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作者:王雨华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9期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下面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严而无度 (一)缺乏沟通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严格,缺少关爱,只是一味的要求,不善于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很少和孩子沟通。导致子女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爱与支持,亲子关系逐渐疏远。这样的家长忽视了孩子是个独立自主“人”,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感受。 (二)亲子对立
部分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不懂得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家长和孩子基本不沟通,造成家长和子女之间就变成了对立的关系。导致了孩子不接受父母的忠告,也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特别是一些叛逆心理严重的孩子会进行强烈反抗,甚至做出极端行为比如报复家长或自杀等等。
二、爱而无法 (一)物质无限给予
现在的家庭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了全家的中心,不管孩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可能地去满足。有家长认为体现对孩子的爱是物质给予,这样造成孩子之间比吃、比穿,摆阔气、爱虚荣的不良嗜好。当前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穿名牌,用名牌,即使在学校都穿校服,孩子的鞋也要比个高下。 (二)家长包办代替
有家长认为体现对孩子的爱是替孩子做好一切。活动怕跌倒、锻炼怕伤着,跟同学一起玩怕吃亏、自己外出怕迷路,家长用“爱”的绳索把孩子紧紧捆住。上学家长要替学生背书包,出门要给孩子系鞋带等等,只要家长想到的都要给孩子干好。造成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是禁不起风雨的“弱草”。 (三)追求过度平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部分家长不重视我国实际情况,过度追求西方那种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对孩子礼仪教育重视不够,造成孩子不懂得长幼有序。有家长对孩子和长辈间直呼其名是鼓励。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对长辈的尊重,生活中追求平等,造成孩子走向社会不知道尊重长辈,使得孩子和他人沟通容易形成障碍。 (四)追求过度“个性”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要具有创造力,家长就不能管得过多,要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遇到事情要有自己的见解,一些不遵守规矩的行为,甚至是错误的行为家长都认为是孩子的个性的体现,甚至有家长认为张扬个性可以不遵守规矩。可是这样的到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说话、办事不懂得为别人着想,处理不好和他人的关系,今后会受到众人的排挤。 三、示而不范 (一)不以身作则
有些事情家长明白该怎么做,并且要求孩子做到,但是自己却不能够做到,甚至家长做出的事情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做好就行家长无所谓。作为家长不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引导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的习惯养成进程缓慢。 (二)不言明错误
有家长对孩子的错误,不指出孩子具体错在哪,只是一味的责怪,使得孩子一头雾水。迫于家长的压力,又不敢问怎么回事,使得孩子不知怎样改。 四、教而不优 (一)主观教育
家长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但是存在主观教育观点,有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由家长安排。家长不根据学生的興趣,不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单纯地以自己的意志去安排学生的学习。出现“过剩教育”“超前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产生拔苗助长的反作用,孩子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二)精英教育
有家长认为“只要精心培养自己的孩子就能成为精英”,这种认识使家长强迫孩子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初期也许孩子的学习成绩会让家长会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长期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了自由发挥的能力和自主选择的权利。由于对子女有着不切实际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育期望,给孩子造成思想压力,不利于子女良好性格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严重者会导致性格扭曲,可能产生报复心理和叛逆心理。 (三)应试教育
家庭教育应当以德育为主要内容,兼顾其他,全面发展。而现实中有的家长认为“成绩好就是教育成功的标志”。这样的家长追求孩子的分数,不顾孩子的其他需求,不顾孩子的兴趣,为了提高分数只顾让孩子在家做题,上课外补习班。造成孩子是分数的机器,产生厌学心理,孩子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 (四)棍棒教育
有些家长的家长作风严重,他们认为家长和孩子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作为家长孩子什么都应该听我的。甚至认为孩子根本没有反对父母的权利,只有接受的义务。有的家长经常打骂孩子,这些家长奉行“棒打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下家庭缺少和谐氛围,破坏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孩子产生叛逆心理,不服从家长的管教,甚至离家出走流浪街头。 五、闻而未闻 (一)家教知识匮乏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相关规定知晓率太低,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多数家长表示对《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和《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不了解。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规定学习的太少,基本上就是靠长辈的口口传授。没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理论体系作支撑,不懂得孩子成长的节点,不能够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实施家庭教育。 (二)错误的引导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言谈和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会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部分家长自己犯了错意识不到,言行举止常常误导孩子。由于孩子小,缺乏辨别力和认识力,就很可能走上犯罪之路。 六、明知故犯 (一)“怕吃亏”思想
现在的家长们普遍怕自己家的孩子吃亏,自己的孩子小,不能够保护自己。有家长教育孩子时说“不要管别人,只要自己不吃亏就行”。由于自己有这种想法,就更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了。这样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自私行为,甚至酿成大祸。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利益。特别是隔代的长辈家长故意引导孩子树立“占尖”的思想,每件事都要突出自己,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得到最大的利益。这样使孩子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容不下他人,最终将被社会抛弃。
(二)“比坏”思想
有些家长,在看到别人孩子随地乱扔果皮、插队等不正确的行为,不是规劝、制止,而是视而不见。不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那样去做,反而认为自己孩子不那样去做是吃亏了,甚至有家长认为这样做是“时髦”,见过世面的表现。这样,无形中家长在教自己的孩子比坏,不是向好的行为学习,促进良好习惯形成,而是应该比别人更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