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_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八单元除加除减练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22-02-28 来源:独旅网


信息窗2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练习)

教学内容:第95—96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除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第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习除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除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算理。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着旅游团来到了景区,解决了游客们在水上乐园售票处买票和买矿泉水的问题,那么同学对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呢,老师这节课想考考你们,你们敢于挑战吗?

二、回顾练习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巩固混合运算顺序。

三、自主练习

第1题一个大气球比一个小气球贵多少元?

除减的基本练习,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看图,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其中有一条隐含的数学信息,3个大气球花了12元,根据这个信息可以先求出买1个大气球花了多少钱,然后求1个大气球比1个小气球贵多少元,学生理清思路后,独立完成。

第2题:还剩几篮?

除减的练习。练习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将两幅图串联起来,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从信息出发或抓住“还剩下几篮”,这一问题,分析出要先求出中间问题“一共装多少篮”,再求出最后的问题。

第3题:解决问题

除加的练习。练习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从问题出发。分析要先求出花40元买了多少张,然后加上原来的10张就是现在贴画的张数。

第4题:一共能插多少瓶花?

除加的练习。图中的数学信息需要学生仔细去观察,找到隐含的数学信息。已经插了

两瓶花,,每瓶3枝,再加上已知的还有24枝,根据这些信息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第5 题:巩固乘除法口算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直接说出得数。

巩固两步混合运算的练习。

第6题:

巩固乘加(减)解决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后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第8题:达标测试

先减后除,练习时让学生,认真读题,找出数学信息,然后独立解答,重点让学生讲清解题思路。

四、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练习)

13+17=30(人) 36÷4=9(个) 80-60=20(元)

30÷5=6(组) 9+4=13(个) 20÷4=5(元)

答可以分6组 。 答:每根跳绳5元

钱。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练习课》学情分析

“乘加(减)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

教材通过游人来到景区购票、买矿泉水的情境,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效果分析

1、重视解题思路的交流。解决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本节课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内交流、班内汇报,在质疑中理清解题思路。

2、把解决问题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教学中并没有单纯的讲授记忆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结合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理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更利于学生自主归纳总结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用好错误资源。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

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在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时,加减法在前面时,容易先算加减法,再算除法,这一点学生容易出错,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如果先算加法或减法就会改变题目的意思,并把错题整理成集,好好利用这一资源。

4、使用建议:本节课是对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顺序的探索与总结,教学时借助采摘节的情境解决问题,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解决、归纳总结。

5、需破解的问题: 加减法在前面、除法在后面时,容易先算加减法,再算除法,怎样设计教学思路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理解并记住先算除法,而不是马虎出错呢?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练习课》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练习课》评测练习

1、二年级有女生13人,男生17人,共有学生( )。如果每5人一组做实验,可以分( )组。

2、同学们参加体操比赛,男生32人,女生24人,把他们平均分成8组,每组 ( )人。

3、老师有4盒乒乓球, 每盒6个, 借给同学8个, 老师现在还有几个?

4、有20个苹果, 吃了2个, 把剩下的每6个放入一盘, 可以放几盘?

5、王师傅要生产80个零件,已经生产了32个,剩下的每天生产8个,还需要多少天?

6、商店进了42个灯泡,每6个装一盒,已经卖了2盒,还剩几盒?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练习课》课后反思

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在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多下功夫。通过着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加强口算的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在混合计算的过程中就暴露出了学生口算不过关的现象。因此,应在新课前的复习中先进行一组口算练习,口算练习应该持之以恒。

二、运用知识的迁移 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有了前面“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知识的基础,学生可以顺利的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觉地把计算与应用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先算除法的印象就可以了。

三、进行习惯的培养 虽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都知道了在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养成学生在先算的式子下面划横线的习惯就很有必要了。当然,也要提醒学生进行复查。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练习课》课标分析

《课标》(2011年版)第一学段“学段目标”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的要求。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两步)的重要单元,是学生学习第二学段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加减、乘除或乘加、乘减的两步式题,本单元主要包括“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解决简单的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两方面的内容,重在梳理并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逐步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同级运算、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学习,学会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脱式计算,。

通过适量的专项练习、对比练习、综合练习等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先思考运算顺序再计算的解题习惯,巩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形成按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的技能。

二、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连续两问”应用题和列综合算式的知识经验,借助色条图,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解决“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知识经验,把已知信息在色条图上表示出来,直观地发现和提出中间问题,并借助色条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提供直观的支撑。

通过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讨论交流中,逐步理解和掌握借助色条图解决问题(两步计算)的策略,在反思、总结中,让学生明白“要解决需要两步计算的问题,必须先解决中间问题”的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准确计算、规范书写等学习习惯,同时更要注重指导与鼓励,让学生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解题思路,学会认真倾听,理解他人想法,逐步实现算法的优化,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