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效率分析
1.耗损率与效率 2.效率的计算 3.标准时间的观念 4.计工单 5.生产日报表
赖副总2009.1.4
2009.1.4赖副总
生 产 效 率
1.物料正常耗损率与收率之说明(两者观念、做法完全相同)
1.1观念:生产必须投入原料,在制造过程中难免会浪费若干原料(这种浪费通常是很
难避免的),因此成品的重量总是轻于原料的重量。所以才有所谓的制品与原料使用重量比率之探讨。 1.2公式:
(1)收率 从制品总重量的角度来思考。
制品总重量
收率= ×100%
原料使用总重量
例如:使用原料1000kg,而制品重量为980kg时,则收率=980÷1000=98% 今拟生产制品1200kg,问需使用若干原料?
1200kg 1200kg
98%= 则X= =1224.49kg=1225kg
x 0.98
(2)物料耗损率 从物料使用的角度来思考。
原本应: 物料的重量=制品重量。(但不可能)
原料使用总重量
物料耗损率= ×100%-100% 制品总重量
1000
例如: ×100%-100%=102.041%-100%=2.041%=物料耗损率
980
因此,要生产1200kg制品需物料=1200kg×(1+2.041%) =1224.49=1225kg
2.效率之计算
标准工时
2.1以工时来计算: 效率= × 100%
实际耗用工时
例如:某产品(或作业)依标准需45秒完成,今生产1000件共耗费12小时,试
求其效率?
<解> 45×1000=45000秒=750分=12.5小时=标准工时
12.5
效率= ×100%=104.2%
12
实际产量
2.2以生产数量来计算: 效率= ×100% 标准产量
例如:某产品标准工时:45秒/件,今8小时共生产670件,试求其效率若干?
8×60分×60秒
<解> 标准产量 = = 640件
45秒
670 × 100% = 104.6% 效率= 640
以上两种算法皆相同,今再举“绩效=生产力=稼动率×效率”之公式来说明交
率的计算,事实上结果也会相同。
2.3以绩效的工时方式来计算效率:
生产力=绩效= 稼动率 × 效率
投入工时-非生产工时 实际产出工时
= × 投入工时 投入工时-非生产工时
例如:某生产单位生产A产品,其相关数据说明如下: (1)投入工时=正常工时+加班工时=8+2=10时 (2)非生产工时共2小时 A.准备工时0.5小时 B.停工待料0.5小时 C.质量异常停工1小时
(3)生产A产品的标准工时:2分/件,当日共生产260件,求该生产单位绩
效,稼动率与效率?
10-2
<解>绩效=
8 8.67
= × =80%×108.38%=86.7%
10 8
稼动率=80%
效 率=108.38%
10
× 260×2分÷60分
10-2
3.标准时间之观念 3.1何谓标准时间?
衡量作业效率都是以标准时间来表示作业的成果。所谓标准时间系指在使用某特
定的方法、设备,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该工作具有特定的熟练度之适当作业人员,在一定时间内,由该作业人员以正常的作业速度完成一单位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谓之。
所以决定作业的之标准时间有4个条件,即: (1)作业条件 机器设备,治工具固定 (2)作业方法 以一定的作业步骤方法来作业 (3)作来速度 以正常的速度来执行
(4)作业人员 对该作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熟练度
只要上述任一个条件有变动,标准时间则必须跟着调整。因此,生产单位主管必须使制程合理化、标准化,并建立SOP,以确保能依标准时间在规定的标准作业状态下,完成足够的标准产量。另外,生产单位主管也必须体认生产作业人员流动的事实,因此如何使新进作业人员能在最短时间习得必需的技能,以确保标准产出量的达成,也是生产单位主管责无旁贷的任务。 3.2生产人数与效率的关系
当生产设备固定后,决定效率的因素是:
(1)作业速度(也就是每小时的产出量)。作业速度又受制于下列因素: A.作业方法 B.工作意愿 (2)实际配置之作业人数
效率是工作量与投入工数(工时)的比率,因此对投入工数的控制是现场
主管必须掌握的因素,而投入人工数的控制正是对实际配置的作业人数之管理。以下举之例说明之。
例1:若有一部机器规定3位作业人员操作即可,今现场干部随便增加1人来
操作生产,问效率损失若干?
3 1
*如果生产量相同,则效率降低=1- = =25%
4 4 *如果加1个人后,产量也增加10%时。
3 3
效率降低=1- ×(1+10%)=1- ×1.1=18%
4 4
例2 :某生产单位共有10名作业者,某日因生产计划变动当日的工作量只需
60小时投入,则现场单位主管有下列2种选择: * 不外放多出的员工,则整个单位的效率必然降低 10名×8Hrs=80Hrs
60
= 75% 则效率降低=1-75%=25% 80
* 若外放多出的员工去支持其他单位时,效率至少维持不变 10×8-20=60Hrs(20 Hrs支持其他单位)
60
=100%
60
4.计工单(指一组作业人员共同作业的计工单,一机一张的计工单在此不说明) 4.1内容说明
(1)编制工时=编制人数×正常出勤时间。
(2)加班工时=加班人数×加班时间。(可分加班时段累计)
(3)请假工时=请假人数×请假时间。(可分请假时段累计)
(4)受支持工时=接受支持人数×受支持时间。(可按受支援时段累计) (5)支持工时=去支持其他单位的人数×支持时间。(可按支援时段累计) (6)非生产工时=指没有生产组装产品的工时,包括下列项目的工时。 A.换线工时:某产品生产,组装完成后,准备另一产品生产,组装作业所需
之准备时间,包括:工作站布置、物料准备、调机工时等。
B.试作工时:协助工程单位或生技单位进行产品试作的作业时间。 C.机器故障时:生产组装机器设备故障,至组装线停止作业的时间。 D.停工待料工时:物料供应不继,致组装线停止作业的时间。 E.治具故障工时:生产组装治具故障,致组装线停止作业的时间。 F.停水、停电工时:因停水或停电,致组装线停止作业的时间。
G.除外工时:因组长、课长或理级主管召集开会、讨论、洽淡所使用的时间。 H.教育工时:因组长、课长、理级或生技单位对组装线人员实施教育训练所
使用的时间。
I.停线工时:生管未排生产,组装作业,致组装线停止作业的时间。 J.重工修理工时:针对客退品或质量不良批进行重工修理所使用的时间。 所有非生产工时的计算皆按下列公式计算之: 非生产工时=使用人数×非生产时间
投入工时=编制工时+加班工时+受支持工时-请假工时-支持工时 投入工时-非生产工时=生产工时 4.2生产工时的使用与记录
生产工时是真正有在生产,组装产品(机种)的作业工时,因此生产工时是对
应产出量的工时。它应该记录下列项目: (1)机种名称
(2)批号(LOT NO.)
(3)完成数:今日生产,组装完成之产品数量,等于制程不良数与产出数之总和。 (4)制程不良数:生产、组装作业后,打掉的不良品数。 (5)产出数:生产组装线实际完成的良品数。
(6)不良数:IPQC或OQC检验后所判定的不良品数量。
(7)转出数或入库数:IPQC或OQC判定的良品数应即移转或办理入库。 (8)S.T=Standard Time=标准工时=组装线完成一件产品所需的时间。 (9)工时=转出数(或入库数)×S.T=该产品的生产工时。
4.3计工单应由基层主管(班长、组长)填写,经生产课课长审核后,送生管课复核与统计,凭以产生「生产日报表」。
计工单
单位:__________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出 勤 工 时 支 援 工 时 非 生 产 工 时 说明 项起迄合计人工时项目时间 (分) 数 (分) 目---- 起迄合计人工时起迄合计人工时时间 (分) 数 (分) 时间 (分) 数 (分) ---- ---- ---- ---- ---- ---- ---- ---- ---- ---- 加班---- ---- ---- 受支援---- ---- ---- 合 计 ---- 合 计 ---- 请---- ---- ---- 支援---- ---- ---- 假 合 计 合 计 合 计 E 非生产工时 QC 不良数 移转或 入库数 WIP数 编制 工时编时 间 人数 (分) 制工时 人 机种名称 合 计
批 号 投 入 工 时(分) I=+-+- 制 程 不良数 产出数 完成数 S.T 审核: 制表:
生 产 工 时 分 分 工时 (分) (分)
課 日 期: 年 月 日 姓 名: 工 號: 班別 品名 批號 批 量 數 □ 重工 □ 加工 計工單 □ 正班 □支援 □有 □無 加班 良 預計投 預計品 入數 時間 數 不 起訖時間 合計數量良 (時分) 誤差 時分 時分 品 說明 一式二聯第一聯 生管單位第二聯 自存 組 長: 製 表:
5.生产日报表 5.1生产日报表内容
(1)制令单编号=制造命令单编号。 (2)机种名称。 (3)制令单数量。 (4)预计生产量。
(5)本日完成数=制程不良数+产出数。 (6)QC不良数。
(7)移转(或入库)数=产出数-QC不良数。
(8)累计完成数=昨日转出(或入库)数+今日的转出(或入库数)。 (9)耗用工时。
(10)不良率=制程不良数÷本日完成数。 (11)效率=移转(或入库)数÷本日完成数。 (12)产量达标率=移转(或入库)数÷预计生产量。
(13)未完成数量=制令单数量(3项即说明之)-累计完成数(8项即说明之) 5.2生产日报表范例
________课生产日报表
提出单位:生产单位 生产日期: 年 月 日 制令单编 号 机种名称 核准: 审核: 制表:
制令单累计完数 量 成 数 预计生产数量 本日完成数量 QC 制 程 移转入产出数 不良数 不良数 库数量 尾数数量 耗用 不良率效率量产达标未完成工时 (%) (%) 率(%) 数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