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
生理学(专升本) 课程练习册答案
专业: 护理学
层次: 专升本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刺激强度越小,说明组织兴奋性越高 B.阈强度越小,说明组织兴奋性越低 C.阈强度越大,说明组织兴奋性越高 D.阈强度越大,说明组织兴奋性越低 E. 刺激强度越大,说明组织兴奋性越低
2.关于反馈控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E )
A. 控制部分与受控制部分为开环系统 B. 正反馈是维持稳态的重要方式 C. 负反馈的作用使原有效应迅速达到到最大 D. 正反馈的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 E. 控制部分与受控制部分之间存在双向联系
3.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其共同的表现是( D )
A.收缩反应 B.分泌活动 C.神经冲动 D.动作电位 E. 反馈调节
4.在刺激与反应的实验中,下列哪项为阈值( B )
A.出现收缩反应的最大刺激强度 B.最初出现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C. 达到到稳定收缩时的刺激强度 D.还没有出现收缩反应时的刺激强度 E. 出现最大收缩反应时最小的刺激强度
5.关于稳态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
A. 生物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B.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 C.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之为稳态 D.稳态一旦破坏,不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E.机体所处的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稳态仍能维持
6.如果机体动脉血压明显下降,经反馈调节后血压回升,这种效应表现是( D )
A. 正反馈加强 B. 正反馈减弱 C. 负反馈加强 D. 负反馈减弱 E. 自动反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等三种物质转运共同点( A )
A. 物质都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通过细胞膜 B.物质都是以结合形式通过细胞膜
***
***
C. 均为耗能过程 D.均为不耗能过程 E. 都依靠载体转运 +
2.Na 从细胞内的低浓度向细胞外高浓度转运过程属于( C )
A. 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被动转运 E. 出胞作用
+ +
3.细胞膜内外Na 和K浓度差的维持是由于( D )
+ +
A.膜在安静时K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Na通透性增加
+ +
C.Na和K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钠泵的作用 E.膜上ATP的作用
4.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 D ) A.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动作电位 E.后电位
5.细胞发生兴奋传导时产生的电荷流动称为( A )
A.局部电流 B.局部反应 C.局部刺激 D.局部兴奋 E. 局部电位
6.有关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D )
A.沿轴突传导到末梢 B.有髓鞘纤维呈跳跃式传导 C.无髓纤维以局部电流方式传导 D.神经冲动传导会被衰减 E. 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能融合
7.原肌凝蛋白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E )
A.能与肌凝蛋白结合 B.能与肌动蛋白结合 C.能与横桥结合
2+
D.能与Ca结合 E. 能阻止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8.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主要作用是( E )
2+ 2+2+
A.Ca的贮存库 B. Ca 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Ca与肌钙蛋白结合的部位 D.营养物质交换的场所 E.将肌膜表面的兴奋传入肌细胞深部的结构
9.下列哪一项因素可使骨骼肌强直收缩增强( B )
A.刺激强度增大 B.刺激频率增加 C.后负荷减少
2+
D.前负荷减少 E.细胞内Ca 浓度减少
10.钠泵活动受抑制时,将导致( A )
A.静息电位负值减小 B. 静息电位负值增大 C.静息电位不受影响 D.静息电位消失 E.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
11.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是指同一细胞的电位幅度( B ) A. 与静息电位无关 B.与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无关
++
C.与Na 通道开放的数目无关 D.不受细胞外Na 浓度的影响
+
E.不受细胞外K 浓度的影响
12.对肌肉收缩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 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参与收缩 B.细肌丝和粗肌丝均缩短 C.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 D.肌小节长度变短
***
***
E.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管结构
二、多选题
1.通道的开闭控制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BC )
+
A.细胞外Na 浓度增高或降低 B.膜两侧的电位差达到某一特定数值
+
C. 通道蛋白与某一化学物质结合或脱离 D.细胞内K 浓度增高或降低
+ +
E. 细胞内Na浓度增高和细胞外K 浓度增高
2.钠泵激活的条件有( AC )
A.细胞外K+浓度升高 B.细胞内K+浓度增高 C.细胞内Na+浓度增高 D.细胞外Na+浓度升高 E. 细胞外K+ 浓度降低
3.终板电位的特点具有( ABCDE )
A.无“全或无”现象 B. 呈电紧张性扩布 C.可以发生时间总和 D.可以发生空间总和 E.无不应期
4.关于静息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CE )
+
A.静息电位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 B. 电位差和浓度差都促使K外流 C.正常静息电位的维持依赖于钠泵的不断活动
+
D.静息电位即接近于Na平衡电位
E.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90mV 三、填充
1、观察人体体温对心率的影响属于___整体____水平的研究。
2、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___反射______________。
3、阈值的大小与组织兴奋性高低呈___反______比。
4、神经肌肉接头后膜处的电位,称为___终板____电位。
5、观察温度对离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属于____细胞____水平的研究。
6、__电压______门控通道是指由膜电位变化决定其开放的通道蛋白质。
7、去极化表示细胞内外电位差___减少_______的过程。
8、触发肌丝滑行关键离子是____Ca2+_____。
9、在体骨骼肌收缩往往以____强直_____收缩的形式进行。
四、名词解释
1、局部电位:一次阈下刺激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使少量Na+内流,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局部电位或局部兴奋。
***
***
2.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由锋电位和后电位组成,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3.跳跃式传导:有髓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在轴突髓鞘之间的郎飞氏结处进行,兴奋部位的郎飞氏结与相邻未兴奋的郎飞结形成局部电流,去极化并达到阈电位,依次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由一个结区跳跃到下一个结区的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其传导速度快。
五、问答题
1、简述钠-钾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Na+-K+泵即Na+泵,也称Na+-K+依赖式ATP酶,是细胞膜内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逆浓度差进行跨膜Na+、K+主动转运,这对于细胞的生存和活动非常重要,具有⑴造成细胞内高K+的代谢环境。⑵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⑶膜内外建立Na+浓度差,提供了膜Na+- H+交换的动力,维持细胞内pH稳定。⑷形成细胞内外Na+、K+分布不均一,是产生膜生物电现象必要前提。⑸它的活动是生电性的,可改变静息膜电位的水平(数值)。⑹膜内外建立Na+浓度差,也提供了其它物质继发性的主动转运的动力。
2、细胞膜上的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动作电位的特点:有“全或无”现象。①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加大;②不衰减传导。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幅值减小。同时,单细胞上的动作电位不能总和,存在不应期等。
局部电位主要特征有:不是“全或无”式的(其局部去极化与阈下刺激强度成正比);呈衰减性传导(随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小,最后消失);没有不应期;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总和转变为动作电位 附参照表: 内容比较 去极化原因 特点 +局部电位 少量Na内流 不是“全或无”式 呈衰减性传导 可以总和(包括时间和空间) 动作电位 达阈电位时引起大量Na内流 是“全或无”式 呈不衰减性传导 不能总和 + 3、简述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Na+-K+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是形成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细胞外Na+浓度约为膜内12倍左右,而细胞内K+浓度比细胞外高约30倍。(2)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对Na+相对不通透),K+必然有向细胞外扩散的趋势。当K+向膜外扩散时,膜内主要带负电的蛋白质却因膜对蛋白质不通透而不能透出细胞膜,于是K+向膜外扩散将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但K+向膜外扩散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因为先扩散到膜外的K+所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将阻碍K+继续向膜外扩散,并随着K+外流的增加,这种K+外流的阻力也不断增大。当促使K+外流的驱动力和阻止K+外流的阻力达到平衡时,膜对K+的净通量为零,于是K+不再向膜外扩散,此时膜两侧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也称K+的平衡电位。由于安静时不同细胞往往存在不同程度对Na+的通透性,但作用远比K+形成的平衡电位弱,故此静息
***
***
电位数值接近于K+形成的平衡电位数值。
形成静息电位的机制主要与:①膜内、外K+浓度差;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③Na+—K+泵活动的水平有关。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单项选择题
1. 快反应自律细胞是( D )
A. 心房肌细胞 B. 窦房结细胞 C. 心室肌细胞 D. 浦肯野氏细胞 E. 房室结细胞
2. 下列关于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 )
A. 最大复极电位约为-70mV B. 阈电位约为-4OmV
C. 无明显的复极1期和平台期 D. 4期除极时程比浦肯野细胞短得多 E. 属于慢反应电位
3. 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一直持续到( C )
A. 收缩期开始 B. 收缩期中间 C. 舒张早期 D. 舒张中期 E. 舒张晚期
4. 心肌细胞超常期内兴奋性高于正常,其原因是( E )
A. 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 B. 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 C. 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率快于正常 D. 刺激阈值大于正常 E. 此时,钠通道处于备用状态,且距离阈电位较近
5. 关于心肌生理特性的说明,错误的是( D )
A. 窦房结自律性最高 B. 房室交界传导最慢 C. 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 D. 心房肌和心室肌引起同步收缩 E. 心室内浦肯野细胞传导最快
6.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是因为心肌( D )
A. 是机能上的合胞体 B. 呈“全或无”式收缩 C. 不能产生自律性收缩 D. 有效不应期长 E. 存在房室延搁现象
7. 房室瓣关闭开始于( A )
A. 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B.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C.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D.减慢充盈期开始时 E.心房收缩期开始时
8. 主动脉瓣开放始于( B )
A. 等容收缩期初 B. 快速射血期初 C. 等容舒张期初 D. 减慢充盈期初 E. 心房收缩期初
9. 搏出量占下列哪个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射血分数( D )
A.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B. 心室等容舒张期末容积 C. 心输出量 D.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E. 心室等容收缩期末容积
***
***
10. 前负荷对每搏输出量的调节是指( B )
A.心肌收缩能力 B.心肌的初长度 C.心力储备 D.平均动脉压 E.心率储备
11.关于心电图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
A. 可反映心脏内兴奋产生和传播时所发生的电变化 B. 不能反映心输出量等心泵功能指标
C. 其记录波形是反映整个心脏瞬时的电变化
D. 记录电极放置的位置不同,所记录的心电图波形及数值相同 E. 心电图可计算心率的变化
12. 体循环中血流速度最快的是( A )
A. 主动脉 B. 小动脉 C. 毛细血管 D. 小静脉 E. 腔静脉
13.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血流阻力( B )
A. 与血粘度成正比 B. 与血管半径四次方成反比 C. 与血管半径四次方成正比 D. 与血管半径两次方成反比 E. 与血管半径两次方成正比
14. 关于动脉血压形成的机理,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C )
A. 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两个因素有关 B. 心室收缩时可释放动能和势能
C.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与主动脉压的变化幅度相同 D. 左心室的射血是间断性的,动脉血流是连续的 E. 大动脉弹性降低,脉压增大
15. 关于静脉,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C )
A. 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
B. 安静时,可容纳了全身血量的一半以上 C. 回心血量不受体位变化的影响
D. 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 E.静脉血管有管径大、管壁薄、容易扩张的特点
16.真毛细血管交替开放,主要受哪种因素控制( B )
A. 缩血管神经冲动 B. 局部代谢产物 C.肾上腺素 D.乙酰胆碱 E. 去甲肾上腺素
17. 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可导致水肿,其原因是( E )
A.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B.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E. 有效滤过压增大
18. 下列哪种情况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C )
A. 刺激心迷走神经传出纤维 B. 由平卧位转为直立位 C. 颈动脉窦内压降低时
***
***
D. 心率加快,超过200次/分 E. 心交感神经受抑制时
19. 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增多时,可反射性的使( C ) A. 心率减慢,收缩力增强 B. 心率增快,收缩力增强 C. 心率减慢,收缩力减弱 D. 心率增快,收缩力减弱 E. 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
20. 平时维持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D )
A. 大脑 B. 下丘脑 C. 中脑和脑桥 D. 延髓 E. 脊髓
21. 下列物质中缩血管作用最明显的是( E )
A. 肾上腺素 B. 肾素 C. 血管紧张素原 D. 血管紧张素Ⅰ E. 血管紧张素Ⅱ
22. 下列物质中,哪一项对冠脉血管扩张调节最敏感( D )
A. 二氧化碳 B. 乳酸 C. 肾素 D. 腺苷 E. ATP
二、多选题:
1.心肌的生理特性应包括( ABCD )
A.自律性 B. 传导性 C. 兴奋性 D. 收缩性 E.伸展性
2.正常心脏内有自律性的组织包括( BCDE )
A. 心房肌和心室肌 B. 窦房结 C. 左、右束支 D. 房室束 E. 浦肯野细胞
3.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 ABC )
A.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B. 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C. 阈电位水平 D. 0期去极化速度 E. 3期复极速度
4.心脏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 ABC )
A. 0期去极化速度慢 B. 0期去极化时程长 C. 无明显的复极1期 D. 有明显的平台期 E. 有稳定的静息电位
5.心室肌细胞膜钠通道的特点具有( ABC )
A. 激活快、失活快 B. 激活通道的阈电位为-70mV C. 具有电压门控通道特性 D. 具有化学门控通道特性 E. 激活慢、失活慢
6.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是( ABD )
A. 促进醛固酮释放 B. 使全身微动脉收缩 C. 使肾素释放减少 D. 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 E. 降低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
7.减压反射的特点( DE )
A. 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机制 B. 在平时不起作用
***
***
C. 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 D. 它的生理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E. 对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比非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更为敏感
三、填充
1、在心电图上标志着心室各部位已全部去极化的波形是_QRS____。
2、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可反射性引起心搏出量__增多____;同时心电图Q-T
间期_缩短____。
3、中心静脉压过高,通常可提示心室射血机能___减退_____。
4、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去甲肾上腺素_______。
5、心率过快引起的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心室___舒张______期明显缩短所致。
6、心脏各自律组织电活动的共同点是___4_____期存在____自动除极_____过程。
7、心脏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是由__Ca2+ ______引起,去极化的速率__慢____。
8、大动脉弹性减退可使脉压数值___增大_________。
9、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__中心静脉压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的初期(0期开始持续到3 期膜电位恢复到-60mV,给于一个足够强的的刺激,可以产生局部的区际化反应,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2、等容舒张期:从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开始到室内压超过主动脉或肺动脉血压,动脉瓣开启为止,这段时间室内压迅速大幅升高,而心室容积无改变,称为等容收缩期。
3、负性变力作用:神经和体液因素作用心肌,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的作用。
五、问答题 1、当动脉血压发生突然波动时,机体通过哪一机制来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举例说明。 稳定动脉血压的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降压反射)。在一定范围(60~180mmHg)内随着动脉压的增高,感受器沿舌咽神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多,使心交感神经活动降低、心迷走神经活动增强、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降低,分别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相反,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减少,使心迷走神经活动减弱,心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因此,动脉血压一旦发生波动,这一神经反射机制始终在体内起调节作用。
***
***
2、解释临床上严重失血后,心率加快的主要原因?
急性严重失血时,首先由于血量不足导致动脉血压下降,经降压反射作用减弱,使延髓心交感中枢和心交感神经传出活动加强,而心迷走中枢以及心迷走神经传出活动减弱,两者共同调制作用使心脏窦房结组织或细胞自律活动提高,同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通过肾上腺髓质内分泌的儿茶酚胺激素增多等多种因素相互加强效应,可使心率加快。
3、动物实验中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为什么会出现心率减慢的现象?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使动物血压升高、心率减慢。这是因为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α受体结合,产生强烈的缩血管作用,使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增大,由主动脉神经和窦神经传人冲动增多,对心血管交感中枢抑制作用和对心迷走中枢的兴奋作用加强。因此,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减弱,心迷走神经紧张加强,使心率减慢。
4、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并分析外周阻力增加对血压的影响。 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是心血管系统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形成动脉血压的动力来自心室收缩。心室收缩赋予血液动能,与血液在血管中流动遇到外周阻力作用形成对血管壁的压力。在心缩期,心室射血的能量一部分使血液流动,部分能量使具有弹性的大动脉血管被动扩张,部分血液被暂时贮存在大动脉中,同时将部分动能转为势能形式贮存起来;在心舒期,大动脉血管弹性回缩,将势能转为动能,推动贮存的血液继续流向外周;并维持心舒期的动脉血压。大动脉血管的这种在心缩期被动扩张使收缩压不致过高;在心舒期弹性回缩维持舒张压不致过低。当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增加时,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舒张压明显升高。在心缩期,由于心脏泵血的动力大,动脉压升高,血流速度受外周阻力的影响较小,仍有较多的血液流向外周,故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所以,外周阻力的大小,主要影响舒张压。
5、人站立过久常致下肢水肿,其机制是什么?
人站立过久,由于重力的作用,使下肢静脉压持久升高和下肢静脉扩张。同时,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减弱也使静脉回流速度减慢,下肢静脉血量增加,下肢静脉压的持久升高,结果使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有效滤过压升高,因而下肢组织液生成增多并积聚于下肢组织间隙导致下肢水肿。
第五章 呼吸
一、单选题
1.肺通气的动力是( C )
A. 肺本身的舒缩活动 B. 气体的分压差 C. 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D. 肺内压的变化 E. 胸内压的变化
2. 平静呼吸时,肺内压在下列哪一个时相中低于大气压?( A )
A. 吸气初 B. 吸气末 C. 呼气初 D. 呼气末 E. 吸气初和呼气初
3.有关胸内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一般情况下胸内压为负压 B.胸内负压主要由肺回缩力形成 C.吸气时负压值减小 D.胸内负压可使肺维持在扩张状态
***
***
E.胸内负压有利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4.有关肺通气阻力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
A. 肺通气阻力可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B. 弹性阻力包括肺的和胸廓的弹性阻力 C. 平静呼吸时,非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约占总阻力的70%
D. 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具有对抗变形和回位的倾向,称为弹性阻力 E. 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
5.下列关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D )
A. 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B. 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分泌
C. 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 D. 降低肺的顺应性 E. 降低肺的弹性阻
6.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是气道口径,因为阻力与气道口径的( D ) A. 二次方成反比 B. 二次方成正比 C. 三次方成正比 D. 四次方成反比 E. 四次方成正比
7.设解剖无效腔气量为150m1,若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至24次分.潮气量从500m1减至 250m1,则( C )
A. 肺通气量增加 B. 肺通气量减少 C. 肺泡通气量减少 D. 肺泡通气量增加 E. 肺通气能力增加
8.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 C )
A. 潮气量 B. 肺活量 C. 用力呼气量 D. 补吸气量 E. 肺容量
9.通气/血流比值减小提示( D )
A. 肺泡通气量增加 B. 肺血流量减少 C. 肺泡无效腔增大 D. 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E. 使肺换气效率提高
10.氧离曲线右移是由于( B )
A. CO2分压降低 B. pH值降低 C. 温度降低 D. pH值增大 E. 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减少
11.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物是( B )
A. 脑脊液中的CO2 B. 脑脊液中的H+ C. 血液中CO2 D. 血液中H+ E. 机体低氧
12. 缺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 A )
A. 抑制 B. 兴奋 C. 抑制大于兴奋 D. 兴奋大于抑制 E. 无影响
13.维持正常呼吸兴奋性的生理刺激是( A )
A. 血中一定浓度的CO2 B. 血中一定程度的缺O2 C. 血中H+浓度的增加 D. 肺牵张感受器传入冲动 E. 大脑皮层的活动
***
***
14. 维持正常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位于( E )
A. 延髓 B. 脑桥 C. 下丘脑 D. 大脑皮层 E. 延髓+脑桥
二、多选题
1. 有关胸内负压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有( CDE ) A. 胸内负压在胎儿期形成,出生后逐渐增大 B. 是由作用于脏层胸膜表面的压力间接形成 C. 胸膜腔的密闭是形成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 D. 脏层胸膜表面受肺内压及肺回缩力的作用 E. 肺回缩力越大,胸内负压绝对值越大
2.肺回缩力的来源包括( BD )
A. 肺组织的粘滞阻力 B. 肺弹性纤维的回缩力 C. 惯性阻力 D. 肺泡内液-气界面表面张力形成的回缩力 E. 气道阻力
3.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 ABCDE )
A. 呼吸膜面积 B. 呼吸膜通透性 C. 呼吸膜厚度 D. 通气/血流比值 E. 气体分压差
4. 使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 BCD )
A. pH↑ B. PCO2↑ C. 温度↑ D. H+ 浓度↑ E. PO2 ↓
5. 氧离曲线下段的特征及其生理意义是( ABC )
A. 是坡度最陡的一段 B. PO2稍降,Hb02就可大量解离而释放02 C. 代表O2的贮备 D. 02的利用增多,是安静时的2倍 E. PO2稍升高,HbO2就可大量解离
6. 有关CO2对呼吸的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ACE )
A. CO2是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 B. 血中PCO2越高,加强呼吸的作用越强 C. 可通过中枢和外周两条途径兴奋呼吸中枢 D. 外周途径的作用大于中枢途径 E. 在血中PCO2低于正常水平,使呼吸运动减弱或暂停
三、填充
1、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增多时,肺顺应性变___大_____。
2、用力呼气量既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亦可反映____通气阻力(呼吸道阻力__的变化。
3、维持正常呼吸节律的中枢位于延髓和__脑桥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肺顺应性: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弹性的容积器官的可变形性,与弹性阻力成反比。反映呼吸过程中肺弹性阻力大小的指标,即外力作用下肺容易变形,弹性阻力小;反之亦然。
2.用力呼气量:作最大深吸气后,在特定时间段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也称时间肺活
***
***
量。第1秒末的用力呼气量最有意义,正常时约为80%。该指标是动态指标,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
3.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进入肺泡,并能与血液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4.非弹性阻力:指非弹性体因素形成气流阻力。主要来自气道(位于鼻、声门、气管及支气管等部位)阻力(占80%~90%)。
5.氧饱和度:血液含氧的多少常用血氧饱和度表示。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其公式=(氧含量/氧容量)×100%,
6.肺牵张反射:是由肺扩张或肺缩小所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五、问答题
1、 血液中pH值降低时,氧解离曲线和呼吸运动各有何改变?并分别说明理由。
+
血液中pH值降低时,氧解离曲线右移,(波尔效应)。动脉血中[H]增加,主要通过
+
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途径调节,使呼吸加强。[H]降低,呼吸受到抑制。中枢化学感受器
++
虽然对脑脊液中的H的敏感性高,但血液中H不容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因而限制了它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
2、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有何特点?一旦血液中氧分压较明显下降时,对呼吸运动有何 影响?并说明其作用途径。
2+
O2和Hb结合的特点:反应快、是氧合而不是氧化(Fe与氧结合后仍是二价铁,故是氧合,不是氧化)、两者可以结合也可以解离,主要受PO2的影响。
低0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与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实现的。虽然低0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压抑作用。但低02可通过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在一定程度上可抵消低02对中枢的直接压抑作用。但在严重低02时,外周化学感受性传入冲动不足以克服低02对中枢的压抑作用,最终将导致呼吸障碍。
3、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和轻度升高时,试分析患者呼吸运动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C02在呼吸调节中是经常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化学性刺激因子,其浓度下降可引起呼吸暂停。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PC02的升高,可以加强对呼吸的刺激作用。C02对呼吸的影响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经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人冲动兴奋延髓呼吸有关核团,反射性引起肺通气增加。两条途径中前者的作用是主要的,因动脉血PC02只需轻度升高就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出现通气加强效应;而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则需更大的刺激强度。但外周化学感受器在激起快速呼吸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中枢化学感受器对刺激的反应慢,潜伏期长。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
A. 兴奋性较高 B. 有自动节律性 C. 有一定紧张性 D. 能适应实际需要作较大伸展 E.对牵拉、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
***
***
2.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起源于( B )
A. 环形肌层 B. 纵行肌层 C. 粘液层 D. 斜形肌层 E. 粘膜层
3.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主要是( C )
A. Na+ 内流 B. K+ 外流 C. Ca2+ 内流 D. Na+ 与K+ 内流 E. 以上都是
4. 关于胃的蠕动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D )
A. 空腹时基本不发生 B. 起始于胃的中部 C. 进食后约每分钟3次 D. 蠕动波可向胃底和幽门两个方向传播 E. 研磨胃内食团,充分与胃液混合
5.关于胃排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胃的蠕动是胃排空的动力 B.混合性食物在进餐后4~6小时完全排空 C.液体食物排空速度快于固体食物 D.糖类食物排空最快,蛋白质最慢 E.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胃排空
6.有关分节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E )
A. 它是以小肠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 B. 有微弱的推送食糜作用 C. 可促进小肠对食糜的消化和吸收 D. 多见于小肠 E. 以上都是
7.关于排便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E )
A. 初级中枢位于脊髓腰骶段 B. 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盆神经含有该反射的传出与传入神经 D. 感受器位于直肠壁内 E. 阴部神经兴奋使肛门外括约肌松驰
8. 胃粘液可与哪种离子构成对胃有保护作用的屏障( C )
A.Na+ B. K+ C. HCO3- D. Ca2+ `E. Cl-
9. 有关胃蛋白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由壁细胞分泌 B. 以有活性的形式分泌 C. 彻底水解蛋白质为氨基酸 D. pH=2~3.5时,发挥对蛋白质的最佳消化作用 E. pH值大于5时,胃蛋白酶的活性呈可逆性丧失
10. 胰液中不含有( C )
A. HCO3- B. 胰蛋白酶原 C. 肠致活酶 D. 淀粉酶 E. 脂肪酶
11. 下列关于胆汁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 非消化期无胆汁分泌 B. 消化期时只有胆囊胆汁排入小肠
C. 含有脂肪消化酶 D. 与消化有关成份的是胆盐 E. 肝胆汁为深棕色
12. 关于胆汁的生理作用,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C ) A.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B. 胆汁的胆盐可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
***
C. 胆汁的消化酶可促进脂肪的消化 D. 胆盐的利胆作用 E.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并可中和部分胃酸
13. 糖的吸收与下列哪种离子有密切关系( B )
A. K+ B. Na+ C. Ca2+ D. Cl- E.Fe2+
14. 下列关于铁的吸收,错误的是( A )
A. Fe2+ 和Fe3+ 都容易吸收 B. 胃酸能促进铁的吸收 C. 人每天的吸收的铁约为1mg D. 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 E. 胃大部分切除后的病人常伴有缺铁性贫血
15.胃期胃液分泌是通过下列哪种条件实现的(E )
A. 促胃液素 B. 迷走–迷走反射 C. 蛋白质分解产物 D. 局部神经丛反射 E. 以上都是
16.引起促胰液素释放最强的刺激因素是( A )
A. 盐酸 B. 蛋白质分解产物 C. 脂酸酸 D. 乙酰胆碱 E. 去甲肾上腺素
17. 对胰酶分泌起促进作用最强的物质是( B )
A. 促胃液素 B. 胆囊收缩素 C. 促胰液素 D. 血管活性肠肽 E. 去甲肾上腺素
二、多选题
1. 基本电节律( A )
A.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出现的自动去极化波 B.它的产生与生电性钠泵的活动有关 C.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 D.是平滑肌节律收缩的控制波 E.它的波幅一般为5~15mV
2. 下列关于迷走神经兴奋的效应,哪些是正确的( ABCDE )
A. 胆囊收缩增强 B. 胃肠蠕动加强 C. 消化腺分泌增加 D.其节后纤维都释放乙酰胆碱 E. 胆汁排放增加
3.下列哪些是胃酸的生理作用( ABCE )
A.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一个酸性环境
B. 杀死进人胃内的细菌 C. 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D. 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E. 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4. 肠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有( ABDE )
A.盐酸 B.脂肪 C.糖 D.扩张十二指肠 E.高渗溶液
5. 向十二指肠内注入大量盐酸可引起( ACD )
A. 肠液分泌 B. 胃液分泌 C. 胰液大量分泌 D. 胆汁大量分泌 E. 胃运动加强
***
***
6. 小肠的分节运动作用在于( ADE )
A.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B. 使食糜较快地向下推进 C. 促进蠕动的发生 D. 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E. 使食糜与肠壁粘膜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收
7. 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其条件有( ABCDE )
A. 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充分消化成适合于吸收的小分子 B. 小肠的吸收面积大 C.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 D. 小肠绒毛中血液、淋巴循环丰富 E. 小肠内有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酶和多种主动转运的泵
8. 关于营养物质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 )
A. 糖以单糖的形式吸收入血 B. 蛋白质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入血 C. 脂肪吸收的主要途径是进入淋巴液 D. 铁是以Fe3+ 的形式被吸收的 E. 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均与Na+ 的主动转运有关
三、填充
1、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主要有盐酸、脂肪和___高渗溶液__________。
2、对胃酸、胰液和胆汁分泌都有促进作用的一种胃肠激素是___促胃液素___。
3、非消化间期的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意义在于____清洁保护等________作用。
4、胃腺壁细胞除分泌盐酸外,还可分泌__内因子_____。
5、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运动_____减弱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膜电位基础上产生的自发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频率较慢,又称慢波电位。 2、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分子量约55000的糖蛋白,它可与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维生素Bl2不被水解酶破坏,从而有利于维生素Bl2吸收。
3、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的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以适应于大量食物的摄人,而胃内压变化不大。
五、问答题
1、简述胃肠内消化液是如何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化学性消化的?
胃肠内对蛋白质进行消化的消化液包括胃液和胰液两种。胃液中的胃酸,对食物成分中的蛋白质具有变性作用和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等作用,并激活胃液中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蛋白质,其主要产物是shi和胨,并产生少量的多肽或氨基酸(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分解)。 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分泌后被激活(在肠致活酶、组织液以及胰蛋白酶本身可激活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可激活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单独作用将蛋
***
***
白质水解为shi和胨;但两种联合作用可将蛋白质水解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
2、简述胃肠内消化液是如何对食物中的脂肪进行消化和吸收的?
胃肠内对脂肪进行消化的消化液包括胰液和胆汁等两种主要消化液。胰液中的胰脂肪酶成分将甘油三酯分解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这一作用其依赖于辅脂酶的存在才发挥作用;而胆汁中的胆盐则具有乳化脂肪,降低脂肪表面张力,使脂肪颗粒变小,增加与酶作用面积,协同加强对脂肪的消化作用。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颗粒与胆盐结合,变为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便于运输到肠粘膜表面,便于运输和吸收,这一过程也包括脂溶性的维生素A、D、E、K的吸收。
脂肪的吸收:(根据脂肪酸的结构,含12个碳原子以上的称为长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在肠腔内与胆盐形成水溶性混合微胶粒→运输到达小肠微绒毛结构→进入肠上皮细胞内内质网被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与载脂蛋白形成乳糜微粒→进入淋巴循环而被吸收。由于膳食脂类中含有长链脂肪酸很多,故脂肪的吸收主要以淋巴途径为主。但中、短链的脂肪酸直接通过扩散经血液途径进行重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关调定点下列哪项错误( C )
A.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 正常数值一般为37℃
C. 发热时其调定点数值不改变 D.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能并无障碍 E. 存在温度敏感神经元
2. 下列哪项与能量代谢的间接测算结果无关( B )
A. 非蛋白呼吸商 B. 食物的卡价 C. 食物的氧热价 D. 体表面积 E. 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3. 不符合基础代谢的测定条件是( )
A.清晨、清醒 B.进食后1小时 C.静卧 D.情绪稳定 E.环境温度为25℃
4. 常温下,皮肤散热速度主要决定于( )
A. 皮肤温度 B. 环境温度 C. 皮肤和环境温度差 D. 风速 E. 皮肤暴露的面积
5. 体内脂肪对散热的作用( )
A. 增加辐射散热 B. 减少蒸发散热 C. 减少传导散热 D. 增加对流散热 E. 直接引起汗液分泌增加
6.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 )
A. 大脑皮层 B.延髓 C.下丘脑 D.中脑 E.脊髓
7. 关于寒冷环境中机体出现的反应,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 出现寒战 C.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
***
D. 组织代谢率提高,产热量增加 E.非寒战性产热增加
8. 正常人平时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下列哪项物质的氧化分解( ) A.蛋白质 B.脂肪 C.无机盐 D.维生素 E.糖
二、填充
1、促进机体产热最重要的激素是____甲状腺激素_____________。
2、人体每天不感蒸发量约为__1000_______________毫升。
3、皮下血流量减少,其皮肤温度__降低_______。
4、非战栗性产热的组织中以____褐色脂肪____组织的产热最大 。
5、基础代谢率的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比较,正常变动范围是___±10~15_____%。
6、一般认为下丘脑视前区前部的___温度敏感神经元___起着体温调定点的作用。
7、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约占_____非战栗(代谢)____产热总量的70% 。
三、名词解释
1、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被氧化时,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热量。
2、不感蒸发:指机体中的水分直接渗透出皮肤和道粘膜表面,在没有形成明显水滴之前被蒸发的一种散热形式(亦称不显汗);
3、 非战栗产热:即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其中褐色脂肪组织产热作用最为重要 。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单选题
1.皮质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D )
A. 释放肾素 B. 分泌醛周酮 C. 尿的浓缩和稀释 D. 尿生成 E. 释放抗利尿激素
2.能分泌肾素的细胞是 ( A )
A. 球旁细胞 B. 致密斑 C. 间质细胞 D. 肾小球细胞 E. 肾小管的上皮细胞
3.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高主要适应于( B )
A. 肾小球耗氧量较大 B. 肾小球滤过作用 C. 肾脏代谢需要 D. 球管平衡的需要 E. 肾脏供血的需要
***
***
4.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较低,主要适应于( D )
A. 肾小球滤过作用 B. 肾小管周围组织耗氧量低 C. 肾小管分泌功能 D.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E. 肾小管排泄功能
5. 关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 由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内层的上皮细胞三层组成
B. 基膜是滤过膜的通透性起主要作用 C. 对物质分子的大小有选择性 D. 带负电的分子相对更容易通过 E. 正常人血浆蛋白不能滤过
6. 能使有效滤过压降低的因素是( A )
A.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7. 对物质进行重吸收量最多的部位是( A )
A. 近端小管 B. 髓袢升支粗段 C. 髓袢降支细段 D. 远端小管 E. 集合管
8. 有关水的重吸收量最多的主要部位和特点是( A )
A. 近端小管;属等渗性重吸收 B. 近端小管;属非等渗性重吸收 C. 髓袢升支粗段;属非等渗性重吸收 D. 远端小管;属等渗性重吸收 E. 集合管;属非等渗性重吸收
9. 肾脏中尿素最容易通透的部位是( E )
A. 近曲小管 B.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C. 髓袢升支 D. 髓袢降支细段 E. 内髓集合管
10. 肾小管液的等渗性重吸收发生在( A )
A. 近端小管 B. 髓袢升支细段 C. 髓袢降支细段 D. 远曲小管 E. 集合管
11. 经过集合管后,水被大量重吸收,此时的尿液应是( C )
A. 稀释尿 B. 等渗性尿 C. 浓缩尿 D. 低渗或等渗性尿 E. 以上情况都可出现
12. 关于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B )
A. 越靠近内髓部,渗透压越低 B. 越靠近内髓部,渗透压越高 C. 肾脏皮质越厚,浓缩力越强 D. 髓袢较短,浓缩能力越强 E. 髓袢较长,浓缩能力越弱
13.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动重吸收Na+ 的能力可受何种激素的直接调节( D ) A. 血管升压素 B. 肾上腺素 C. 血管紧张素 D. 醛固酮 E. 甲状腺激素
14. 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主要是由于( A )
***
***
A.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抗利尿檄素分泌增多
C. 血容量减少导致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D. 血容量减少引起的醛固酮分泌增多 E.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15. 下列哪种情况尿量不见增加( C )
A. 尿崩症 B. 糖尿病 C. 交感神经兴奋 D. 静脉滴注甘露醇
E. 饮入大量清水
16. 高位截瘫病人排尿障碍表现为( C )
A. 尿频 B. 尿潴留 C. 尿失禁 D. 尿崩症 E. 尿急和尿痛
17. 无尿是指每昼夜的尿量不足于( C )
A. 1000ml B. 500ml C. 100ml D. 50ml E. 20ml
二、多选题
1. 在髓袢升支粗段与Cl- 联合重吸收的物质是( AC ) A. Na+ B. Ca2+ C. K+ D. HCO3- E. 水
2. 关于近端小管重吸收Na+ 的描述,正确的是( ABCDE ) A. 小管液中的Na+ 被动扩散至小管细胞内
B. 再由小管细胞管周膜上Na+ 泵主动转运至组织间隙 C. Na+ 的重吸收促使水也被重吸收 D. Na+ 的重吸收可与葡萄糖重吸收结合在一起 E. Na+ 的重吸收促使H+ 分泌入小管腔内
3. 关于HCO3- 重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E ) A. 主要在近端小管重吸收 B. 与H+ 的分泌有关
C. HCO3- 是以C02的形式从小管液中转运到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
D. HCO3- 重吸收需碳酸酐酶的帮助 E. HCO3- 的重吸收先于Cl-的重吸收
4. 关于葡萄糖重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 ) A. 只有近端小管可以重吸收 B. 与Na+ 的重吸收相耦联
C. 是一种主动转运过程 D. 近端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有一定限度 E. 正常条件下,近端小管不能将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
5. 关于H+ 分泌的描述,正确的是( ABCE )
A. 近端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均可分泌 B. 分泌过程与Na+ 的重吸收有关 C. 有利于HCO3- 的重吸收 D. 可阻碍NH3 的分泌
E. H+ 分泌增多时;K+ 分泌减少
6. 肾小管对H+ 的分泌增多,可促进( BD )
A. K+ 的分泌 B. HCO3- 的重吸收 C. C1- 的重吸收 D. NH3 的分泌 E. H20的排出
***
***
三、填充
1、肾脏的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指肾小管分泌_______与重吸收__________有关。
2、肾脏内髓部的高渗状态是由__NaCl____的被动扩散和__尿素__的再循环作用有关。
3、骶髓排尿中枢与__高位皮层(中枢)___失去联系,是导致尿失禁的原因之一。
4、当肾动脉血压由10.7kPa~24 kPa( 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_肾血流量__保持相对稳定。
5、肾脏的球旁细胞可分泌__肾素__,间接引起醛固酮的分泌增多。
6、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_65~70_%,这种现象称为_球管平衡_平衡。
四、名词解释
1、滤过系数:滤过系数是指在单位有效滤过压的驱动下,单位时间内经过滤过膜滤过的液量,等于k(有效通透系数)×s(滤过膜的面积)。
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占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称为滤过分数。正常为19%,
3、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球小管对滤液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的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4、肾糖阈:通常将尿中未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为1.6~1.8g/L。
五、问答题
1、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糖尿和多尿?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不能使机体充分利用血糖供能,因而血糖浓度升高,当超过肾糖阈时,经肾小球滤出而进入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将不能全部被近球小管重吸收,其他部位的肾小管又无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因而导致终尿中出现葡萄糖,即糖尿。由于小管液有较多的没有被重吸收的葡萄糖,将使小管液溶质的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妨碍或减少了水的重吸收,从而出现渗透性利尿现象,引起尿多。
2、 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大量出汗后尿量减少。因为汗液是低渗的,大量出汗后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同时由于血容量也减少,心房及胸腔内大静脉中的容量感受器对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抑制作用减弱。上述两条途径均使下丘脑合成和释放ADH增多,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重吸收水增多,尿量减少。此外,大量出汗还可使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原尿的生成量减少,也是使尿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3、 试分析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产生的原因。
水利尿是由于在短时间内饮大量清水→血浆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神经垂体释放ADH↓→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水重吸收↓→尿量↑。
***
***
渗透性利尿是由于血液中可由肾小球滤过,但不被或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如葡萄糖、甘露醇)的浓度增加→小管液中该物质浓度↑→小管液渗透压↑→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4、试分析机体平均动脉血压从140-60mmHg范围内下降过程中,对尿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一、单项选择题
1. 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E )
A. 具有换能作用 B.具有适宜刺激特点 C.对刺激产生适应现象
D.具有编码作用 E.受刺激时可直接产生动作电位
2. 当刺激感受器时,刺激虽然在持续,其传入冲动的频率逐步减少现象,称为( C ) A. 疲劳 B. 抑制 C. 适应 D. 衰减传导 E. 延迟
二、多选题
1. 感受器的生理特性有( ABCDE )
A. 需要一定的刺激强度 B. 需要适宜刺激 C. 可将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 D. 适应过程有快慢之分 E. 所有感受器都能产生适应现象
2. 感受器电位的特点是(ABCDE )
A. 多为局部反应 B. 有总和现象 C. 以电紧张方式扩布 D. 扩布有衰减性 E. 电位变化幅度与刺激强度呈正变关系
三、名词解释
1.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指每一种感受器只对某一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即刺激阈值最低,这种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适应: 是指当用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持续作用,但传入神经上的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下降的现象。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的调节系统 B.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C.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D.神经元的功能只能起传导兴奋作用 E.神经系统是机体重要的信息传递系统
2. 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 D )
+ + + 2++2+
A. 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 B. 对Ca、K,尤其是对Ca的通透性
+ + + + - -C. 对Na、K,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 D. 对K、Cl,尤其是对Cl 的通透性 +2+2+
E. 对Na 、Ca ,尤其是对Ca 的通透性
***
***
3. 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都属于( B )
A. 突触前抑制 B. 突触后抑制 C. 外周性抑制 D. 去极化抑制 E. 超极化抑制
4.中枢反射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C )
A.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 B.效应器的敏感性
C.通过中枢突触的数量多少 D.感受器的敏感性 E.刺激的强弱和性
5.丘脑( A )
A. 几乎是所有感觉传入纤维的换元部位 B. 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C. 与大脑皮质的联系称为丘脑皮质投射系统 D. 感觉接替核属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组成部位 E. 髓板内核群属特异投射系统的组成部位
6.痛感受器一般是指( B )
A. 肌梭 B. 游离神经末梢 C. 皮肤 D. 内脏感受器 E. 肌腱
7.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其主要原因是( B )
A. 失去了高位神经元对脊髓的营养作用 B. 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C. 肌肉受到病毒的损害 D. 肌肉供血减少 E. 肌肉不活动
8.下列牵张反射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D )
A. 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B. 在抗重力肌的牵张反射表现较为明显 C. 感受器是肌梭 D.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牵张反射消失 E. 梭内肌的活动可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9.脑干网状结构的作用错误的是( E ) A. 对肌紧张调节既有抑制也有加强作用
B. 通过下行传出纤维改变 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来调节肌紧张 C. 高位中枢对肌紧张的抑制也是通过其抑制区而发挥作用 D.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可导致去大脑僵直 E. 正常情况下,抑制区活动大于易化区活动
10.人类小脑受损后不会出现的是( E )
A. 小脑性共济失调 B. 肌无力 C. 不能维持身体平衡 D. 意向性震颤 E. 偏瘫
11. 运动信号下行通路的叙述,错误的是( E ) A. 主要指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B. 皮质脊髓束中80%的纤维交叉到对侧脊髓前角 C. 皮质脊髓侧束与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的精细动作有关 D. 皮质脊髓束中20%的纤维不跨越延髓锥体中线 E. 皮质脊髓前束控制四肢近端肌肉的精细动作有关
12. 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意义在于( D )
A. 促进消化 B. 保存能量 C. 加速排泄 D. 适应环境急骤变化 E. 促进机体恢复
13. 快波睡眠时相可出现下列活动,但要除外的是( D )
A. 眼球快速运动 B. 部分肢体抽动 C. 做梦 D. 生长素分泌增多
***
***
E. 夜间某些疾病发作
14. 有关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B ) A. 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B.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现象
C. 往往集中在一侧大脑半球 D. 成人“优势半球”受损,常有语言障碍 E. 受遗传因素部分影响
二、多选题
1.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 ABCE )
A. 绝缘性 B. 神经纤维结构和功能完整 C. 双向性 D. 在传导兴奋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递减 E. 连续电刺激神经纤维,不易发生疲劳
2. 神经突触后电位的性质为( ABCDE )
A. 电位变化幅度小 B. 非“全或无”性质 C. 可以总和 D. 呈电紧张性扩布 E. 可以引起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3. 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具有以下特点或作用( ABD ) A. 点对点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 B. 引起特定的感觉
C. 维持皮质的兴奋状态 D. 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E. 弥散投射到大脑皮质
4.内脏痛的特征有( ABCD )
A. 对缺血、痉挛和炎症敏感 B. 对机械牵拉敏感 C. 缓慢、持续和定位不清 D. 可伴有牵涉痛 E. 具有快痛性质
5.交感神经的作用有( ABCDE )
A. 心跳加快加强 B. 瞳孔扩大 C.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D. 胃肠运动和分泌减弱 E. 汗腺分泌
6.单一接受交感神经支配的器官是( BC )
A. 心脏 B. 肾上腺髓质 C. 汗腺 D. 胃腺 E. 骨骼肌血管
7. 外周神经中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有( ABCDE )
A. 躯体运动神 B.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D. 绝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 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三、填充
1、支配梭外肌的运动传出神经末梢所释放递质是___乙酰胆碱_______。
2、神经纤维除了传导动作电位功能外,还具有__营养性_____作用。
3、运动传导通路中皮层脊髓侧束与四肢远端的___精细_____的运动控制有关。
4、牵张反射形成的特点是_感受器_与__效应器___位于同一肌肉中。 5、骨骼肌肌梭感受器主要感受肌肉的__长度_______变化;而腱器官感受器主要感受肌肉的
***
***
____张力_______变化。
6、中枢抑制可分为___突触前___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两种;突触后抑制可分为__传入侧支__ 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7、前庭小脑与身体的__平衡___功能有关。
8、脊髓小脑损伤后动作性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_共济失调_________。
9、大脑皮层兴奋时,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是__β__波活动为主。
10、破坏动物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该动物应处于__昏睡____状态。
四、名词解释
1、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2、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内存在上行经丘脑的投射系统,起到兴奋皮层唤醒动物或人作用的功能系统。
3、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断面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叫脊休克。
4、异相睡眠:指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睡眠时相。在这一时相中,常可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因而也称为快眼动睡眠。
五、问答题
1、何谓肾上腺素能纤维?体内哪些神经纤维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并举一例说明它的递质 和受体的生理效应。
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以其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除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纤维均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例:心交感节后纤维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产生心率加快等作用。
2、何谓胆碱能纤维?哪些神经纤维属于胆碱能纤维?并举一例说明它的生理作用。
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它包括:自主性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小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和某些舒血管的交感节后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例: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与N2烟碱受体,产生骨骼肌收缩运动。
3、说明支配体内大多数汗腺的神经纤维名称、递质和受体及其兴奋生理作用。
支配体内大多数汗腺的神经是交感神经胆碱能纤维,其节前纤维递质是Ach(N1受体); 其节后纤维的递质是Ach(M受体);生理作用是出汗或蒸发。
4、 何谓牵张反射?有哪两种类型?并分别说明产生原因、反射特点、肌肉收缩形式及其意
义。
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根据牵拉的性质被分为腱反
***
***
射与肌紧张两种类型。其说明或区别参照下表内容。 内容 产生原因 腱反射 快速牵拉肌腱 肌紧张 缓慢、持续的牵拉肌腱 多突触 轮流交替连续收缩 与姿势反射有关 反射突触数目 单突触 肌肉收缩形式 快速缩短 生理意义 与动作完成有关
5、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之处。
相同点是:①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②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状态的改变;③突触后电位都是局部电位,该电位经总和达到阈电位时即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不同点是:①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不同,兴奋性突触释放兴奋性递质;抑制性突触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②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主要导致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高;抑制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高;③兴奋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超极化;④经过总和达到阈电位后,前者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后者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
6、简要说明体内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整体条件下各自活动调节特点和意义。
交感神经分布十分广泛,几乎对各个器官都起作用,因而它的活动可看作为整体的调节反应。其特点具有调动机体各种有利因素来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使机体的反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得到加强。
副交感神经的调节效应相对范围较小,其作用特点:促进机体的调整和恢复、促进消化和吸收、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保证机体安静时基本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平时,交感与副交感对某一脏器共同调节,使之处于动态平衡,以适应整体代谢的需要。
第十一章 内分泌
一、单项选择题
1.“神经激素”是指( C )
A. 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B. 具有酶功能的神经递质 C. 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D. 具有神经功能的激素 E. 由神经支配的内分泌细胞活动
2.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表现为( E )
A. 具有生物放大效应 B. 仅仅起到细胞间传递调节信息的作用 C. 对靶器官、组织和细胞进行针对性调节
D. 激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 E.以上都是
3. 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最重要的激素是( B )
A. 生长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肾上腺素 D. 糖皮质激素 E. 催乳素
4. 下列激素哪一种不是腺垂体分泌的( B )
A.生长素 B. 催产素 C. 黄体生成素 D. 促卵泡激素 E. 促黑激素
5.甲状腺激素作用加强,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是( D )
***
***
A. 促进糖原的合成 B.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C. 使血浆胆固醇水平增加 D. 使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 E. 抑制脂肪的动员
6.粘液性水肿是因为哪种激素分泌不足引起( B )
A. 生长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糖皮质激素 E. 肾上腺素
7.纠正“水中毒”应补充( B )
A. 醛固酮 B. 糖皮质激素 C. 抗利尿激素 D. 甲状旁腺激素 E. 肾上腺素
8. 切除肾上腺皮质引起动物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 D )
A. 糖皮质激素 B. 肾上腺素 C. 醛固酮 D. 醛固酮和糖皮质激素 E.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9. 机体处于“应激”反应时,血中激素升高的特征主要是( E )
A. ACTH B. 肾上腺素和ACTH C.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D. 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E. ACTH和糖皮质激素
10.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B )
A. 胃肠激素 B. 血糖浓度 C. 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 D. 肾上腺素 E. 胰高血糖素
11.机体保钠排钾的主要激素是( D )
A. 生长素 B. 雌激素 C. 抗利尿激素 D. 醛固酮 E. 糖皮质激素
12.糖皮质激素对血细胞的影响是( C )
A. 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 B. 红细胞数量增加、淋巴细胞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加 C. 红细胞数量增加、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数量增加
D. 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E. 红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
13. 关于胰岛素的下列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
A. 主要由胰岛的B细胞分泌 B. 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
C. 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和利用 D. 是维持正常代谢和生长的重要激素之一 E. 促进糖的贮存和利用,使血糖降低
14.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主要是( D )
A.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B. 食物中缺少钙 C. 食物中缺少酪氨酸 D. 食物中缺少碘 E. 食物中缺少铁
15.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不会出现( D )
A. 向心性肥胖 B. 淋巴细胞减少 C. 血糖升高 D. 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E. 肌肉消瘦
***
***
二、多选题
1.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有( ABCD )
A. 传递信息作用 B. 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C. 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D. 相互间可有拮抗作用 E. 可以改变细胞内原有的生理活动方式
2.能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的激素是( ABCE )
A. 胰岛素 B. 生长素 C. 甲状腺激素 D. 糖皮质激素 E. 雄激素和雌激素
3. 能引起血糖升高的激素有( ABCD )
A. 糖皮质激素 B. 生长素 C. 肾上腺素 D. 胰高血糖素 E. 胰岛素
4.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 ABCD )
A. 促甲状腺素 B. ACTH C. 生长素和催乳素 D. 促黑激素 E.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三、填充
1、体液中的细胞外液的水盐平衡调节受__盐__皮质激素影响最大。
2、生长素能诱导机体产生一种具有促生长作用的肽类物质,称为__生长素介素_____。
3、长期大量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疾病时,血中ACTH含量会___减少___________。
4、下丘脑促垂体区释放的激素可统称为__下丘脑调节肽____。
5、催乳素由__腺垂体____释放;而催产素则由___神经垂体___释放。
四、名词解释
1、激素的允许作用:某些激素本身并不能对某器官、组织或细胞直接发生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能够产生效应的必要条件。如糖皮质激素升高血压的作用。
2.应激反应:机体遭受各种不同有害刺激时,血中ACTH和糖皮质激素等激素浓度明显增加的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现象;
3.应急反应:在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如畏惧、焦虑、剧痛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立即被调动起来,血中儿茶酚胺分泌浓度明显增加,来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抵抗能力,称为应急反应。
4、 神经分泌:某些激素由神经元合成后沿轴突运送至末梢释放。激素释放后可弥散作用于 邻近的细胞,或直接释放到血液循环中。
5、下丘脑调节肽: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可调节腺垂体内分泌活动的肽类激素。也称
***
***
促垂体激素。
五、问答题
用内分泌生理学知识,简要解释甲状腺功能明显加强(甲亢)时症状、饭后糖尿、怕热出汗和消瘦无力现象。
甲亢的病人甲状腺功能增强,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增加机体产热量寸基础代谢率升高,患者出现喜凉怕热;大量的甲状腺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患者可出现肌肉消瘦无力;还可促进糖的吸收,增强糖原分解,饭后使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出现糖尿;甲状腺激素直接作用于心脏提高心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病人出现烦燥不安现象。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