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中式首饰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应用

2024-07-20 来源:独旅网
新中式首饰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应用 THE 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0F NEW CHINESE JEWELRY DESIGN FR0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江南大学刘琪 摘要: 在中国 首饰发展已经有了至少五干年的历史 具有较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深 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首饰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人们的情感寄托和美好心愿 的表达方式之一。近年来,新中式酋饰开始悄然发展起来,在众多风格中脱颖而 出。不言而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对新中式首饰的设计理念,材质造型等多方面 都发挥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诃: 首饰新中式传统文化 中圈分类号:TS9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2-0100—02 Abstract: l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lewelry has had a history of at least five thousand yea rs,which has been p rovided with ve ry p rofound cultu ral details and distinctive national featu res It's also Chinese people。s emotional sustenance and thei r expression of good wishes In recent years,the new Chinese jewelry has been Just unfolding and developing among va rious styl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 ral ideas have played positive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e rms of its design concept,mate rial and modeling Keywords: Jewelry The new Chinese style Traditional cultu raI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沉淀深厚,有着独有的哲学体系。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迅猛,并开始不断向西方国家 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生产技术,并成为世界经济链条中重要的一部分。但 是,在借鉴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不应一味地模仿而逐渐丧失自己的特色。 如果慢慢失去了我们民族的特色,就犹如没有根的大树,无法屹立于世界之 林。本文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探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何在 新中式首饰设计中得以继承和应用,达到传承与创新。然后以新的形式将独 具特色的首饰设计呈现,荆哿中国传统思想发扬光大。 1新中式首饰设计 “新中式”这一概念起源于近些年来室内设计领域的一种趋向风 格,讲究中式元素与现代材质的巧妙兼糅,实现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 方风格。设计领域大众审美的相通性使得“新中式”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各 个类别产品设计中。业内人士将“新中式”定义为:中国传统风格文化在新 时代的全新诠释,在对传统文化掌握的前提之下实现当代设计。新中式风 格具有明显的特征,当前时代之下的新中式主要表现出“中”、“新”两大 特征,并朝着本土化、国际化、民族化和时代化的方向发展。新中式风格并 不是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简单地融合在一起,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 1OOl学研探索 识,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之中,从而实现传统文1艺的创新, 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恰当的表现。 在“新中式”定义基础之上可以更好地认识新中式首饰,其指的是通 过现代先进技术和工艺打造首饰,使其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又满足现代首饰通用化和标准化的需求。新中式首t币内容上具备文化的 凝聚力和中华地域文化识别性;造型上存在形式的多元化;时间上有对传 统文脉的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当代审美观念的新 元素,将传统积淀融入到现代酋饰设计中,将创新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髓中得到延续,将根植于当代中国人生活土壤中的思想意识在首饰设 计中得到全面展现。新中式首饰不仅是一个物品,其还被赋予感情,实现 人和物、人和人以及物和物之间的连接和沟通,让传统艺术在当今首饰设 计中得到更美呈现。 2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2_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概述 从前文可以看出,新中式首t市的发展必须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的积极探索和深刻理解。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五干年历史的沉淀和结晶,是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 文化的综合体,并包含哲学、社会学、美学以及宗教等各个方面,中国传 统文化属于一个完善的系统。刘梦溪教授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研究分 析,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中国传统文 化指的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本文所研究 的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运用语言文字所创造、 记载以及传播的中国特色文化,其包括中国的文化艺术、价值观念、民族 精神、政治体制、处事准则、科学技术以及意识形态等。中国民族文化建 立在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基础之上,其实现三家文化的互补 和交融,并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造成深刻影响。因此,新中式首饰设计从 中可以获得很大的启发。 2.2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新中式首饰设计中传承的意义 随着现代『七1言息时代的猛烈发展,不少传统手工艺受到冲击,部分已经消 亡。传统首t币也不例外。因此,必须找到融入现代化发展的契机,新中式首t市 产业慢慢发展起来。在时『弋发展潮流中,“民族化、本土1艺以及地域1艺”的呼声 —波强过一波,“现代中式”、“新东方主义”以及“新中式”等越来越受到社会 的重视和关注。市场中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民族化、个性化以及多样化提出更 高的要求,期望在产品中寻找历史文脉。种种现象均反映出民族品牌的建立符 合时『弋发展趋势,设计师需要承担起对社会、对企业以及对消费者的责任。在 此背景下,设计师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高科技、信息化、快节奏的时f弋中,如 何结合中国人审美方式、艺术追求,运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将新中式首饰的 设计融入到现实的生活里势在必行。适应新时代大众的同时应不忘传承和发 展中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 3新中式首饰设计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应用 3.1天人合一,中和为美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其中“和” 的思想更是其精髓。作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就是“贵和:凿,尚中 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都积极探索和阐释了“和”这 一思想。其最能体现中式设计思想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 3.1.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中国人最基本 的思维方式之一。“天人合一”是指天、人、物的生理状态的合一。《考工 记》曾对此加以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 可以为良。”按照这种整体观,世界是一个包罗万象,涵盖一切的复杂系 统,其间所存在的物种均具有各自的特性并拥有自身的归属,任何物种不 存在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权力。与此同时,世界中的一切物种均相互联 系,其相互合作并相互竞争,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可以实现自身不和其他物 种产生联系。“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以及“情景合一”等哲学思想的 出现均体现出古人的整体意识。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奠之命而常 自然。”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孕育出“以和为美”的美学精神,强调设计需 要讲究全面和整体,极端观念以及片面观念均不可以出现,从而实现各项 元素的有机融合。新中式首饰设计作品体现出整体性和全面性,其间所包 含的任何元素均不能够超越整体美。新中式首饰以一种全局观征首饰设计 中把握各个元素间的平衡并协调地融于一体。将这种哲学思想应用在首饰 设计中要具有整体意识,“和”而不“分”,造型优美,比例标准恰当,工艺 精巧,设计与使用目的和谐统一。更进一步说,它体现了艺术辩证法的某些 原则,如:虚实、浓淡、深浅、隐显、疏密、阴阳、刚柔、动静、曲直、朴华等。 在这些审美范畴关系中,以整体为美,把握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走入 极端,而是要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3.1.2中和之美对度的把握 根据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中的考证,中和之美是殷周以来的传统 思想。孔子之所以能够提出“中和”之美,其主要得益于《易经》中的美学 思想。“即高明而道中庸”,意为人的情感在伦理、理性控制调节下,达到均 衡。悲不过分伤心,喜亦不可狂欢。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温 柔敦厚”、不能使欣赏者产生在喜、怒、哀、乐任一种情绪上的“过”。中和 属于一种审美特征,既有质的融合和交汇,又包含量的权衡与折中。作为传 承五干年之久的传统文化,中和之美强调的是尺度的把握,使得任何事睛 均处于合情合理之中。在艺术设计中避免走极端和片面性,达到恰当而不 过。“和”讲究的是多种事物结合在一起,事物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对立性, “中”讲究的是把握融合整体的居中不偏。 在首饰设计中有律动、对称、对比、平衡、比例及调和等形式美的主 要构成要素,以上构成要素的本质就是追求中和的设计理念。两种构成要 素同时存在时,若特性过于强烈或相差太远,便会产生对比现象;若两者 能达成一致,并且不排斥时,便达到了中和的状态。在新中式首饰设计中, “中和之美”传统哲学思想观念要求无论是色彩搭配,材质组合还是整体 的风格设计,都应当把握好比例与适度中度的问题,即首饰造型的布置组 合,颜色材质搭配,意境营造,形式与功能的结合都讲究协调之美。对于 新中式首饰设计的把握要不偏不倚,达到一种无“过”或“不及 的理想状 态,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是符合中国民众的审美习惯的,并让佩戴者在精 神和心理上达到平和,不能显{导突兀,不能在产品,概念,装饰等任何一个 对立方面走向极端。新中式首t市设计无论形式或者内容都应“适中”,“守 正”,“和穆”,中庸而不偏激,显示一种“中和肃雍”的风格和精冲。体现出 设计原则中的均衡之美。 3.2情境相融,虚实相生的意境法则 意境这一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老子“道一气一象”的范畴。老子认 为,道、气、象是三个互相连接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在老子看:来,万物本 体和生命本源是“道”和“气”,而“象”则指超越了具体物象,需要人凭借 想象、心中对“道”的领悟形成观念中的形态,老子也将其称之为“大象”、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象”与“道”密不可分,脱离了“道”的“象” 也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象罔”之说,阐述了虚 与实、有形与无形、境相和虚幻的融合。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 为一”的思想给意境论的“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 理论提供哲学前提。意境体现在设计中是一种朦胧美,是一种精神体悟之 美。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 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辩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 “境”是形与神的统一。 将意境理论应用在新中式首t市设计中可以体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 生。“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任何意境均离不开情景,优秀 的首饰设计作品必然实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西方美学将意境理论 解释为移情现象,移情现象包括两个方面,—方面是指赋予对象形式以生 命,从而保证对象形式具有一定的情感,另—方面是指将对象形式的情感 和自身情感相融合,实现自我情感活动和意向的激发,也就是对象形式和 自身情感的合二为一。 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表现为“虚实相生”。虚指的是空,实指的是 体,虚需要在实的前提下得以表现,实则要在虚的衬托下实现加工。虚实 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是中国古典艺术家们强调的“虚实之美”,这一古 老的创作规律在新中式首饰的设计中可以使“虚与实”相互转化、渗透, 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产生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使首饰作品 或者一种传达感情表现情绪的作用,同时也通过这种情感的传达联系人 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意境中,虚实之间并不一定存在某种必然的 联系或者中介,比如月亮和思念之前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人们却自然 地将月亮带入到思乡之情中。 如周大生的小鸟与圆形窗花吊坠设计,通过一颗用现代材质和现代 手法简约雕刻的吊坠,描绘了一幅具有古典韵味的窗边小景。通过比较写 实的刻画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状态和淡雅清新的心情。情景交融,虚 实相生的手法也是首饰设计中选材的一种构思角度。 3f3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造物思想 道家文化讲究和谐,这是一种自然之美。天地处于自然中,没有经过 任何人或者事物的雕刻和修改,属于最自然的状态,道家认为这一状态无 常规且无形式,最天然地体现出天地之间的和谐之美。老子认为事物最 美的状态为道法自然。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我国古典艺术中占据极其 重要的地位。艺术家在一生创作中所追求的艺术风格莫过于自然、朴实、 清新。在新中式首饰设计过程中,自然中灵感的获取方可以保证作品的灵 动性和自然醒。 在新中式首饰设计方法上,材料的自然属性得到充分尊重,追求纯手 工绘制,而非机器生产,其目的即在于回归以人为本,保留自然痕迹,传达 一种非机器的人类智慧,这也正是人类追求本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尊重 使用者的自然与社会属性。例如,SU品牌的栀子花开银饰手镯设计,取材 于自然。制作中叉保留7手工浮雕的痕迹,巧妙地利用栀子花未盛开时本 身的自然姿态,诠释手镯的生动性。大小花苞的对比,也增添了特有的情 调。简单淳朴,典雅清新,呈现出一派“天然去雕饰”的悠闲气度。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当代首饰业发展较晚,在时尚方面难以超越欧美等 国家,在技术工艺方面难以超越意大利,因此,我国首饰业的发展必须坚 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以及元素融入到首饰 设计中,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首饰中得到完美呈现。新中式首饰需要紧 紧把握中国传统图案精粹,充分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并根据特色的表现 方法和应用方式将传统元素与首饰相融合,实现新中式首饰的国际化、 本土化、时尚化,使得华夏五千年文明得以体现。一 参考文献 【1]张银银产品设计的意境美感 艺术与设计艘论) 2007-04-30 嘲吴婧,祁素萍关于中和思想与现代设计的思考《天律美术学院学报》2012—09—25 【3]曹炫洁论 中和”的艺术审美蕴涵《安徽文学fF半月) 2008.09—15 许留军.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新中式家具设计的启示《现代装饰 论)*2013一ll一15 _51陈彬雨王茜不同服装场合中首饰表面肌理分析《设计 2014—05 学研探索1 1O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