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它们的继承者,我们承担着对其传承、发扬、应用和创新的义务,并应将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警示语来时刻提醒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从幼儿园开始,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帮助儿童树立民族意识,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共同的期望。文章通过探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学两者融合的意义和途径,为幼儿园的现代文化教育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 引言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千百年的历史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智慧,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资源充分运用于幼儿教育中,不仅能开创幼儿教育新局面,还能有效激发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培养幼儿的家国情怀。因此,教师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幼儿园的教育特点,从领域活动、区域活动、一日生活三个视角出发,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使幼儿身心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必要性 1.1帮助幼儿塑造良好品质
那些跟随时光流传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幼儿年龄小,正处在塑造与形成“三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时期。在该时期对幼儿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将积淀着先人智慧的内容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幼儿,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什么,对幼儿的长远成长将产生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像“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又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古诗词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加之其所体现的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品质,都能让幼儿在接触与理解的过程中懂得要珍惜粮食,勤俭节约,不能随意浪费。这些道理将引导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也这样去做。
1.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融合和沉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优秀品格、民族气概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财富。为了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更方便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应在幼儿时期开始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了解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儿童刚开始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能帮助他们在将来的成长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2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现状 2.1教师与家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
通过调查发现,在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家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幼儿园与传统文化的实践融合缺乏创新性。大部分教师均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设计和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从整个家庭教育背景来看,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在平时很重视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很有意义。
2.2过于模仿,缺乏创新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在教学设计上并没有很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活动当中。由于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一旦游戏活动融入了传统文化,会使游戏整体略显散乱,而且只是单纯的融合,没有创新。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有些幼儿园设立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游戏活动,主要都偏向历史典故、传统节日,活动流程较为死板,没有创新。最重要的是,游戏完成后并没有发掘和
探究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其具有的特征也并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儿童不能理解并运用,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有些幼儿园设计的游戏活动甚至没有考虑到游戏的可行性,儿童在参与过程中明显提不起兴趣,没有参与感。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 3.1注重家园社区合作,优化协同教育方式
通过家园共育合作的方式能够优化家园协作方式,创新家园共育载体,指导家长更科学、有效地在家庭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家园共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家园联系的方式更加高效和方便,如丰富多样的沟通联络平台,即家园联系APP、班级联络群等,都能够及时高效地传递信息。还有联合家长更紧密的合作共育方式,如家长会、开放日活动、家长课堂、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等,都能够促进家、园共同合作共育。对教师而言,邀请家长参与活动,不仅能让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的课程文化、激发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能让幼儿感到自豪和亲切。
家庭是除了幼儿园之外幼儿生活的最重要场所,而家长作为孩子重要的学习支撑者,其本身也为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很大影响。如果家长自身热爱传统文化、重视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那么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则是对幼儿园教育最好的互补。著名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我们需要通过构建家园与社区共育平台,从而促进家、园、社区幼儿教育一体化发展,才能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保持一致,才能让多方的教育理念达成一致和共识,共同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让教育的效应最优化。
3.2提高情感认知
健康领域以培养幼儿生活习惯为主,通过系统性、针对性的课程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储备,促使幼儿获取更多有效的学习经验,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做好充足准备。在教学时,教师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巧妙融合,进一步强化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首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为幼儿讲解我国“四大发明”,让幼儿认识到古代人民的聪慧,同时也能获取丰富的科
学知识;其次,教师还可围绕着“节气”知识,带领幼儿探索自然科学。每个节气对应的自然气候,自然万物都发生不同的变化。以“惊蛰”为例,教师可带领幼儿走进户外,观察石头下、泥土中、墙缝里的昆虫是否苏醒;观察室外的气温是否回暖等,这些蕴含在自然生活中的知识都可应用于科学领域课程,同时也能让幼儿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3.3通过制作手工,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积淀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积累下诞生了无数的佳作和发明,其中既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还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教师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非物质文化中的手工艺来引导儿童接触传统文化,充分调动儿童学习兴趣,让儿童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儿童自由探索,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例如:剪纸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它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幼儿的影响是独特和多方面的。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资料为儿童展示古代著名的剪纸艺术作品,使其感受剪纸独特的美,并为儿童准备剪纸所需要的工具,与儿童共同学习剪纸的方法,同时为儿童普及相关的剪纸文化,让儿童亲身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这样,儿童既了解了中华文化,又能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成功融入教学过程当中。
结束语
怎样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是一个立足于当下的命题,需要教师本身具备强烈的文化认知和较高的文化水平,以及开放的文化态度和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适合时代发展的一面,运用相适宜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促使他们在以后的成长发展中不断受到优秀传统文明的感染和影响,促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杜传坤.儿童文学的化育: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21(09):10-13.
[2]陈向荣.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1(06):4-5.
[3]王永芳,刘尧,向红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融合与实施[J].陕西教育,2021(01):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