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书面协议不是劳动合同,而是劳务合同关系。退休人员在工作中受到伤害应通过民事诉讼处理,不适用劳动法律的规定。用人单位与返聘人员之间是平等主体,适用民事法律关系。返聘人员若在工作中受伤,雇主应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数额可与单位协商,若协商不成,可提起民事诉讼。
法律分析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退休人员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再具有劳动者主体资格,因此,用人单位聘用退休人员,与其签订书面协议,不是劳动合同,为劳务合同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因此,用人单位和返聘人员均不能依据劳动法律法规主张权利不能申请劳动仲裁。
用人单位与返聘人员之间是平等主体,适用民事法律关系,退休人员在受聘单位工作过程中受到伤害,应通过民事诉讼处理,不适用劳动法律的规定。
除此之外,返聘人员通常还会遇到和用工单位如何签订协议,以及返聘人员在工作中受伤能否适用工伤制度等问题。比如说工伤。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雇员在从事雇主安排的雇用活动中受到伤害的,雇主应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数额可与单位进行协商,若协商不成,可以直接提起民事诉讼。
拓展延伸
劳动仲裁程序适用于退休返聘纠纷的解决吗?
劳动仲裁程序在退休返聘纠纷的解决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退休返聘是指企事业单位将退休人员重新聘用的行为。在退休返聘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劳动合同、劳动权益等方面的问题,可能会引发纠纷。劳动仲裁作为一种非诉讼的争议解决方式,可以提供相对快速、经济的解决途径。然而,劳动仲裁程序是否适用于退休返聘纠纷的解决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当退休返聘纠纷发生时,双方可以考虑通过劳动仲裁程序解决,但需根据具体情况咨询专业律师或相关机构,以确定最适合的解决方式。
结语
退休返聘纠纷的解决涉及到用工关系和劳动权益等诸多问题。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退休人员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后不再具有劳动者主体资格,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书面协议应属于劳务合同关系。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解释明确,退休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争议应按劳务关系处理,而非劳动法律规定。因此,双方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伤害应通过民事诉讼解决,而非劳动仲裁。对于退休返聘纠纷的解决,双方可考虑劳动仲裁程序,但需根据具体情况咨询专业律师或相关机构,以确定最适合的解决方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事业单位劳动争议的处理】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与本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依照本法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修正):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经营性的职业中介机构,从事经营性职业中介活动,向劳动者收取费用的,由上级主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将违法收取的费用退还劳动者,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修正):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