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实录

来源:独旅网

  认识陈忠实,源自那部《白鹿原》,那部被誉为“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的《白鹿原》,只记得大学时为了借阅这本书,还曾上图书馆预约,它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终于借到手后,我读它的状态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于是,我喜欢上了这个作家。

  第一次教六年级时就对《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兴趣浓厚,只因它出自陈忠实之笔。第二次教,依然兴致不减。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点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与赞美。

  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课一开始,我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上完第二课时,有孩子跟我说:“老师,我觉得霍金就像这棵柳树!”多么强的领悟力啊,我们还没上第三课时,还没“由树及人”讲解这篇课文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孩子就能心领神会,我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开心地笑了。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要是能够让同学听了你的朗读能够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就更好了,谁愿意再来试试?

  3、在你的眼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4、同学们,作者站在茫茫高原,一眼望去,这里没有清澈迂回的河流,只有(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没有松软肥沃的土壤,只有(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没有鸟语花香的生机,只有(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这样的青海高原是如此的——悲壮和苍凉

  5、就在这莽莽高原之上,生长着唯一的一株柳树,在作者的心目中这是怎样的柳树呢?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6、在作者的眼里,这株柳树有多神奇?谁再来读?

  7、望而生畏,畏在字典中解释为害怕,那在这里是害怕吗?是什么?敬畏

  8、神奇到令作者敬畏的地步——一起读。

  (二)、走近柳树,感受神奇

  1、这株柳树到底神奇在哪里呢?同学们,想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吗?这株大树,每一处都是绚丽的风景,都值得你去细细欣赏。作者又是怎样描述这株神奇的柳树的?请你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5小节。看看哪一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其中关键的词语,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屏幕出示课文第5小节内容)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这一株柳树最吸引你目光的是哪一处?哪里让你感受到它的神奇的?

  3、交流:

  a“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它的叶子是——

  生:非常苍郁,非常深沉的

  师:这是高寒和缺水锻铸出来的一种绿,看到过柳树这样绿的叶子吗?

  生:没有看到过

  师:那你看到的柳树的叶子是——

  生:它是非常嫩绿的,像草一样的颜色。

  师:哦。你看到的柳树的叶子是——

  生齐:嫩绿的。是——翠绿的,是——草绿的,是——鲜绿的。

  师:是啊,这株柳树的叶子少了一份青翠,少了一份鲜活,多了一份苍郁和深沉。够特别的吧,谁来读?

  师:好,你还想读哪句呀?

  b:“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高大粗壮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让你感觉到这柳树特别的粗壮高大?

  生:我从“两合抱粗”还有“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可以看出这棵柳树是十分高大。

  师:“两合抱粗”,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来我们两个人合作来演一演。

  师:这么粗壮的柳树你们看到过吗?生:没有。

  师:而且你们看,它的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我们上课的教室大概是四十多平方米,也就是说相当于二三个教室,那么大的一片树阴,可见树冠的高大。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高大粗壮来?

  生1:读。

  师:呀,我觉得还不够大唉。

  生2:读。

  师:还有哪句话也让你感觉到了这棵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

  c: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师:粗壮高大,你从哪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生:我从“巍巍然撑立”这二个词可以看出。

  (点击“巍巍然撑立”)

  巍然是什么意思?——“巍巍然”就更加高大了,你看到什么了?对啊,这是一株参天大树啊!——读完整了“巍巍然撑立”——再读这个词“巍巍然撑立”!——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顶天立地的气势来!——多么高大伟岸的身躯啊,一起读!

  d“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师:你觉得这株柳树的树干和树枝跟咱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的树干和树枝都是细细长长的,而这棵柳树的树干和树枝却是很粗,很坚硬。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多么柔顺啊,而这柳树怎么会有这么粗实和坚硬的树干和树枝呢?太神奇了。谁也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句。

  师:硬到什么样的地步?

  生:硬到用刀都刻不动的地步,像铁一样。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

  师:在作者看来,那粗壮结实的枝干就是一块经过大自然锻铸的铁块,敲一敲,似乎能够听到金属特有的“铮铮”声。谁来读?一起来!——这又是它奇特的地方,枝干特别坚硬

  4、此时,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这样一株柳树,他傲然伫立在天地之间,(板书:擎天一树绿),在茫茫高原的映衬下,处处显露出它的奇特。

  5、难怪,作者会说(屏幕出示第2小节内容并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6. 看,枝干——粗实坚硬,叶子——苍郁深沉,形态——高大挺拔,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特征,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神奇与伟岸!——齐读第5小节。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而挺拔,所以在这里它说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三)聚焦“撑立”,读出精神

  师:撑立还可以说成什么立?

  生:屹立,矗立

  师:屹立,矗立同样能让我们感受到柳树的高大粗壮,那作者为什么要用撑立呢?

  这个撑立还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撑立让人感觉它的生长过程特别不容易

  师:是啊,手掌用力抵住就是“撑”,看来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遇到了哪些困难让你感觉特别不容易?默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圈圈画画,写出你自己的体会

  生:读课文6、7节。

  1.生:读“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1)读句,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请2~3个学生畅谈感受。

  生:这些树木不容易在这种地方生存的,因为这种地方不但有寒冷,而且有干旱,在这恶劣的情况下柳树是不容易生存的。

  生:高原的环境十分恶劣,十分残酷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

  生:绝不宽容

  师: 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残酷吗?

  出示——干旱的时候连续半年都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几十度,这可是举世公认的“生命禁区”!这就是—(点击“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

  读了这个资料,你有怎样的感受?

  所以。读好这句话——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熬过了一年又一年,这真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难怪作者会这样感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它所经历的考验只有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吗?

  生:“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风雪并不可怕,可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你能想象吗?闭上眼睛,用心去听。

  在这样急骤的风雪下,它可能——(指生想象说话)

  这雷电也不是一声炸雷,一道闪电,而是——铺天盖地,铺天盖地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师:是啊,柳树遭受着这样无情的摧毁,这就是——(屏幕投射)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师:面对这样凶狠残暴的风雪雷电,柳树害怕了吗?而是——(点击变红: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谁来一个人读读这二个半句。你读。

  生:读。

  师:从这两个半句中你仿佛看到了——

  生:它在和恶劣的环境拼命的抗争

  生:他在和死神较劲呢

  师:把你的感受放到朗读中去,来读好这两个半句

  师:我听出来了他在咬着牙坚持。谁再读?(生读)

  师:他在拼命地熬啊,挺啊,坚持啊。谁再读?(生读)

  师:它就是这样撑过来的。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二个半句。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经受过一次又一次”和“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这二个词说明它经受的摧毁不止一次。

  师:是啊,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还有,你说

  生:还有“冻死过多少次”这个词可以看来。

  师:你们看这里用了几个“多少”?(点击变红)谁 能读好几个带“多少”的短句。

  生1:读。这摧毁是这样的频繁!

  师:柳树遭受的摧毁是多么地残暴,多么地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畏怯,而是冻死过多少次——(指名读)又复苏过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