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腻苔辨证刍议
闫 颖 王相东 部环宇 王郁金(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
摘 要 黄腻苔是常见病理舌苔,其临床意义多认为系湿邪、痰浊、食积阻滞气机,郁而化热,秽浊之邪上泛所致。故大多医者一遇黄腻苔,则辨为实证,且为湿热之证,治以清热利湿为主。黄腻苔并非皆因湿热所致,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不畅,邪气凝聚上泛均可导致。
关键词 黄腻苔;脏腑失调;气机不畅
中图分类号 R241.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20)02-0081-02基金项目 陕西中医药大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7QN25)
黄腻苔,是指苔色黄而苔质颗粒细腻致密,紧贴舌面的一种舌苔特征,是舌苔色、质均发生变化的一种异常舌象[1]。根据《中医诊断学》[1]望舌一节的内容可知:黄苔主里证、热证;腻苔为湿浊、痰饮、食积。故黄腻苔的临床意义一般主里湿热,或痰湿、食积化热。然而临证发现针对舌苔黄腻者,仅从湿热论治,效果时显时不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苔黄并非全因热
苔色黄常常被认为乃邪热熏蒸所致。然黄苔不一定只见于热证[2],正如清代郑钦安在《医法圆通·相舌切要》[3]中云“病人虽舌现黄苔,无论干黄色、润黄色、老黄色、黑黄色,并未见口渴饮冷,烦躁,恶热,便闭等情,切不可便谓大旺热极,当于阳虚……治法即在其中”。说明辨黄苔之意义不能一味只观其色,仍要根据全身症状,四诊合参。所以清代曹炳章融历代医家关于舌诊的论述在《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中专述了黄苔的意义,云“阳明燥金从土化,故黄色应胃,盖白苔主表,黄苔主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故黄苔专主阳明里证”[4]73,表明黄苔主邪在里。此外,本篇中又云“若苔黄厚而舌中青紫者,阴寒夹食也,甚则碎裂,口燥而舌不干者,宜斟酌温下之”[4]76,此时黄苔主寒证。因患者体内阳气不温,血失温运而停,舌中青紫;阳气不温,水谷不化而积,见舌苔黄厚,所以采用温法散寒,阳气得复,血行且水谷得以运化。另有清汪宏在《望诊遵经·诊舌苔垢条目》[5]中云:“苔如姜黄色,及松花色,津润而冷,或腹痛吐利者,阳衰土败也,苔黄中有小黑点,腹满嗌干者,邪传太阴也……舌苔黄
黑,小腹胀痛,小便自利者,有瘀血也。”说明黄苔亦可见于阳虚或血瘀患者。刘恒瑞的《察舌辨证新法·黄苔类分别诊断法》[6]5中还提到黄腐苔,若中有裂纹,乃气虚不运化所致,不可用下法,当以补气。综上所述,黄苔主里证,并非皆因热,亦可见于阳虚证、血瘀证、气虚证等。2 气机不畅,邪气凝聚是腻苔的根本病机
腻苔是苔质颗粒细腻,紧贴于舌面,或舌面上如涂油一层的病理舌象。其临床意义在《辨舌指南·辨舌之津液》[4]57记载“腻者有形,揩之不去,为秽浊盘踞中宫”,在《敖氏伤寒金镜录·二十舌》[7]27中载若舌苔黄腻而垢,或干涩深黄厚腻是表邪入里之候,宜用大柴胡汤以下之。由以上2条医家论述可知舌苔之腻乃为秽浊邪气入里太深,体内正气不能将其祛除于外而上泛于口所致。《敖氏伤寒金镜录·二十五舌》[7]29提到“表邪未罢,将欲化热,则舌见边白中黄,其苔必然黏腻。因为水停胸中而津不升。则作烦渴,甚则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矣,治以五苓散”。此处腻苔乃因水停胸中,津液不布,而停聚所致,故用五苓散可温阳化气利水。清代刘恒瑞在《察舌辨证新法·浓腐与浓腻不同辨》[6]14中指出:“浓腐与浓腻不同……若浓腻则中心稍浓,其边则薄,无毛孔,无颗粒,如以光滑之物刮一过者,此为浓腻,为阳气被阴邪所抑,必有湿浊、痰饮、食积、瘀血、顽痰为病,宜宣化。”此观点一则强调腻苔形成的原因在于邪气阻滞人体正气,导致气机不畅,邪气上泛,治疗应当宣化气机为主。一则指出腻苔可由水停或
2020年总第52卷第2期81随 笔血瘀或食积所致。人体津液和阴血的运行主要靠气之推动,气滞则血凝,气滞则津停,进而见苔腻。唐亚平等[8]在腻苔的病性证素研究过程中,发现腻苔所涉及的病性证素共18个,除了出现频率最高的病性证素为热、痰、湿之外,其次是血瘀、气虚、阴虚等。因此,腻苔的根本病机在于邪气郁遏正气,导致全身气机不畅,邪气凝聚上泛。故临床治疗腻苔时当以调畅气机为主,气机恢复,邪正斗争,邪气得出。3 五脏六腑失调皆可令苔黄腻
舌苔的形成乃胃之气阴蒸腾水谷之气上潮舌面所致,主要反映了脾胃的运化功能。故黄腻苔多认为由中焦脾胃湿热蕴结所致,然黄腻苔的形成与五脏六腑功能失常均有关,由上述一二观点可以看出黄腻苔的形成并非只因湿、热所致,主要还在于人体气的运动变化失常所导致的津液、血液运行不畅,邪气凝聚上泛。气为血之帅,津血同源,故气滞则血凝,气滞则津停。而人以五脏为中心,肺为生气之本,能宣发肃降全身之气;脾胃为生气之源,一升一降,构成气机升降之枢纽;肾为生气之根,气化水液;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调节人体气机,则能助津、血运行,保证邪气不能留滞。反之,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导致阴阳失衡,气血失常,津液代谢障碍,必然引起气机不畅,邪气上泛而苔黄腻。因此在临床上常遇黄腻苔患者可见于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证、血瘀证等[9-12]。4 结语
黄腻苔的治疗从湿热论治最常见,但是临床病证复杂多变,不能思想禁锢,完全拘泥于此。本文认
为黄腻苔形成的关键病机乃气机不畅,邪凝上泛,治
疗上结合脏腑功能的病理变化,以调畅气机为主,兼顾脏腑功能,把握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的原则。希望可以为临床黄腻苔的诊治提供思路,以此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季 绍良,成肇智.中医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6:44.
[2] 徐 丽,孙悦,李伟,等.黄苔成因与临床表征及意义探讨[J].
江西中医药,2017,48(10):7.
[3] 郑 钦安.医法圆通[M].周鸿飞,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4] 曹 炳章.辨舌指南[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汪 宏.望诊遵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5.[6] 刘 恒瑞.察舌辨证新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7] 程 志源.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敖氏伤寒金镜录[M].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
[8] 唐 亚平,戴芳,龚超奇,等.腻苔与病性证素相关性的研究
[J].世界中医药,2011,6(3):272.
[9] 杨 友春.舌苔黄腻并非全属湿热[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0] 韩 清.黄腻苔辨证浅议[J].河南中医,1984,4(4):31.[11] 瞿 岳云.黄腻苔不纯属湿热[C]//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
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4.
[12] 李 湘孝.黄苔非皆热证[J].黑龙江中医药,1986,15(1):34.
1990,10(4):243.1990.2009:123.
第一作者:闫颖(1988—),女,医学硕士,助教,从事中医四诊及证候研究。1072693060@qq.com
修回日期:2019-09-17
编辑:吕慰秋
文末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之文献类型和标识代码
根据国家标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的文末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应在题名后注明“文献类型标识”,各类文献类型对应的标识代码如下:
普通图书:M;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档案:A;舆图:CM;数据集:DS;其他:Z。
举例:
(普通图书) 黄亚博.新世纪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报告[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前言.(标 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期 刊) 谈勇,胡荣魁.夏桂成国医大师调治复发性流产经验探赜[J].江苏中医药,2015,47(9):1.(报 纸) 周蔓仪.109项中医药团体标准发布[N].中国中医药报,2015-11-27(1).(学位论文) 毕承明.肺癌证治规律文献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更多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举例见本刊网站(www.jstcm.cn)首页下载专区。
822020年总第52卷第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