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内容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十五课的第二首古诗。安排这篇诗文旨在让学生体会诗人浓烈的爱国、爱家情怀,感受诗的意境和韵味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当时诗人正携带妻、子流落四川梓州,听到安史之乱彻底平息的消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籍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续写喜讯,诗人通过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应他那种悲喜交加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将他惊喜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看见家人正沉浸在欢乐中是给他最大的安慰,他高兴的简直要发狂了,随手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于是因“喜欲狂”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渲染和升华,想象出具体的返乡路线,准确的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学习这首诗,除了在理解诗文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想开去,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老师、同学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会写“涕、洛”两字。
2、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展开想象交流诗文。
3、体会诗文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感。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强,而且善于表现自己,所以本篇课文的学习,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只作引导。但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互相不熟悉,不便于沟通,而且此篇诗文学生在前期已经学过,学生再来学习可能已经没有新鲜感,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所以此次教学不能是上次知识的反馈,必须挖掘新的知识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才能起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爱国、爱家乡情怀。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想到与诗文有关的内容和意境并交流。
五:媒体资源的应用:
1、远程教育资源及设备
2、自制课件
3、 录音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诗文《示儿》并默写,然后同桌指正,并部分说说默写中出现的问题。
2、《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爱国。并板书)
导语:我们接着学习另一为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新授:
1、投影出示诗文,听课件范读注意模仿,然后学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诗文,教师播放录音配音。
2、这首诗,谁来说说你知道的或了解的与诗文有关的资料。比如时代背景方面、作者方面或是其他方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再完整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并出示相关课件。)
3、教师口述诗人逃亡前的过程,将学生带回到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唐朝,给学生呈现人民举家搬迁的流亡图,(课件展示一幅战争流民图,播放战争的厮杀声)。
过渡:杜甫随着流民一路逃命,终于逃到梓州,安顿了下来,这样一住就是四年,可他没有一天不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763年正月,他突然听到安史之乱平息,梦寐以求回家乡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于是诗人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籍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想不想看看诗人大喜若狂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就在诗中去找找?
4、学生边读边抄写诗文,要求工整,准确,同桌指正,然后并说说抄写中的问题?
结合注释,说说你理解哪一句诗意,理解哪句就说哪句?然后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或知道的告诉别人?
5、说说全诗的意思,也可用语言详细描述。师作慨述。
全诗最能表现诗人高兴的词语是什么?(喜欲狂)他为什么那么高兴?从诗中那些地方表现出来?(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学生回答并表演,师板书
遐想回家的时间:青春作伴
回家路线:表达诗人急切想回家的心情。结合自己说说想回家的感受,体会诗人那种急切的心情。
6、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爱国、爱家。师板书)
7、拓展:猜猜杜甫后来到底回到家乡了吗?若回了那么你想想:假如现在已到了青春作伴时节,他该怎样准备回家?一路是怎样走的?什么心情?回家后是什么情景?可能会是什么情况?;若没有回又是什么原因?发挥想象,不管什么答案都可以。(课件出示问题)
8、推荐读读其他爱国诗篇,背诵本诗。(课件出示推荐诗作)
(三)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爱国 爱家乡
喜欲狂 (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