来2016/2017/2018年的收入分别为:6.35/10.85/13.92亿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8/ 2.18 /2.75亿元,对应的EPS分别是:0.65/1.20/1.52,考虑公司接下来在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X光检测、自动化生产线和OLED模组设备方面,给公司带来业绩提升空间,我们给予“买入”评级。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