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多高层建筑大悬挑结构整体性能指标的解决途径

2024-05-16 来源:独旅网
多高层建筑大悬挑结构整体性能指标的解决途径 Solution to Overal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Large Cantilever Multilayer and High-rise Stmchlres 徐建设,张卉,南建林,贺天海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上海200023) XUJian-she,ZHANG Hui,NAN Jian-lin,HE Tian-hai (CABRShanghaiBranch,Shanghai200023,China) 【摘 要】对大悬挑结构和常规结构的各项整体性能指标进行了比较,并以实际工程为例,将这些指标分为关键控制指标和非关键 指标两类,将层间位移角及其差异作为关键控制指标进行严格限制,将质量分布、周期、楼层刚度比、地震作用等作为非关键指标进 行适当控制,使得大悬挑结构的设计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Abstract]hathispaper,overallperformanceindicatorsofbohtlargecantileverstructuresandnormalstructuresarecompared.Takingaproject as all example,the indicators rae divided into critical nad non-criitcal control indicators.Critical control nidicators such sa story dritf ratios nad correspondingdiferencesarecontrolled strictly.Non—criticalindicatorssuchasmassdistribution,period,floorstiffnessratioandseismicaction arecontrolledproperlyandthereforethedesignoflargecantileverstructureswillbemoreoperable. 【关键词】大悬挑;多高层建筑;整体指标 【Keywords】largecantilever;multilayerandhigh.risebuilidng;overallindictaor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9467(2014)01.0061.05 1引言 与常规多高层结构有较大区别,主要是因竖向刚度突变而引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大量大悬挑结构,其立面和空间的 起的相关指标的变化。现以镇江职工文体活动中心B楼的结 凸凹效果及丰富变化,受到很多建筑师的青睐。这类结构的悬 构实例对其整体性能指标进行比较。该工程地下1层,地上7 挑跨度普遍超过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层(层高分别为6.Om,5.6m,5.1m,5.1m,8.4m,6.1m,5.7m, 2010)第3.5.5条规定的“水平外挑尺寸不宜大于4m”的规定, 5.1m),其中顶部两层(6层、7层)根据建筑专业要求采用大悬 悬挑跨度超过10m的已较为常见,最大的悬挑跨度已达75m 挑结构,水平悬挑跨度达17.6m(2x8.8m)。地上部分典型结构 (CCTV新址)。与常规结构相比,大悬挑结构在整体洼能指标 剖面如图1所示。结构1 ̄3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一钢支撑体 (如周期、质量分布、位移、刚度比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且有 系,局部柱采用型钢混凝土柱。4 ̄5层及以上采用型钢混凝土 些指标容易超出规范的允许值,本文拟对此类情况从结构布 框架一支撑体系,支撑全部采用交叉钢支撑;6 ̄7层采用钢框 置调整、重点部位加强、严格控制关键指标等方面给出其解决 架一支撑体系,大悬挑部分采用钢桁架。 途径。 2大悬挑结构整体性能指标与常规结构的比  lH 较  l星I 5■一瑚0  2.1实例介绍 ]口 1 0,6口O —一 l ]口 —] 厂__1  1大悬挑可引起整体结构性能指标和部分结构构件的受力 厂] ]__『 【作者简介】徐建设(1972一),男,山东滕州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建 ⑦4 ④L——L—I⑤⑥  自目 @ — I 一—L_— ⑩ 筑结构设计与研究,(电子信箱)buildxu@l 63.C:om。 图1地上部分典型剖面图 61 I工程建设与设计 l Construction&Des ForProject 大悬挑下部的楼层(以5层为例)及悬挑层(以6层为例) 的标准结构平面布置图如图2所示,结构平面长度和宽度分 别为68.Om和68.3m(因4层、5层结构收进,5层结构平面长 度和宽度仅为33.6m)。 茔 ^ ; 一 c  {。自 丑 暮 四 ● 一 : 三 _二 ] H l] ■M lf  ●l 1 l a D  】1 舢 一 i 口  『 『a 5层结构布置图 l。 j  il  l | ?、 4。 i;l  :j ;  il¨ _—: 一遴■-_・___0I● l-_-_-_0 *日 一・_一-_■_ { J●。r-_。一.—_ ●-_—一 。_  .白。_—-?~.,一_ 一-}   _ _一 。—童l  一熏t} : 一 一一n}一 { }————一t 旨一—曲 1 盲 L…斗卜 _h ^ r ^ 一一1. -1 j 、. i _ 。—— 一  JB }l 0  E 1%_・ :重 J m 1 口 I _4。  1{ 1 } b 6层结构布置图 图2大悬梁楼层结构平面图 作为对比算例,将6层、7层悬挑部分删除,作为比较模型 (常规结构)。将本工程的实际计算模型(大悬挑模型)的各项 整体结构计算指标与比较模型进行对比。 2.2结构质量分布比较 楼层质量及上层与相邻下层质量比见表1。 62 表1中结构总质量包括荷载产生的总质量和结构自重产 生的总质量。 表1楼层质量及下层与相邻上层质量比 由表1可以看出: 1)比较模型的相邻上下层质量比一般均小于1.0,最大为 1.08; 2)因6层、7层悬挑跨度较大,楼层面积比5层增加较多 (6层建筑面积是5层的3.77倍),大悬挑模型的6层与5层 的结构质量比达2.09。由于楼层质量bL(IP上层楼层质量与相 邻下层楼层质量的比值)大于150%时即为竖向不规则类型 (该竖向不规则不计入不规则种类的总数量),因而可根据质 量比判定其为竖向不规则。 2.3结构周期比较 结构前l0个振型对应的周期见表2。 表2前10个振型对应的周期 由表2可以看出: 1)相对于比较模型,大悬挑模型的结构自振周期明显加 大,第一周期由1.396s增加到2.016s,增加了44.4%; 2)大悬挑模型的扭转周期比T,/T ̄为O.731,明显大于比 较模型(0.446),表明大悬挑模型更容易产生扭转。 2.4楼层刚度比较 大悬挑模型的楼层刚度比见表3。 表3大悬挑模型的楼层刚度比 注:RatX。和RatY。分别为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 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RatX。或RatY 的值小于1时,该层为薄弱 层,调整系数为1.15。 比较模型的楼层刚度、楼层刚度比如表4所示。 表4比较模型的楼层刚度比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1)对于大悬挑模型,由于6层开始出现大悬挑,5层变为 薄弱层,其侧向刚度远小于6层。6层与5层的 向侧向刚度 比和l,向侧向刚度比分别达3.21和4.7; 2)比较模型的侧向刚度比指标较好,未出现薄弱层。 2.5地震作用 将大悬挑模型和比较模型的各层地震作用力(以 向地 震力为例)进行比较如图3所示。 图3两个模型的 方向各层地震作用力对比 由图3可看出: 1)在大悬挑所在的楼层(6层、7层)及其下部邻近楼层, 两个模型的楼层地震作用力相差很大,大悬挑模型的楼层地 震作用力远大于比较模型,但在相距较远的楼层,两个模型的 建筑与结构设计l A rchitectural帆dStrucmrcdD s Il 楼层地震作用力的差别明显减小; 2)在靠近底部的楼层,两个模型的楼层地震作用力接近, 其地震剪力亦接近。 2.6层间位移和扭转位移比 经计算,与比较模型相比,大悬挑模型地上各层的层间位 移具有如下特点: 1)大悬挑模型和比较模型的层间位移角绝对数值均较小 (比规范限值小很多),但大悬挑所在楼层及其下部邻近楼层 的层间位移角均明显大于比较模型的相应数值,而对于相邻 较远的楼层,两个模型的层间位移角较为接近; 2)大悬挑所在楼层(6层、7层)的层间位移角大于其下部 相邻楼层; 3)大悬挑模型和比较模型的扭转位移比绝对数值均较小 (均小于1.2),但仍可以看出,大悬挑模型各楼层的扭转位移 比一般大于比较模型相应楼层的数值; 4)大悬挑模型所在楼层(6层、7层)的扭转位移比大于其 下部相邻楼层。 3大悬挑结构整体性能指标的解决途径 由以上各种比较数据和结论可以看出,对于其中所涉及 的几乎所有整体指标,虽然大悬挑模型均相对于比较模型有 不同程度的变差,但仍然符合抗震规范的有关要求,这是通过 一系列的途径予以实现的。 3.1优化结构平面布置 在⑤~⑨轴交⑥—①轴区域(即结构在4层、5层收进后 的区域)地上各层的4个角部通过设置斜撑,形成四个大的“L 形”,如图4所示,其抗侧体系接近33.6mx33.6m的“简体”,保 证整个结构具有足够大的抗侧刚度。 上述“简体”布置于结构的中部,在6层,7层,其四周悬 挑长度(16.8m ̄17.6m之间)接近,可尽量减少结构质心和刚心 的距离,从而减小大悬挑引起的扭转效应。 3.2优化联系构件布置,充分加强各悬挑结构的空间 协同作用 6~7层的大悬挑采用钢桁架体系,各榀桁架位置示意图 如图5所示,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每榀钢桁架所受的荷载及 约束条件各不相同,为此在这两层的四周增设周圈桁架,用于 调整荷载的分配途径,如图6所示,跨越两层,高度达10.8m 63 I工程建设与设计 l co埘In 如n& 增nForProjea 的周圈桁架具有足够大的竖向刚度,使得整体结构的空间协 整个悬挑区域的竖向荷载传递路径如图7所示。 同作用得到有效加强。 钢支撑 囤 犀 圄 囱 口 口 玉 。雷  。囡  。回  f卤  I I  Ii I L_Ⅲ8帅(L上J堂0_4— —B4 一 画 吉 目 /=lkh 、 { ) (, r f U .gx L / ! 图4⑤~⑨轴交 轴区域支撑布置 啊一它霉葛 …』.i………; 违塞  }{i  ” i j1: 一…… 墓 { ? —— ~  ,}、 每 { ; 葛 ^ { . _ 葛 -一 — } 母 每 垂 』 ] …—・— .. ’ j ; o 蔷 = 一 。 i 暑葛 :. 1 ” 1 暑 i  IB∞o ∞o0 I *∞J  【l l 嚏。} m 图5 6 ̄7层悬挑桁架位置示意图 …载 二 一… § =妻§ } —— “- ・・ § I一 一 § 、 ‘’。,;’—。 e 售。 一 。_。。 § ^ x 々-一 -_- § ・一尚_I・・ § i.\ ~ l —]  乙盎f■ ÷}l_i i  『_ fl 十 。:\ 图7悬挑区域荷载传递途径 采用周圈桁架后,结构在恒载作用下的竖向位移如图8 所示,结构四周悬挑端部的竖向挠度变化较均匀,且挠度的绝 对数值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 一 一目目圈目日圈旨 玉  禹磊~ 图8关键构件的加强 3.3对关键构件予以重点加强 在4个角部的悬挑钢桁架是整个6层、7层结构乃至整个 结构的最关键构件,由于该桁架为跨层桁架,斜腹杆的设置必 定会对建筑的使用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以⑥轴和◎轴的钢桁架为例,如图8所示,悬挑桁架斜腹 杆起初仅设在第7层,即一层高的钢桁架下挂第6层,这样第 6层的建筑使用功能基本不受影响。但经过综合比对分析后, 将原方案的斜腹杆向下延伸至第6层,并改变部分斜撑的方 向,其对结构的加强变现在以下几方面: 1)悬挑钢桁架的高度由一层变为两层,其竖向刚度大大 提高。这样做虽然对建筑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有限,而 对结构各方面性能带来的加强效果远远超过其负面效果。对 于像角部悬挑桁架如此至关重要的结构构件,建筑专业必须 为结构专业做出一定让步; 2)悬挑桁架向内部延伸的一跨(即⑤~⑥轴间)内的斜腹 杆因改变布置型式,可与悬挑段的钢桁架形成连续性更好的 桁架,有效将悬挑段的内力向内传递; 3)悬挑桁架所有节点均采用刚接节点,可进一步提高桁 架的刚度; 4)悬挑段的桁架上弦杆(即屋面钢梁)向内延伸时采用梁 贯通式节点(见图9),可充分保证上弦拉力的传递,并避免该 处梁柱连接节点处柱钢板沿厚度方向受拉; 5)除大悬挑范围外,结构其余位置的斜撑亦进行了适当 优化,如将x形或人字形支撑改为单斜撑。 图9悬挑桁架根部与柱连接节点 3.4严格控制层间位移角及各层层间位移角的差异 由第2节可以看出,大悬挑所在楼层无论是质量分布、周 期、楼层刚度、地震作用、层间位移还是扭转位移比等诸多方 面,均与其他楼层有别。由于楼层刚度比和质量分布等指标的 差异均是因大悬挑带来的必然结果,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避免 的,因而着重从控制层间位移角及各层层间位移角的差异方 面人手,保证大悬挑层与其他楼层在整体指标上的连续性。 对于本章的工程实例,除6层、7层存在大悬挑外,结构 层高的差异亦容易导致层间位移角的差异,如4层因建筑功 能为影城,其层高达8.4m,而5层的层高为6.1m。层间位移角 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整支撑刚度来实现。具体调整方法如下: 1)通过在4层的外周圈满布交叉斜撑,并加大支撑截面 (采用H700mmx450mmx30mmx80ram),尽量增 4层的抗 侧刚度; 2)因5层层高小于4层,其支撑局部采用单斜撑,适当减 小其支撑刚度; 3)1~3层斜撑均采用单斜撑。 采取上述措施后的支撑布置见图8,经计算,大悬挑所在 楼层的层间位移角虽大于其下部楼层,但增加的幅度并不大, 并且各层的层间位移角均比规范限值小很多,因此可以认为, 整个结构各层在层间位移角指标方面并无突变,本例大悬挑 结构的竖向连续性较好。 建筑与结构设计l A rchitecturald Structum/De3 nl 此外,对复杂高层结构(包括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 的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多塔结构等不规则结构、B级高 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组合结构等),楼层位移比指标 也属于关键指标,本例大悬挑结构的扭转位移比指标满足该 项要求。 3.5非关键指标仅适当考虑 前已述及,对于本例大悬挑结构,层间位移角及其差异的 指标可作为结构的关键整体指标。 ,楼 暧垦分布、周期、楼层刚度、 地震作用等可作为非关键指标予以适当控制,控制原则如下: 1)大悬挑楼层的悬挑范围尽量减小恒、活载,以减小其楼 层质量与其下部楼层质量的差异; 2)控制扭转周期比于规范限值以内(本例工程为0.731); 3)楼层抗侧刚度比、楼层抗剪承载力比可作为次要指标, 其主要原因是,大悬挑所在楼层悬挑段的柱、斜撑等构件虽在 楼层刚度及楼层抗剪承载力统计中计人,但因其为非连续构 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悬挑钢桁架的竖向刚度,严格讲并 不能视为结构抗侧力构件,因此对于计算软件所统计的楼层 刚度比及楼层抗剪承载力比的指标,应进行甄别,对于本章的 实例,可分析其比较模型的相应指标。 4结语 本文以实际大悬挑工程为 冽,分析了 0悬挑结构的整体 结构性能指标与常规多高层结构的区别,包括楼层质量分布、 周期、扭转周期比、楼层刚度比地震作用、层间位移角、扭转位 移 ;.之I 指鼢为关键控制指标和非关键指标两类, 将层间位移角及其差异作为关键控制指标进行严格限制, 将质量分布、周期、楼层刚度比、地震作用等阼 进 行鬯当控制,使 垦 结构的设计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捕 【参考文献】 【1】GBS0011—201O建筑结构抗震规范[s】. 【2]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3】汪大绥,姜文伟,等.CCTV新台址主楼结构设计与思考【J】.建筑结 构学报,2008,29(3):1-9. 【4】王树,王明珠,等多层大悬挑钢结构体系静力与抗震性能设计[J】. 建筑结构学报,2012,33(4):77.86. 【收稿日期12013.09.09 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