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梦蓝摘要:产能过剩是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中央“去产能”任务的提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展,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顽疾,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予以治理。本文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通过分析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形成机理来寻求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法。关键词:产能过剩;形成机理;钢铁行业引言2015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需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去产能”居首位。产能过剩是多年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与开展,化解产能过剩成为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任务,会议明确指出,2016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其目的就是从产能严重过剩、增长缓慢的产业中释放资源,提高有效供给,创造新的生产力。钢铁行业在我国前几位产能过剩行业中一直居于首位,随着去产能工作的进展,截至2016年7月底,钢铁行业已退出产能2126万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4500万吨的47%,受去产能政策等因素影响,钢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钢铁企业生产压力得到一定缓解,行业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产能过剩现象依然存在,去产能是持久战,需要从多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本文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通过分析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形成机理来寻求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法,更好地贯彻和实施中央“去产能”政策。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一)产能过剩与评价标准产能过剩,简单来说,就是生产能力相对于需求过剩,在一定范围、时间内,对于一定的有效需求而言,总供给不正常地超过总需求的状态。具体而言,产能过剩有不同的分类,陈明森(2006)将产能过剩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经济中由于经济波动造成的短暂性产能过剩,一类是转轨体制下由于政府不恰当干预经济造成的长期产能过剩或其趋势。第一类产能过剩可依靠市场机制加以调整,第二类产能过剩要求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于产能过剩的评价标准,欧美等国家一般采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低于79%即判定产能过剩。我国尚未建立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评价标准,不过中国钢铁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给出了六项指标来判断产能过剩:一、库存持续上升,销售停滞;二、产销率大幅下降,供求失衡;三、产品价格大幅下降,长期低于成本线;四、大批企业亏损,债务增加;五、企业相继倒闭破产;六、进口受阻,出口不计成本,国际贸易摩擦频发。(二)产能过剩形成机理从表面上看,产能过剩主要是由于供大于求,行业投资过热,大量的投资转化为产能之后却没有相对应的需求来消化。而从深层次上看,产能过剩与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结构性形成机理角度来看,曹建海(2001)认为,较低进入壁垒和较高退出壁垒这一结构性问题造成了产能过剩。王小广(2006)认为,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垄断竞争。窦彬(2007)指出,我国钢铁行业粗放式的增长模式、高比重的低附加值产品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欠缺成为了产能结构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体制性形成机理角度来看,谢国忠(2005)认为,生产能力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对资本的行政性配置。地方政府部门为拉动GDP增长而进行大量投资。周炼石2007)指出我国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各项经济资源投资局部行业,同时,宏观调控体系存在缺陷。江飞涛,曹建海(2009)指出地方政府存在通过成本外部化效应、投资补贴效应和风险外部化效应来干预企业的现象。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分析(一)结构性机理分析1.进出壁垒不对称钢铁行业进入易。由于钢铁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出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促进就业的目的,地方政府往往会加以扶持。扶持政策降低了钢铁企业的准入壁垒,小中型企业大量进入市场,且彼此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并不激烈。钢铁行业退出难。钢铁行业存在大量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且资产专用性较强,沉没成本非常高,进而导致退出壁垒高。此外,钢铁行业的解雇成本很高,钢铁行业有大量的就业人员,如果企业退出的话会导致大量失107
(业,而且企业需要支付高额的补偿费用。图1近六年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变化情况伴随着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的是低产业集中度。由于市场中的钢铁企业越来越多,垄断性越来越差,大型钢铁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图1显示了2010年至2015年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CR4和CR10都呈下降趋势,而从绝对值上看,2014年日本、俄罗斯、印度、美国等国钢铁市场上的CR4值远高于中国。这说明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过低,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的盲目竞争和非理性扩张。2.科技附加值低下我国的钢铁产品缺乏经济附加值,技术含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由于钢铁企业在过去几年过分专注于投资扩大产能,技术的落后使得其将资源引向资金密集型行业,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投入越发不足。我国钢铁企业的R&D投入普遍较低,这直接导致了供需不对称,有效供给不足,只能带来产能过剩。(二)体制性机理分析1.宏观调控实施过度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钢铁行业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状态,政府正想办法控制产能,然而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救市,我国政府也投资四万亿,并采取了相关配套投资,增发信贷。为“保增长”,国务院又推出了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而现实却是,钢铁行业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投资过量,产量上升,销售利润率却越来越低,这表明,政府过大的调控幅度使得钢铁企业的产能过剩顽疾愈加严重。2.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钢铁行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特征对当地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就业等有重要的拉动作用。为带动本地GDP增长,各级地方政府往往吸引钢铁企业到本地投资,他们争相为这些企业提供更为低廉的土地、税收减免和贷款。对此,可以将政府干预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土地为手段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地方政府以较低价格为企业提供土地;其二,以资本为手段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地方政府凭借影响力和话语权使银行108
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贷款;其三,以环境为手段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对于生产过程对环境有害企业,环保部门会对其进行监管,而地方政府通过操控环保部门为企业提供最大化的便利。这样,钢铁企业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土地和资金以及缩减环境治理成本。三、结论与建议(一)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干预政府应将生产要素放归市场,通过市场来调节供求,改善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状况;让企业自由竞争,优化进退壁垒,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使企业根据市场的反映生产销售产品。此外,要对以GDP衡量地方政府政绩好坏的不良传统进行整治,避免地方官员追求数量而进行盲目扩张。(二)提高创新能力,融入信息时代“十二五”高附加值用钢的发展报告中提及未来钢材价值量的增长将明显高于数量增长,技术提升、结构调整、品种优化、质量提高是关键,产品将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面对产能过剩和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局面,我国急需提高钢铁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应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加大钢铁行业的R&D投入,引进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通过创新发展,改善产品结构,提高钢铁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应重点培育以“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兴企业组织,完善钢铁电商交易平台,着眼个性化需求,借助创新驱动供给侧动力结构优化,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促进产品转型。(三)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对于“僵尸企业”和未达到经济规模的小企业,应尽快促其兼并重组,必要时实施破产清算,淘汰落后产能,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具体而言,应鼓励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调整钢铁产业结构。此外,还可以推动钢铁行业与上游和下游产业整合,降低成本,改善结构。(四)实施国际战略,推动产能输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开展国际化项目的企业给予财政、税收支持,推动国内与国外钢企重组,大力支持钢铁企业到海外投资建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及各类国际经济合作平台,加强全球产业合作。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创造外需,加快产能输出和转移。(五)加强行业监测,构建预警机制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改进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和风险预警,并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政府应加强对钢铁行业运营情况的监测,合理制定相关调控政策。钢铁行业应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整理国家宏观数据、产“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童显骄马晓蕾摘要:应收账款管理是建筑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竞争优势、提高资产运营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数量众多且不断增加,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投资类项目逐渐增多,企业为承揽工程、提高竞争力,放宽信用政策,导致应收账款在财务结构中的占比偏高,即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回笼,也成为阻碍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短板指标,威胁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本文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对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以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和运营质量,降低坏账风险和融资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一、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1.片面追求经营效益,对风险防范的观念较弱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数量不断增多,施工能力也越来越强。同时建筑市场趋于饱和,BT、BOT、PPP等投资类项目较多,建筑企业被迫进行营销,放宽信用政策,以承揽更多投资类项目,导致应收账款规模不断增加,而企业自身只注重规模的扩张和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没有重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没有意识到流动资金管理也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点,未对应收账款存在的风险进行正确评估,从而造成投资风险急剧加大,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增加了收账风险和坏账成本,严重影响施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建筑工程的施工,因此很多企业没有针对应收账款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应收账款管理意识较弱,认为业主一定会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时间支付,未对业主进行信用评价,一旦出现问题,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对应收账款催收责任不明确,未对应收账款进行动态化、常态化管理,导致众多建筑企业坏账频发。因为部分建筑企业过度重视产值的完成,而不管当期是否获得现金收入,致使为完成产值任业中观数据和企业微观数据;完善产能监测统计制度,建立预警机制,监控产能过剩情况。参考文献:[1]赵玥.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重点评价指标运行动态、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4(15):69-72.[2]王立国,周雨.体制性产能过剩:内部成本外部化视角下的解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03):27-35.务,一味赊销,积累了大量应收账款,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3.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不规范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建立客户档案、制定信用标准、进行账龄分析、定期核对账目、定期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落实追讨欠款责任人、及时追讨欠款等。建筑施工企业应对日常客户进行单独管理,综合运用各种管理工具,结合客户财务、信用状况分析判断各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如果赊销业务较多,对所有客户进行单独管理有困难的,可进行总额控制,将应收账款余额控制在施工产值的一定比例内。例如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根据账款的性质、挂账期限,统计各期限的账款回收状况,监测每个客户的偿还情况,据以实行适宜的收账策略,然而许多建筑企业在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方面不规范,没有编制账龄分析表,未构建公司内部账龄监管系统,没有建立客户档案,不做客户分析,追款责任不明确,工程项目负责人离职或转岗时不追究其应负的清收责任,导致很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后期清收难度加大。4.跟踪管理不到位,考核约束制度不合理,催收力度不够由于社会大环境问题,像建筑行业中的一些“潜规则”存在,很多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均为政府工程,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在业主拖欠或拖延还款时,催收力度不够,对使用法律手段予以追讨有所顾忌。因此对形成的应收账款,消极等待业主付款,没有经常对所持有的[3]汤祚楚.资本结构与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研究———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J].时代经贸,2010(35):25-26.[4]石鹏杰,吕震宇.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化解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126-128.[5]姜晓东.关于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钢铁,2013,48(10):1-5.(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1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