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堂质效之我见

2020-08-18 来源:独旅网
课堂质效之我见

执教几年来,无论是大会小会,专家讲座或是名师讲坛,听到的最多的就是关于课堂效率问题,当然诸多专家名师们也都或详细或简明扼要地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其中之捷径。但正如我们平时在课堂中授课一样,在学生未能将自觉能动地内化老师所授知识之前,知识还是为老师所拥有。所以虽然有关于课堂上自主互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许多有建设性的言论观点听的颇多,平时也积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当然也多次得到学生情绪高涨的气氛热烈的教学效果。但不知为何,每次的热闹过后,我心底始终觉得还欠缺点什么,而且还是极为重要的“什么”。同时我又发现,我心中的那个迷惑,不仅仅来自于自己的课堂,在听了许多的观摩课后,我在佩服同行们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的同时,心中的那个迷惑还是挥之不去:学生兴高采烈的一番热闹喧哗后,获取的信息有多少?输出的信息又有几多?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又得到多大的提升?难道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一节课里就只为几个新单词的听说反复进行机械的操练?难道一节45分钟的课堂仅仅可以空洞地承载几个新词的语音语义?在不断的迷惑和思索中,我强烈的意识到,我, 还有不少的同行们,似乎都还未能完全将学者专家们的理论观点内化。我们平时课堂的热闹,更多的是一种表面的喧哗。缺少的恰恰是一个“实”字。当然,这其中之缘由很多是因为我们对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理解不够透彻。

我们都知道,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则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新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要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

活动途径,并且是在语境和情景中去培养能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注意发挥,扩展,深入,引申,了结的语言技能的运用尤为重要。而我们很多时候热闹的课堂中所缺乏的也往往就是这些,从而便出现了华而不实的空洞场面。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去避免这些局面,课堂的质效到底该从何而来?这就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了。

以格式塔心理学家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主观组织和顿悟的过程,外界刺激的结构和学习者的原有经验对主观组织和顿悟有重要影响。而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则是动机和强化。因此,要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最常见快捷的方法也就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大家当然都非常清楚。因此老师们平时也都费尽心思地想出许多五花八门的各种游戏活动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方法当然无可厚非,它们的作用之大也真的不容忽视。但是,通过本人的多次听课,以及我对自己以往某些课堂的反思,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其中之“欠”和“空”。下面就以我曾经听过的两个示范观摩课型为例。第一个是示范课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课,这节课主要是学习有关动物名词。那位英语老师也真可谓是苦煞心思,教学过程中又是唱又是跳,既玩游戏又画画,甚至还和学生们学猫狗等动物的叫声,彼此再猜测那是什么动物,而学生们也确实都兴奋得满脸通红,课堂真是热闹非凡。然而,我们听课的老师都不难发现,整整一节课当中反反复复操练的也就是dog,cat,monkey等之类的动物名词,学生唯一用到的句型也只是I like…甚至在听声音辨别动物的过程当中也仅用到What do I like?而这一句都还是由老师来说的。整节课当中,老师既没引导学生去说What do I like?或让学生互相操练What do you like? What does he /she like?更没进行

其他句式和知识的延伸,一节课下来,学生会说的也仅仅是这几个动物名词,学生信息的输出仅限于词的表达。这对于已经不是学前儿童的学生来说,老师似乎在课堂上有点荒废了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时间。所以说这位老师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同时我们又必须从中意识到,在英语教学当中,除了追求课堂活跃形式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课堂内容的含量,即基本的语言形式的广度和语言意义的延伸,懂得如何以灵活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提供过程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内化。因为培养学生懂得在情景中用英语做事情,完成交际任务,解决实际问题才始终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二个示范课是初一的一节英语课,该英语老师在课堂中的激情和感染力确实也是令我们许多英语老师佩服不已,因为她所设计的游戏和活动在课堂中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竞争性,整个课堂气氛也是极其活跃。然而,直到下课的铃声响起,我们听课的老师始终是不知道她的课堂活动是围绕着什么主题内容或语言点,说白了,就是在她的这节课里,大家都找不出她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而且她所设计的课堂活动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不管是从年龄或他们的已有知识来说,都是过于简单,活动内容形式也还只是仅限于让学生做一个弹钢琴的动作其他学生就立刻说出play the piano之类的单词短语来,而这一活动确实也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整个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因为它能很容易地就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其实,这个活动形式原则上是很实用的,但我认为,如果活动内容过于简单或是旧知识,就比较适合用来作为warming up的教学步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整他们的学习状态。因为《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有关于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原则就明确地给我们指出,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语言知识的目标和语言能力的目标,把教材中的语言知始与任务活动结合起来。设计的活

动应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技能,培养信息能力。“Learn the language, not only about the language”这个教学理论大家早已熟悉,通过这两节课我倒觉得Learn the language, not only for fun.. 我认为,任何课堂语境和情景的设臵都必须紧扣“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和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的和“语言技能得到提升”这一方向去延伸语言知识和扩展课堂内容。在这过程当中,教师对课堂活动之间的连接和关系的把握也显得尤其重要,课堂中的任务太简单固然不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但任务过难或内容跨度太大也会阻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我过去的某节课中,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学习八年级Unit 5 Active animals 这一课时,我先向学生出示有关动物名词和特点的图片,通过学生观察描述后,我仅是引导式地带动学生认识了各个词音词义后便向学生布臵新的任务。在学生完成新任务的过程当中,我便发现有些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阻碍,尤其是到了让他们讨论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animals? How should we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这一环节时 ,能说的似乎也只是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也还只能断断续续地说一点点。由此看来,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上也不能操之过急,还得遵行以下原则:

第一,渐进分化的原则。学生在接触一陌生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一些。但随着学龄的增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逐渐成为一般到具体。第二,综合贯通的原则。从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是知识在纵向上的构建方式,知识的组织还应注重横向上的融会贯通。比如,将学过的知识和当前的学习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彼此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新材料意义的理解。横向的比较和联系既可以在材料中进行,也可以在观点对立的材料间进行。并列结合是促使知识综合贯通的典型方式。此

外,当今建构主义观共同主张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他们认为不应只教给学生基本技能和提供过分简单化的问题。相反,应鼓励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因为学校之外的世界很少有只需要基本技能和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复杂问题不只是难题,这些复杂问题应包含在学生将运用其所学知识与真实世界真实任务和活动联系起来,力求学用一致的学习情景。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授和影响学生的过程,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过程。因此,每节课都应有一定的目标。我们英语教师对教学行为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以及要达到的学习水平联系起来考虑,方式应该与诸如意图,具体学习目标和内容之类的因素联系起来,所选择的教学行为还必须与学生的成熟水平和经验相符号。

教学行为要有效,就必须把握好“适合”两字。既要适合教学目标,也要适合学生的能力,需要和学习风格方面的差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