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明清帝王祭祀九嶷山舜陵_朱亚非

2022-03-02 来源:独旅网
2013年2期(总第80期)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

JOURNALOFHUN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No.2.2013GeneralNo.80

·文史探讨·

论明清帝王祭祀九嶷山舜陵

朱亚非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明清帝王多次到九嶷山祭祀舜陵,主要目的是向世人表明自己继承皇位的正统性,同时也是为了宣传继承大舜仁政、平定战乱、勤政安民的愿望和业绩,表现出了明清社会封建皇权专制体制的强化。明清帝王的祭陵,向人们确立了大舜的安葬地为湖南九嶷山,同时扩大了九嶷山舜陵的政治影响。

关键词:明清帝王;九嶷山;舜陵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3)02-0093-03陵看,多是宣告自己承继帝位。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派翰林院编修雷敢“昭告于皇帝之陵,告易第四年,

,代”祭陵文中宣告自己取代元朝的正义性。明成祖靠靖难之役上台,即位后遇到了忠于建文帝官员的“瓜蔓抄”的办法大肆镇压反激烈反抗。他一边采取

对派,又不忘宣传自己上台的合法性。他派翰林院编修杨溥致祭舜陵,在祭文中宣告自己即位是“祗承,。祖训,获承大统”望舜帝能“佐我国家,永祗升平”景泰七年(1456年),明英宗经过夺门之变,再次上,“告复位也不忘派尚宝司卿凌信来舜陵祭祀台后,

。其余明朝皇帝均是即位后立即派官祭舜帝陵,也”

在祭文中都要写上“恭承大统,用祈鉴佑,永祚我国等祭文。希望大舜能保佑自己执政顺利。家”

清朝的皇帝除了即位后就派出使节祭祀大舜外,另外如平定内乱外患,皇帝寿诞、大婚及为求风调雨顺也多次派官来九嶷山大舜陵祭祀。清代祭祀大舜活动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鼎峰。清朝帝王对大舜陵的祭祀主要原因在于:

一、强调继承皇位的正当性和正统性

座落在湖南永州的九嶷山舜帝陵,自从司马迁《史记》明确加以记载后,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唐许多杰出的文人名士来此祭祀,留下了许多宋以后,

碑文笔记。到了明清时期,几乎每个帝王都要派官九嶷山舜帝陵在国人的心目中成为十员来此祭祀,

分神圣的场所,九嶷山文化也成为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从朱元璋建国至崇祯帝亡国共有十六位皇帝,除了两位短命的皇帝明仁宗、明光宗(执政不到一年)以及最后两位皇帝明熹宗和明思宗(崇祯帝)以外的十二位皇帝都曾遣使来此祭祀。清朝皇帝对舜陵的祭祀又远甚于明朝帝王。清朝从顺治帝到宣统帝十一位皇帝先后祭祀舜陵多达45次,平均每位帝王4次。其中康熙帝共遣官祭祀多达9次,乾隆帝竞多达12次。明清时期这种由皇帝亲撰祭文并可以和当遣官到舜帝陵的祭祀活动是空前绝后的,时任何官方的祭祀活动相媲美。

明朝时期封建帝王何以如此重视对舜陵的祭祀。从现有文献记载看,主要原因是宣告自己上台或即位是继承大统,具有合法性。从明朝皇帝祭舜

收稿日期:2012-11-25

作者简介:朱亚非,男,江苏宿迁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齐鲁文化、中外关系史等。

93

虞舜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舜是中国历史早期公认的最高统治者,可以说中华文明史政秦汉,中治制度的起源始于舜朝。自虞舜到夏商周、国历代封建王朝始终强调一脉相承。大舜时代是为它的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后世所称颂的理想时代,

”(《礼记·礼运》),天下为公是中国历史上历代统从大禹南巡至衡山“望九嶷山而治者所效仿的先哲,

,“祭虞帝于九嶷山”,祭舜”秦始皇汉代皇帝派遣的。唐宋时期,使者“四时致祠”皇帝也先后派使节祭祀。因此舜作为中华文明的一种传承,祭祀舜陵也就是明清皇帝宣告自己统治的正统性。祭祀虞舜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行为自秦始皇就已经开始记“十一月行至云梦,秦始皇三十七年望祭虞帝于九嶷,以后历代统治者或地方官均有来九嶷山祭舜陵山”

的记载。清朝皇帝祭舜陵次数最多,也绝非是偶然的,因为清王朝是满族统治者在中原建立的政权,虽然满族在入关之前已进行了封建化的改革,入关建立政权后又将大批汉族官员引入中央机构,成为满汉合一的统治政权。但是要在广大汉族人民心目中树立正统地位,仍有不少困难。从满族入关夺取全而稳定统治则用了四十年国政权仅用了两年时间,

时间,就可以看出清朝要想获得中原地区广大汉族人民认可其正统性,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除了不经济发展的政策断改变并推行适应中原地区政治、

以外,清朝统治者也必须在思想文化和礼仪上赢得广大汉族人民的支持。尊孔和祭祀舜帝正是这种符合汉族广大人民意愿的礼仪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了汉族人民的民心。

二、对于天下和谐社会的期盼

从明清皇帝尤其是清朝皇帝祭舜陵的时间看,除了登基宣告继位以外,再就是平定内乱外患及战胜自然灾害以后派人到九嶷山舜陵祭祀,向舜帝宣告平定内乱外患的捷报或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的喜讯。

尧舜时代被后世称之为理想的大同世界,开创“协和万邦”。《尚书·虞夏书》了的局面称虞舜“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在历代百姓的心目虞舜时代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百官和谐、百姓安中,94

居乐业的理想时代。这也是历代统治者所要标榜追求的统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要消除对这是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治理国家最能显而易见的政绩。通过对舜陵祭祀的方式宣扬自己的政绩,让天下老百姓都知道,这也是封建统治者非常乐意所为的一件事情。通过这种活动宣告整个国家已趋于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和睦相处,也给国人形成一种统治稳定繁荣的印象。

三、封建统治者宣传德治、仁义和宣传孝道的需要

因为大舜时代被后世史家们称之为大同之世,“大道之行也,在这个世界上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婚,女有归。这种理想的社会需要统治者的也需要在被统治者中提倡忠君和孝道,需要统德治,

治阶级建立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而大舜执政期让间在建立统治秩序方面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史记·五帝本百官和百姓心悦诚服,安居乐业:“舜举,纪》说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德”和“孝”是历代史学家们对大舜品德的肯定,也是对大舜歌颂和宣扬最多的两个方面。孟子:“大舜有大德”。司马迁认为:“天下明德,说皆自舜”。《礼记》。宣扬德帝始也有“尧舜帅天下以仁”仁政是历代封建帝王维系统治的基本理论。明治、

清时期的帝王也不例外。他们祭祀和宣扬大舜,也是向世人表白自己要承袭大舜时代德治和仁义思“大德”想,把大舜倡导的思想作为进行统治的基础。

如果说明清封建帝王将舜的德治作为自己对百姓进行统治的思想,那么对于广大百姓而言,统治者,也不忘记宣扬舜倡导的“孝道”作为维系民间社会:“舜稳定的一种方式。大舜以孝闻名于世,孟子说”尽事亲之道,而天下化。舜提倡在家庭父子、兄弟姐妹之间和睦和谐,晚辈要对长辈以孝,长辈要爱护晚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社会和谐与安定。舜的“克谐,以孝”就是通过宣传孝道求得家庭和社会的安定,这也是封建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家庭、

家族的和谐安定,才会有整个社会的稳定,也才会有封建帝王统治的稳固。所以说明清帝王多次祭祀舜从其撰写的祭文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舜倡导陵,

“德”“孝”和的推崇。

明清封建帝王对九嶷山舜陵的祭祀,反映出在理学思想空前强化的明清社会,封建帝王的专制集权得以加强。其影响也十分巨大。让人们更加明确了九嶷山舜陵作为大舜归葬地的地位。大舜活动足迹遍布于山东、河南、山西、湖南、湖北、安徽多省,多如舜庙、舜祠处史籍中均有大舜遗迹及其活动记载,

等,反映了后世人民对大舜的热爱。由于时代久远,

有关大舜的一些问题仍然扑朔迷离,难以下最后结、《史记》论。但是舜葬九嶷山之说,自《礼记》等书历代多有记载,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记载以来,

对于舜的归葬地也有其它说法,如山西运城说。但是明清皇帝多次到九嶷山祭祀舜陵,已经表明了官方认定湖南九嶷山舜陵为舜最后归葬之地,这也在民间形成了极大影响。明清以来,九嶷山舜陵作为大舜这为历史伟人的最后归宿,已经更加明确,并在学术界逐步形成定论。

责任编辑:秦小珊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上接第87页)开展城乡党组织和党员联促帮带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等。

其次,推进城乡党员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多个党员培训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对城乡党员进行教育培训,推进教育培训资源的共享。另外,城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可以互补和共享,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积极为城乡党员开放活动场所、体育设施、娱乐设施、图书阅览室等,实现资源共享。

再次,完善城乡党员教育培训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确保进城务工,的党员“打工不脱党”外来流动党员“离乡不离,“能入党”。党”符合条件、表现突出的流动人员

一是构建城乡共育的党员培养模式。采取异地

责任编辑:周育平

培养、委托培养、跟踪培养等方式,增强培养效果。发展党员时,由城乡党支部互相提供平台培养对方入党积极分子,使其掌握一定的城乡实践经验。人才流入地和流出地相互协助建立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提高党员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是构建点面结合的党员教育模式。通过县委党校、乡镇党校、网上党校,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党员教育培训格局,使党员不仅要接受“点”所在党组织学习培训、党课教育的训练,还接受“面”到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多层次的的教育。

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