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册(必修2)

来源:独旅网



集美中学高中生物选修II实验报告(一)

实验名称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实验时间

年月日

班级名称

高二( )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打下一定的基础。

实验原理

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又会

随机结合成合子。因此,杂合子杂交后发育成的个体,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比

材料用具

小塑料桶2 个,2 种色彩的小球各20 个。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1.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2.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这表示让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每次抓取后,记录

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按上述方法重复做50100 (重复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

4.统计小球组合分别为DDDd dd 的数量,并将统计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5.计算小球组合DDDd dd 之间的数量比,以
及含有小球D 的组合与dd 组合之间的数量比,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结论上。

DDDddd=1:2:1 D dd=3:1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优)

B(良)

C(中)

D(差)

评价时间









集美中学高中生物必修II实验报告(二)

实验名称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实验时间

年月日

班级名称

高二( )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

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1、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上,用压片夹夹好。

2、调好显微镜在下观察,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件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左眼观察,右眼绘图)。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优)

B(良)

C(中)

D(差)

评价时间









集美中学高中生物必修II实验报告(三)

实验名称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实验时间

年月日

班级名称

高二()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了解自然界出现多倍体的原因

实验原理

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 纺锤体 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使细胞也不能 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结果,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材料用具

洋葱或大葱、蒜均为二倍体,卡诺氏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滤纸、纱布、烧杯、镊子、剪刀、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1)培养根尖:将洋葱放在装满清水的广口瓶,让洋葱的 底部 接触水面。2)低温诱导:待洋葱长出 3-5 cm 左右的不定根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的低温室(4℃)内,诱导培养36 小时。3)固定细胞形态:剪去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小时,以固定细胞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约95%的酒精 冲洗2次。

4)制作装片:取固定好的根尖,进行 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4 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与“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相同。

5)观察装片:先用低倍镜寻找 分生区 形态较好的分裂相。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为正常细胞的 2 倍。确认某个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再用 高倍镜 观察。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优)

B(良)

C(中)

D(差)

评价时间









集美中学高中生物必修III实验报告(一)

实验名称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实验时间

年月日

班级名称

高二( )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会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实验原理

_______浓度的生长素_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生长素类似物具有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材料用具

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或小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条。蒸馏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试剂瓶、烧杯、玻璃棒、矿泉水瓶。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 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所用药品包装说明上所列举的其他材料。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1.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置浓度为0.20.40.60.81245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矿泉水瓶中,深约。再取一矿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为对照,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2.制作插条: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 5-7cm 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面,下端要削成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每一枝条留3~4 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为一年生,留3-4 个芽

3.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 10 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4进行实验:设置 10 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25-300C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优)

B(良)

C(中)

D(差)

评价时间









集美中学高中生物必修III实验报告(二)

实验名称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实验时间

年月日

班级名称

高二( )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

实验原理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

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我们需要根据不同

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

材料用具

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1、确定调查对象。

2、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

有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3、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计数(附种群调查

记录表)

4 计算种群密度

计算种群密度以
所有样方内该种
群算术平均数作
为该的种群密度。

该算术平均值即为调查区域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应结合调查区域相关情况对该估算值作出生物学解释。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优)

B(良)

C(中)

D(差)

评价时间









集美中学高中生物必修III实验报告(三)

实验名称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时间

年月日

班级名称

高二( )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实验原理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__J____型增长变化

材料用具

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 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1 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 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____高压蒸汽___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 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__血球计数板__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_25__℃下培养7 天。

5.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 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 天。

酵母菌在恒温条件下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将培养7 天收集的数据绘制出酵母菌数量增长曲线

呈现“J型曲线。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优)

B(良)

C(中)

D(差)

评价时间









集美中学高中生物必修III实验报告(四)

实验名称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时间

年月日

班级名称

高二( )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初步学会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能对土壤中部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学会设计表格进行观察和统计。

实验原理

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材料用具

硬质金属饮料罐、诱虫器、吸虫器、镊子、载玻片、放大镜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本研究包括五个操作环节: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

类→统计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1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

要情况。(P76

2取样:可以在野外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缺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在实

验室进行观察。

3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

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

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

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管采集。采集到的

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4观察和分类:“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

识。(P76

5统计和分析:“统计和分析”,要求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

计表,并据此进行数据分析。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优)

B(良)

C(中)

D(差)

评价时间









集美中学高中生物必修III实验报告(五)

实验名称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实验时间

年月日

班级名称

高二()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了解微生物对土壤中的有机成分的分解作用,掌握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基本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

土壤是一种很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壤中包含了很多土壤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整个生态

系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土壤微生

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动物多样性调查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方面。

材料用具

土壤、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l、制取土壤浸出液,将土壤放人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

间备用。

2、取2 只烧杯,编号AB,分别加入等量(通常是10ml)的淀粉糊,并向A 烧杯中加入土壤浸出液(通常是30ml),B 烧杯中加入等量蒸馏水(通常是30ml)。

3、室温下放置一周后,分别取AB 烧杯中的溶液10ml,各放入两只试管中,分别标号A1,A2,B1,B2
4、在A1B1 试管中加入碘液,在A2B2 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 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 沉淀。CuOH2 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 沉淀),并进行沸水浴。

5、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优)

B(良)

C(中)

D(差)

评价时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