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補助表演藝術研究所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
成 果 報 告
會議名稱:「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
會議時間:2006年12月18日至12月20日
會議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502會議室
1
一、 會議狀況及檢討
本校主辦「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於95年12月18至20日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502會議室舉辦,本次研討會主旨在於探討歌劇劇目之發展對於整體劇院與文化發展的影響,以及歌劇演出實務經驗之分享與研究,為台灣的音樂與劇場環境,帶來新的視角與論題。
此次會議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蒞臨大會專題演講、座談及進行大師班。國外學者部分,邀請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Jürgen Maehder、前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戲劇系客座教授Evan Baker、日本東京大學跨領域研究所副教授長木誠司、德國達姆城國家劇院總監John Dew、美國新英格蘭音樂院教授兼歌劇系系主任暨音樂總監John Greer等人;國內學者部分則邀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羅基敏教授、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及輔仁大學兼任教授陳秋盛、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副教授蔡秀錦等人。第一天議程為歐洲歌劇劇院之劇目發展及台灣、日本兩地歌劇發展之研究;第二天議程為歌劇製作中節目單、舞台設計與劇院總監角色之探討,並進行綜合討論;第三天則為歌者指導(Vocal Coach)之理論與實務,上午為專題演講,探討歌者指導在當代歌劇院中之角色,下午則進行三場大師班,兼具理論與實務之呈現與研究;此外並在會前或會後配合演講議題,播放歌劇製作相關影片。
本次研討會為國內首次以歌劇劇目以及製作內容為主題之專業研討會,為國內當代歌劇及音樂劇場開啟了國際學術交流之成功範例,由於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其專業度獲得國內音樂、戲劇、設計相關專業領域人士之踴躍參與及迴響,在會中討論踴躍,並建立起國內學者與國外相關領域之長期交流。
2
此次研討會開啟了國內音樂劇場方面深度討論議題之先範,拓展國內相關領域之研究深度與廣度,並帶動表演藝術界對於當代歌劇及音樂劇場之研究與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期待,更為本校在表演藝術相關領域奠定了國際學術之地位,未來本校也將持續積極朝向國際學術交流之方向努力。
3
二、參加者名單
表演藝術研究所2006年「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出席名單
1
姓名
梅樂亙教授
任職單位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浦契尼研究中心主持人 奧地利薩爾茲堡大學德語文學系 德國達姆成市立凱姆尼茲劇院(Theater
Chemnitz) 德國達姆城國立戲劇院(Darmstadt
Staatstheater)
東京大學跨領域研究所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戲劇系 新英格蘭音樂院歌劇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輔仁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兼表演藝術研究
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4
職稱
教授 教授
Jürgen Maehder 穆勒教授 2
Ulrich Müller 何班赫總監 3
Bernhard Helmich 杜約翰總監 John Dew 長木誠司教授Seiji Choki 貝艾文教授 Evan Baker 葛瑞爾教授 John Greer 郭義雄 陳瓊花 林淑真 羅基敏 陳秋盛 蔡秀錦 許瑞坤 潘皇隆 柯芳隆 李靜美 陳榮貴 陳茂萱 黃翠瑜 張國恩 陳允宜 李娓娓
總監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總監 副教授 客座教授 系主任暨音樂總
監
校長 副校長 所長 教授 兼任教授 副教授 院長 院長 主任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校長 教授 副教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姓名
林明慧 蕭慶瑜 薛映東 辛永秀 孫愛光 董學渝 李子聲 林朝號 蘇琇華 陳曉雰 黃子珊 嚴白影 陳美玲 呂明峰 江衍燦 賴如琳 朱君苑 楊慶湖 蔡永凱 黃瓊慧 沈雕龍 黃俐茵 林偉琪 賴玨妤 林玉燕 劉哲妤 張雯琦 範儷馨 許秀彬 蔡怡楚 張凱婷 吳佳芸 江盈瑩 林中琦 李璧如 洪子涵
任職單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 文建會高雄衛武營計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台南藝大鋼伴所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演出技術部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演出技術部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 台藝大音樂系
國中
大葉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
師大音樂系 國語實小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5
職稱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教授 教授 負責人 兼任教授 教授 研究生 舞監 舞監 研究生 會員 助理教授 音樂教師 研究生 博士生 教師 碩士生 碩士生 博士生 碩士生 碩士生 碩士生 碩士生 學生 碩士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碩士生 學生 學生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姓名
黃怡蒨 陳沅宜 包顗丞 呂昭瑩 羅珮尹 張紅蘋 蔡婷婷 馬艷君 林於詩 簡伯修 劉怡霞 謝易丞 陳筱雲 張涵昀 吳怡茜 劉欣宜 許函容 卓欣儀 黃予祈 黃怡璿 陳朝學 鄭伃婷 李佳霖 曾於恬 俞若齊 張大富 梁若珊 謝燦如 陳愛玉 曾雯綾 林 權 陳俊甫 Derling Jing 王如賓 高豪傑 林政誠
任職單位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福登文教基金會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師大音樂系
樹德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
師大表演所
師大音樂系
北藝大傳音系
ESCO Management Instructor
臺北市永吉國中 個人/舞臺與服裝設計
龍瑋文史社
6
職稱
學生 學生 學生 博士生 博士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碩士生 碩士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學生 講師 學生 教師 碩士生 學生 Eco 教師 主任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姓名
林哲仁 徐珮玨 洪孝曄 王鴻偉 李慧珍 黃世榮 粘慧敏 林翠亭 李靜宜 郭佩瑜 Chen, Tsu Wee
余婉婷
任職單位
自由研究 淡江大學通核中心
輔仁大學
北教大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
聚光工作坊 北藝大 國中
誠品BOT籌備小組
北市府文化局 Harvard University 師大音樂系
職稱
職員 研究生 研究生 製作經理 研究生 音樂教師 資深專員 學生 股長 Alumni Association 學生
7
三、 附件
(1) 會議海報、DM(含議程)
(2) 媒體新聞
(3) 會議照片
(4) 專題演講摘要
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 Opera Repertory, Theatres System and
National Cultu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6年12月18、19、20日
日期:2006年12月18日 場次:第一場
主講人:Jürgen Maehder (梅樂亙)
題目:The Emergence of a Standard Repertory in European Opera Houses— Discoveries versus Cultural Identity
(歐洲歌劇院標準劇目之形成:發現劇目與文化認同)
日期:2006年12月18日 場次:第二場
主講人:Evan Baker (貝艾文)
主題:The Repertory at the Vienna Court Opera under the Directorship of Gustav
Mahler(馬勒總監時代的維也納宮廷劇院之劇目)
日期:2006年12月18日 場次:第三場
主講人:Seiji Choki (長木誠司)
主題:The first 50 Years of Opera in Japan. Reception, Acculturation and Production (歌劇在日本的第一個五十年:接受、文化移轉與製作)
日期:2006年12月18日 場次:第四場
主講人:陳秋盛 (Felix Chiu-sen Chen) 主題:西方歌劇在臺灣的發展
日期:2006年12月19日 場次:第五場
主講人:蔡秀錦 (Hsiu-Chin Tsai) 主題:解構歌劇製作的舞台設計詮釋空間
日期:2006年12月19日 場次:第六場
主講人:羅基敏 (Kii-Ming Lo)
題目:歌劇演出節目冊及其文化功能之思考
日期:2006年12月19日 場次:第七場
主講人:John Dew (杜約翰)
主題:Defining the Repertory — The Artistic Responsability of the General Manager in a German Opera House(建立劇目:德國歌劇院總監的藝術責任)
日期:2006年12月19日 場次:第八場 主題:綜合討論
參與學者:John Dew, Bernhard Helmich, Jürgen Maehder, John Greer, Evan Baker
日期:2006年12月20日 場次:第九場
主講人:John Greer (葛瑞爾)
主題:The Vocal Coach as Composer Advocate in Opera Houses Today (為作曲家代言:歌者指導在現代歌劇院的角色)
日期:2006年12月20日 場次:第十場
主講人:John Greer (葛瑞爾)
主題:大師班—歌劇聲樂與鋼琴合作指導Ⅰ、Ⅱ、Ⅲ
2006年12月18-20日,「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
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 國際研討會 專題演講大綱
1.歐洲歌劇院標準劇目之形成:發現劇目與文化認同
The Emergence of a Standard Repertory in European Opera Houses—Discoveries versus Cultural Identity演講者:梅樂亙 教授(Prof. Jürgen Maehder)2.馬勒總監時代的維也納宮廷劇院之劇目
The Repertory at the Vienna Court Opera under the Directorship of Gustav Mahler
演講者:貝艾文 教授(Prof. Evan Baker)
3.歌劇在日本的第一個五十年:接受、文化移轉與製作The first 50 Years of Opera in Japan. Reception, Acculturation and Production
演講者:長木誠司 教授 (Prof. Seiji Choki)4.西方歌劇在臺灣的發展演講者:陳秋盛 教授
5.解構歌劇製作的舞台設計詮釋空間演講者:蔡秀錦 副教授6.歌劇演出節目冊及其文化功能之思考演講者:羅基敏 教授
2006年12月18-20日,「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
7.德國歌劇系統中「戲劇質素」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Dramaturg\" in the German Operatic System
演講者:何班赫 教授(Prof. Bernhard Helmich)
8.建立劇目:德國歌劇院總監的藝術責任
Defining the Repertory — The Artistic Responsability of the General Manager in a German Opera House演講者:杜約翰 教授(Prof. John Dew)9.為作曲家代言:歌者指導在現代歌劇院的角色The Vocal Coach as Composer Advocate in Opera Houses Today
演講者:葛瑞爾 教授(Prof. John Greer)
2006年12月18-20日,「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
Jürgen Maehder
The Emergence of a Standard Repertory
in European Opera Houses ─Discoveries versus Cultural Identity Abstract
In the present-day opera system, the choice of the opera repertory constitut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for the general director, the general musical director and the »Dramaturgen«. An individual repertory, possibly containing some important rediscovery per season, is widely viewed as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a new directorship and contributes to the theatre’s international profile. The paper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a standard opera repertory back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German theatre system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and to its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background. A comparative view of repertory choices in Italy, France and Germany reveals the gradual emergence of an international operatic repertory which tends towards greater uniformity worldwide.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last decades: to the emergence of authentic performances of Ancient Music within the normal opera house, to the rediscovery of previously undervalued periods of musical composition, p.e. Opera seria, Grand Opéra, French, German and Italian fin-de-siècle opera, and to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contemporary music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repertory system.
2006年12月18-20日,「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
梅樂亙 教授
歐洲歌劇院標準劇目之形成:
發現劇目與文化認同
摘要
在今日的歌劇系統裡,歌劇劇目的選擇,係劇院總監、音樂總監與「戲劇質素者」最重要的工作。一個具個別性的劇目裡,經常包含了重新發掘的一些稀有劇目。一般而言,劇目的個別性,係被視為一位新任劇院總監之定位的重要指標,亦對劇院的國際聲譽,有著重要的貢獻。本論文將討論一個標準歌劇劇目的發展,並回溯至十九世紀初德國劇院系統的開始,兼及它的哲學與文學背景。此外,本文亦將比較義大利、法國與德國的劇目選擇,以呈現國際歌劇界的劇目日漸發展出明顯的一致性的傾向。過去數十年裡,建立劇目所有的各種挑戰,是論文的另一重點。這些挑戰包括了古樂在一般劇院的正宗演出的開始、重新發現以往被忽視的歌劇作品,諸如莊劇、大歌劇、世紀末的法/德/義語歌劇等等,以及劇目系統裡,當代音樂的特殊需求。
2006年12月18-20日,「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
Evan Baker
The Repertory at the Vienna Court Opera under the directorship of Gustav Mahler Abstract
The selection of the operatic repertoire is predicated chiefly on two factors: economic and artistic direction. Gustav Mahler’s aesthetic and artistic values dictated a renewal of the repertory of the Vienna Court Opera, one that would shake up not only the complacency of the Viennese public, but also the opera company itself. More than 3,000 performances in ten years included 7 world premieres, 60 new productions (40 for their first performances at the Court Opera), as well as 60 major revivals. An overview of these statistics and existing documents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Court Opera reveal some surprising evidence that guided many of Mahler’s decisions on the choice of the operatic repertory.
2006年12月18-20日,「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
Seiji Choki
The first 50 years of Japanese opera.Reception, acculturation and production.
Abstract
After the first authentic performance of western opera, Orfeo ed Euridice in1903 at the Tokyo Music School, Japanese musicians――singers as well as composers――began actively to concern with this genre; they on one hand performed serious and comic operas mainly at the Imperial Theatre that was opened in 1911 and composed new operas in western style sung in Japanese like Koçaku Yamada.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observe some acculturation of this genre that was apparently realized in ‘Takarazuka-maiden-opera’; an opera company for performance where only young and ladylike girls are allowed to sing and dance in the arrangement of classical operas or original ones. This type of opera performance became so popular that many other companies like it were founded everywhere in Japan. Meanwhile the authentic performance was also changed into popular culture that, performed on the same stage with vaudeville or so, entertained the masses at Asakusa in Tokyo; the beginning of so-called ‘Asakusa-Opera’. In 1930s finally began the continuous attempt to perform operas in the same style as that in Europe that led into the foundation of the opera company ‘Niki-Kai’, that means ‘the second perio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1953. The lecture surveys what Japanese opera experienced in its first 50 years.
2006年12月18-20日,「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
陳秋盛 教授西方歌劇在台灣的發展 摘要
台彎境內,喜愛歌劇或是熱愛歌劇,甚至一心一意想製作演出歌劇的人亦不在少數。可是二十多年來,台灣歌劇演出的內容及盛況卻總是遠遠的不及日本。但是2003年以前,台北市交卻曾經持續在此塊園地努力耕耘,並且也有了繁花綻開的過往。而西方歌劇與台北市交過去二十多年來的努力及呈現,無論是在演出舞台製作或是樂團本身的演奏水準,還是經由國外邀請的演唱者,甚致是參與演出的國內歌者,對於台灣的音樂發展及生活應該會有的層面影響。
2006年12月18-20日,「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
蔡秀錦 副教授
解構歌劇製作的舞台詮釋空間
摘要
舞台設計並非只是單純的依循劇本的要求,或是演出實際使用的功能考量,來擺設或布置一個可以標示時間或空間的場景。他不但必須能夠擷取並呈現美學和史學之相同及相異性外,同時還要能夠傳達演出內含的意義。本文旨在分析探討一個歌劇演出的製作,在專業與否的企畫下,或在本土及國際的糾葛之中,亦或在經濟與藝術的拉扯,還有導演的詮釋要求與觀眾的認知,往往及如何挾持或釋放了舞台設計及舞台設計者的詮釋空間。
2006年12月18-20日,「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
羅基敏 教授
歌劇演出節目冊及其文化功能之思考
摘要
十七世紀裡,歌劇剛剛誕生時,被付印而得以流傳至今的,是歌劇劇本。這些紙質不佳的小尺寸「小書」(libretto),成為今日研究歌劇的重要資料,libretto也成為歌劇劇本的專屬名詞。當年的觀眾進劇院觀賞歌劇時,經常在入口處購買劇本,它提供了人物的台詞和劇情的進行。隨著歌劇劇目的成型,今日的觀眾進劇院觀賞歌劇時,經常對劇中人物關係、劇情進行瞭然於胸,節目冊還能提供什麼,讓觀眾在花錢買了入場卷後,還願意再花錢買節目冊?今日的歌劇演出節目冊,在提供演出者相關資訊外,還有什麼文化功能與使命,是本講題關心的議題。
本講題即擬以若干國內外演出之歌劇節目冊為例,檢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歌劇演出節目冊之內容,並省思其意義。
2006年12月18-20日,「歌劇、劇院與文化政策」國際研討會
John Greer
The Vocal Coach as Composer Advocate
in Opera Houses Today
Abstract
This is a practical look at the making of a vocal coach: its required training, its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an opera house / opera school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vocal accompanying, voice teaching and to opera conducting. Special attention will be given to the art of coaching and accompanying secco recitative,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and potentially rewarding challenges of the vocal coach and also one of the most intimidating and misunderstood by the novitiate vocal coach. The lecture will conclude with a musical/dramatic analysis of Mimì's Act II aria from La Bohème, Donde lieta, showing how a coaches careful observation of the composer's methods and intentions can inform a singer's performan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