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期末复习提升学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
版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蝉蜕.(tuì) 尴尬..(gān gà) 木屐.(jī) B.系.上(jì) 斑蝥.(máo) 缠络.(luò) C.桑椹.(shèn) 拥.肿(yōng) 花圃.(pǔ) D.菜畦.(qí) 倜傥..(tì tǎng) 拗.过去(ǎo)2、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B )
A.宿.儒/星宿. 拗.口/执拗. 答应./应.
有尽有
B.急躁./燥.热 间壁./玉璧. 云霄./通宵.
达旦 C.积攒./攒.聚 折.腾/折.花 相.宜/相.
得益彰
1
玉簪.
花(zān) 攒.
成(zǎn) 掸.
子(dǎn) 弥.
漫(mí)
D.和蔼/雾霭 蝉蜕/锐利 宿儒/妇孺皆知 ......
3、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片人迹罕至的沼泽,除了有几只大鸟在天空飞过,再无任何声息。 ....
B.即使这次考得很好,也不表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
C.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也许在没有喝酒前想也不敢想会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儿。
D.春节前,超市一片人声鼎沸,购买年货的人很多。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有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同学们能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所在。
B.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使我们国家也遭遇了很大的挑战。
C.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D.不几天,刘备带领大军到了零陵,零陵太守刘度派大将刑道荣和他的儿子引兵出战。
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2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3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四十而不惑 困惑,疑惑 .②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③人不堪甚忧 能忍受 .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
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4)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文中的话说就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5)第⑩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珍惜时间,不能让它白白溜走,要利用每一点时间来做有意义的事。
牛弘笃学
牛弘性宽厚,笃①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弟弼,好酒而酗②,尝醉射杀弘驾车牛。弘还宅,其妻迎谓曰:“叔射杀牛。”弘无所怪问,直③答曰:“作脯④。”坐定,其妻又曰:“叔忽⑤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颜色自若,读书不辍。
【注释】①笃(dǔ):专心致志。②酗(xù):没有节制地喝酒。③直:只。④脯:肉干。⑤忽:突然。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书不释手: 放下 ②读书不辍: 停止 ..
③虽职务繁杂: 即使 ④大是异事: 奇怪 ..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5
①尝 醉 / 射 杀 弘 驾 车 牛
②弘 / 无 所 怪 问
(3)文中表现了牛弘哪些品质?
牛弘性格宽厚; 学习专心致志
(4)中国古代类似牛弘这样“笃学”的人还有很多,请举出一例。
汉朝孙敬头悬梁,刻苦读书
三、课内外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选文中对拔何首乌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个来答。
6
我的心理:我想找到一块人形的何首乌,好奇的心理
对我的影响:百草园富有神秘感、吸引力
(2)选文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有什么作用?
反复的手法,从整体上写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与后面的“单是”相呼应,表达的写景的详略。 乐趣无穷,儿童喜欢玩耍的心态
(3)作者如此有兴致的描写百草园,有什么用意?
对充满乐趣、自由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与下文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了对比,衬托出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无味。
大王庙
杨 绛
那年秋天,我家从北京迁居无锡,租居沙巷。我就在沙巷口的大王庙小学上学。大王庙小学就称大王庙,原先是不知什么大王的庙,改成一间大课堂。
老师是孙先生,剃一个光葫芦瓢似的头,学生背后称他“孙光头”。他拿着一条藤教鞭,动不动就打学生,最爱打脑袋。
我是新学生,不懂规矩,行事往往别扭可笑。我和女伴玩“官、打、捉、贼”,我拈阄
7
拈得“贼”,拔脚就跑。女伴以为我疯了,拉住我问我干什么。我急得说:
“我是贼呀!”
“嗨,快别响啊!是贼,怎么嚷出来呢!”
我这个笨“贼”急得直要挣脱身。我说:
“我是贼呀!得逃啊!”
她们只好耐心教我:“是贼,就悄悄儿坐着,别让人看出来。”
又有人说:“你要给人捉出来,就得挨打了。”
我告诉她们:“贼得乘早逃跑,要跑得快,不给捉住。”
她们说:“女孩子家不兴得‘逃快快’.逃呀、追呀是‘男老小’的事。”
大庙东院是“女生间”,里面有个马桶。女生在里面踢毽子。可是我只会跳绳、拍皮球,不会踢毽子,也不喜欢闷在又狭又小的“女生间”里玩。
不知谁画了一幅“孙光头”的像,贴在“女生间”的墙上,大家都对那幅画像拜拜。我以为是讨好孙先生呢。可是她们说,为的是要“钝”死他。我不懂什么叫“钝”。经她们七张八嘴的解释,又打比方,我渐渐明白“钝”就是叫一个人倒霉,可是不大明白为什么拜他的画像就能叫他倒霉,甚至能“拜死他”。这都是我闻所未闻的。多年后我读了些古书,才知道“钝”就是《易经》《屯》卦的“屯”,遭难当灾的意思。
8
女生间朝西。下午,院子里大槐树的影子隔窗映在东墙上,印成活动的淡黑影。女生说是鬼,都躲出去。我说是树影,她们不信。我要证明那是树影不是鬼,故意用脚去踢。她们吓得把我都看成了鬼,都远着我。我一人没趣,也无法争辩。那年我虚岁九岁。我有一两个十岁左右的朋友,并不很要好。和我同座的是班上最大的女生,十五岁。她是女生的头儿。女生中间出了什么纠纷,如吵架之类,都听她说了算。小女孩子都送她东西,讨她的好。一次,有个女孩子送她两只刚出炉的烤白薯。正打上课铃,她已来不及吃。我和她的课桌在末排,离老师最远。我看见她用怪脏的手绢儿包着热白薯,缩一缩鼻涕,假装抹鼻子,就咬一口白薯。我替她捏着一把汗直看她吃完。如果“孙光头”看见,准用教鞭打她脑袋。
在大王庙读什么书,我全忘了,只记得国文教科书上有一课是:“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孙光头”把“子曰”解作“儿子说”。念国文得朗声唱诵,称为“啦”(上声)。我觉得发出这种怪声挺难为情的。
每天上课之前,全体男女学生排队到大院西侧的菜园里去做体操。一个最大的男生站在前面喊口令,喊的不知什么话,弯着舌头,每个字都带个“儿”。后来我由“七儿”“八儿”悟出他喊的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弯舌头又带个“儿”,算是官话或国语的。有一节体操是揉肚子,九岁、十岁以上的女生都含羞吃吃地笑,停手不做。我傻里傻气照做,她们都笑我。
我在大王庙上学不过半学期,可是留下的印象却分外生动。直到今天,有时候我还会感到自己仿佛在大王庙里。
(1)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在大王庙上学的哪些难忘的事?
9
①“我”和女伴玩游戏,“我”拈阄拈得“贼”,拔脚就跑,并且叫喊了出来;
②女生在“女生间”拜“孙光头”的像;
③“我”要证明树影不是鬼故意用脚去踢,女生们吓得把“我”都看成了鬼,都远着“我”。
④“我”看同学上课偷吃热白薯;
⑤“我们”听老师怪声的读书;
⑥“我们”每天上课之前做体操。
(2)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都生动传神,请任选一例赏析。
示例:我看见她用怪脏的手绢儿包着热白薯,缩一缩鼻涕,假装抹鼻子,就咬一口白薯。
赏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女同学假装抹鼻子,其实是偷吃白薯的情态,突出了女同学的机灵调皮。
(3)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真可爱、不迷信、做事认真的孩子。
对在大王庙里上学时光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10
(4)文中的孙先生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有何异同?请分别列举一点。
同:都用教鞭体罚学生。
异:孙先生常用教鞭敲学生的头,寿镜吾老先生的教鞭不常用。
孙先生学问低,把古文的意思都解释错了;寿镜吾老先生非常博学,而且读书投入。
(5)你如何看待学生拜画像要“钝”死老师一事?
示例一:这是对老师极大的不尊重,表明这些学生非常不懂事,老师严厉是为学生好,这些学生没有感恩之心。
示例二:孩子贪玩,调皮,不爱学习,不喜欢严厉的老师,通过迷信活动来让老师倒霉,体现了孩子天真的童心。
会唱歌的火炉
迟子建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11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
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愉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
12
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
(1)“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一句中“本分”是什么意思?从我们家拉烧柴的“本分”做法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做事守规矩(安分守己);
爱护树木、热爱自然、有朴素的环境意识
(2)文中“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像冬夜的守护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眨着眼睛”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
13
(3)不倦歌唱的火炉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但拉柴却充满了艰辛。请谈谈艰辛的具体表现。(至少答出三方面)?
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
(4)劳动是艰辛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从“我”在寻找风倒木时表现出来的“贪玩”中 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喜爱大自然、有童心童趣、天真活泼”
(5)作者把取暖的火炉比喻成“有着金嗓子的歌手”,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意?
火炉“噼啪”的燃烧声,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这里面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感激之情
沉默的父爱
①一直以来,总认为父亲并不喜欢我,上有一个漂亮聪慧的姐姐,下有一个活泼机灵的弟弟,我就是夹心饼干中的那抹微弱的夹心,我木讷寡言,一直被遗忘。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成绩单父亲从未过目过,我的59分、89分引不起父亲的情绪波澜,而姐姐的99分却能使他勃然大怒,他总要求姐姐一定要做最好。有一次听他对母亲说:“这二丫头能读到初中就不错了,随她去吧。”
②这就是父亲仅有的一次对我的评价。于是初中快毕业时,我便打算随隔壁的阿婆出去当保姆。
14
③出乎父亲的意料,我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考上了高中。报到那天我正生病,是母亲送我去的。我一个人病恹恹地坐在陌生的校园里,看从未出过远门办事的妈妈笨手笨脚地为我注册报到,心中对父亲有一丝丝的不满。高中三年,一方面交通不便另一方面也觉得回去很隔膜,于是我很少回去,姐姐每次来看我,总要为我带一瓶精肉炒辣椒(我最爱吃的),末了总有一句:“是爸叫我带来的,爸说你在外头可苦了。”于是,在姐姐走后的夜里,父亲瘦削而不苟言笑的脸便浮上脑海,泪盈于睫。
④父亲能写一手漂亮的小楷,过年家里的对联皆出自他的手,平时记账他固守传统用一支秃秃的毛笔细心地一笔一划。每次来信,总要提我的毛笔字练得怎样,希望我能超过他,我总是不耐烦地说:功课忙死了,哪来工夫写毛笔字,何况,现在只要钢笔字写得好便可以了。父亲便改为见面时的唠叨。那时年轻气盛,我便与父亲顶撞起来,每次总不欢而散。
⑤后来我又上了大学。父亲便喜欢往外说,我从小听话,所以从不督促我。
⑥我知道,所谓的督促是指看我的成绩单的事。言下之意,他教导有方,看着父亲溢于言表的高兴,我咽下抗议。
⑦我上了大学,弟弟又上了高中,家里经济很紧张,父亲便拼命打工。父亲是木匠,白天做,晚上也加班,身体更消瘦,穿着汗衫,一根根肋骨往外凸。 ........
⑧但父亲很高兴,常对我们说:“只有我们家,才培养了这么多高材生,你看隔壁家有几个高中生?女孩子初中毕业都很少。阿英爸爸劝我别供你们读,把这些钱存了,洋房早造好了。可我说,楼房现在不造可以以后造嘛,书现在不念以后就不能念了……”
15
⑨一直到现在我都很感激父亲,在当时的农村,女孩子没有书读的事时有发生,父亲这样的人是少见的。
⑩大学时,一次不小心烫伤了大腿,打了十几针青霉素医好后,我才写信对家里说。听母亲说,父亲差点赶来杭州。在家时,父亲其实很少和我说话。在他的三个儿女中,我很清楚,父亲最喜欢大姐,虽然他唯一打过的便是大姐,那也是出于期望太高。
⑪在我快毕业时,大姐出车祸而死,葬礼上,父亲一言不发扶着棺材,未流一滴泪,却一夜间白了头发。 ........
⑫从那时起,父亲常用爱惜甚至惶恐的目光看着我和弟弟。
⑬毕业后,我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有一次天刚亮,我还在早读,父亲就赶到学校,我留他吃饭,他嘿嘿笑了几声,匆匆吃了饭就走了。后来回家才知道,他夜里梦见我出了事情,天未亮就转了好几趟车赶去看我。当时我愣住了,一下子悟到:其实父亲一直都很爱我,只是掩在其沉默寡言的外表中。
⑭而后,弟弟也考上了大学,而我微薄的工资只能负担自己,父亲便办了一个小小的养鸡场,一走近他,就能闻到他身上一股浓浓的鸡屎味。然后,弟弟又替代我挂念于父亲的嘴里了,他瞒着妈妈,天天翻日历,等待周末与节假日,盼望着弟弟回家。
⑮由于他烟抽得凶,咳嗽越来越厉害,我有时板着脸说几句,父亲笑着说:“改不了啦,都大半辈子了。”看着父亲苍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我忍不住心酸。
⑯我的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一生从未有过辉煌业绩,但在我眼中,他却是一座山。
16
1、选文中,“我”对父亲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请在横线上填空。
误解不满 → 形成隔膜 → 顶撞抗议 → 心存感激 → 领悟读懂 →关心痛惜
2、第13段写了“其实父亲一直都很爱我,只是掩在其沉默寡言的外表下”。请从文中概括出父亲默默地爱“我”的事例。
读高中时,父亲每次都让姐姐带给“我”最爱吃的精肉炒辣椒给“我”吃。
读高中时,父亲每次都给“我”写信,总叮嘱“我”练好毛笔字。
大学时,“我”烫伤大腿,父亲听说后,差点赶来杭州看“我”
工作后,父亲夜里梦见“我”出事,次日转好几趟车来看望“我”
3、品味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父亲是木匠,白天做,晚上也加班,身体更消瘦,穿着汗衫,一根根肋骨往外凸。 ........
外貌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消瘦的程度,突出其为了养家糊口而拼命工作的艰辛,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疼惜之情。
(2)父亲一言不发扶着棺材,未流一滴泪,却一夜间白了头发。 ........
外貌描写,体现了父亲内心的极度悲伤,表现了他对子女深沉而真挚的爱。
17
4、从全文看,结尾有什么作用?
结构:总结全文,“一座山”和题目中的“沉默”相呼应。
内容:“平凡的人”与“一座山”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父亲的高度评价与赞美,升华文章中心。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