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来,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新农村建设,我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开展了主题为“走红旗渠沿线路,扬新农村建设和谐风”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和学生社团骨干,奔赴林州市石板岩乡、红旗渠沿线,深入学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并重点开展了走红旗渠沿线路、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希望小学支教、走访慰问农户、创作反映新农村面貌的优秀作品等活动。
美术系青年志愿服务队在团总支书记朱国朋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太行山腹地,来到了红旗渠这个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红旗渠精神发源地实践学习。红旗渠畔重温入党誓词,让“为中原崛起献青春,与伟大祖国共奋进”这一光荣使命在志愿者们的心田上生根发芽;走访乡政府,了解石板岩乡新农村建设历程,让志愿者们增进对“三农问题”的了解,坚定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乡小学支教,点燃希望之火,让志愿者们走进社会这个大舞台,在支教活动中体味人生、锻炼自我、服务社会;走访慰问农户,服务新农村建设,志愿者们被石板岩乡淳朴的民风,厚重的文化积淀深深地吸引着,感受到了贡献社会快乐和荣耀;艺术采风,讴歌新农村建设,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寓情于山水,不仅大力弘扬了红旗渠精神,而且讴歌了和谐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
在这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的新事物,无论是感人至深的红旗渠精神,还是支教活动的酸甜苦辣,都让我们有了一种莫名的兴奋。而针对石板岩乡新农村建设历程的调查则让我们体会到了另一种全新的境界。在实践之中,我们深入到乡村,了解农村的现状,以其发现问题,为新农村建设进言献策。现总结此次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如下。
一、调查数据
概况:石板岩乡高家台村共有230户约800口人,住房占地约200亩,耕地1550亩。本村固定资产120万,去年总产值为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为3800元。
(一) 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以经济作物为主,辅以副业如养鸡,养老鼠。经济作物收入占经济总收入80%。经济作物包括苹果、蔬菜、黄烟、花生和制种。自199年以来有果园200亩、蔬菜100亩、黄烟500亩,现在黄烟已发展到800亩。1992年在房前屋后种上了5000棵柿子树,现在每棵树能收入两百元以上,近年又种上了1000棵柿子树,估计明年能大量挂果。制种业是新兴产业,包括西瓜、西葫芦、西红柿、辣椒四个品种,种植面积在200亩左右每亩毛收入一万元左右。
(二) 受教育状况 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20几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8岁,但有50%的孩子九岁才开始上学。
(三) 生活状况 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
二、下乡感悟
(一)我看农村教育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
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
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高家台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
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二)我为乡亲献计策
从准备下乡到下乡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
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高家台村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高家台村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在村庄规划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种柿子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这可能是我国农村规划之创举,大有为之大力宣传的必要。
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往立体结构方向发展。注意了抓好经济作物和加大力度发展高效田的同时保持粮食产量。此举既保证了村民粮食自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村民朴素民风,村里还制定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证了村里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却没有止步不前,而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为此,我们同父老乡亲们一同探索前进的路。
乡亲们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厂,把自己生产的苹果加工成成品再销售出去,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然而另一方面领导们却考虑着要承当巨大投资风险,基于此,他们的梦想迟迟没有实现。现今,农村收入不高,集体基金有限,承当风险能力极小,在如此现状下,村领导们当然是不敢贸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败了却无颜面对乡亲父老。的确,暂不说基地太小而带来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和技术问题,就连产品销售渠道也够戗。不过,在现有条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运转张期短的小型企业(如生产洗涤用品的企业)倒是比较可行的。
现在,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经济作物和种高效田。高效田是给外国公司制种,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种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劳力。通过这条路致富,村民
是辛苦些,但比较之下,这是迄今为止最有保障的致富之道。为此,加大宣传,极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资,发展高效田,是高家台村近几年致富的首选之路。
就那短短的五天,我和高家台村结下了不解的情节,或许就像大家所说的,她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会永远让我牵挂。有时候我想,一个人也许就为某种情感而活,为某些人而活。生我者、我生者;养我者、我养者;爱我者、我爱者,这也许就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高家台村的乡亲啊!我将在城市的一角永远地为你们而活、而努力。
(三)三下乡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 ,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得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结语
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 ,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系豫南革命老区 服务农村基础教育
恰逢建国60周年和五四运动90周年,围绕“推进两大跨越,建设美好中原”这一主
题,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经过精心组织、认真筹备,在党总支书记陈志勇、院长许远理等领导的带领下,该院“三下乡”志愿者服务队于7月8日奔赴信阳市商城县全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围绕 “情系老区建设,调查教育现状”、“ 关注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共唱红色歌曲,歌颂美好祖国” 、“追寻红色记忆,加强爱国教育”等主题开展。
情系老区建设,调查教育现状。改善民生问题是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而教育是民生之首。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热点。
为了解该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志愿者服务队首先来到商城县金刚台乡四顾墩中学,就学校及周边环境、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学待遇、课程设置等方面与该校校长及部分教师进行座谈。
各位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该地区教育现状,指出部分教育问题,比如办学条件较差、师资不够、师资老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等问题。
队员们实地考察之后,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们说,提升农村基础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大师资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等。还要广泛关注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据调查了解,该校有50%以上同学均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多在深圳、上海等地打工,常年不回家,为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帮助他们更好成长,志愿者们还与该校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详细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
面的情况,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一一解答。
随后,队员们结合专业特点,发挥该院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优势,利用相关问卷及量表,对同学们进行了现场心理测量及咨询活动,根据所测结果做出适当分析,提出合理建议。
活动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在交谈中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着诸如害怕老师、害怕与同学交往、厌学、打架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志愿者也针对他们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活动结束时,志愿者们均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方便孩子们遇到问题或困惑时随时联系,及时给予帮助。此外,为了更好帮助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该院院长许远理教授还将该院之前开通的“日月星”免费心理健康服务热线留给了同学们,由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及时对同学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共唱红色歌曲,歌颂美好祖国。以庆祝建国60周年和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为有利契机,志愿者们组织当地学生共同唱响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闪闪红星》《长江之歌》《红旗飘飘》等红色经典歌曲,宣传建国60年来的伟大成就,歌唱美好祖国。唱响了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中原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追寻红色记忆,加强爱国教育。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志愿者服务队还来到金刚台革命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
纪念馆内的展品以战争时期着名英雄事迹为主线,收集了商城县几十位共和国将军及其他许许多多英雄儿女的事迹,真实记录了一代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抛头颅、
洒热血的丰功伟绩,使志愿者们受到了一次真实、鲜活的革命教育。
随后,志愿者们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战争年代红军战士和伤病员经常居住的“红军棚”、“朝阳洞”,重温了当年革命先烈的风采。队员们纷纷表示,一定会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以先烈为学习的榜样,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
活动结束时,陈书记指出了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并叮嘱志愿者们要珍惜幸福时光,努力学习各项知识与技能,切实做到“服务农村发展,建设美好中原”。
他表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增长大学生才干、磨练大学生意志的有效形式,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有利于同学们全面了解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加深对国情更全面的认识,锤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深受红色教育的洗礼,深刻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提高了思想觉悟。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教科院此次“三下乡”活动为革命老区的基础教育做出了贡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学校的热烈欢迎与好评,在当地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也使广大青年学生更加了解农村、了解农村教育,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树立了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远大目标,坚定了要为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贡献力量的决心,增强了建设美好中原,实现中原崛起的信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