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二十七节中医辩证治嘈杂探讨

2023-05-21 来源:独旅网
第二十七节中医辩证治嘈杂探讨

第二十七节中医辩证治嘈杂探讨

一.胃热证:嘈杂而兼见渴喜凉饮,口臭,心烦,舌苔黄,脉数等。治宜和中清热。可用

温胆汤为主方;半夏6克 陈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生姜15克 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热盛加黄连、栀子。

二.胃寒证:嘈杂口泛清水而酸,或伴胃痛,遇寒冷或进冷食则加重,若得热饮热食则减轻或缓解,脘腹痞满,或食欲不振,体乏肢困,少气,面白,舌淡,脉细等。治宜健脾温中和胃。可用香砂六君子丸加减(木香2.4克(后下) 砂仁2.4克 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6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三.伤食证:嘈杂,嗳腐吞酸,恶心欲呕,恶闻食臭,脘腹胀满。若予吐出则诸证悉减,舌苔腻,脉滑等。以消食导滞为法。方用

保和丸加减;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四.血虚证:嘈杂而兼见面色苍白,唇淡,心悸,头目眩晕,舌淡,脉细弱等。宜补益心脾。用

归脾汤加减;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

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五.肝胃不和,嘈杂吞酸,胸闷脘胀,胁痛,口苦,恶心,舌苔薄黄,脉弦细等。治当疏肝和胃,佐以苦辛通降。方用

逍遥散;柴胡3克 当归3克 白芍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1.5克 煨姜1片(包)黄连9克 吴茱萸1.5克 薄荷1.5克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 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合左金丸加减。黄连180克 吴茱萸30克 1.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 2.胁肋疼甚者,可合金铃子散。 嘈 杂

嘈杂,是指脘部似饥非饥,或作或止,难以名状的病证,俗称饥嘈,又称心嘈。正如张景岳所说;“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恢,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巳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临床常与胃痛吞酸等证并见,亦可单独出现。其证有伤食、胃热、胃寒、血虚及肝胃不和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胃热:嘈杂而兼见渴喜凉饮,口臭,心烦,舌苔黄,脉数等。治宜和中清热。可用温胆汤为主方,热盛加黄连、栀子。

二、胃寒:嘈杂口泛清水而酸,或伴胃痛,遇寒冷或进冷食则加重,若得热饮热食则减轻或缓解,脘腹痞满,或食欲不振,体乏肢困,少气,面白,舌淡,脉细等。治宜健脾温中和胃。可用香砂六君子丸加减。

三、伤食。嘈杂,嗳腐吞酸,恶心欲吐,恶闻食臭,脘腹胀满。若予吐出则诸证悉减,舌苔腻,脉滑等。以消食导滞为法。方用保和丸加减。

四、血虚。嘈杂而兼见面色咣白,唇淡,心悸,头目晕眩,舌淡,脉细弱等.宜补益心脾。用归脾汤加减。

五、肝胃不和,嘈杂吞酸,胸闷脘胀,胁痛,口苦,恶心,舌苔薄黄,脉弦细等。当疏肝和胃,佐以苦辛通降。方用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

(文献选录)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五。心痛门。胃心痛》。。治胃心痛,腹胀满,口吐酸水,饮食无味,及一切气疾。荜澄茄丸方。。

《丹溪心法。心脾痛七十》。“大概胃口有热而作痛者。非山栀子不可,须佐以姜汁,多用台芎开之。”

《医宗必读。卷八。心腹诸痛》。。胃属湿土,列处中焦,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受气于此,壮者邪不能干,弱者着而为病。偏热偏寒,水停食积,皆与真气相搏而痛。。

《证治汇补.腹胁门。心痛.附胃脘痛》,。若曾服攻击之品,愈后复发,屡发屡攻,渐至脉来浮大空虚者,又当培补。盖脾得补而气自运,痛自缓,此虚实之分也。”

《张氏医通、诸痛门。心痛胃脘痛》;。平日好饮热酒,至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脉必涩或芤,饮下作呃,口中作血腥气,手拈散加桔梗开提其气。。

《沈氏尊生书.嗳气嘈杂吞酸恶心源流》:“吞酸者,郁滞日久,伏于脾胃间,不能自容,又咽不下。倘肌表复遇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肤得温暖,则腠理开发,或得热汤丸,则津液流通,郁热暂解。”

董建华教授运用通降法治疗胃病的经验:

①理气通降,适用于胃脘作胀,时轻时重者。方用苏梗、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砂仁,香橼皮、佛手,

②化瘀通络,适于胃病久痛入络,以痛为主,痛点固定者。方用

丹参,砂仁、降香、川栋子、延胡索、赤芍、甘草、蒲黄、五灵脂、香附,

⑧通腑泄热,适用于胃中积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者。方用酒军、黄连、黄芩、枳壳,瓜蒌、大腹皮、香橼皮,佛手,

④降胃导滞,适用于胃失通降,食积阻滞者。方用苏梗、香附、陈皮、莱菔子、大腹皮、槟榔、焦三仙、连翘、荷梗、半枝莲,

⑤滋阴通降,适用于胃阴不足,舌红少苔者。方用沙参、麦冬、丹参、白芍,石斛、香橼皮、枳壳、香附、川楝、甘草,

⑥辛甘通阳,适于脾胃阳虚,胃痛,喜暖喜按,饥时痛甚,得食则缓者。方用小建中汤加蒲黄、五灵脂、香附,

⑦升清降浊法,适于中气下降者,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大腹皮,

⑧辛开苦降,适于寒热错杂,胃痛喜按,舌红苔黄者。方用黄芩、黄连、半夏、党参、干姜、吴萸、枳壳、砂仁、陈皮,

⑨平肝降逆,适于盱胃不和,痰浊内阻,胃气上逆,方用旋复代赭汤去大枣加大黄、苏梗、香附;

⑩散寒通阳,适于寒邪犯胃,胃痛暴作,舌苔薄白者,方用良姜、香附、吴萸、苏梗、荜澄茄、陈皮、生姜、砂仁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