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2023-02-21 来源:独旅网

  第一课时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词(略)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生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时遇到过什么问题吗?现在可以提出来。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经过认真思考,提得有价值。请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浏览课文。)

  师;谁有问题了?请提出来。

  生1:我从“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句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师:是啊!这个问题提得好。我记住了你的问题。(教师板书:奇丽、奇特。)

  生2:第三自然段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师:问题提得很有价值,你在读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三自然段,看你自己能不能读懂。(教师板书: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生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相信只要你自己认真读书,就能找到答案。(教师板书:美丽)

  生4 “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教师板书:梦)

  师:还有问题吗?好,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阅读了这一组的单元导读,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生: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师:还有吗?

  生:是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的。

  生:从表达上,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师:也就是说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我们学习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

  师:好,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与“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个主题更为密切?

  生: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问题。

  师:好,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生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咱们就先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生:可以。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窗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这叫我感受到那里的花很多,颜色也特别鲜艳,非常美丽。

  师:教师出示这段文字课件(红字出示)

  师: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生:我从“家家户户“这个词读懂的,德国的所有人他们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所以,我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师:不错,你能从一个词语里读懂,很会学习,读书就要这样注意揣摩它的意思。能说说,你还从哪看出不是一家两家这样做的?

  生: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

  师:你找的很准,谈得也很深刻,这样美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感情没有读出来,谁能再读,让我们感到花的多,花的美,景色的奇丽?

  生:再读。

  师:好,他读时什么词强调了呢?

  生:是“任何”

  师:还应该强调什么词?

  生:我觉得还应强调“家家户户”

  师:请同学们再联系着读读。

  生:练读。

  师:请你来试试。(生读)

  师:这么美的词语请大家一起读读。(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齐读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生:就是花太多了,一簇连着一簇,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非常鲜艳,特别美丽。

  生:这种景象一定是大家都特别向往的,花多得成团,各色鲜花怒放的美丽景象。

  师:多美的景色,请大家都来读读美丽迷人的景色。

  生:练读。

  师: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看出景色的奇丽?

  生:我从这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

  师: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从这句能读出那里的花非常奇丽,花多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看得我眼花缭乱,我觉得那种境界太美了。我们很喜欢这种境界。

  师:从哪个词语看出花的多

  师: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这两个词看出那里全是花的世界,窗外全有花在点缀着。课件(红字出示: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

  生:我给他补充,我从“山阴道”这个词读懂了人走在街道上,就仿佛在山上,两边高高的茂密的树,路上被树木挡着阳光而很阴凉。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走进树林才有这样的意境呢!

  师:这位同学在读书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从哪里看出来的,要从书上找到依据,具体的词语或者是哪句话,这些都是比较好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练着读读这奇丽的景色。 (学生练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生:想

  师: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我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师:学生配乐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盛开着含苞欲放、千姿百态的鲜花,在向我们招手,行人还不时的驻足观赏。

  生:我仿佛看到了德国人家家家户户的窗前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争芳斗艳,美极了。我感到走在街道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师:想象得太丰富了,谈出了你此时自己的真实感受。请接着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花儿们窃窃私语,好像在说“我们要感谢我们的主人啊!”

  生:我仿佛闻到了,花儿们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师:看(出示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

  生:想

  师:谁能自己给大家读一读,读书太重要了,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朗读水平高的人。

  生:一名学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

  生: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师: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我的心情非常高兴。

  生:我的心情很愉悦,神清气爽。

  生:我的心情比较舒畅。

  师: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大家自由读这一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师: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谁背下来就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生:学生背诵。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这让我感受到民族非常奇特。当时的作者很吃惊,很不理解。

  师:听到了没有,他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词语,很“不理解”。他们民族的奇特让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把话样在窗子外面,是不是不喜欢花呢?

  生:不是,他们很喜欢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而且把最美的花放在窗外,让别人去观赏。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

  师:养花给别人看,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花呢?

  生:不是

  师:不是,从哪看出来呢?

  生:因为“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师:噢,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城市的居民把花养在屋子里。

  师:谁家养花举手。(大多数都举手)

  师:我们养花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美化环境。

  生: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净化空气。

  生: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给家人带来美的享受。

  师: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那季先生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自己养花却让别人看,你说奇特吗?

  生:奇特。

  师:还从哪看出这个民族的奇特?

  生:我从 “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里读明白了,他们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而自己看花的脊梁,感觉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生:从 “多次”“曾问过”这两个词,也能看出作者当时很吃惊,不理解,也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师:具体地说说理由。

  生:“多次“说明不是一次。他曾经问过女房东,她却莞尔一笑,我从这里也能看出他们很自豪的。

  师:他们认为这都很正常,而作者多次对他们养花之真切感到吃惊,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生:(学生接着读第二自然段。)

  师: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因为他们很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的 “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几句话看出的。

  师: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给当时留学的季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请把你(指课始提到这个问题的同学)刚才提的问题再重复一遍。

  生: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先说说对“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生:值得人深思。

  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师:这是他的理解,接着读。

  生: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师: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作者曾问过女房东,这样养花是为了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再联系下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就叫会读书。谈得多深刻啊!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却实耐人寻味呀!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出示这段文字课件)

  生:齐读句子。

  师: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生: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赋予自己的最美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把最美的总是留给大家。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请大家自由的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课件出示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街道上的这种美是谁让你们享受到的?

  生:德国的居民们。

  生:德国这个民族让我们享受到的。

  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的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

  生读──—二自然段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师:我为人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再读──—二自然段

  师:人人为我,大家共同创建了这样如画的景象。

  生再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生:会的

  师:那我们再看看,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刚才谁从这里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举手)

  师:请你重复一遍。

  生:我提的问题是“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

  师: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生:我从2自然段“家家户户都在养花”、3自然段“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还有4自然段“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读懂了“美丽”指的是德国那奇丽的花。

  生:“美丽”指的是那里的环境很美。

  师:你还怎样理解这个美丽,“美丽”还指什么?

  生:“美丽”还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

  生:“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师: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刚才谁在这一段里提出有关“梦”的疑问,现在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生:这梦表达了作者当时在德国留学时,企盼我们的祖国也能有这样美的境界。

  生:这梦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也拥有这种自觉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生:他想尽早学习德国的优秀民族文化,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教师出示作者照片)这就是作者留学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所大学已经孕育了32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哥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当时他才25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35年后,当他再次踏上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课下,同学们读他的《季羡林先生》、《季羡林文集》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师: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象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大家已经背下来了,请试着默写,不会的也可以抄写。

  生:默写或抄写。

  下课。

  记实整理:陶冉(根据2006年5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课堂教学记录整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