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赤壁赋》教案

2023-05-18 来源:独旅网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重点句子。2.了解 “赋”的有关特点。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摘记苏轼的一首(或)一篇作品,并作简单的评析。2.摘录你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作学习卡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例句或词典上的例句,进行辨析,不少于5个,并与你的同学交流。示例表格。

  本文原句

  词语

  解释

  过去学过的例句

  解释

  举酒属客

  举

  举起

  戍卒叫,函谷举。

  攻取,占领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归纳整理,并与你的同学交流。示例表格。

  本文原句

  词语

  活用类型

  4.翻译下列句子。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③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⑤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二、自主探究1.体悟作者感情的变化及蕴含的哲理,并作具体说明。2.摘录一句你最喜欢的写景状物的句子,改写成散文,并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原句:散文:赏析:三、相关链接

  苏东坡在黄州    在元丰三年(一0八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是这种心境的反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是年中秋,他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仍然心有余悸。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皋亭,此处本是驿亭,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 在元丰三年(一o 八一),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东坡居士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苏东坡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击牛角而吟咏。 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 雪堂的台阶下,有一小桥,横跨一小沟而过,若非下雨,沟内常干涸。雪堂之东,有高柳树一株,为当年所手植,再往东,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颇清冽,并无其他可取之处,只是诗人当年取水处而已。往东的低处,有稻田、麦田、一带桑林菜圃,为一片长地,另有一片大果园。他在他处种有茶树,是在邻近友人处移来的。在农舍后面是远景亭,位于一小丘之上,下面乡野景色,一览无遗。他的西邻有一片巨竹林园,竹茎周长约六寸,枝叶茂密,人行其中,不见天日。苏东坡就在此浓阴之中,消磨长夏,并寻找干而平滑的竹棒,供太太做鞋的衬里之用。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现在已经成了一道叫作“东坡肉”的名菜。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 苏东坡现在过得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瞅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那不过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脏泥路,却大概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在过了城镇中那一段小坡之后,就到了叫黄泥板,一直通到起伏的丘陵。那个地方向四周一望,似乎全是黄色,只有树木苍翠,竹林碧绿而已。日日横过黄泥板,而后达到黄岗的东坡。他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辨识他士大夫的身份。他每天来往走这段路。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有一天, 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板词》。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临江仙》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他立刻出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仍在酣睡。这谣也传到了京都,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三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三赤”。 苏东坡正和同乡道人杨世昌享受夜景,那是七月十六仲夏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东坡与朋友慢慢喝酒吟诗。不久,明月一轮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北斗星与天牛星之间。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雾气相接。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之。二人开始歌唱,手拍船舷为节拍。唱出了:“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东坡的朋友善吹萧,开始吹起来,东坡哼着歌唱,萧声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另一个船上的寡妇竟闻之而泣,水中的鱼也为之感动。苏东坡也为萧声所动,问朋友何以萧声如此之悲。朋友告诉他:“你还记得在赤壁发生的往事吧?”一千年以前,一场水战在此爆发,决定了三国蜀魏吴的命运。难道苏东坡不能想象曹操的战船,真是帆墙如林,自江陵顺流而下吗?曹操也是个诗人。难道东坡不记得曹操夜间作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朋友又向东坡说:“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之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时之乐。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砂砾。人生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邀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萧声吹来,便如此之悲了。”苏东坡安慰朋友说:“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可是你若从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分文不取。”听了这一番话,朋友也欣然欢笑。二人洗净杯盘,继续吃喝。后来,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 三个月以后,苏东坡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还是月明之夜,苏东坡和两个朋友自雪堂漫步走向临皋亭。路上经过黄泥板。地有白霜,树无青叶。人影在地,明月在天。几个朋友十分快乐,开始吟唱,一人一节。不久,一个人说:“月白风清,如何度此良夜,方为不虚?我们好友相聚,竟没有酒菜,岂非美中不足?”其中一人说:“今天傍晚,我捕到几条鱼,巨口细鳞,好像松江的鲈鱼,可是哪儿去弄酒呢?”苏东坡决定回去央求妻子给他们点儿酒,做酒总是妻子见长的事。他们真是喜出望外,因为妻子说家里有几坛子酒,收藏已久,就是为了随时喝好方便。几个朋友于是携着酒和鱼,又到赤壁之下泛舟夜游去了。江水落了很多,好多巨大的岩石都在水面露出,而赤壁尤其显得在水面之上,岸然高耸。不过几个月的工夫,风光已大为不同,几乎不能辨认了。在夜色美妙的魁力下,苏东坡要朋友和他一同攀登到赤壁之上,但是朋友不肯,苏东坡一个人爬上去。他把衣裳塞起来,在灌丛荆棘之中,寻路上去,他一直爬到最高处,他知道那里住着两个苍鹰。他立在巨大的岩石上,向深夜大声吼啸,四周小谷有声相应答,他一时都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忽然不知何故,竟感悲从中来,觉得不能在那儿停留过久。他下去,又回到舟中,解开缆绳,任凭小舟顺流漂动。 时将半夜,四周一片寂静。两个仙鹤,孤零零的,自东方飞来,伸展着雪白的翅膀,仿佛仙人的白袍飘动。两只鹤长鸣几声,在船上掠过,一直往西飞去,苏东坡心里纳闷,不知主有何事发生。不久大家回家去。苏东坡上床就寝,得了一梦。梦里看见两个道士,身披羽衣,状若仙人。那个人认得苏东坡,问他赤壁之游是否很快乐。东坡请问姓名,二人不答。东坡说:“我明白了。今天晚上我看见你们俩从我头上飞过去了!”两个道士微微一笑。东坡便从梦中醒来。他开窗外望,一无所见,外面街道上只有一片寂寥而已。苏东坡怎样确立一种气氛,由上面可以看出,他是暗示另外一个境界,一个道家的神仙境界,两只仙鹤自然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他表示自己不知置身何处,便引起读者迷离倘眈之感。根据中国人的信念,现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间瞬息的存在,自己纵然不知道,但是很可能前生是神仙,下一辈子也会再度是神仙。 确立苏东坡在后世词坛地位的当属他的豪放名词《赤壁怀古》,诗人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江月”是永恒的象征,唐代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面对永恒的江月,苏东坡感叹自身的渺小,人生的有限,羡慕长江的无穷,想到英雄的逝去,有欣然、释然。 元丰五年,苏东坡对人生社会已有所彻悟,看待事物有一种冷静的态度,雨既不怕,晴亦不喜。作《定风波》一首。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年的黄州生活,虽充满苦痛,但成就了一个别样人生。

  【练习】

  一、第一自然段:写主客夜游赤壁的情景。

  1.首句的作用除了起了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                                                      。

  2.这一段写作者泛舟所见景象,是以      、      、       等3个景物为主,并为文中第      自然段张本。

  二、第2自然段:写作者饮酒放歌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1.开头一句中哪一个字承接上一段?答:       。

  2.下面是对“歌”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作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  “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托人的胸怀广阔。

  c.  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  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3.作者写箫声哀怨起什么作用?选出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a.  突出箫声的凄凉,表现主客的凄凉。

  b.  突出吹箫的技巧高超。

  c.  箫声哀婉,主要是列出下文的主客问答,转乐为悲。

  d.  突出客人心中的愤愤不平,为主人的回答伏笔。

  三、第3自然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

  1.阅读“客曰”一段的语言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对这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古从诵古诗句写起,再写目中所见地形,后写古人曹操。

  b.“方其”以下8句,是推测,是想像,极力渲染,此即所谓“铺”,是赋之正统写法。

  c.“寄蜉蝣”以下8句,表现的是客人的出世思想和消极情绪,这是苏轼所不能赞同的。

  d.体现这一段主要内容是的重点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这段以“托遗风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哪一句话?答:                            

  四、第4自然段:写作者豁达乐观。 

  1.作者以水和月为喻,旨在说明:(超过25个字)                                             

  2.从“变”与“不变”关系看,“客”生“哀”与“羡”的原因是:                                                                  ;

  苏子不“哀”不“羡”的原因是:                                             。

  3.“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                ”。

  五、第5自然段:写主客转悲为喜。

  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①                                                                             

  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