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关键是以什么形式学,怎么学。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没有经过一定的思考、实验、质疑、表达以及修正自己看法的机会,那么他的学习是被动的。要想建立完整、牢固的知识体系,就必须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究的过程,去主动地参与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运用过程中,也会养成他们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也正是这些,决定了作为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能再是“授之以鱼”,而要扮演“授之以渔”的角色了。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习惯,用新的模式与之相适应;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发展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生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为途径,让学生把知识掌握得更好。
本次课通过对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的回顾,让学生“化身为科学家”,去亲身探究、理解科学家是如何发现前人观点的,实验设计存在缺陷时,又是如何思考出解决之道,设计出更加完善的实验,再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的结论的。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尝试。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是建立在初中生物教材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的。考虑到学生对光合作用似懂非懂的实际情况,本次课以几个著名实验为基础,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从产物、条件和场所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而构建出完整的光合作用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光合作用打基础。
2.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各实验步骤、结论、缺点。
3.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并能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能力目标。
学习各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辛、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探究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探究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主体
多媒体播放外星人进攻地球的影片(3分钟),质疑:为什么外星人要进攻地球?在学生仔细看影片的基础上,可以知道:为了夺取地球上丰富的能源物质。教师进一步质疑:这些能源物质从哪儿来?(太阳能转化。)那么又是什么作用才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各种有机物中储存的丰富能量呢?学生思考(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此一环扣一环地引出光合作用。
(二)回顾复习,引出主题
在初中学过一些关于光合作用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作为本次课的线索。我们写出这个反应式只花了几分钟,可科学家们发现它却用了一段非常漫长的岁月。
(三)引历史资料,讲解历史,探究光合作用的反应物
(四)探究光合作用的生成物
(五)探究光合作用的反应场所和其他
(六)完善知识结构,激发继续探究欲望
(七)总结内化
学生把完成了的方程式细心体会,相互交流,体验探究的成果,并做一些练习进行巩固。
四、教学反思
1.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思考、解决问题,并领悟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正确的科学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的,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前人得出的结论会被后人完善。对光合作用的探索还在继续,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2.基于科学发现史的探究式学习,关键在于教师对内容的组织、过渡和衔接,因此,对教师的准备工作、应变能力要求比较高。
教师要注重教案的设计,做好准备工作,想好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由学生的回答如何引导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在设计时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而教师只是在方向上引导学生。当然,在探究的方法上,也要加以适当点拨,始终以实验设计的几大原则作为判断实验设计是否正确、如何设计正确实验的标准,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3.时间的分配上要注意,光合作用各实验之间的时间分配要注意应该是“头轻脚重”,因为越到后来,实验的设计难度越大,发现问题的难度也就越大,合理地控制时间是完成探究过程的保障。
4.由于整节课是以对各实验的探究为单位的,看似零散,所以应有一条线索将前后关联起来,使各内容之间形散而神不散,这样各实验之间的过渡也会非常自然,而且整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按照线索把内容整理一遍,可以帮助学生非常有逻辑地把内容牢牢记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