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柯尔伯格“三位一体”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21-06-20 来源:独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柯尔伯格“三位一体”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刘佳琦

来源:《硅谷》2008年第09期

[摘要]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一脉相承,这一理论描述了道德认知结构不变序列的普遍发展过程。以往学者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某一个维度的介绍和分析,则旨在全面审视该理论所体现的三个维度及其内在的逻辑性和相关性,在使理论“回家”的同时,力图凸显对当今学校德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柯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510127-01

一、柯尔伯格把西方道德教育哲学划分为三大流派

浪漫主义、文化传递论和进步主义。前两种是他所批判的道德教育哲学,后一种是他所继承的道德教育哲学。

浪漫主义源自卢梭的教育思想。这种道德教育哲学认为,道德是发自人心的一种判断善恶的本性。来自儿童内在的东西是其发展的重要方面,教育环境要创设一种让内在的“善”得以施展和内在的“恶”得以控制的条件,而不是让这些东西受到成人文化压力的钳制。其采用的教育策略就是成就预测,就是按照社会需求或今后人们可能的成就制定某种可操作的教育程序,把道德教育看作应付社会技能的工具,造成教育的独断性和个体价值的随意性。

柯尔伯格所继承的道德教育哲学是进步主义,源自杜威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哲学认为,道德教育必须兼顾儿童与发展中的社会或环境之间的自然交互作用,其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和谐发展。进步主义的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认为心理是一种内部组织结构性发展体系,是内外部交互作用发展的产物;进步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是机能主义或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它把知识作为探究者与问题情境的互动平衡关系,即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由此进步主义采用发展的策略实施其道德教育,它把发展看作是一种沿着有序的阶段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主张用教学来促进儿童与社会的自然交往,推动儿童的道德判断向较高阶段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在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因此,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既不是来自先天成熟,也不是后天的强加,而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结果,这也是道德讨论法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阿基米德点)。这一发现对于思想品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思想品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而且表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不是简单合一的或同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这反映了人们对品德认识的方法论上的转变。 在柯尔伯格看来,道德准则不是与生俱来的,随着个体的逐渐发展,人们都在进行积极的建构。在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中,也包含着这样的心理学观点:道德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并且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关键期。柯尔伯格明确指出这六个阶段是浑然一体的,不能将其人为的割裂开来,表明道德发展的连续性,所以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必须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阶段性则预示着三水平质的变化。心理发展不仅是量的积累过程,更要体现质的飞跃。量变到质变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就是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同时,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也折射出道德发展的关键期,每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同样的道德两难问题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的反应基本上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意味着儿童没一种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周围环境必须给予有效的刺激,否则将不利于儿童道德品德的形成。

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虽然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思想

但其理论本身却是浑然一体的,只是我们为了更有效地透视其理论的结构和深刻的内涵,在逻辑上、学科体系方面人为的划分这样三个部分,我们的目的不外乎是在探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精髓的前提下,为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

虽然柯尔伯格不是道德教育方面的专家,但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学校道德教育却有着广泛的启示意义。

(一)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发展是平行的

一切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策略,也必将有利于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从柯尔伯格的研究中已知,个体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一个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个体的思维,特别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逻辑思维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和道德发展有某种程度的平行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向他们灌输某种具体的道德规则。 (二)分析和把握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常常由他们自己来产生道德价值”。因此,在对个体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注意儿童自己做出的道德判断”。虽然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顺序不变,但并不是所有学生的道德能力都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着。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处在同一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年龄。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根据学生道德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逐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三)道德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

鉴于此,在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柯尔伯格提出了“认知发展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诱发认识冲突和积极思维。该方法强调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给学生设置各种问题情景(如两难故事)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道德兴趣,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和情景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法),教师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对道德故事情景中冲突性权利和义务做出是非判断,去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此法也是柯尔伯格论证其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最主要的依据。其实无论是“认知发展方法”,还是“隐性课程”,其共同点都是反对道德灌输,强调个体参与和主动建设是道德发展的前提。

尽管后人对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一些质疑,如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发展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等,但他的理论总体上是意义深远的。在理论上,他的道德判断研究结果基本上正确揭示了人类个体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上,他的“道德两难故事”的设计有较高的借鉴和发展价值;在研究方法或宏观理论框架的建构上,更加注重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辩证关系,将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构成一套体系完整、相互印证的“三位一体”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些促进了学校德育进一步科学化,提高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