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下人与技术的关系
到“赛博人”—从“媒介即人的延伸”——
阴邵文静张夏雨摘要院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将人类带入了智能时代,智能时代改写了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不再是人体的延伸,更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赛博人”成为智能时代下的新型传播主体,也给人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变革,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平衡人与技术的关系。无论技术在多大程度上给予我们便捷,无论技术涉及的领域多么广泛,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中,人才是主体和主导,技术只是人类创造出来并且为人所用的工具,无论何时,技术与人的关系都不能失衡。关键词院技术;身体;赛博人纵观人类历史的进程,科技的进步总是不可避免地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更高的层次,前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近些年,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兴起,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吴军在《智能时代》中提出,谷歌围棋计算机AlphaGo在2016年击败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事件标志着人类进入机器智能时代。智能时代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革新,也重新改写了人与技术的关系。一、智能时代与智能传播传播是一项高度依赖媒介的社会行为,使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左右着传播效果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都鲜明地体现在了传播领域。蒸汽革命带来了铺天盖地的印刷出版物,电力革命使得广播、电视成为人类接收信息的重要载体,互联网革命使因特网进入千家万户,改变了受众和信息的单向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主体性。不同时代下的人类文明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得以传承、延续,媒介本身也成为了文明的一部分,汇入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智能时代下,借助于各类智能技术,传播媒介再一次实现了它的更新。现阶段关于智能传播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大致说来,智能传播是指依托于各项智能技术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其中的传播主体既可以是个人、社会组织、机器,也可以是人和机器的结合。而其中的“智能技术”包括智能传感器、数据挖掘、算法、VR/AR等技术。过去,我们利用媒介延伸了人的感官,使得人可以足不出户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智能时代下的媒介不仅仅停留在对人体的“延伸”上,它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无处不在,无所不是。我们甚至不能准确地说出媒介是什么。媒介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二、技术与人的关系渊一冤延伸院媒介即人的延伸麦克卢汉是最早探究技术与人的关系的学者,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概念。他认为,媒介帮助我们拓展了自身的感官或器官。在过去,我们目之所及之处即是我们视力的极限,但是电视的出现将遥远时空里发生的事情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视觉和听觉。但同时他也认为,技术对人类感官的延伸也是一种分割,比如广播单纯地延伸了人类的听觉,但是人类在收听广播的同时无法调动其他感官的活动,长此以往会分割人的感官的综合性。相较于以往的技术对人类感官的分割,智能时代下的技术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感官的延伸,如AR、VR技术融合了人的多种感官,改变了人的在场方式,戴上VR眼镜我们可以将肉体放置于现实中,而让思维进入广阔无边的虚拟世界,营造出一种虚拟的在场感。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技术上的实现。因此,“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念在智能时代应当有所发展。渊二冤嵌入院赛博人的崛起最早的“赛博人”概念来源于“赛博格”(Cybory),它是cybernetic(控制论的)与organism(有机生物体)两个词语的组合。1985年,哈拉维将“赛博格”定义为无机物机器与生物体的结合体,比如安装了假牙、假肢的身体。这样的身体由于技术的嵌入已经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物体①。彭兰认为,物联网、人工智能“、云”三项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一个“万物皆媒”的泛媒时代,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则将使人与智能机器(包括软件)变成人机合一的关系②。机器嵌入人体形成一个新的系统,一个新的人。孙玮将这种新的人定义为“赛博人”。赛博人是指“后人类时代出现的这些为技术所穿透、数据所浸润的身体”③。“技术嵌入人体”,不仅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嵌入人的身体中,更多的是指技术嵌入人的思维之中,人类对技术的适应就像对自身本来存在的器官一样,人和技术高度融合、形影不离。可以说,任何一个具备使用智能设备能力的人或者生活在智能时代笼罩的社会中的人都是赛博人。下面将详细分析技术对人身体和思维的嵌入。1.技术嵌入身体。技术嵌入人体的第一层,即生物意义上的嵌入人的身体,这里的“嵌入”是指人体和机器的结合。智能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进入人们的生活,如智能手环、VR眼镜等。配备了智能芯片的可穿戴设备在体感技术的支持下能够随时随地采集到人体的各项数据,如心率、血压、步数、体温等并且与电脑相连,随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云端,便于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分析和把握。这些被感应、收集、上传、分析的数据拓展了人类认知自身的维度,人成为计算机数据的重要来源,而这些数据反过来又会制约人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文明就是一个人类不断对自身和外部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而人机结合所产生的数据加快和加深了人类的这种认知,推动人类文明到达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媒介嵌入思维。技术嵌入人体的第二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即技术嵌入思维,这里的“嵌入”是指技视听2020.12|179
《新闻与传播
术融入人体所造成的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赛博人和自然人思维方式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对“空间概念”的感知。如果说在“媒介即人的延伸”时代,技术对社会的一系列变革还发生在现实空间的话,那么在“赛博人”的时代,技术与人的结合可能会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过去,呈现在各类媒介上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有着明显的区分的,尽管语言描绘得再生动、画面拍摄得再清晰,人们也不可能将报纸呈现的世界、电视呈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混淆,因为报纸一合、电视一关,人们立刻就会脱离当时的语境回归到现实空间中。而在“赛博人”时代,人和技术的结合使得“赛博人”成为媒介终端和新的传播主体,人们利用各种智能设备工作、学习、社交、休闲娱乐、获取知识。事实上,人类好像同时生活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或者说,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不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是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这种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体验就是“赛博人”对空间的感知。三、“赛博人”带来的影响渊一冤对社会1.智能城市兴起。在智能时代,互联网的触角几乎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医疗、交通、社交等。我们每天都在生产着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网络彼此相连,将我们的城市放置于由“数据”和“相关性”结成的网中。可以说,我们生活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智能,我们都是这座“智能城市”中的居住者。人与技术的高度结合也创造着新的职业形态“,直播+电商”的形式就是其中之一。依托短视频崛起的大批网络主播日常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人和智能机器———手机或者摄像机结合”的赛博人形态,他们的职业和智能技术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变声器处理过的声音、美颜滤镜下的脸,还是弹幕的互动交流形式、线上秒杀的消费体验。可以说,“直播+电商”就是智能时代下人和技术结合所创造出的产物。2.信息茧房包裹一切。互联网的迅猛发展、5G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定制化服务都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大数据和算法相结合所形成的个性化推送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人们可以自主选择想要接触的信息,但是这种自主选择本身就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将人们紧紧包裹在“兴趣”所结成的茧房中。信息茧房的加深将导致群体极化,使社会黏性降低,社会整合变得困难。渊二冤对个人1.加剧媒介依存现状。智能时代下的人们长期沉浸在媒介所织就的社会网络中,和媒介越来越融为一体,这会进一步加剧媒介依存现状。人们不再借助身体记忆知识而是诉诸搜索引擎,不再凭借生物本能熟习周遭环境而是依赖GPS导航,高度依赖媒介的“赛博人”不自觉地将原本属于身体的部分功能让渡给机器。智能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一方面营造了现场感,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信息的内爆。“赛博人”借助智能技术获取信息虽然便捷高效,但也缺乏深度、浮于表面。这些信息或许可以充当谈资,但却无法促成有意义的行动,会造就一批失去批判能力的单向度的人。与此同时,过度沉迷于媒介180
|RADIO&TVJOURNAL2020.12
传播而忽视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也会导致群体的淡漠。2.个人隐私不复存在。个人隐私并不仅仅指那些人们不愿意公之于众的私人信息,更指个人拥有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公开、何时公开以及向谁公开的权利。如果说在之前个人隐私的泄露还是有迹可循的话,那么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个人隐私的泄露将更加隐蔽。我们在网络上总是会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痕迹———浏览记录、点赞、评论、收藏、订阅、关注等,这些使用痕迹会被后台保存。与此同时,佩戴上可穿戴设备、拿着智能手机的人们所产生的数据也随时随地地被记录、上传、保存,这些曾经非常隐私的“个人生理数据”也变成了可以被轻易获取的资料,进入了传播领域。就这样,我们的个人隐私不动声色地成为一种资源,随时置于各种广告商、社会组织的视野之下。可以说,技术和人的高度结合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过度连接,每个生活在智能时代下的人都无可避免地遭遇着这种隐私泄露的危机。福柯曾预言,人类社会将会变成一所“全景敞视监狱”,而这一天似乎真的即将到来。四、思考———避免技术与人关系的失衡学者约翰·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人类交流中,人体多大程度上可以保持缺席?他的答案是:“身体是我们感受爱欲或者对话的唯一方式。”④技术与人的高度结合,一方面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推动了人类文明走向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慢慢显露端倪,技术与人的关系面临着失衡的危机。“赛博人”是“技术”与“身体”结合产生的新型主体,虽然兼具了“技术特性”和“身体特性”,但是“技术”和身体”的地位不应该是平等的。人类所有感觉、知觉的生成与表达都来自生物性的身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拓展。没有了技术,人体仍然可以继续这种感知与表达;而失去了人的操控,技术将不再具有价值。因此,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的当下,“技术决定论”的思潮再一次甚嚣尘上,人的主体性地位应当被加以强调。我们应该明确,无论技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给予我们便捷,无论技术涉及的领域多么广泛,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中,人才是主体和主导,技术只是人类创造出来并且为人所用的工具,无论何时技术与人的关系都不能失衡。注释院者,2018(06):4-11.淤孙玮.赛博人院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势[J].于彭兰.万物皆媒要要要新一轮技术驱动的泛媒化趋者,2018(06):4-11.盂编辑孙玮之.友赛,2016(03):5-10.博人院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译.上海榆[:美上海]约译翰文窑杜出版社翰姆窑,2008:575.彼得斯.对空言说[M].邓建国参考文献院1.吴军.智能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渊下转第205页冤“实践与思考
驻外记者在新的、不同形式的触碰。国外各种价值观混杂,坚守这方面面临的考验更大。所以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住职业底线,是驻外记者最基本的素养。索、开展新闻报道的重要保障。驻外记者的对外协调和沟通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渊四冤单打独斗的全媒体报道能力渠道、平台、载体渊二冤优秀驻外记者要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全息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在国际新闻舆业能力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模态的新特点。视频、1.全面良好的新闻素养。驻外记者首先要有扎实的论场上,图文、VR、AR、5G技术织密了媒体平台,新闻线索的追踪和深新闻基本功,包括较强新闻敏感、也催生着国际新闻行业新的社会分工。人人面前都有时效性、平“麦克风”度报道能力和写作能力;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人人都享有话语权⑤。随着技术的革新,传播衡性和客观性。尤其是在面对一些重大深度选题的时在融媒体充分发展的今天,候,记者的基本功是决定这个报道的关键。在震惊中外方式的变化带给媒体记者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驻外“10收集新闻线索、实地采的·5湄公河案件”报道中,云南广播电视台驻泰国记者要熟悉新闻采编的全流程:摄影、编辑、记者凭借良好的新闻素养,全面深入追踪报道该事件,访拍摄、翻译成稿传输成片……覆盖文字、事比如海在第一时间采访到了时任泰国副总理和军方发言人、技术各个领域。除此之外,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湄公河事件”事卫星、件目击者等关键人物,使得这组报道成为直播平台、各类视频编辑软件等也是摆在驻外加中国内媒体最完整的系列报道之一。记者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由于国际形势风云变化,驻外记驻外人员的“缩减”也许会2.国际关系背景和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架构。上传统媒体经营环境的改变,外交、经济、社会、是许多媒体的选择。将成为驻外记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驻在国的政治、“一人单挑多个角色”文化各个方面,要像一名国际关系专家一样熟悉驻在国者未来工作的常态,这也决定了驻外记者需要具备更全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专业背景还要拓展到驻在国所属方位的素质和更优秀的专业能力。的区域和组织。例如,云南广播电视台驻泰国和缅甸记还要对“东盟者除了要全方位熟悉所驻国家和周边国家,并熟知该区组织“”澜湄合作”等地区合作机制十分了解,早在2011年,域与世界各个大国的政治外交关系。南海局依然是国内主流媒体的一势就不断升级,但是“南海话题”个敏感区,见诸媒体端的报道和评论鲜少。正是得益于对南海局势的准确把握,2011年6月6日,云南广播电视台驻外记者在新加坡召开的香格里拉峰会现场,对越南主动在会上挑起中越南海争议进行了报道。昆明演播室同时连通国际问题专家对该事实进行了深度解读和评论。这期节目播出后获得了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的称赞,他说“:没想到一个地方电视台能够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做出有深度、有水平的高质量节目。”历史学、民族学、宗此外,国际经济与贸易、逻辑学、教学等学科也都是驻外记者需要涉猎的。渊三冤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够在小语种国家,使用英语的场合并不是很多,熟练掌握和运用当地语言对于记者开展工作非常重要。在这些国家的驻外记者中,许多人的学科背景是语言学,而并非新闻传播学,这是国内媒体驻外记者的现实状况。云南广播电视台的具体实践是选拔具有英语沟再从本地聘请小语种翻通能力的资深记者赴海外驻站,译协助其工作。记者驻外时要时刻与中国的驻外使领馆、中资企业,驻在国的政府和媒体、民间机构保持密切的沟通和是记者获取新闻线良好的关系。这些良好的沟通渠道,渊上接第180页冤2.[意]卢西亚诺窑弗洛里迪.第四次革命院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人类现实[M].王文革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3.[美]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李凌霄.隐私悖论院万物互联与赛博人的隐私边界[J].传媒,2019(19):88-90.5.杨燕.赛博人时代互联网治理体系中的网民策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68-173.(作者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三、结语驻外记者身处异国他乡,政治文化生态与国内迥讲好中国故异,单打独斗地肩负起挑战西方话语垄断、⑥抑或是新闻机构内事的重任。无论是高校的新闻专业,使驻外部,亟需形成对驻外记者培养的可持续性机制,记者队伍不断发展成熟,最终达到对外传播能力的有效,为我国发展营造提升,在国际舆论场上掌握“话语权”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注释院淤刘昶,孟伟.中国驻外记者的现状尧问题与培养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08):39-48.于陈红梅.美国媒体是怎样报道国际新闻的钥要要要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J].新闻记者,2011(12):20-24.盂李宇.增强国际传播力背景下驻外记者的素养与选拔[J].中国记者,2011(11):88-89.榆孙伶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外记者事业发展与思考[J].青年记者,2015(13):52-54.虞吴敏苏,王鹏宇.跨越课堂边界塑造全媒人才要要要课堂连线驻外记者之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9(09):51-55.愚陆晔,杨春.电视驻外记者探访性报道探析[J].青年记者,2018(04):40-42.(作者单位:云南广播电视台)视听2020.12|2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