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练习 1.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西游记》中的一段文字。
那________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
(1)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________
(2)《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________
(3)为什么说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西游记》这部小说也许更像一个励志故事?请简要回答________。 【答案】 (1)观音菩萨 (2)斗战胜佛
(3)示例:《西游记》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苦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选文选自《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观音菩萨。
(2)《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猪悟能封为净坛使者;沙悟净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 (3)题干问《西游记》这部小说更像一个励志故事的原因。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先说说什么叫励志,“励”字古同“厉”“砺”,有磨炼,振奋的意思。“志”字最初是“之”字下面一个“心”字,“之”字的意思要去的地方,和心合起来就是心要去的地方就叫做志,现在通俗的讲叫理想。有一句话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任何一个理想的实现都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孙悟空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断战胜自己磨砺意志的过程。因此他最后成的佛叫斗战胜佛。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放弃,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勇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成功。 故答案为:⑴观音菩萨; ⑵斗战胜佛;
⑶示例:《西游记》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苦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⑵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⑶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部(类)中外文学名著。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作者在《琐记》中提到他喜欢看的一本书是①________;(A.《天演论》;B.《西游记》;C.《三国演义》;D.《山海经》)
在《五猖会》一文中写到父亲让我背②________,让我感到痛苦;(A.《三字经》;B.《论语》;C.《鉴略》;D.《幼学琼林》)
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③________的照片;(A.孔子;B.孙中山;C.闰土;D.藤野先生)
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鞠挞的文章是④________。(A.《父亲的病》;B.《无常》;C.《五猖会》;D.《狗·猫·鼠》) 【答案】 A;C;D;B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时,识记相关的内容。作者在《琐记》中提到他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故选A。在《五猖会》一文中写到父亲让我背《鉴略》,故选C。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藤野先生的照片,故选D。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鞠挞的文章是《无常》,故选B。 故答案为: A 、C 、D 、B
【点评】本题考查肯定是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名著的阅读和基本常识的积累。
3.运用你课外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________》。“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故事都出自这本书。你还能说出这本书里的两个故事吗?________ (2)《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用的兵器叫________;西天取经成功后,孙悟空被封为________。
【答案】 (1)伊索寓言;狮子国王、乌鸦与狐狸、龟兔赛跑 (2)如意金箍棒;斗战胜佛
【解析】【分析】(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很多,如《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猫和母鸡》《驴和骡子》等。
(2)《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用的兵器叫如意金箍棒。原是太上老君冶炼的神铁,后被大禹借走治水,治水后遗下的定海神珍铁,放在东海。斗战胜佛是佛教里面著名的“三十五佛”中的一位。《西游记》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孙悟空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故答案为:⑴ 伊索寓言 ; 狮子国王、乌鸦与狐狸、龟兔赛跑
⑵ 如意金箍棒; 斗战胜佛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作者和故事情节的把握。 ⑵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西游记》把握重点情节。
4.根据阅读名著完成下列题目。
(1)《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①________集(文体) ,作者是现代作家②________。《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话③________(文体),作者是④________。
(2)为了提高同学们对文学的兴趣,语文老师决定在班级举办《朝花夕拾》读书交流会,请你编写推荐语,向其他同学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A.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讲述了作者入学前后的一些富有童趣的事。
C.这本书里的《二十四孝图》中提到了“老莱娱亲”“卧冰求鲤”等故事,作者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很有教育意义。
D.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自私自利的衍太太,有沉醉于读书的寿镜吾老师,还有追求革命但备受打击迫害的范爱农……
(3)《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几个名号,如:石猴、孙行者、斗战胜佛、齐天大圣、美猴王等。请结合下列情节,将与之相对应的名号填在横线上。
在花果山他率先进入水帘洞,被众猴拜为“①________”;从龙宫得了金箍棒,到幽冥界的生死簿上除了名,被龙王和冥王告上天庭,玉帝接受太白金星的建议,招安孙悟空上天,封他官职为弼马温,让他管天马;因不满在天庭只做个弼马温,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接受独角鬼王的建议,自封为“②________”;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被唐僧救出,听说他已有“孙悟空”的法名,就给他起个混名,即“③________”。 【答案】 (1)散文集;鲁迅;小说;吴承恩 (2)C
(3)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
【解析】【分析】(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因此C错误,故选C。
(3)美猴王是孙悟空发现水帘洞后起的名。孙悟空是它拜师学艺时起的名。弼马温是它在天宫的第一个官职。齐天大圣是它与天庭翻脸后的自称。行者是取经时的称号。斗战胜佛是到天竺后的封号。①结合“在花果山他率先进入水帘洞,被众猴拜为”可知,这一情节是在他拜师学艺之前,并且此时已经被其他猴子封为首领,因此应称为“美猴王”。②结合“自封”可知,这是一个孙悟空给自己的称号,只能是“齐天大圣”。③结合“被唐僧救出,听
说他已有‘孙悟空’的法名,就给他起个混名”可知,此时应该是孙行者。 故答案为:⑴① 散文集 ;② 鲁迅 ;③ 小说 ;④ 吴承恩 ⑵ C
⑶① 美猴王 ;② 齐天大圣 ;③ 孙行者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名著作者、作品、作品内容及体裁。 ⑵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情节的掌握,作答时需要依据原著内容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名著《西游记》中主要人物之一的孙悟空的名号以及来历,答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故事情节,孙悟空的经历,名号的由来等,细读记准是平时读书非常重要的一点。
5.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题。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选段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作者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________,开始出版时名为________。
【答案】 《五猖会》;鲁迅;《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解析】【分析】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从“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可知,文段出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故答案为:《五猖会》;鲁迅;《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6.从《西游记》中选取一个人物及其相关故事,写出下联。 上联: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下联:________
【答案】 示例:孙行者智调芭蕉扇(猪八戒大战流沙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解析】【分析】本题作答,要从《西游记》中选取一个人物并概述其相关的事件来拟写作答。采用宽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孙行者智调芭蕉扇(猪八戒大战流沙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要做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7.以下歇后语都是出自名著《西游记》,请你根据意思填出人物名。 ①________斗孙悟空——你变我也变 ②孙悟空打________——倒打一耙 ③________给唐僧送饭——假仁假义 【答案】 二郎神;猪八戒;白骨精
【解析】【分析】考查名著中的歇后语。二郎神斗孙悟空,以变应变,你变我也变。倒打一耙是指自己做错了,不仅拒绝别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对方。孙悟空打猪八戒——倒打一耙。白骨精趁孙悟空去化斋,便要捉唐僧,想吃他的肉。因左右有猪八戒、沙僧保护,她不敢靠拢,便摇身一变,变了个花容月貌的女子,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向唐僧走来。白骨精首先弄了几个馒头,给唐僧一行人,可是被悟空识破,但唐僧悔心不改,结果中了白骨精的奸计。白骨精给唐僧送饭——假仁假义;没安好心。 故答案为: 二郎神 ; 猪八戒 ; 白骨精
【点评】本题考查歇后语的把握,注意结合《西游记》内容和人物及事件,明确涉及的人物。
8.初一(1)班开展《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活动,小明在读《狗·猫·鼠》的过程中提出了3个问题,你能帮他解释吗?
(1)鲁迅饲养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是怎么死的?
(2)同样一种动物——猫,为什么在鲁迅的笔下让人见之生厌,而在郑振铎的笔下犹如相伴的小侣?
(3)我很喜欢猫,但我的同桌特别讨厌猫,我们应该怎样相处? 【答案】 (1)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2)【示例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喜好,文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鲁迅讨厌猫,所以他笔下的猫让人见之生厌;郑振铎喜爱猫,所以他笔下的猫让人觉得可爱。 【示例2】作者表面上写的是对动物的看法,实际上是对人的看法、社会的看法……
(3)示例:尊重彼此的喜好,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打扰(干预/改变)对方。
【解析】【分析】(1)根据原文“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可知,隐鼠是被长妈妈给踏死了。
(2)鲁迅讨厌猫的原因有三:猫欺负和折磨弱者;猫有一副令人仇恨的媚态;他的嗥叫令人心烦。而郑振铎笔下的猫则温柔可爱,讨人喜欢,性格讨喜,而且因为他冤枉了猫而感到愧疚和自责,以此反省自己,因而让人觉得相伴如小侣。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比如:我可以先让同桌分享他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再分享自己和小猫的故事,让同桌感受小猫的可爱。 故答案为:⑴ 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⑵ 【示例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喜好,文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鲁迅讨厌猫,所以他笔下的猫让人见之生厌;郑振铎喜爱猫,所以他笔下的猫让人觉得可爱。 【示例2】作者表面上写的是对动物的看法,实际上是对人的看法、社会的看法…… ⑶ 示例:尊重彼此的喜好,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打扰(干预/改变)对方。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熟读名著,掌握名著的基本内容、经典情节、精彩片段,注意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度imz内容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中,理解文中的内容,注意在平时阅读名著时注意掌握基本的内容,考生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对名著或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阐述。
9.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原题为《________》,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其中《五猖会》记述了“我”儿时盼望观看________的急切、兴奋地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和痛苦的感受,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体。 选段中的“裙钗”指的是谁?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答案】 (1)旧事重提;迎神赛会
(2)“裙钗”指的是罗刹女(铁扇公主)。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要“为子怀仇恨泼猴”。
【解析】【分析】(1)《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据此可填写作答。
(2)根据文本内容,所描写的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情节。唐僧师徒四人火焰山受阻,孙悟空前往芭蕉洞找铁扇公主(裙钗,罗刹女)借扇子,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是红孩儿的母亲,在之前师徒四人路过火云洞的时候,“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后被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自此母子分离。因此事铁扇公主怀恨在心,所以她要“为子怀仇恨泼猴”。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旧事重提;迎神赛会
⑵ “裙钗”指的是罗刹女(铁扇公主)。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要“为子怀仇恨泼猴”。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名著基本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在阅读名著时注意对名著的基本常识、基本内容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内容,注意对精彩片段、经典情节、人物形象等的了解和掌握。注意对材料的阅读好相关的提
示。
10.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一朝天气炎热,群猴去那山涧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跳过桥中间,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大字。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床石凳,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众猴欢喜,都道:“你带我们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那些猴也都进去了……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有删改)
(1) 概括这段故事的主要内容。
(2) 美猴王后来又叫孙悟空,是________给取的法名;后来跟随唐僧取经,唐僧为他取法号________;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________。
(3)美猴王的形象兼具神性、猴性、人性,结合选文内容和原著试做分析。 【答案】 (1)介绍石猴的出生和他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2)菩提祖师;行者;斗战胜佛
(3)神性:本是仙石受日月精华孕育仙胞,迸裂产石卵化石猴;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猴性:有猴子一样的相貌、动作,长得一副猴相,雷公嘴、毛脸,具有猴子机敏、好动的习性。人性: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文段中的形象有担当,看重信用,取经路上嫉恶如仇,行侠仗义。
【解析】【分析】(1)结合“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可知第一段介绍石猴的出生。结合“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可知第二到第五段写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经过。故概括:介绍石猴的出生和他成为美猴王
的经过。
(2)孙悟空有几个不同的称呼。美猴王——孙悟空发现水帘洞,成为众猴之王,众猴所取。孙悟空——拜菩提祖师为师时,菩提祖师所取。弼马温——受天庭招安,封为专职饲养天马的小官。孙悟空当时误以为弼马温官职很高。齐天大圣——孙悟空发现受到天庭蒙骗,大怒,返回花果山,为自己所取,以示与天庭齐平。孙行者——孙悟空跟随唐僧后,为唐僧所取。斗战胜佛——孙悟空一路上保护唐僧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3) “神性”指孙悟空身上有神明、神灵的形象,结合“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可知孙悟空本是仙石受日月精华孕育仙胞,迸裂产石卵化石猴。并且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 “猴性”指孙悟空身上有猴子的一些特征。一方面是指长相上的,有猴子一样的相貌、动作,长得一副猴相,雷公嘴、毛脸;另一方面他身上有猴子的一些特点,他具有猴子机敏、好动的习性。 “人性”指孙悟空身上有人的形象,从大闹天宫等情节中看出,孙悟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在取经的过程中,他是保护唐僧的主力,看重信用,嫉恶如仇,行侠仗义,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故答案为:⑴ 介绍石猴的出生和他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⑵ 菩提祖师 ; 行者 ; 斗战胜佛
⑶ 神性:本是仙石受日月精华孕育仙胞,迸裂产石卵化石猴;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猴性:有猴子一样的相貌、动作,长得一副猴相,雷公嘴、毛脸,具有猴子机敏、好动的习性。人性:有人的动作语言和思想,文段中的形象有担当,看重信用,取经路上嫉恶如仇,行侠仗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语段内容的概括。根据文后给出的注释,可知其出自《西游记》第一回,再阅读
内容,即可知文段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识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称呼有: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作答时结合小说的介绍和描写,分别从“神”“猴”“人”三个角度来分析作答。
11.走进名著
A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扇,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扇,更着百倍;又一扇,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
上面文段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文段中的A指的是________(人物),请再写一个与A相关的故事情节:________。
【答案】 西游记;吴承恩;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等
【解析】【分析】结合文段中“尽力一扇,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扇,更着百倍;又一扇,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可知文段节选自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文段中A是孙悟空,因为他借去的是假扇,所以火焰山的火越扇越旺。与孙悟空相关的情节如:参加蟠桃盛会,定住七仙女,调弄赤脚大仙,偷吃蟠桃、仙酒、仙肴、仙丹,大闹天宫,
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等。
故答案为:《西游记》;吴承恩;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等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通读语段,明确出处、作者及相关人物和情节。
12.名著考查。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先言拜借芭蕉扇,不展骁雄耐性柔。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体。 (1)这段文字节选自________(人名)创作的________(作品)。 (2)文中的“裙钗”指的是________。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答案】 (1)吴承恩;《西游记》
(2)“裙钗”指的是罗刹女(铁扇公主);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要“为子怀仇恨泼猴”。
【解析】【分析】(1)由“猴王”“罗刹”可知语段出自《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2)第59回至61回写孙悟空一行四人路过火焰山,向铁扇公主“三调芭蕉扇”扇灭火焰的故事。“裙钗”指的就是罗刹女(铁扇公主)。铁扇公主(罗刹女)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的母亲,因为观音菩萨降伏红孩儿,让他做了善财童子,导致红孩儿受人管制,母子分离,而迁怒悟空。
故答案为:⑴ 吴承恩 2、《西游记》
⑵ “裙钗”指的是罗刹女(铁扇公主);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要“为子怀仇恨泼猴”。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基本的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熟读名著。理解名著的内容,结合选段的内容准确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名著,掌握名著的基本内容、精彩片段、经典情节,注意对 名著人物形象的了解和概括。
13.阅读《西游记》中的选段,完成题目。
却说那童子野性不定,见那腿疼处不疼,臀破处不破,头挽了三个揪儿,他走去绰起长枪,望菩萨道:“那里有甚真法力降我!原来是个掩样术法儿!不受甚戒,看枪!”望菩萨劈脸刺来。恨得个行者轮铁棒要打。
(1)语段选自《西游记》第四十二回“大圣股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从中可以看出红孩儿________的性格特点。
(2)“观音慈善缚红孩”,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说说观音收服红孩儿的起因和经过。
【答案】 (1)桀骜不驯(傲慢)
(2)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和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很厉害,孙悟空一时难以降服,只好向观音菩萨求助,观音用玉净瓶的甘露熄灭了三味真火,收服了红孩儿。(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考查对名著中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分析。解答时,要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进行分析。从文段“那童子野性不定”、“那里有甚真法力降我!原来是个掩样术法儿!不受甚戒,看枪!”和“望菩萨劈脸刺来”中语言和动作描写可以看出红孩儿自恃法术高强,桀骜不驯、傲慢无礼的性格特点。
(2)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和主要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平时的的阅读积累,表述清楚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示例: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和孙悟空大战,假扮观音菩萨骗擒猪八戒。孙悟空一时难以降服,去落伽山请来真观音菩萨,观音用玉净瓶的甘露熄灭了三昧真火,收服了红孩儿,让他做了善财童子,最终成了正果。
故答案为:⑴ 桀骜不驯(傲慢)
⑵ 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和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很厉害,孙悟空一时难以降服,只好向观音菩萨求助,观音用玉净瓶的甘露熄灭了三味真火,收服了红孩儿。(意对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结合文段内容理解。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14.阅读下面外国名著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春天,在太阳落山前一刻钟,你背着枪,不带狗,到树林里去。你在靠近树林边缘处给自己找一个地方,向四周探望一下,检查一下弹筒帽,对同伴互相使个眼色。一刻钟过去了。太阳落山了,但是树林里还很明亮;空气清爽而澄澈;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嫩草像绿宝石一般发出悦目的光彩,……你就等待着。树林内部渐渐黑暗起来了;晚霞的红光慢慢地沿着树根和树干移动,越升越高,从几乎还未生叶的低枝移到一动不动的、睡着的树梢。
(1)语段出自名著《________》,作者是俄国作家________。 (2)上语段主要属于哪种表达方式?你觉得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评价一下这部作品。 【答案】 (1)猎人笔记;屠格涅夫
(2)环境描写 或 景物描写,烘托环境,表现人物心理。 (3)围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围绕对农奴制的批评回答即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对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1)文段选自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猎人笔记》是一
部借猎人出猎的见闻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纪实作品,它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 (2)文段是对傍晚的树林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细腻传神,充满诗情画意,环境描写一般有烘托环境,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理等作用。
(3)《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故答案为:⑴ 猎人笔记;屠格涅夫
⑵ 环境描写 或 景物描写,烘托环境,表现人物心理。 ⑶ 围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围绕对农奴制的批评回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名著的文学常识的掌握,要求考生注意对名著知识点的掌握,注意识记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要求就是熟读选段,理解选段的内容,结合选段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阅读评价,要求考生熟读名著,理解明确的内容、主题,注意要反复阅读名著,正确把握和理解名著。
15.品读经典之美。
(1)有人说“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的前行”,这句话给你怎样的阅读启示?以《<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为例,作简要说明。
(2)《西游记》第一回就交代了孙悟空是由仙石孕育而生的,“石性”精神贯穿他整个取经过程。选取下面情节,结合你的阅读体会,阐述孙悟空“石性”精神的具体表现。 A.大闹天宫 B.三打白骨精 C.三借芭蕉扇
【答案】 (1)读经典作品,能丰富人生阅历,汲取智慧,增加文化积累,涵养个性情操,获得思想启迪,引导我们更好前行。《<论语>十二章》,展现了中国古人求知、学习、立德、修身、为人等多方面的思想和智慧,有很强的的现实意义。比如“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借鉴作用;“安贫乐道”“不慕富贵”“志存高远”等优秀品质流传至今,引导我们坚守高尚情操,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孙悟空的“石性”精神具体体现:①孙悟空欲与天帝分庭抗礼、平起平坐;最后因王母娘娘竟无视他,蟠桃会也不邀请他,一怒之下,大闹天宫,发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出桀骜不驯、敢作敢为的反抗精神。②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被师父唐僧三次驱赶,回花果山后闻知唐僧有难,不计前嫌前往相救;三借芭蕉扇中,孙悟空被扇、被骗、被打,不屈不挠,最终扇灭火山,护唐僧西行,表现出了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战斗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阅读启示。要求结合《<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谈。首先理解“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的前行”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读经典作品,能丰富人生阅历,汲取智慧,增加文化积累,涵养个性情操,获得思想启迪,引
导我们更好前行。然后结合《<论语>十二章》中的经典句子谈给自己的启示。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石性”精神即桀骜不驯、勇于抗争的精神。孙悟空在取经前后,他的反抗精神、率真个性、顽强不屈的品质得到完美的体现。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与象征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天庭诸神斗。面对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时从不行臣子之礼,每次参见都昂首挺胸,口称“老孙”;当他发现弼马温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养马小官时,觉得自己受了骗,“心头火起”拿着金箍棒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直接打出“齐天大圣”的旗号,欲与天帝分庭抗礼、平起平坐;最后因王母娘娘竟无视他,蟠桃会也不邀请他,一怒之下,大闹天宫,发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豪言壮语。这一时期孙悟空痛快淋漓地反抗着他认为不合理的一切,他桀骜不驯、率真大胆的性格即“石性”精神在这一部分得到了极致的凸显。
故答案为:(1)读经典作品,能丰富人生阅历,汲取智慧,增加文化积累,涵养个性情操,获得思想启迪,引导我们更好前行。《<论语>十二章》,展现了中国古人求知、学习、立德、修身、为人等多方面的思想和智慧,有很强的的现实意义。比如“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借鉴作用;“安贫乐道”“不慕富贵”“志存高远”等优秀品质流传至今,引导我们坚守高尚情操,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孙悟空的“石性”精神具体体现:①孙悟空欲与天帝分庭抗礼、平起平坐;最后因王母娘娘竟无视他,蟠桃会也不邀请他,一怒之下,大闹天宫,发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出桀骜不驯、敢作敢为的反抗精神。②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被师父唐僧三次驱赶,回花果山后闻知唐僧有难,不计前嫌前往相救;三借芭蕉扇中,孙悟空被扇、被骗、被打,不屈不挠,最终扇灭火山,护唐僧西行,表现出了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战斗精神。
【点评】(1)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题型,名著阅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不近要“博文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2)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平时看名著要识记作家、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