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世纪中国传统电影与文学

2023-01-31 来源:独旅网
 20世纪中国传统电影与文学

20世纪是中华民族饱受苦难历经沧桑并且走向辉煌的世纪,鸦片战争、八年抗战、新中国建立以及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共同组成了整个20世纪。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许多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会出现在这一历史时期,让今天的我们可以从另一方面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20世纪中国历史。

影片《霸王别姬》讲述了一对从小在戏班一起长大的两个小男孩段小楼、程蝶衣历经童年的一起成长,到长大成为名角,度过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最后在文革时被双双打倒。贯穿于影片主线的是师弟程蝶衣对师哥段小楼的爱情。或许这种不能被世俗所接受的情感是因为程蝶衣童年的阴影造成的,也或许是命中注定。影片大胆地描写了同性恋的爱情观,这在上世纪的影片及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而此部影片却描写的十分生动以及感人。同时影片中对新中国那一段最黑暗的历史的描写,也从侧面烘托出了当时社会的疯狂与混乱。日本人没有让段小楼倒下,国民党没有让段小楼倒下,而因为文革却使得兄弟变仇人,夫妻反目。这表现出了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小人当道,民不聊生。

影片的最后原先的师兄弟二人又聚到一起,来到当年的戏院,只是物是人非,他们都已不是当年的他们了。也是在这里,程蝶衣最终意识到了他自己错误的爱情观,了无遗憾,离开了这个纷乱的人世。最终,他自己清楚了戏里戏外,正如那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第二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剧情动人,语言诙谐幽默,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整个影片。

文革中的北京,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度过自己的青春,同样是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也有成长。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北京。马小军是一个军属,小伙伴们叫他马猴.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没人管教的他在大院里结交了一帮“哥们儿”.他们逃课、打架、抽烟,“混街”成了他们这伙人的生活主题。这当中有刘忆苦,有羊搞,还有后来出现的女孩余北蓓,当外面的世界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这群军人子弟却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

故事开始于喜欢开锁的马小军一次闯入一个女孩的家,看到了墙上的那张照片,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照片中的女孩。于是他经常进入到女孩的家,感受她的气息。终于有一次在街上的偶遇拉开了他们的故事。

那个女孩名叫米兰,一天她答应马小军去见他的那帮哥们儿。看见米兰和刘忆苦谈得那么亲热,马小军有些嫉妒。接下来的日子里,米兰一边和马小军好,一边又和刘忆苦好,马小军心里很乱。

马小军和刘忆苦同月同日生,在庆祝他们的生日那天,米兰分别送了他们两个礼物,马小军本来应该是高兴的,但又不知为什么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执意要将米兰赶走,为此还和刘忆苦打了起来……

但记忆到这儿发生了混乱,或许马小军根本就没有那种勇气,根本就没打架,他们那天玩得很愉快……

那天晚上,马小军骑上脚踏车在雨里疯狂地飞跑,冲着米兰的窗口大喊:“米兰,我喜欢你!”当米兰下来时,马小军竟然没有勇气承认,米兰将马小军拥入怀里。可她后来还是跟刘忆苦关系亲密。

马小军一气之下跑到了米兰的住处,冲动之中想要做出越轨之事,但被米兰打败了……2个月后,米兰与我们断绝了来往。后来大家分散了,各奔前程,刘忆苦去当兵,后来打仗时被炮弹震成傻子。许多年后,当这群儿时的伙伴再次相聚时,过去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已不再重要了。

对许多人来说,“文革”是一段黑暗的日子,在那个时代里,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然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时代刻画和叙事观点上却独具一格,它没有表现出惯有的沉痛,而是以与政治上的疯狂相对而言较为平静的军属大院为背景,描绘了一群被危险激情燃烧的少年的生存状态——当整个国家的人民在投入革命的时候,他们却被其他烈火困扰着。他们就这样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度过自己的青春,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也有成长。

《阳光灿烂的日子》价值不在年代,而在于它的真实、感人。在剧中,男主角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 未有生离死别的伤痛,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

本片对于人性的描写是真实的,在那个“冤”与“恨”压得人透不过气的年代,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却被未成形的情和欲霸占了所有空间.狡猾的心魔渐渐摸道上路,男性世界的粗豪和威武在绷紧的肌肉状态下开花结果……所有的一切在回忆中都是“里程碑”,纪念着昨日的无悔。

《红高粱》叙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人汽车队的故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但这不是主要的。作为这篇小说精神主体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带着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的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正是这种生命意识使那个陈旧的抗日故事重新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红高粱,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

总体象征。小说用这样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红高粱,赋予红高粱以生命。显然,小说中的红高粱决不仅仅是一种植物。与赋予红高粱伟大的生命相对应,作品中那些演出了一幕幕英勇悲壮的活剧的英雄;也总是伴随着红高粱,或者与红高粱融为一体。余占鳌和戴凤莲是在高粱地里完成了神圣的结合,戴凤莲又是在高粱地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小说把她30年的生活比作“红高粱般充实”。余大牙带着高密东北乡人应有的英雄气概坦然赴死的时候,放声高唱的是“高粱红了”,任副官在枪声中、子弹下坦然前行的时候,用口哨吹出的曲调也是“高粱红了”。所以在小说中“我”才慨叹:“先辈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我爷爷辈的好汉们,都有高密东北乡人高粱般鲜明的性格,非我们这些孱弱的后辈能比”。金色的太阳“齿轮般旋转”;“残缺的杏黄色阳光,从浓云中,嘶叫着射向道路”;被割下的耳朵“在瓷盘里活泼地跳动,打击得瓷盘叮咚叮咚响”;“子弹在低空悠闲地飞翔,贴着任副官乌黑的头发滑过去”;“高粱的奇谲瑰丽,奇形怪状,它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时而像魔鬼,时而像亲人,……红红绿绿,白白黑黑,蓝蓝黄黄,它们哈哈大笑,它们号啕大哭,哭出的眼泪像雨点一样……”;等等。小说的比喻也因其反常规而显得十分新奇。例如说死神有着“高粱般深红的嘴唇和玉米般金黄的笑脸”;说死骡马的大肚子在水的浸泡和太阳的曝晒下突然炸裂,“白花花的的肠子,像花朵一样溢出来”;说“有人往栅栏边角上那个铁皮水桶里撒尿,尿打桶壁如珠落玉盘”;等等。此外,在叙述过程中,作家有时故意插入一些与总体叙述风格相背离的语言。例如“我”看到母亲的小脚就想高呼“打倒封建主义!人民自由万岁”;借92岁农村老太太的口唱一段顺口溜;引录一段县志上平平板板的公文;等等,都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幽默、诙谐的色彩。强烈的生命意识、具有民间传奇色彩的题材与上述不同艺术手段的融合,使这部中篇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的老百姓在那个物质贫乏,没有更多的娱乐方式来满足精神需求的年代里,电影给他们带来了莫大的慰藉,他们通过电影这一现代传播方式了解了更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且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了“经典”难于抹去,对这些文学作品也好,电影作

品也好,留下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经典”情结,以至于今天有些人想重新“解构”、“消解”这些“经典”的时候,在他们的心中迸发出了一种带有本能性的抗拒情绪。我想这大概就是现代传播显示出来的巨大力量吧!近几年来,重拍当年这些“经典”的电影也好,小说也好,有几部算得上是成功之作呢?又有几部超越了当年的这些“经典”而受到欢迎和好评呢?所以在这里我向20世纪中国传统电影文学致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