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解:
《泉城》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用书四年级上册第九课。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首尾两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3.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及文章的结构,感悟第一自然段的段式并学会迁移,用“有的……好像……;有的……好像……”写话。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多、水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
设计思路:先从整体入手,初步了解泉水天下闻名,再学习词语,通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接着品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泉,最后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1.谈话导入:我们中国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也有许多著名的城市,有的城市还有好听的别称。老师有一个小小的题目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
日光城 重庆
冰城 拉萨
羊城 哈尔滨
泉城 广州
山城 济南
古城 南京
石头城 北京
2.这些城市中,你去过哪儿?你能把它们用线连起来吗?(生自由发言)
3.今天,我们一起到泉城济南去看一看,领略那里泉水独特的景象,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绘的。
板书课题:(师范写“济”,学生书空)谁来读读课题。评价:你读的泉水很清澈、活泼、有气势……
二、浏览课文,初步了解课文。
1.济南的泉水为什么天下闻名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说泉水有名的句子。
2.交流:现在你知道济南为什么叫泉城了吗?出示并齐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品读。
课件出示: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
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理解:天下闻名(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三、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过渡:要读好、读美这篇课文,首先我们要过生字新词这一关。
分组出示生字词:
白浪翻滚 晶莹剔透 明珠散落 银花盛开
虎啸狮吼 秋雨潇潇 水声喧腾 昼夜不息
忽聚忽散 忽断忽续 忽急忽缓
大 约 一 亩 不 断 喷吐
悬 崖 洞 穴 占 地 一 堆
指读,齐读,同桌互读。
四、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把这些词语送到课文中去读一读。想以想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泉?这些泉有什么特点?在书上划一划。
2.完成填空:(课件出示)
课文先写了济南有( ),接着分别写了( )、( )、( )、( )四个泉。最后再总写( )。
3.师小结:看出课文的结构了吗?(板书:总-分-总)这叫首尾呼应。
五、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泉奇异的美,体会表现方法。
1.课文描写的泉水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
第一自然段。
2.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1(指名读)
3.在这段课文中四个字的词语特别多,大家能否把这些地方读好?
出示: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多人次有滋有味地读课文,以教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朗读)
4.听同学们一读,老师似乎已来到了泉城,亲临其境,泉城的泉水是怎样的?你从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5.交流:
(泉水各具形态,让学生想象描述,体会奇丽)
6.作者笔下的泉水真是多姿多彩,那作者又是如何把这种美展示出来的呢?
学生交流,有这几点要让学生体会到:
(1)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前半句是事实描写,后半句是想象
(2)描写有序,写了形、声
(3)运用了对比:水势大的、猛的——水势缓的、柔的声音低的——声音洪大
7.同桌练读
8.让我们用诵读把济南泉水的美丽、神奇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吧!齐背第一段。师:难怪说“济南的泉水——)(生答)
六、交流自己喜欢的泉
1.作者用凝练的语句,生动的比喻向我们展示了泉水的独特魅力。济南有七十二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趵突泉了。你对什么泉最感兴趣,
2.生自读课文,在能体现泉水特点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先准备一下,等会向大家作介绍。(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我最喜欢的泉是( )。珍珠泉在( ),它之所以叫珍珠泉是因为( )。
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也用上述句式。
3.学生交流,师相机指导。当学生介绍完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设计 (课内)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段。
2、抄写生字词,完成习字册
3、回忆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写一段话,用上“有的……好像……;有的……好像……”。
(课外):观察学校的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试着写下来。
板书: 总 : 多(72泉)、美
泉 城 分
总 : 天下闻名(著名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