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现状概述
第一章 规划背景
萍乡市于1996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其中近期建设时限为1996-2000年)。萍乡市人民政府依据该规划全面而有序地展开萍乡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任务也基本完成。根据200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指示精神,从端正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明确近期城市建设重点,加强规划规范性的高度,突出强调了近期建设规划工作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重要性。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为了促进并引导近期建设规划工作,建设部颁布了《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萍乡市人民政府为控制和引导萍乡市2005年以前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以上文件精神及江西省建设厅的统一部署,委托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对《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执行情况总结检讨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变化因素与现状城市建设状况,协调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动态修正与完善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编制《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章 城市概况
一、市域概况
萍乡市位处江西省西部,素有“江西西大门”之称。北毗湖南浏阳市,东接宜春市袁州区、吉安市安福县,南接吉安市永新县,西邻湖南醴陵市、攸县。地
理位置为东经113°15′—114°17′,北纬26°57′—28°01′,地处罗霄山脉的北段和中段,为赣湘水系的分水岭。
萍乡市现辖2区、3县、1个开发区,即安源区、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安源经济开发区(含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市域国土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2001年全市总人口174.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97万人,市域城市化水平40.62%。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20.5亿元,三产比例为:12.7:56.0:31.3。
萍乡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是江西省重要的工业城市。萍乡于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置县,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1949年7月解放,1960年撤县设市。1970年升格为省辖市。
萍乡自上世纪初开始规模开采煤炭,以煤炭工业为基础,逐步形成冶金、建材、机械、电力、家用电器、电瓷、化工、造纸、纺织、烟花鞭炮等工业门类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城市规模逐步扩大,是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均位列全省十一个设区市之前列。萍乡的原煤产量占全省1/3强,生铁产量约占全省1/2,电瓷产品及客车在全国均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
萍乡位处江西省西部,处于国家京九、京广、浙赣经济发展轴带形成的“H”型中间地带,东接江西省经济中心——昌九景城市群,西连湖南省经济中心——长株潭城市群,而以新、宜、萍为复合中心的赣西经济区已经成为江西省与湖南
省经济发展的“内陆桥梁”和“经济纽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内在活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已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经济体系已初步建立,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其产业结构高级化,将推动成熟产业和传统产业逐步向内地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扩散和梯度转移。江西省处于承接沿海地区经济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萍乡市地方交通组织易于纳入区域大交通网络,城市经济可以融入大区域经济分工,从而推进萍乡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二、市区概况
萍乡市区由安源区、经济开发区和湘东区组成,位处萍乡市域中部、萍水河中游,国土面积1090km2。2001年市区总人口44.57万人(含湘东镇10.8万人),市区(含湘东)国内生产总值45.0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787元/人,三产比例6.2:56.7:37.1。市区交通便捷,浙赣铁路、320国道、319国道、沪瑞高速公路均从市域经过。市区距湖南长沙黄花国际机场1小时车程,距南昌昌北机场2小时车程。
萍乡市历年发展统计一览表
综合中心 综合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年份 总人口 增长组团 增长(人) 率 总人口 率 增长(‰) (人) (‰) 一产 二产 三产 合计 率 (%) 1996 1699598 285729 12.1 34.0 19.1 65.2 1997 1711493 7.0 292762 24.61 13.0 39.0 22.6 77.6 13.1 1998 1719168 4.48 301200 28.82 13.7 44.4 25.9 84.0 12.2 1999 1730421 6.55 308268 23.47 13.8 50.0 28.2 92.0 9.6 2000 1737810 4.27 318884 34.44 14.3 54.1 31.1 99.6 8.2 2001 1747057 5.32 323674 15.02 14.8 59.5 34.2 108.5 8.9 年均 5.52 25.27 10.4
三、城市建设概况
萍乡市城市建设按“一城二组团八片区”展开建设。中心组团为萍乡市政府及安源区政府、经济开发区所在地,建成区人口33.8万人。湘东组团为湘东区政府所在地,现状建成区人口约为8.3万人。
中心组团以中心片区为核心呈“花瓣式”七片区展开建设。现状建成区面积29.6km2,城区人口为33.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2.4万人,暂住人口1.4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87.73m2/人。其中:
中心片区:是萍乡市行政、商贸、文化中心和对外交通中心,主要的居住集聚地,同时也是周边片区、矿区的生活服务中心,现状建成区10.1km2。
丹江片区:建成区面积3.2km2,主要为化工、机械工业基地。
安源片区:建成区面积2.6km2,为安源镇所在地,煤炭生产基地及生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山片区:建成区面积3.2km2,为建材工业基地。
苏家屋片区:建成区面积5.3km2,主要以安源经济开发区及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建设为主,建成区基本与中心片区连为一体。
白源片区:现为高新技术工业园东区,建成区面积2.4km2,为城市新兴工业基地。
硖石片区:建成区面积为2.8km2,主要以居住为主。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现状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属国家城市建设用地Ⅱ级标准,基本符合工矿城市片区式发展的用地特征。各单项指标中,居住用地指标31.75 m2/人,超过国家标准(18.0-28.0 m2/人),主要是由于城市边缘农村居民点较多,用地分散,集约度低造成的。工业用地指标27.55 m2/人,超过国家标准(10.0-25.0 m2/人),与工矿城市性质是相符的。道路广场用地指标7.21m2/人,符合国家标准(7.0-15.0 m2/人),但偏低。绿化用地指标4.77m2/人,低于国家标准(≥7m2/人),今后仍需在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投入。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一览表
代号 用地名称 面积 比重 人均 (ha) (%) (m2/人) R 居住用地 1072.29 36.19 31.75 公共设施用地 311.86 10.53 9.23 C 行政办公用地 34.90 1.18 1.03 其中 商业金融用地 122.86 4.15 3.64 文教体卫用地 154.10 5.20 4.56 M 工业用地 930.21 31.40 27.55 W 仓储用地 73.15 2.47 2.17 T 对外交通用地 133.70 4.51 3.96 S 道路广场用地 243.47 8.22 7.21 U 市政设施用地 31.47 1.06 0.93 G 绿地 161.21 5.44 4.77 D 特殊用地 5.31 0.18 0.16 城镇建设总用地 2962.67 100.00 87.73 注:2001年底中心城建成区人口为337704人。
四、现状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1、城区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
2、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公共绿地较少。 3、文化、体育设施不健全。
4、老城区开发强度高,人口密集,10.1km2建成区集中了约21万人口,生活环境质量较差,亟待疏解人口。
第三章 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规划期限:近期1996—2000年
远期2001—2010年
二、城市性质:
1、萍乡市城市性质:赣湘边境区域的中心城市,发展新兴工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二、三产业并举的现代化综合性城市。
2、中心城城市性质:赣湘边境区域的中心城市,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三产业并举的现代化综合性城市。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近期32万人,远期43万人。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远期34.4km2,人平80m2/人。 四、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以320国道、319国道为骨架,组织放射状路网,采用组团式布局结构展开总体布局。组团之间保留较大的绿地空间,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条件,使城市与自然有机地结合。
中心组团: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三产业发达的商业服务中心及对外交通中心,中心城的主要居住用地。规划用地面积17.3km2,安排居住人口22万人。
丹江组团:是以机械、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组团。规划用地面积6.3km2,安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3.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排居住人口6万人。
安源组团:是煤炭生产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观光旅游区。规划用地面积1.5km2,安排居住人口2万人。
青山组团:是以煤炭、建材工业为特色的生产生活相配套的独立组团。规划用地面积4.8km2,安排居住人口5.5万人。
苏家屋组团: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相对独立的组团。主要安排一类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规划用地面积3.1km2,安排居住人口6万人。
硖石组团:是具有教育、娱乐、休闲、居住、高新技术产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组团。规划用地面积1.8km2,安排居住人口1.5万人。
五、总规实施情况评价
1、总体评价:1996年以来,萍乡市人民政府依据总体规划要求有序地展开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城市基础设施逐步进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得以加强,城市投资环境大大改善。
2、由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骨架的拉开,现状中心城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已达到和突破总体规划预测的相应时限规模。
3、由于受区域大交通建设的牵引,以及经济开发区、高新工业园区的超常规发展的影响,城市重点向东北方向发展。
4、由于城市建设资金投入有限,为使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共建共享目的,城市未能按总规要求组团式均衡展开建设,而是以加强中心组团旧城改造为基础逐步向边缘地带扩张建设。同时突出建设安源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该片区建设规模已超出总规苏家屋组团的远期规模,并与中心组团连片展开布局,而外围其他组团基本未进行规模型开发与建设。
六、近期建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面对城市发展现实,分析城市发展趋势,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合理确定萍乡市近期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2、策应区域大交通建设,协调城市与大交通的关系,明确城市近期重点区域和发展方向。
3、合理有序地展开工业区建设,努力培植城市经济增长极,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双轮驱动”战略。本着“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的原则,按类分区展开工业用地布局,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4、完善城市功能,突出中心城市职能,配套完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5、本着“容量适度超前,设施逐步跟进”的原则配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努力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好山水文章,构筑城市绿地系统,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实现城市园林化目标。
7、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有序展开新区建设,协调各片区职能,实现城市建设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
8、健全房地产市场,加强房地产开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有序推动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整治。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4.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第二部分 近期建设规划
第一章 概 述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正确处理城市经营与规划控制、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
2、坚持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本着符合资源环境财力的实际情况,并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安排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基础设施建设应配套完善,并适度超前安排,以满足改革开放、招商引资需求,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4、完善并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突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的区域辐射力和凝聚力。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园林化目标。
6、以最佳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导向进行用地布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原则,合理组织城市社区管理体系。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6、《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7、《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 三、规划期限
根据《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本次萍乡市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03—2005年。
第二章 近期发展规模
一、人口规模 1、现状人口
萍乡市中心城2001年底有户籍总人口323674人,其中安源区辖区人口为297056人(非农业人口227133人,农业人口69923人),安源经济开发区辖区人口为26618人(非农业人口16886人,农业人口为9732人)。自1995年以来,中心城人口综合增长率为25.72‰。据不完全统计,中心城现有暂住人口为1.4万人。
2、人口规模预测:
1) 采用人口综合增长率预测法预测萍乡市中心城区2005年城市人口规模,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5.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预测推算公式为:
M =K(1+a+b)n
M——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 K——现状城市户籍人口 a——规划人口自然增长率 b——规划人口机械增长率 n——规划年限
根据萍乡市现状人口增长实际情况以及规划期内萍乡市城市发展的趋势,结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预测规划期内萍乡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人口机械增长率可达30‰,则2005年萍乡市户籍人口为37.6万人。
M2005 =32.4×(1+8‰+30‰)4 = 37.6万人
随着萍乡市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进一步加强,萍乡市的城市综合功能及区域凝聚力将日益增强,因此预计至2005年城区暂住人口将达2万人左右,则2005年萍乡市中心城区人口将达约40万人。
2)本世纪初,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实现江西省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并提出十五期间打工业攻坚战,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战略。《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做大区域中心城市的方针,确定萍乡市2005年城市人口规模应突破50万人,步入大城市行列,以填补全省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大城市缺档现象,完善全省城镇体系结构。
3)近年来,萍乡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充分发挥全省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和“老大哥”城市的作用,提出“萍乡率先在江西崛起”的战略目标。依托区域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全面拉开城市建设骨架,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全面快速启动工业园区建设,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推进工业
化,城市发展已经呈现出良好势头。在此基础上,萍乡市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实现突破50万人的目标是可能的。
综上所述,确定萍乡市近期(200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50万人,其中:中心组团人口规模为40万人、湘东组团人口规模为10万人。
二、用地规模
萍乡市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为29.6km2,人平用地87.73m2/人,属国家城市建设用地Ⅱ类标准。
近期建设用地安排本着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结合工矿城市建设用地特征,考虑萍乡市城市建设用地实际需求,城市骨架需要拉开并完善、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因此近期建设规划用地标准采用国家Ⅲ级用地标准,人平用地控制100m2/人以内。
第三章 近期发展目标
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区位及交通优势,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强横向合作,沟通江西省及湖南省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依托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工业化、工业现代化步伐,壮大支柱产业。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00亿元左右,一、二、三产比例调整为10:56:34,总人口控制在183万人以内,城市化水平达48%左右。
二、城市定位目标
1、初步确立赣湘边境地区中心城市地位,积极参与赣西经济区新宜萍复合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6.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中心的职能分工。
2、将萍乡市建设成为江西省花园城市、省级园林化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 三、城市人口规模目标
城市人口总规模突破50万人,使萍乡市步入大城市行列,其中中心城人口规模达40万人。
四、城市建设目标
衔接对外交通,建设对外窗口;建设行政中心,拉动新区开发;突出山水景观,改善生态环境;发掘特色文化,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具体量化为:
1、文教卫生服务目标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90%以上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适龄青年高等教育人数达8%,医师以上医务人员平均每人服务人口为600人以内,千人拥有医院住院病床数达3床/千人。
2、基础设施服务目标
人均道路广场≥10.5m2/人。人均绿地≥9.0m2/人,其中公共绿地≥7.0m2/人。自来水普及率100%,下水道普及率100%,人均用电负荷800W/人。程控电话普及率25部/百人,生活用燃气普及率90%以上,管道煤气普及率60%以上。
3、环保环卫目标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0%,生活垃圾清运率90%,无害化处理率70%,城市污水处理率60%。
4、住宅建设目标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m2/人。
第四章 重点建设区域
一、发展方向分析
根据《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萍乡市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城市周边用地条件、区位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配套情况等因素,确定近期城市建设发展主导方向为东北、东部、东南:其中苏家屋、丹江北部为生活居住主要发展方向,白源、丹江南部为工业主要发展方向。
萍乡市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已跨越浙赣铁路,沿319国道展开了城市向东北发展的格局,近年来,随着320国道的改造,沪瑞高速公路的建设,受大交通发展的牵引,城市向东北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320、319国道的拓宽改造,洪山路、高速公路挂线的修建,已使城市向苏家屋和丹江发展的建设骨架全面拉开,该方向用地条件较好,大多为丘岗地,可少占耕地,与老城区联系紧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容易,对外交通及城市交通顺畅便捷,规划为近期建设的主导发展方向。
萍乡市东南部铁路专用线以南为大片的丘陵岗地,东依319国道,位处城市主导风下风向及城市河流下游,用地、用水条件好,内外交通便利,已有化工、机械、建材工业,并形成一定规模,随着丹江新区的展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配套近期可逐步完善,是萍乡市工业区开发建设的理想场所,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现状高新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已经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东区位于城市边缘侧风向,紧邻320国道和萍高公路,用地条件好,现已展开建设。因此东向和东南向是城市近期工业开发的主要方向。
二、重点建设区域
根据近期建设总体方针及《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要求,确定近期建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7.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设重点区域为苏家屋片区和丹江片区、白源片区。
苏家屋片区:以工业大道、洪山路、齐民路为骨架展开布局。其主导功能为行政、商贸、文化会展、金融、旅游接待服务。配套安排居住区建设。该区的建设应突出体现区域中心城市及商贸、文化中心的城市职能,成为萍乡市城市建设的靓点,体现城市品位之所在,实现近期初步确立城市定位目标。
丹江片区:以中环东路、安源路、319国道为骨架展开布局,以安源区行政中心建设为契机,以丹江工业园区建设为拉动进行开发建设,其主导功能为工业、居住区。配套安排公建服务设施,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白源片区:以320国道、兴业路为骨架展开布局。其主导功能为工业区。
三、工业园的开发与建设 1、现状概述
近年来,萍乡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大力招商引资,全面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战略,积极培植城市经济增长极,使萍乡市工业经济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分工,融入大区域经济环境。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设载体和发展空间的工业园区的建设,萍乡市也已全面展开。现状萍乡已展开建设的有安源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由于受区域大交通建设的牵引,并考虑起步阶段能充分利用中心片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安源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均紧邻中心片区,位处城市上风向、河流上游。
安源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18.7km2,建成区面积6.8km2,区内投资项目230个,合同引进资金9亿元,实际引资7亿元。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亿元,三产比例8:30.4:61.6,完成工业产值2.55亿元,解决就业岗位4560个。
建成区投资密度为1.32亿元/km2,产业密度为0.74亿元/km2,就业密度为670人/km2。现状招商引资项目主要沿320国道分散布局(含正在硖石建设的民营科技园)。
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17km2,控制区面积26.5km2,起步区用地面积4.1km2,按一园三区格局展开建设。现有入园企业43家,占地面积217ha,合同投资规模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82亿元,合同投资密度6.9亿元/km2,实际到位投资密度0.84亿元/km2。高新技术工业园按“一园三区”格局在苏家屋中部(北区)和南部(南区)、白源(东区)分别设立三个园区,现状已展开北区和东区建设。
2、规划原则
萍乡市的工业园区近期建设应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合理布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开发一片、完善一片”的方针,加快萍乡市传统工业改造,老城区工业应实行“退城进园”,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植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把萍乡工业园建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南昌经济区和长株潭经济区的工业配套基地。结合地方优势工业和资源及市场条件,积极发展机械、建材、新型材料、化工、能源工业,努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把萍乡工业园建设成为地方优势工业和特色工业基地;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立人才基地,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把萍乡市工业园建成为民、私营企业发展的温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把萍乡市工业园建成为花园式的工业景观风貌有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区。
工业园区近期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8.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同时,配套完善建设已入园项目,杜绝“划而不开,开而不发”现象发生,本着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合理配置项目用地需求,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和经济效益。
3、规划布局
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安源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只能安排一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建设,而二、三类工业却没有发展空间。在实际招商过程中,目前高新技术及一类工业却只占少数,现状二、三类工业只能在开发区及高新工业园区内安置,使萍乡市中心城区面临很大的环境污染隐患。规划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对萍乡市城区内现状工业布局逐步进行调整。竖立保护生态环境、满足城市就业需求和有机疏散旧城人口意识,规划协调城市与工业园区的共生关系,明确各工业园区发展方向,合理进行土地投放,努力创造就业机会。
1)安源经济开发区
与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合并,统一管理,按“一园三区”模式进行布局,现状招商引资势头良好,但应改变目前园区内各类工业兼收的招商局面。
位于苏家屋的北区应抬高招商门槛,注意生态保护,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一类工业为主,现状已展开建设骨架,规划近期对现有起步区工业用地填平补齐,对工业性质进行调整,配套发展生活居住体系。一类工业用地规模1.6km2。
东区位于白源,近期大力开发与建设。一方面为现状工业“退城入园”创造平台,完成城区“退二进三”改造任务;另一方面为招商引资项目及地方优势工业发展营造发展空间。二、三类工业在满足环保达标要求前提下可转移至白源工业园安置。近期完善已入园产业建设,合理增加土地开发投放。规划近期用地规模3.5km2。
西区位于硖石,即现状民营科技园,规划调整招商引资方向,转为以商贸服务为主,建设赣西大市场。原有少量工业项目调整至东区。
2)丹江工业园
根据萍乡市工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需要,结合总体规划布局要求,近期开辟丹江工业园区。该园区位于双河口以东,毗邻安源片区、丹江片区居住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园。规划要求注重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对原有二、三类工业进行搬迁、升级、改造,新入园项目应以一类工业为主。
丹江工业园近期规划建设用地2.8km2左右。 3)城区工业用地调整
近期规划逐步对老城区和青山镇的工业项目进行升级改造,搬迁城区内部的二、三类工业,要求其进入工业园区,壮大园区规模,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对原有工业用地进行置换。城区内保留的一类工业进行完善和改造,达到符合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
第五章 总体布局
一、远景规划构思
根据萍乡市城市建设现状、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景控制要求,规划将湘东区和芦溪县纳入规划统筹布局,即按“一核两翼”沿320国道展开布局,一核为中心城区,湘东区为西翼,是萍乡市的西大门,芦溪县为东翼,是萍乡市的东入口。规划市区按照“一城二组团八片区”展开布局。按自然山体、水系、铁路等分割因素划分为中心组团和湘东组团,由320国道和萍麻公路两条快速干道将两大组团联系在一起,组团内分中心片区、苏家屋片区、白源片区、丹江片区、安源片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9.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区、硖石片区、青山片区及湘东片区等八个片区。
中心组团:即萍乡市政府驻地,以中心片区为核心呈“花瓣式”七片区展开建设。
中心片区:位于浙赣铁路以南、中环西路以东、罗家冲——戴家冲以西、以北,规划为商贸居住区。
苏家屋片区:位于浙赣铁路以北、洪山路以东、高速公路以南、白源镇以西,规划为行政、文化、会展、高新科技、文教科研、居住综合区。
白源片区:位于白源镇以东、萍高公路以北,规划为工业区。
丹江片区:位于罗家冲——戴家冲以东、萍高公路以南、工业大道以西,规划为工业、居住、行政办公区。
安源片区:位于工业大道以东、萍高公路以南,规划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观光旅游区。
硖石片区:位于浙赣铁路以北、洪山路以西、外环西路以东、高速公路以南,规划为居住、商贸、休闲娱乐区。
青山片区:位于中环西路以西、320国道以南,规划为工业、居住区。 湘东组团:位于湘东区泉田乡以西,独立设置片区,规划为工贸、居住区。 二、规划控制区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综合考虑城市总体布局,远景发展备用地及城市建设与发展需要,划定城市规划控制区。本次规划控制区范围将打破现行行政区划界线,扩大原总规控制区范围,北到高速公路干线北侧2000米,含上栗县彭高镇,南至五陂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东至高坑,西至萍乡钢铁厂。含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远景发展备用地、森林公园用地、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用地及城市相应的外围环境和景观控制范围用地。总面积约270平方公里。
三、中心组团近期建设总体方针
根据发展方向分析,总体规划要求,并考虑萍乡市城市建设实际情况,提出萍乡市近期建设总体方针为“内引外连,东拓西控,北进南延,整体实现中心城区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提高城市品位,强化中心城的区域服务功能”,即近期城市内部进行旧城区的引导改造,外部按花瓣式布局进行连片扩张,东部向东北、东南两个方向拓展,西部硖石、青山进行建设控制,为中远期发展奠定基础,苏家屋、白源跨越铁路、河流向北推进,展开北部城区建设,丹江、安源沿319国道向南延伸,构筑城市新兴增长极。具体各片区建设方针如下:
中心片区:规划实施“退二进三”,进行旧城改造,整治城中村,强化设施配套,拓展新城,疏解老城,见缝插绿,综合整治萍水河,改善人居环境。
苏家屋片区:近期以行政中心搬迁为动力,配套建设文化会展中心。以萍乡高专、煤校、师范搬迁为契机,整合高教资源,成立安源学院。高新技术园区应抬高招商引资“门槛”。配合行政中心搬迁和高新园区建设,开发建设部分高尚住宅小区及配套商贸服务设施。
白源片区:满足近期工业招商引资需要,壮大工业园区规模。规划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置换苏家屋高新园区普通工业进入本区。
丹江片区:近期设立丹江工业园区,以一类工业为主。以安源区政府搬迁为契机,带动该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新型居住区,疏解老城区人口压力。
安源片区:规划近期基本维持现状,以内部环境综合整治为主,完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观光旅游区设施建设。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0.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硖石片区:该片区为中远期发展首选用地,近期因缺乏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建设骨架没有拉开,本规划期基本维持现状,适当进行前期开发准备工作,预留火车站北出口及站前广场等设施用地。 青山片区:该片区为两大组团联系纽带,今后发展应注重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以安排一类工业为主,规划近期基本维持现状,逐步关停小水泥等污染企业。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代号 用地名称 面积 比重 人均 (ha) (%) (m2/人) R 居住用地 1237.50 31.15 30.94 其中 一类居住用地 40.90 1.03 1.02 公共设施用地 576.68 14.52 14.42 C 行政办公用地 79.55 2.00 1.99 其中 商业金融用地 296.58 7.47 7.41 文教体卫用地 200.55 5.05 5.01 M 工业用地 1065.30 26.82 26.63 W 仓储用地 77.71 1.96 1.94 T 对外交通用地 147.02 3.70 3.68 S 道路广场用地 419.84 10.57 10.50 其中 停车场 17.64 0.44 0.44 U 市政设施用地 74.21 1.87 1.86 G 绿地 368.87 9.29 9.22 其中 公共绿地 305.99 7.70 7.65 D 特殊用地 5.31 0.13 0.13 城镇建设总用地 3972.44 100.00 99.31 注:规划2005年底中心城区人口为40万人。
三、新增土地投放及空间分布
根据用地布局的安排,规划近期土地投放总量12.5 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为10.1km2,另提供2.4 km2发展备用地,新增土地投放主要集中于中心片区、苏家屋片区、白源片区和丹江片区等重点建设区域。
中心片区新增220ha,主要用于安排居住用地和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苏家屋片区新增307ha,主要用于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居住、绿化等设施建设。白源片区新增183ha,用于工业园开发建设。丹江片区新增211ha,主要用于工业园及丹江新区的开发建设。其它片区适当增加土地投放,主要用于居住和绿化设施建设。
近期建设规划土地投放空间分布一览表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ha) 发展 累计片区名称 现状 规划 新增 备用地 投放 新增用地主要投向 用地 用地 用地 (ha) (ha) 中心片区 1007 1227 220 35 255 居住、道路、绿化 苏家屋片区 533 840 307 50 357 行政、商贸、文教、居住 白源片区 236 419 183 65 248 工业 丹江片区 319 530 211 70 281 工业、居住、行政办公 安源片区 256 287 31 5 36 居住、绿化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1.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硖石片区 287 330 43 10 53 居住、商贸 青山片区 325 340 15 5 20 居住、道路 合计 2963 3973 1010 240 1250 四、分区建设控制
为保障贯彻规划的城市设计意图、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土地利用效率和强度,改善城市景观面貌,规划针对不同的城市建设区域,将规划区进行分区控制,提出建设控制指标和控制措施,指导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具体划分为四类区。
1、加速发展区:城市新兴的增长极,毗邻现状中心,对所属片区发展起带动作用,外围交通便利,设施易配套,拆迁量小,便于短期内改善和创造城市景观面貌,为城市近期优先发展区域。规划主要针对新区的土地批租、统一规划、城市设计提出相关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指标。主要位于苏家屋片区、白源片区、丹江片区(含双河口地区)。
控制要点:
1)按已编制控规的要求进行建设控制。
2)以多层建筑为主,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布局。沿街立面统一设计。 3)结合景观节点,布置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留出重要景观通廊。 4)边缘地区主要进行道路、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搬迁现有农村居民点,为中、远期发展奠定基础。
5)工业用地建议容积率1.0-1.3,建筑密度不超过30%,绿地率不小于30%。建筑以多层厂房为主,节约用地。
6)工业企业批租地块至少有1-2边临城市道路,建筑以多层厂房为主,临城市道路一侧留有绿化缓冲区。
7)高校用地容积率不超过1.0,建筑密度不超过25%,绿地率不小于40%。 8)规划生产用地内不得新建住宅,现有住宅限制改造,逐步予以搬迁。居
住建筑与工业建筑之间留有防护距离。 2、引导改造区:城市老城区,基本建设完毕,以再开发和用地性质调整为主,完善设施配套,改善居住环境,疏解人口压力。提出改造措施和中心区改造要求,主要是对零星改造提出引导性的原则。主要位于中心片区、安源片区、青山片区。
控制要点:
1)对现有零星用地填平补齐,实施“退二进三”。
2)以多层建筑为主,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布局。沿街立面统一设计。 3)旧城改造居住用地各项指标按《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规定执行。
4)结合景观节点,布置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美化中心区环境。 5)严格控制农村居民自建房,拆迁安置应纳入社区,统一规划建设。 6)有效保护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孔庙等文物古迹。
3、控制发展区:受开发时序限制发展或对城市环境、景观有重大影响的地区,位于城市边缘地带,设施不易配套,近期合理进行建设控制和引导,防止无序蔓延,为中远期发展奠定基础。主要位于硖石片区、苏家屋片区、青山片区北部和丹江片区、白源片区南部。
控制要点:
1)对原有绿化植被进行保护,禁止新批建二、三类工业企业。
2)先期主要进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搬迁现有农村居民点,为中、远期发展奠定基础。
4、禁止建设区:包括沿河绿带、公共绿地、防护绿地、森林公园、生态农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2.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业示范园、城市外围生态绿地以及地下矿场采控区,规划禁止开发建设,以维持城市良好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和保障城市建设安全。
控制要点:
1)萍水河沿岸绿带,规划绿地不得侵占,宽度不小于10米。区内用地内不得新建各类建筑,现有住宅限制改造,逐步予以搬迁。
2)规划公共绿地、防护绿地不得侵占。公园容积率不大于0.1,建筑密度不超过5%,绿地率不小于70%。
3)横龙寺森林公园、硖石森林公园与远期实施的硖石公园(含人工湖)、恐龙蛋化石遗址公园控制为植被绿化,禁止其他建设。
4)五陂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傩文化园按已编规划进行实施,禁止其他建设。
5)沪瑞高速公路挂线两侧沿线100米范围内控制为植被绿化,近期禁止其他建设。
6)现状煤矿采控区位于青山镇东部、南部,安源镇东南,苏家屋片区南部,规划控制为植被绿化,禁止其他建设。
第六章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强化完善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突出中心城市地位,实行以苏家屋、丹江片区公共设施建设为主,其它片区公共设施配套为辅的建设方针,形成多级、多层次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一、行政办公
1、在苏家屋片区建设市行政中心,占地36.9ha,散布在老城区内的部分市直机关单位集中迁往行政中心,统一安排用地。在丹江片区建设区级行政中心,占地14.6ha。
2、进行工业园办公区建设,在白源工业区设东区管理中心,占地2.0ha。 3、完善老城区行政机关单位建设。 二、商贸金融 1、市场建设
区域性批发大市场:硖石赣西大市场(占地40.9ha)、901建材市场(占地4.8ha)、安源大道建材装饰市场(占地32.2ha)。
农贸市场:西门农副产品市场(占地2.7ha),大有市场(占地5.0ha)。 2、在滨河西路与山下路交叉口建设宾馆(五星级,占地1.0ha),在苏家屋片区新建宾馆(四星级,占地4.6ha)。
3、改造完善各片区零售商业金融设施,建设老城区文化路、迎宾路商业步行街。
4、在苏家屋片区安排商贸中心(占地17.6ha)、会展中心(占地13ha)、横板服务中心(占地7.92ha)等市级商业设施的建设。丹江片区安排购物中心(占地10.5ha)、接待中心(占地6.2ha)等区级商业设施的建设。中心片区建横龙寺服务中心(占地12.3ha)。
三、文化娱乐、体育
1、在苏家屋片区建设市级文化中心(占地17ha)、体育中心(占地15ha),内设体育馆、文化宫等设施。丹江片区安排区级文化设施的建设。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3.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2、在秋收起义广场周边建设文艺活动中心、秋收起义纪念馆和青少年宫。 3、改造完善现有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等设施。 四、医疗卫生
1、苏家屋片区新建两所医院,每所占地4-5ha。 2、丹江片区新建传染疾病控制中心,占地3.9ha。 3、宝塔路以西建设传染病医院,占地2.0ha。
4、完善现状医疗机构,配套医疗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
五、教育科研
1、整合高教资源,成立安源学院(一期用地20.2ha)。
2、近期新建3所中学,在丹江区级中心、横龙寺各新建一所完全中学。萍乡二中迁至苏家屋片区新建,每所占地4-5ha。
3、新建小学11所。硖石片区3所,苏家屋片区4所,中心片区3所,丹江片区2所,每所占地2-3ha。
4、改造现有部分教育、科研设施。 六、文物古迹与其他
1、在石洞口建设傩文化园,占地150ha。 2、完善建设安源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完善建设福利院,扩建老年康乐中心,占地4.2ha。
4、各新建居住区按500m服务半径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安排小区级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行政管理及其他功能项目,其用地按500m2/千人配置。规划新建居住区共安排社区服务中心9处。
第七章 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品位,保障城市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一、园林绿化建设
充分利用蜿蜒纵贯市区的萍水河、城市内外山地、丘陵等自然条件,重视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建设,调节城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以保障城市生活质量。规划以城市公园,大面积绿地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农业生态园,近郊山林保护地构成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框架。从城市大的背景山林入手,以沿城市道路和自然水系布置的带状公园为脉络,散布于城市中的居住小区游园为基础,重点建设城市内部的山林、萍水河两岸的绿化带。规划总绿地面积368.87ha,其中公共绿地305.99ha,防护绿地62.88ha,人均总绿地面积9.22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65m2,绿地率30%以上,绿化覆盖率40%以上。
1、公共绿地建设:
1)横板公园:位于苏家屋片区,占地面积 88.0ha。综合考虑横板水库农林灌溉功能,以山体绿化和大面积水景为主体,构筑景观岛屿,点缀亭台楼榭,营造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休闲旅游观光园。
2)儿童公园:位于中心片区,面积17.6ha。以儿童娱乐为主题,结合自然山体绿化造园,配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娱乐设施,具有游戏、科普、文体活动功能。
3)滨河公园:位于硖石片区,占地面积18.7ha。 规划体现滨水景观特色,规划以开敝的景观空间为主,采用现代园林造景设计手法, 配置休闲设施,形成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4.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景色怡人,绿茵如画的休闲娱乐景观空间。
4)安源公园:位于安源区,面积为27.9ha,以山体绿化为主,结合安源革命圣地红色文化,以近现代人文遗存为特色,采用自然造园的手法,塑造多层次的空间,形成以纪念、休闲、游览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5)沿河绿化带:改造萍水河,以萍水河为纽带组织绿化,在萍水河及其支流两岸沿河建设滨水带状公园,面积为95.9ha,以观赏乔木为主,疏密有致,配植花灌木、草坪,点缀园林小品和休息座椅,营造出一个清水长流,四季长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生态城市景观,绿化和步行街结合设计,使之成为居民休闲的理想场所。
6)街旁绿地
在丹江片区设置面积为7.7ha的街旁绿地,绿地内营造出一个色彩清新,构图新颖,格调高雅的绿化场景,高大景观乔木和花灌木草坪高低起伏、层次分明、自然和谐的组合,组成景色怡人,绿茵如画的休闲娱乐景观空间。
在苏家屋片区设置面积为4.5ha的街旁绿地,结合市政广场进行大面积绿化,重点保护现存良好的植被,选植珍稀树种、名贵花木,营造幽静绝僻的植物景园。2、防护绿地
在铁路两侧设置宽50米的防护林,在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置宽150米的防护林,以密林为主。
沪瑞高速公路挂线两侧沿线100米保留自然地貌,依山就势设置两条生态防护林带,注重乔、灌、草结合,既降尘减噪、净化空气,同时也是体现山水城市风貌的景观廊道。
3、山林绿化
规划范围内的山地要求实施全面绿化,保护好现有的树木,减少重工业对城市的污染,清洁城市空气,减少水土流失,形成北有硖石森林公园、傩文化园,西有横龙寺森林公园,南有五陂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东有恐龙蛋化石遗址公园的环城生态圈。
硖石片区的原始森林较多,植被茂密、山势险峻、峡谷幽深,规划保护区域内自然地貌,形成城市边缘自然保护区。
傩文化园以傩文化为主题,保护石洞口傩庙,利用现有山体、水面、植被,建成生态质量高、园林式文化主题园。
保护并利用横龙寺周围幽僻奇绝山林和树木,以文物遗存、民情风俗为特色,将横龙寺周围山地辟为集自然保护、宗教文化观赏、旅游避暑为一体多功能森林公园。
市区南郊五陂镇乌源冲8.1平方公里建设萍乡市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域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林壑幽美,山清水秀,建成农业科技示范、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传统文化活动和科普教育综合性生态农业科技园。
二、历史文化保护 1、保护要求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夜校、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谈判大楼、公祠、萍乡文庙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横龙寺,石洞口傩庙,如愿塔,萍实桥、亨泰桥、流江桥、毛泽东同志1921年秋来安源住处等。规划以安源革命旧址为核心,突出红色革命及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对现有文物进行系统保护。
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设置绝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二个层次。绝对保护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5.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区:即文物保护单位本身用地范围,所有的建筑与环境均要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状、面貌及环境,如需修缮,也必须做到“修旧如旧”,并严格审核手续进行报批,绝对保护区内现有影响文物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
建设控制地带:在文物保护单位以外100米的范围内,遵循“建筑不高、不密、体量小、色彩淡雅、绿化多”的原则。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材料、色彩等,必须与文物保护单位外部环境保持协调。在此范围内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品、有害气体及性质不相符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其他设施。
环境协调区:在建设控制地带外200米范围内进行的各种修缮、建设活动,应在规划、文物等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以取得与保护单位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
2、近期建设要求
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开发建设,必须以生态保护为目标,不仅保护好文物遗存,同时要切实保护好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原貌,使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1)以纪念安源革命为主题,完善建设安源工人运动纪念馆和秋收起义纪念馆。
2)结合横龙寺修复,建设横龙寺森林公园。 3)以石洞口傩庙为主题,建设傩文化园。 三、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建设
近期规划要求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保环卫设施投入,将萍乡市建成为省级卫生城市。
1、规划目标
1) 空气质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80%,降水酸度和酸雨发生频率逐年下降。
2)水环境质量: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 3)声环境质量:道路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
4)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率达到80%,综合利用率达70%。 5)生态环境建设:生活垃圾清运率达90%,无害化处理率达70%。人均总绿地面积9.22m2,绿地率大于30%,绿化覆盖率大于35%。城市气化率达90%,管道煤气普及率达6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0%。
2、规划对策
1)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遵循生态规律,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逐步解决城市功能区混杂问题,采用既相对集中又总体均衡的“工业—生活居住”功能分区,将工业区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形成新的工业集中区。苏家屋高新科技园、丹江工业园安排一类工业,其它工业安排在白源工业园。
2)调整产业结构:将有污染的企业搬出市区,退城入园,其土地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和城市绿化。搬迁的企业有市变压器厂、针织厂、无线电专用设备厂、江西发动机厂、织布厂、毛巾厂等。
3)加强污染源治理:实行污染物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限制污染源排放,排污企业必须达到环保标准。近期要求整改的企业主要有江西青峰水泥有限公司、安源煤矿、市浮法玻璃厂、安源发电厂、市昌萍水泥厂、青城水泥厂、泰昌水泥厂、金峰水泥厂、青龙水泥厂、浮法玻璃二厂等。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6.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4)治理城市水污染: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推行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工业废水达标排放,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建设污水处理厂,规模为8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0%。
5)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设施建设。禁止在城市近郊区内新建燃煤电厂和其它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生态要求进行城市绿化及道路硬化,有效控制扬尘。
6)治理城市噪声污染: 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噪声的监督管理。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交通噪声,对机动车辆进行合理分流,过境货车不得进入市区,机动车、火车市区禁鸣喇叭,不断扩大禁鸣喇叭的区域,交通重负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
7)治理城市垃圾污染: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集中安全处置。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体系。建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体系。加快环卫设施建设,在丹江片区、苏家屋片区各新建1个环卫所,占地分别为1.7ha、1.5ha。新建17个垃圾中转站,每个占地100-150m2。新建20个公共厕所,每个占地30-50m2。新建350吨/日生活垃圾处理厂,选址在湘东区麻山镇。建设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场,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
第八章 居住区建设
健全房地产市场,居民住房实行商品化、货币化,严格控制私人建房。居住区建设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原则,实行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着力解决“城中村”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生活
居住水平。规划近期新增居住用地面积165.21ha。逐步搬迁改造城区外围农村居民点和改造“城中村”,至各片区集中统一建设,推动人口向城区集中,加速城市化进程。
一、新区开发
居住用地开发主要安排在苏家屋片区、丹江片区、中心片区西部和东部,主要建设二类居住区。中心片区与丹江片区外缘合理配置少量一类居住区,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生活需求。新区开发应注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1、苏家屋片区、丹江片区以新区开发为主,主要为二类居住区。规划利用新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广泛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流入住,达到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吸引外来人口的目的。苏家屋片区居住用地164.7ha,丹江片区面积为103.6ha(其中一类居住用地25.8ha),硖石片区81.87ha。
2、中心片区: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整治“城中村”,加强规划管理,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提高居住水平,在该区外围安排部分新居住区开发用地,以促进旧城改造的顺利进行。规划本区居住用地面积603.4ha(其中一类居住用地15.1ha)。
3、其它片区以完善提高现有居住为主。 二、旧城改造
着力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疏解居住密度,利用搬迁的企事业单位用地,增建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绿地和休闲空间,合理控制拆建比例,保护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
为切实改善老城区环境,降低居住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保护历史文脉和街区的风貌,严禁“见缝插针”建房,提倡“见缝插绿”,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项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7.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目方可在老城区实施建设:
1、必需的绿化、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市政设施不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善,环境景观脏、乱、差地段和老棚户区危房地段改造。
3、按规划用地性质发生改变的项目,因影响居住、交通及环境而需要置换的老工业和破产企业的项目。
三、“城中村”整治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收益,促进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为市民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规划严格控制村民自建房,在城市各片区分别划出相应地块作为村民安置用地,并采取对策整治“城中村”:
1、加快编制和调整“城中村”地区的详细规划,加强村镇建设管理。 2、城市发展应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方式。 3、建设与管理措施并重,采取统一建设与逐步清理违法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4、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城中村”的发展。
规划近期城区安排“城中村”整治用地7处:中心片区5处、苏家屋片区1处、丹江片区1处,总用地面积48.2ha。
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为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满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购房需求,规划在城区安排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须遵循如下原则:
1、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应与建设、销售、管理政策相配套实施。
2、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应按房地产项目管理程序,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3、政府划拨用地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应采取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具备相应资质资信的开发企业负责进行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户型面积标准应严格限定为中小套型,要明确界定购买对象,建立申请、审批、公示制度。对工程质量要全程跟踪监督并建立项目监理制,保证建设质量和功能质量,凡不符合国家强制性质量标准的开发建设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4、凡以经济适用住房名义取得的划拨用地,严禁转作其他用途。 城区经济适用住房近期建设安排6处:中心片区5处,苏家屋片区1处,总用地面积101.9 ha。
五、指标控制
根据萍乡市居住建设及居住水平状况,并参照城市规划技术标准,提出本次近期建设控制指标。
住 房 建 设 标 准
一类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新建) 建设区类别 别墅区 中心区 一般地区 村民拆迁安旧城改造 置区 建筑密度≤ 20% 30% 30% 35% 35% 容积率≤ 0.5 1.8-2.2 1.5 1.0-1.2 1.5 绿地率≥ 45% 35% 30% 30% 25%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 32-38m2 25-35 m2 30-40m2 20-25m2 日照间距比≥ —— 1.0 1.0 1.0 0.8
第九章 基础设施建设
一、对外交通 1、铁路
结合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完善建设客货运站场。预留火车站北站台及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8.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站前广场等设施用地。 2、公路 完成沪瑞高速公路挂线及互通立交建设,继续改造320国道和319国道城区段、萍麻公路、萍高公路,建设城市对外窗口。在丹江片区319国道旁新建长途汽车站一座,占地面积3.10ha。预留远期319国道东迁用地。 二、城市交通 进一步拉开新城区城市道路骨架,完善老城区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加强各功能片区的道路交通联系。中心片区、丹江片区在内环路基础上展开建设中环路,苏家屋片区围绕高新园区和行政中心形成片区环路。 1、新建道路:中环南路、中环西路、通久路、江南路、安源路、彭高路、益民路、萍高路、罗台路、西霞路、溪水路、科专路、站西路、中丹路、丹四路、丹五路、湖湾路、铜锣湾路、湖东路、郑和路、玉湖路、长洪路、萍钢路、文化路、丹青路、师范北路。
2、拓宽改造、延伸道路:安源大道、工业大道、跃进路、朝阳路、坪埠路、丹一路、丹二路、丹三路、中环东路、昭萍路、滨河南路、山下路、毕生路、齐民路、迎宾路、八一路、宝塔路、萍青路。
城区主要规划建设道路一览表
道路名称 现 状(米) 规 划(米) 宽度 长度 宽度 长度 起 讫 点 建设情况 安源大道 20-60 60 11437 萍青路—外环路 拓宽、改造 工业大道 60 5762 60 6267 沪瑞高速—外环南路 拓宽、改造、延伸 齐民路 60 813 60 1750 洪山路—通久路 延伸 中环东路 56 1778 56 2580 中环北路—丹青路 延伸 中环南路 56 2908 丹青路—宝塔路 新建 中环西路 56 3356 宝塔路—萍青路 新建 丹青路 48 973 中环南路—外环南路 新建 通久路 48 2258 齐民路—安源大道 新建 安源路 48 3271 环城南路—广二路 新建 江南路 48 1954 毕生路—玉湖路 延伸 丹二路 12 635 48 422 中环东路—工业大道 延伸 萍青路 5362 48 4696 安源大道—环城南路 拓宽、改造 跃进路 30-35 3135 38 3135 站前路—环城南路 拓宽、改造 朝阳路 12-38 1440 38 2665 安源大道—环城南路 拓宽、改造、延伸 罗台路 38 1166 安源大道—登岸路 新建 宝塔路 9 38 6024 坪埠路—麻山 拓宽、改造 彭高路 36 2066 齐民路—安源大道 新建 益民路 36 642 齐民路—玉湖路 新建 萍高路 36 1290 中环东路—工业大道 新建 毕生路 30 459 30 752 洪山路—江南路 延伸 昭萍路 30 1452 30 939 中环西路—滨河西路 延伸 丹一路 30 655 30 452 中环东路—工业大道 延伸 丹三路 30 726 30 433 中环东路—工业大道 延伸 山下路 30 1206 30 1115 站西路—滨河西路 延伸 八一路 30 733 30 1090 中环西路—滨河北路 延伸 西霞路 20 1272 中环北路—青草冲路 新建 中丹路 30 3882 萍高路—外环南路 新建 丹五路 30 1418 丹江路—中丹路 新建 郑和路 30 2761 洪山路—通久路 新建 湖东路 30 1009 湖湾路—长洪路 新建 道路名称 现 状(米) 规 划(米) 宽度 长度 宽度 长度 起 讫 点 建设情况 铜锣湾路 30 739 湖东路—源发路 新建 丹四路 30 30 2895 卢家湾路—工业大道 延伸 科专路 30 1205 环城南路—卢家湾路 新建 坪埠路 9 3086 30 6377 环城西路—宝塔路 拓宽、改造 湖湾路 30 1080 湖东路—外环路 新建 五湖路 30 3158 洪山路—通久路 新建 青草冲路 30 1006 公园路—中环东路 新建 站西路 25 2056 中环西路—煤气公司 新建 广二路 24 1485 外环南路—外环东路 新建 五丰路 24 983 公园路—中环东路 新建 滨河南路 20 5408 20 2207 登岸路—中环南路 延伸 广一路 20 1062 安源路—广二路 新建 萍钢路 20 1065 楚焰路—兴业路 新建 长洪路 20 1123 楚焰路—源发路 新建 文化路 20 938 山下路—昭萍路 新建 迎宾路 10 185 20 1081 昭萍路—环城南路 拓宽、改造 溪水路 20 1469 青草冲路—滨河南路 新建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9.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注:1、除现状道路和已定路名外,其余均为暂定路名。 2、安源大道为现状320国道,工业大道为现状319国道。
3、萍绣路近期为高速公路挂线,远景改由工业大道承担挂线职能。远景萍绣路以齐民路为界,北段改为居住区道路,南段改为城市主干道(60米)。
3、广场、停车场:
1)新建市政广场,位于玉湖路与江南路交叉口,占地面积为4.46ha。 2)新建横龙寺森林公园入口广场,占地面积为3.0ha。 3)新建丹江绿化广场,占地面积7.69ha。 4)完成人工湖入口神火广场建设。
5)在城区主要出入口,城市中心地段设置社会停车场,共14处,占地面积为17.65ha。
6)在城区东南丹江片区新建公交保养场,位于丹青路中段,占地面积2.05ha。 4、桥梁
为了加强城市各片区的交通联系,规划新建长兴立交桥、西环立交桥、青山立交桥、楚萍桥、西环桥、萍绣桥、朝阳桥,改造鹅湖桥。
5、需预留的远期交通设施用地
1)预留安源大道与工业大道、安源大道与站前北路2个互通立交用地,每处占地3-5ha。
2)预留工业大道(上)与浙赣铁路(下)、工业大道(上)与安源路(下)、工业大道(上)与洪山路(下)3个高跨立交用地。
3)预留浙赣铁路(上)与罗台路(下)、浙赣铁路(上)与跃进路(下)2个下穿立交用地。
4)预留跃进路与站前北路、跃进路与丹四路联系隧道及相应设施用地。 三、给水设施
1、新建白源地表水厂一座,位于高坑镇富田村,占地面积为8.7ha,设计规
模为20万吨/日,近期建设规模10万吨/日。城市近期综合供水能力达20.5万吨/日。
2、新建白源加压泵站1座。
3、合理跟进建设新区供水管网,逐步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 四、排水设施
1、在双河口下游300米萍水河北岸建设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为9.5ha,设计规模为16万吨/日,近期建设规模8万吨/日。
2、新区建设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老城区逐步改造截流式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沿萍水河北岸和南岸铺设污水总管至城区下游,经污水提升泵站送入污水处理厂。
五、供电设施
1、新建220KV五陂下棚门前变电站一座,主变容量为2×150MVA,占地面积为2.24ha。
2、新建110KV井冲变电站、安源变电站、苏家屋变电站、硖石变电站,主变容量均为2×31.5MVA,占地面积分别1.0ha、1.84ha、1.0ha、0.68ha。预留北桥、青山110KV变电站用地(占地分别为0.7ha、0.78ha)。
3、规划城区110KV变电站装机容量达50.4万KVA。
4、新建五陂下变至安源变一回路输电线路。改造完善建设城区输配电网络。 5、220KV、110KV高压线路架空敷设,设高压走廊。10KV线新城区采用电缆直埋敷设,老城区逐步将架空线路改造成电缆直埋敷设。
六、通信设施 1、电信工程
1)新建苏家屋、丹江片区电信支局,占地面积分别为1.72ha、1.31ha。 2)扩容现有本地网局交换机能力为50万线,扩大本地网,建成第二个长途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汇接局,使长话容量达到16000路端。
3)城区程控电话普及率为40部/百人,电话装机容量达16万门。 4)城区内光缆及主干电缆采用管道埋地敷设。 5)继续完善建设城域网地下管道。 2、移动通讯
1)新建苏家屋移动长途交换枢纽一座,占地1.7ha。 2)新建移动通信基站30座。
3)城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0部/百人。 4)继续完善城域网地下管道建设。 3、邮政设施
1) 新建丹江片区、苏家屋片区邮政支局2座,占地面积分别为1.6ha、1.36ha。2)新建玉湖邮政所一座,位于玉湖路西南侧,占地面积为0.6ha。 3)城区按报务半径500—1000米设邮政网点。 4、 广播电视
完善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其线路与电信线路共管敷设。 七、燃气设施
1、新建中、低压调压站8座,其中青山3座、长兴馆地区2座、老城区与开发区3座。
2、城区生活燃料采用燃气,气化率达90%,管道煤气普及率达60%。 3、城市气源主要为焦炉气、液化石油气。
4、燃气管网采用中、低压二级输配系统,中压管道沿城市道路布置成环。 5、合理改进建设新区燃气管网。 八、防灾设施 1、城市防洪
1)市区萍水河防护标准为50年一遇,设防洪墙(堤),其它防护圈为20年一遇。
2)拆除五七坝,河道清淤配合防洪工程同步进行,对已产生崩岸的河岸进行整治。
2、城市排涝
规划城市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一日排干。新建江湾、鹅湖、汪公潭、铁桥下、鹅湖公园、河滩坊、东门桥头、小背桥电排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10KW、220KW、455KW、110KW、880KW、220KW、28KW、28KW。各电排站均设置排水闸与排水渠。
3、城市消防
1)新建丹江、横龙寺、白源、安源消防站,占地面积分别为2.19ha、2.58ha、1.10ha、1.16ha。扩大消防中心用地,内设消防站。各消防站按标准型普通消防站建设。
2)沿市区萍水河建设消防取水码头,沿市政给水管按120米间距设消防栓,打通城区消防通道。
4、人防设施
1)新建苏家屋市级人防地下指挥中心,占地3.4ha。其他片区分别设置区级指挥中心,占地1-2ha。
2)建设人防通讯警报系统。
3)加固、改造、维护现有人防工程。新建居民区按建筑面积2%配建人防工程。片区中心内连通各主要建筑的地下室,作为人防设施和人防专业队工事。
4)以片区中心医院为骨干,构筑市区医疗急救网络。
第十章 控制与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1.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一、近期建设规划强制性内容 1、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2、2005年以前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 3、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的相应保护措施。
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得违反或突破强制性内容,萍乡市人民政府如需调整近期建设规划,涉及强制性内容的,必须按照《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程序进行。
二、近期建设规划指导性内容 1、城市分区发展控制要求。
2、文化、教育、体育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实施时序。 3、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的治理和建设意见。 4、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5、房地产开发用地分布及建设要求。
6、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城市主干道、大型停车场等城市交通设施,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厂、以及相应的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规模和实施时序。
萍乡市人民政府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规划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经萍乡市人民政府会同相关部门论证,对近期建设规划中的指导性内容进行合理调整。
三、规划实施措施 1、加强规划管理
1)建立高效灵活的城市管理体系。
萍乡市人民政府是本规划的实施主体。萍乡市人民政府明确萍乡市规划局为规划执法部门,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的各项法规和标准,严厉追究违法、违章行为,切实落实近期建设规划。市级规划的行政管理权不得擅自下放,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确有必要,可由萍乡市规划部门在市辖区设置派出机构。城市各类开发区以及大学城、科技园、度假区的规划等必须符合本规划,由萍乡市城乡规划部门统一管理。
萍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行政检查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加强对近期建设规划实施的监管,保证规划的实施。
2)建立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三结合的规划决策体制。 本规划经专家进行论证、征求萍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意见后,由萍乡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省建设厅备案。萍乡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一定的传媒和固定的展示方式,将审批后的近期建设规划向社会公布。萍乡市人民政府如调整近期建设规划,应将调整后的近期建设规划重新向社会公布。
3)统一安排、协调各城区发展土地供应与使用。
建立和完善年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预申请制度。建设单位就具体建设项目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前一年提出用地申请,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部门在统筹考虑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其他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规划后,会同有关部门科学合理地确定下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有效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和用地结构。
2、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提高“经营城市”的水平。 1)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a. 拓展融资渠道。金融部门应增加对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鼓励和发展项目融资、股权投资、企业变现和BOT、TOT等多种投资方式,积极、合理、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2.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有效的利用外资。支持城市重大建设项目通过申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投融资。
b. 加大财政的投入。加大财政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财力支持,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经费及重要公益事业的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投入,保证城市维护建设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和公用事业附加足额征收,专款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提高利用效率。在养路费、客货运输附加费中,划出相应的比例,用于城市道路等交通设施的维护和建设,其它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各项规费,都要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
c. 建立风险基金。在政府引导下,调动多方投资积极性,加快城市建设,实行利益、风险共同承担的形式。基本思路: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参与方式股份化、利益与风险分配明晰化、宏观调控有序化、官、产、学、研、金融协调化。对策是:加强宏观调控与引导,包括制订各种激励性政策,如资金注入政策、优惠信贷政策、政府购买政策、风险补偿政策等以及有关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吸收、退股、管理、风险转移等的规范化管理办法和法规;在市场组建、市场动作方面,要摆脱行政干预,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基金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力培养风险投资管理人才等。
2)推进市政公用行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以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引私人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城市建设。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对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可以招标拍卖等方式,变现再投入。
3)规范地产市场,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对闲置土地和因城市改造、退二进三或企业破产等需要调整利用的土地,由市政府统一收回或收购储备,统一公开出让,实行招标和拍卖方式供应土地。实行土地使用权出让有偿方式供应和使用城市建设用地。可以按照城市详细规划和地块设计要求,先进行指标拍卖,再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严格审查用地安排,杜绝“划而不开,开而不发”现象。坚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项目可以划拨方式供地外,一律实行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有偿方式供应和使用,逐步使土地收益成为城市建设主要资金来源,使城市的整体环境优化,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4)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加大户籍改革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建立与之配套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济福利体系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1)近远期规划有机结合。
萍乡市人民政府在总体规划指导下,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以制定2005年以前年度规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加强下一层次规划。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规划精神,对近期开发用地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主要地段和景观节点应进行城市设计,以利实施操作。凡未经控制性详细规划之用地不得批租开发。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近期建设项目进行审核,凡符合近期规划要求的,应向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并要求建设单位组织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怀疑对方AI换脸可以让对方摁鼻子 真人摁下去鼻子会变形
女子野生动物园下车狼悄悄靠近 后车司机按喇叭提醒
睡前玩8分钟手机身体兴奋1小时 还可能让你“变丑”
惊蛰为啥吃梨?倒春寒来不来就看惊蛰
男子高速犯困开智能驾驶出事故 60万刚买的奔驰严重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